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保罗·高更

  • 此前此后

    作者:(法)保罗·高更

    1901年,保罗·高更离开塔希提岛,登上一艘驶往马克萨斯群岛的双桅帆船。他在希瓦瓦岛下了船,在岛上建造了自己的茅屋,取名“欢娱之屋”。他在那儿开始作画和写作。 《此前此后》叙述了作者在阿尔勒、布列塔尼、巴拿马、帕佩特的流浪和斗争,还历数了令他逃离欧洲,转而寻找一个原始世界的所有“屁股道德、宗教道德、爱国道德、士兵道德、宪兵道德”。 高更还追忆了与凡高的友谊,他的艺术观点,他所厌恶的东西和他的激情。这是一部带有“怨恨、复仇”,充满“可怕的事情”,但也有爱情的自传,被认为是保罗·高更成就最高的文学作品。——原书封底文字 1903年5月8日,一个暴风雨后的早晨,饱受梅毒、湿疹折磨的高更孤独地死于希瓦瓦岛。死亡前夕,已经无力作画的高更选择用文字总结自己的一生,就是《此前此后》。画家去世15年后,才第一次公开出版。103年后,有了这第一本中文版本。这是一个抛妻弃子,进而拒绝整个文明世界的野蛮人最后的内心独白,寄托了他对人世间的全部爱与恨。
  • 高更

    作者:Francoise Cachin,廖素珊

    外祖母是秘鲁的女权先驱,父亲是爱好旅行的自由新闻作家,这样的背景似乎注定了高更一生追求简朴漂泊的生涯。少年时代开始,他就怀着热带国度的乡愁,在哥本哈根、阿望桥、马提尼克、阿尔勒之间流浪。1891年他毅然离开文明世界,前往原始的大溪地。“我离开是为了追求平静,为了摆脱文明的影响。我只想创造简单的艺术。”这位“不情愿的野蛮人”于1903年5月8日逝于马克萨斯群岛。   好几世纪以来,选择做个艺术家单纯只是子承父业的传统。未来的画家自孩童时期起,便呼吸着粘合剂和松脂的熏味。家族负责他的学徒训练。他的第一个画室通常也在家里。但从18世纪末浪漫时开始,渴望做艺术家成了一种反抗之举、一种逃避、一种非常独特的自我实现的方法。塞尚(Cezanne)和马奈(Manet)均属此例,高更也不例外。   当高更出发前往南太平洋时,他寻求的并不是田园隐居生活,而是一种崭新的灵感,如同兰波所说的,“一场古老飨宴的钥匙,”通往被遗忘湮灭的宗教和传统的奥秘,并发现伟大的原始神话。   但他所发现的真实塔希提,却也过于西化和文明化,令他大失所望。高更利用半世纪以前,由一位帕皮提行政首长雅康-安托方·莫朗乌(Jacques-Antoine Maerenhout)所出版的民族学调查报告《大洋洲之旅》,作为他一些最著名绘画的来源。他也藉由此书,于1892到1893年间,画出《毛利的古老信仰》的墨水和水彩草稿。   他在其中讲述阿瑞洛的故事。传说这群波利尼西亚的男性神祇和女性神祇,居住在博拉·博拉岛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