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雕塑

  • 佛像的历史

    作者:梁思成 著,林洙 编

    《佛像的历史(图文版)》内容简介:九一八事变之后,日军侵华已经剑拔弩张,梁思成、林徽因等人感到时间的紧迫,他们日夜兼程地赶路,要赶在侵略者入侵以前把华北、中原地区一的古建筑全部调查完毕,要在日军毁坏这些珍贵的庙宇、石雕、佛像前把它们拍摄下来、记录下来,因为很有可能这是它们留在人世的最后影像。时至今日,它们中有一部分已经不复存在了。让我们跟随梁思成的文字和照片去体味中国雕塑那失落已久的美。
  • 关于罗丹

    作者:熊秉明

  • 罗丹艺术论

    作者:[法] 罗丹

    《罗丹艺术论》是对欧洲雕塑史的科学总结,又是个人经验的精练概括,其中贯穿着罗丹对前人的崇敬、对名作的卓见和创作的喜悦、深思的刻痕、点滴的自省。当年傅雷先生任教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翻译此书作“美学讲义”发给学生,意在未曾涉及纯粹美学之前,先对于美术名作的形式与精神有一确切认识与探讨。 上世纪三十年代,傅雷先生任教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讲授美术史,翻译本书作“美学讲义”发给学生,意在未曾涉及纯粹美学之前,先对于美术名作的形式与精神有一确切认识与探讨。重编彩图本紧扣大师谈话,将二百余幅美术名作与谈话内容融为一体,更利于名作的欣赏和名著的理解。
  • 米开朗基罗

    作者:鲍海宁

    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1475年3月6日-1564年2月18日),全名 Michelangelo di Lodovico Buonarroti Simoni,又译“米开兰基罗”、“米高安哲罗”,1475年生于佛罗伦斯加柏里斯镇,雕塑家、建筑师、画家和诗人。他与列奥纳多·达芬奇和拉斐尔并称“文艺复兴三杰”,以人物“健美”著称,即使女性的身体也描画的肌肉健壮。他的雕刻作品“大卫像”举世闻名,梅第奇墓前的“昼”、“夜”、“晨”、“昏”四座雕像构思新奇,此外著名的雕塑作品还有“摩西像”、“大奴隶”等。他最著名的绘画作品是梵蒂冈西斯廷教堂的《创世纪》天顶画和壁画《最后的审判》。他还设计和初步建造了罗马圣伯多禄大殿,设计建造了教皇尤利乌斯二世的陵墓。米开朗基罗脾气暴躁,不合群,和达·芬奇与拉斐尔都合不来,经常和他的恩主顶撞,但他一生追求艺术的完美,坚持自己的艺术思路。他于1564年在罗马去世,他的风格影响了几乎三个世纪的艺术家。
  • 奥古斯特·罗丹

    作者:吉林美术出版社

    罗丹的艺术是自我视觉形态的完美塑造。他用简约的艺术语言表达出丰富的空间和人性情感,从罗丹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反叛的艺术理念和超人的才华。在欧洲,自米开朗基罗,贝尼尼之后的几百年间,一直没有出现雕塑艺术的领袖人物。在19世纪初,是罗丹天才的唤醒了“长眠”的雕塑艺术并开启了现代雕塑艺术的大门。
  • 罗丹艺术论

    作者:奥古斯特・罗丹,沈宝基,葛赛尔

    这本艺术论成书于罗丹晚年,其中有他对于艺术创作一般性问题的见解,也有对于雕塑艺术的规律性的经验谈;有对于历史上的美术家的评述,也有对于当时创作的议论。它集中反映罗丹艺术观和美学思想,是对近代西方艺术世界有着深远影响的名著。
  • 中国雕塑史

    作者:梁思成

    “我国言艺术者,每以书画并提。好古之士,间或兼谈金石,而其对金石之观念,仍以书法为主。” 梁思成先生却认为:“艺术之始,雕塑为先。”于是,便有了这部一代大家研究“雕虫小技”的《中国雕塑史》。上起上古、夏商周三代,下至元明清,跨越数千年,探寻雕塑之术;殷墟、始皇陵、霍去病墓、郭巨石祠、满城汉墓、云冈石窟、云门山造像、香积寺塔、乐山大佛、太原晋祠、隆庆寺雕像、居庸关砖刻……纵横捭阖,讲述雕塑名迹之精。
  • 一天·诗人·天空

    作者:纳托

    任何语言之于这本书都是危险的。维特根斯坦说,对于不可说的东西,我们必须保持沉默。面对这本书,需要的感受,只须把心安放原处,就像一朵花儿属于大地。花儿之于大地,是无须声音的,以谦卑的心开放,有微妙的清香,只一缕,就沟通了与大地的关联。 所有的陶塑都是沉默的,一如大地上生命的本原。这沉默里有欢欣、雀跃,有电闪雷鸣。混沌初开,一缕阳光照耀沉静的陶,经过灵性的双手的触摸,成型,具有了生命,那手的 温度残留在丝绸般的质感上。 诗歌。雕塑。绘画。都出自纳托的手,由心及手,灵感泉水一样喷涌,那是上帝的光芒,是神的启示,带着神性的力量,简洁,一下子就把心捕获。能轻易捕获心灵的都是简单的质朴吗? 纳托的作品闪耀着手术刀般犀利的光芒,剥去了生活强加给我们的伪装。把生命还原为空白,赤裸裸。书中大量的空白映衬着塑像,那空白是诗歌和雕像的来处和去处。
  • 贾珂梅悌

    作者:黄琪

    阿尔贝托·贾珂梅悌,世界著名雕塑家和画家。是20世纪西方现代艺术最主要的代表之一。晚期他开始致力于以“人和人的行为”为主题的雕塑创作。被认为是“超现实主义运动”的杰出艺术家。看他的作品,会有种“比真实更真实、比痛苦更痛苦”的震撼。 毕加索对贾珂梅悌的雕塑曾给予很高评价,而瑞士摄影家鲜伊代克从青年时就与贾珂梅悌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从1947年到贾珂梅悌去世的20年间,他是被允许可随意对贾珂梅悌的生活起居和创作进行拍摄的两三个摄影家之一。在20年间,他不间断地积累了关于贾珂梅悌的镜头,为世界留下了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他的摄影作品完美地再现了雕塑家的生活、创造和作品,还为人们认识这位大师提供了新的和独特的视角。 供职于瑞士苏黎世渥地出版社的华人黄琪女士,历时一年半,在中国京、沪、杭等16城市义务举办“双艺合璧——鲜伊代克镜头中的贾珂梅悌”摄影作品展,并将其编辑出版的同名书籍无偿赠送各地博物馆。对于黄琪女士以及由她发起的这次真正纯粹的文化交流活动,我们有理由奉上自己的敬意。 著者以采访、研读、思考和独特视觉体验为基础,以图并举的方式析述西方现代重要艺术家贾柯梅悔和他的创作。贾珂梅悌的艺术与人生密不可分,“人及人的生存”是其主题,“真实”是其核心,“寻找”贯穿其始终。贾珂梅悌生长在瑞士,长期生活在巴黎,书中也讲述了他的家乡和亲人,讲述了他的朋友萨特、热内、贝克特、毕加索、斯特拉文斯基、卡铁尔-布勒松和鲜伊代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