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杂学

  • 冷知识

    作者:三上工作室

    《冷知识》主要内容:有人把冷知识称为“笨蛋问题”,因为所有的问题都很简单。可是,很多聪明人都回答不上来。有些问题看起来很愚蠢,可是,聪明的我们却经常不知道答案。其实,对身边的知识,我们经常不以为然。这样的忽略,让我们越来越缺乏常识,远离真理,并因此犯过不知多少低级错误,变得一天比一天愚蠢和无知。大道至简。世间万物,也许都很简单,但是,如果你开动脑子往深里想,可能它就会变得不简单。
  • 中国吸烟史话

    作者:袁庭栋

    我国是世界上第一吸烟大国,目前有吸烟爱好者三亿以上,可是广大的吸烟爱好者对于烟草与吸烟的知识却了解不多。本书是我国目前唯一一本研究吸烟的专著,书中从烟草常识、传人路线,吃烟风俗、禁烟风波等入手。对烟民心态、吸烟危害以及旱烟、水烟、鼻烟、卷烟等都作了详尽的研究和叙述,读者可以从中获取很多有益并有趣的知识;准备戒烟的朋友,也可以从中得到所需要的支持与帮助。此外,本书对于研究我国古代社会生活也有很发的参考价值。
  • 素女经

    作者:无名氏

    《素女经》强调,性交和人的身体强弱是相互影响的,“凡人之所以衰微者,皆伤于阴阳交接之道尔”。提出了初步的优生道理,强调“爱乐”是两性交合的目的,也是为要生育“贤良而长寿”的子女。首先提出“九殃”,即在九种情况下不宜性交,同时也提出了如何易于怀孕。   《素女经》在男女性交方面,提出了较系统的论述。首先提出了后世道家大力倡导的所谓“延年益寿”之法,即巩固精关,“莫数泄精”。又提出了性交应使男女双方同享快感,共同受益,必先有“爱乐”然后行,做到“相感而相应”,最忌讳的是“男欲接而女不乐,女欲接而男不欲,二心不和,精气不感”。因此,提倡“男欲求女,女欲求男,情意合同,俱有悦心”。在男权社会中,这实在是一个了不起的思想,在某种程度上承认了女性的性权利。该书有些方面还涉及性心理,强调男子在性交时就有自信心,“当视敌如瓦石,自视若金玉”。
  • 论书绝句

    作者:启功

    《论书绝句》(增补本)收录著者历年来评论书学的七言绝句一百首。每首绝句后另有短评,纵论历代书法名家及书法名迹传本的优劣及真伪。辞简而意周,见解每有独到处。附印书法名迹,可供书法爱好者参考。短评也是小品文佳作。可供阅读欣赏。
  • 柏杨妙语

    作者:编选,张香华,柏杨

    每一段言论都是一把尖锐的匕首,能刺痛和惊醒国人。 《柏杨妙语》以语录形式表达了柏杨对中国传统文化及中国人生存状况方方面面的深刻揭露,以锋利的刀解剖剔出落后文化华丽外表装饰下的肮脏本质,发出去恶从善,除旧纳新的呐喊。 痛心中国的“酱缸文化”,反省中国人的“丑陋”,要中国人活得有尊严。枷锁:在政治挂帅下,中国史书成为欺诈的大本营。遇到帝王老爷们哎哟哎哟,端不起嘴脸,栽到在地时,总是讳个没完没了。或语焉不详,或根本成了没嘴的葫芦,把人气得吐血。呜呼,要想中国现代化成功,第一件事应该是砸碎政治挂帅的枷锁,先使史迹显示出真正的面目。 掘墓人定律:中国历史上有个很明显的现象:埋葬一个王朝,往往由该王朝的君王,亲自担任掘幕人。任何王朝都是庞然大物,如果他们的首领不自己猛掘自己的坟墓,它根本不可能死亡。这种特殊的运转,我们姑且称之为“掘墓人定律”。 轻视努力:中国人轻视努力而崇拜成功,是一种五千年传统的优秀文化,翻翻二十六史就明白啦,成功的都是官,失败的都是贼。坐在堂上的都是正人君子,绑到堂下的都是乱臣贼子。 天灾人祸:凡是人祸,首当其冲的多半是有钱人。凡昊灾,首当其冲的多半是穷苦朋友。你听说几个钢筋水泥的巨厦被台风吹倒的乎哉,吹倒的都是些可怜虫住的房子。 危险的投资:无论如何,妻助夫成功也好,夫助妻成功也好,都是一种危险的投资。 《柏杨妙语》是从柏杨所创作的杂文中辑出的精粹,内容涵盖了政治、社会、人生、男女四个方面。它以语录的形式,深入浅出,寻常中见崎岖;言近旨远,借古人以讽今,使人领悟后顿觉妙不可言。在嬉笑怒骂背后,我们始终看到柏杨一颗温暖的心和一张含泪的脸。
  • 我的杂学

    作者:周作人

    他原是水师出身,自己知道并非文人,更不是学者,他的工作只是打杂,砍柴打水扫地一类的工作。如关于歌谣、童话、民俗的搜寻,东欧日本希腊文艺的移译,都高兴来帮一手,但这在真是缺少人工作的时候才行,如各门已有了专政的人他就只得溜了出去,另去做扫地砍柴的勾当去了。——《周作人自述》“大家小书”,是一个很俏皮的名称。此所谓“大家”,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书的作者是大家;二、书是写给大家看的,是大家的读物。所谓“小书”者,只是就其篇幅而言,篇幅显得小一些罢了。若论学术性则不但不轻,有些倒是相当重。其实,篇幅大小也是相对的,一部书十万字,在今天的印刷条件下,似乎算小书,若在老子、孔子的时代,又何尝就小呢?  编辑这套丛书,有一个用意就是节省读者的时间,让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要学的东西太多了。补习,遂成为经常的需要。如果不善于补习,东抓一把,西抓一把,今天补这,明天补那,效果未必很好。如果把读书当成吃补药,还会失去读书时应有的那份从容和快乐。这套丛书每本的篇幅都小,读者即使细细地阅读慢慢地体味,也花不了多少时间,可以充分享受读书的乐趣。如果把它们当成补药来吃也行,剂量小,吃起来方便,消化起来也容易。我们还有一个用意,就是想做一点文化积累的工作。把那些经过时间考验的、读者认同的著作,搜集到一起印刷出版,使之不至于泯没。有些书曾经畅销一时,但现在已经不容易得到;有些书当时或许没有引起很多人注意,但时间证明它们价值不菲。这两类书都需要挖掘出来,让它们重现光芒。科技类的图书偏重实用,一过时就不会有太多读者了,除了研究科技史的人还要用到之外。人文科学则不然,有许多书是常读常新的。然而,这套丛书也不都是旧书的重版,我们也想请一些著名的学者新写一些学术性和普及性兼备的小书,以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需求。   “大家小书”的开本不大,读者可以揣进衣兜里,随时随地掏出来读上几页。在路边等人的时候,在排队买戏票的时候,在车上、在公园里,都可以读。这样的读者多了,会为社会增添一些文化的色彩和学习的气氛,岂不是一件好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