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新闻史

  • 近代日本报界的政治动员(1868—1945)

    作者:安平

    一部近代日本报界政治动员史,完整勾勒出近代日本报界发展的清晰脉络,征引大量稀见中、日文史料,为我们观察和认识近代日本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完整勾勒出近代日本报界发展脉络的“报界政治动员史”。全书以“政治动员”为线索,对1868—1945年间日本报界与政治的互动关系做了系统梳理。书中深入研究了在政治强力干预和控制下逐渐形成的近代日本报界“总体战体制”,也涉及了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和全面侵华战争中的日本报界宣传战实践,以及中江兆民、福泽谕吉和德富苏峰、石桥湛山等舆论领袖的思想传播。通过还原近代日本报界发展史,阐述其发挥政治动员功能、参与宣传战之必然性,并论及日本报界的战争责任及历史问题,力图为近代日本报界的发生、发展勾勒出一幅既符合历史事实,又具清晰脉络的“贯战史”画卷。

    【图书亮点】

    1.视角独特。作者以“政治动员”为切入点,用“贯战史”方法书写日本报界与政治动员历史,力图为读者呈现一部不同于其他日本报史研究的,充满矛盾与斗争、血腥与残酷的近代日本报界政治动员史;

    2.史料丰富。征引大量散佚在报刊、杂志、个人文集中的稀见中、日文史料,为近代以来至二战结束期间日本涉华宣传史料整理与研究的新成果;

    3.以小见大。近代日本报纸自诞生之日起即与政治建立了密切联系,本书由日本报界的政治动员切入,为我们观察和认识日本近代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

    【名家推荐】

    在《近代日本报界的政治动员(1868—1945)》中,安平深入研究了在政治强力干预和控制下逐渐形成的近代日本报界“总体战体制”,也涉及了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和全面侵华战争中的日本报界宣传战实践,以及中江兆民、福泽谕吉和德富苏峰、石桥湛山等舆论领袖的思想传播,客观、公正地分析与评价,力图为近代日本报界的发生、发展勾勒出一幅既符合历史事实,又具清晰脉络的“贯战史”画卷。

    ——周颂伦(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编辑推荐】

    通过爬梳大量的史料和文献,本书为我们完整呈现了近代日本报界政治动员的历史。从学术层面看,此书由日本报界的政治动员切入,为我们观察和认识日本近代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就现实而言,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历史,无论是在过去还是未来都是中日两国人民无法回避的,此书为更为理性地认识日本报界在近代日本发动的对外战争中的历史责任提供了有益的思考。同时,日本报界在近代日本历史中的功过得失,也警示今天的我们必须重视良好新闻环境的营造,谨慎使用新闻传媒这把“双刃剑”。

  • 新闻的发明

    作者:[英]安德鲁·佩蒂格里

    早在印刷术发明之前,人们就渴望信息。在前工业时代,人们通过谈话、八卦、庆祝活动、布道和公告来收集和分享新闻。印刷时代催生了小册子、期刊和最早的新闻纸,将新闻社区从地方扩展到世界。本书追踪了1400年到1800年四个世纪以来多个欧洲国家的新闻史,展示了控制新闻的力量,新闻在政治、宗教改革和社会事件中的角色,新闻的娱乐性和时效性,记者的可信度,以及人们在推开新闻的世界之窗后发生的改变。

    今天,在一个被信息淹没的时代,人们如何在这种信息规模中相互沟通?读者或将在书中得到新的思考。本书荣获2015年哈佛大学金匠奖。

  • 中国新闻社会史

    作者:李彬

    《中国新闻社会史(1815-2005)》是一部中国新闻传播史的课堂讲录。主要讲述中国新闻传播的历史演进,特别是勾勒鸦片战争以来新闻业的历史轨迹,同时透视其间纷繁的社会背景与历史动因。通过这些讲述和勾勒,不仅揭示中国新闻业的发展历程及其规律,同时也探讨新闻传播与社会变迁的互动关系。
  • 英国新闻史

    作者:詹姆斯·卡瑞(James Curran)

    第一部分 报业史 第一章 政治神话般的自由报业史 第二章 报业摆脱监管的斗争 第三章 改革的丑恶一面 第四章 报纸的产业化 第五章 报业的大亨时代 第六章 公共管制下的报业 第七章 全球化时代的报业 第二部分 广播电视史 第八章 瑞思与政治中立 第九章 广播与闪电战 第十章 社会革命 第十一章 BBC的衰落 第十二章 阶级 品味和利润 第十三章 观众是如何被“制造”的》 第十四章 录像机、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 第十五章 广播事业的急转突变 第三部分 新媒体的兴起 第十六章 科学家、资本家和计算机宪章主义者 第十七章 网络社会学 第十八章 英国的新媒体 第四部分 媒介理论 第十九章 全球未来、信息社会和广播电视 第二十章 大众媒体社会学 第二十一章 报业自由的自由主义理论 第二十二章 广播电视与公共服务理论 第五部分 媒体政策 第二十三章 媒体政策的矛盾 第二十四章 媒体政策的中心议题
  • 传媒三十年

    作者:宋守山

    虽然“本朝人不写本朝史”,但这本由南方日报出版社最近推出的《传媒三十年》在力图寻找一种新的书写方式。 作为一名年轻的传媒评论人和研究者,作者宋守山写作这本书的初衷是采用编年体的叙事结构,系统描述从1978年至2008年上半年这三十年中国传媒界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呈现出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传媒业的发展轨迹,为中国的传媒留一份底稿。 但作者没有用传统的教科书或历史书的方式来写作这部著作,而是站在媒体参与者的角度,以真切而激扬的写作手法描绘了中国传媒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江湖庙堂之间的进退忧伤。在过去30年的风云激荡中,中国传媒作为改革的一部分参与其中的同时在以中国传媒人自己特有的责任和风骨,忠实记录时代进程,为历史留下鲜活底稿。《传媒三十年》展现了这些历史底稿的书写过程和期间鲜为人知的底层秘密,揭示了传媒深处的密码。 但中国传媒在过去三十年的发展中绝不仅是铁肩道义、妙手文章的激越与悲情,这期间随着中国社会以不可逆转的姿态向商业社会的转型,传媒经营也一直让中国的传媒从业者们承载着市场与道义的双重重担。而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新媒体层出不穷,中国媒体来到又一个全新变革时代,在这个时代里,如何驾驭新媒体,如何建构全球化时代的媒体矩阵,成为中国媒体人面临的新问题。《传媒三十年》不仅从空间上将不同类型的媒体、记者以及经营策划案例加以介绍,让读者了解重大新闻的来龙去脉和媒体运营方式的变迁。同时也用具体案例增强全书故事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 Print and Politics

    作者:Joan Judge

    Print and Politics offers a cultural history of a late Qing newspaper, Shibao, the most influential reform daily of its time. Exploring the simultaneous emergence of a new print culture and a new culture of politics in early-twentieth-century China, the book treats Shibao as both institution and text and demonstrates how the journalists who wrote for the paper attempted to stake out a “middle realm” of discourse and practice. Chronicling the role these journalists played in educational and constitutional organizations, as well as their involvement in major issues of the day, it analyzes their essays as political documents and as cultural artifacts. Particular attention is paid to the language the journalists used, the cultural constructs they employed to structure their arguments, and the multiple sources of authority they appealed to in advancing their claims for reform.
  • 苏报案研究

    作者:王敏

    《苏报案研究》是发生在一百年多前的一件惊天大案,也是中国近代史上影响深远的著名事件。《苏报案研究》依据新发现的史料,包括英美外交文书、《纽约时报》等英文报纸和苏报案审讯英文详细记录,披露这一事件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如苏报案到底因何引发,列强为何介入,列强态度有何异同,清政府与列强交涉的内幕究竟如何,苏报案是如何审理的,章太炎和邹容在法庭上的真实表现到底怎样?从而为再现苏报案历史做出了新的贡献。《苏报案研究》还研究了苏报案发生后的一百多年间,中外报刊、政治宣传读物以及电影戏剧等文艺作品对章太炎和邹容英雄形象的建构过程,说明一个因缘际会的历史事件是如何被赋予各种政治意义的,事件的主角章太炎和邹容又是怎样被神圣化的。
  • 清末民初北京舆论环境与新文化的登场

    作者:杨早

    《清末民初北京舆论环境与新文化的登场》主要内容:谈论“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必须兼及建筑、历史、世相、风物、作家、作品等,在政治史、文化史与文学史的多重视野中展开论述。若汉唐长安、汉魏洛阳、六朝金陵、北宋开封、南宋临安、明清的苏州与扬州、晚清的广州与上海、近现代的天津与香港及台北,以及八百年古都北京,还有抗战中的重庆与昆明等,都值得研究者认真关注。如此“关注”,自然不会局限于传统的“风物记载”与“掌故之学”,对城市形态、历史、精神的把握,需要跨学科的视野以及坚实的学术训练;因此,希望综合学者的严谨、文入的温情以及旅行者好奇的目光,关注、体贴、描述、发掘自己感兴趣的“这一个”城市。 关于都市的论述,完全可以、而且必须有多种角度与方法。就像所有的回忆,永远是不完整的,既可能无限接近目标。也可能渐行渐远——正是在这遗忘(误解)与记忆(再创造)的巨大张力中,人类精神得以不断向前延伸。总有忘不掉的,也总有记不起的,“为了忘却的记念”,使得我们不断谈论这座城市、这段历史。在这个意义上,记忆不仅仅是工具,也不仅仅是过程,它本身也可以成为舞台,甚至构成一种创造历史的力量。
  •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作者:黄瑚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新世纪版)是复旦大学出版社推出的“复旦博学”精品教材《新闻与传播学》系列教材(新世纪版)中的一种。《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新世纪版)以崭新的视角,即以中国新闻事业自身发展的历史规律为脉络,阐述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将中国新闻史的研究水平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作者在《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中继承了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又以其开放性的视野和国内外新闻传播文化的底蕴,形成了这部教材兼专著。
  • 百年沧桑:王芸生与大公报

    作者:王芝琛

    《大公报》之崛起,一本文人论政,承袭旧风,屡有发扬。新记公司接办《大公报》之始,标举四不主义为宗旨,曰不党,不为一党之见;曰不卖;不卖于私人或集团,不向外界一分经济援助;曰不私,非一私之言论,取国民之公意;曰不盲,一本既定立场,不盲从于众。此四者。实得文化论政宗旨之精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亦由些得保障。 如果有简单的语言加以归结,文化证政不是标语口号,是本人民的立场,是其所是,非斯 所非。是非之间,容有偏差或欠准确,要之亦可为事实所纠正。大公报人诚然政治见解各异,而在报社内部则兼容并包熔于一炉,有其公是公非,一切惟人民利益是从。时代的进代,历史斩进步,《大公报》之可贵者,乃在与时俱进而不媚时。既符合时代潮流,又保持其独立精神。
  • 中国近代报业发展史

    作者:卓南生

    全书追溯中文近代报刊的起源和发展轨迹,挖掘出大量散佚于英、美、日和香港等地珍贵的报刊原件、翻版和抄本,去伪为真,纠正了自1927年戈公振《中国报学史》问世以来,报史专著不少错误的记载和“定论”。内容论及1815-1874年60年间中文报刊的变化,清晰地勾勒了中国代代报业萌芽与成长期的特征,为这一领域的补白之作。
  • 中国新闻史新修

    作者:吴廷俊

    本书是作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与研究成果,在已出版多本相关著作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一本集大成的中国新闻事业史著作。全书以时间为序,“上编”、“中编”和 “下编”分别叙述了“帝国晚期”、“民国时期”和“共和国时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历史,并用“补编”的方式叙述了我国台、港、澳地区1949年以来新闻事业的变迁史。作者认为,“帝国晚期”、“民国时期”和“共和国时代”新闻事业的形态特征分别是“八面来风”、“五方杂处”和“定于一尊”。这是“史实”的一条线。“绪论”和各章“简论”构成了全书的另一条线——“史论”。基于各章史实,本书从媒介生态学的角度,在横向上论述了在中国环境中主要生长出了“利器媒介”、“喉舌媒介”和“官营媒介”;在纵向上论述了中国媒介发展的沿革呈现“承袭型”,发展的动力是“政治推进”,生存方式为“依附生存”。此外,无论是“史”还是“论”,本书对1949年以前的民营媒介和自由主义报刊也给予了足够的关注。 本书被方汉奇教授誉为“体例新,内容新,观点新”,“充分地体现了作者的真知灼见”,“开阔的视野”,“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理论勇气”,以及“对整个中国新闻事业史研究的全局的和准确的把握”,并认为此书于“史胆、史识、史才都有所追求,也都有所表现”,“十分难能可贵”。
  • 中国近代报刊史

    作者:方汉奇

    内 容 提 要 这是我国第一部填补空白的新闻史专著,也是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教授方汉奇的力作。自1981年 问世后,已先后再版四次。 本书概括了1815到1915年间的新闻报刊史,包 括戊戌维新、辛亥革命、军阀混战等时期的中国报 刊情况,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将中国沦为半封建、 半殖民地的舆论活动,清末仁人志士们的不断反 抗,资产阶级的救亡宣传和变法维新的议论,以及 20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反封建、反殖民地的舆论 活动等。 全书共分七章:①中国早期的报纸。②外国人 在中国的办报活动。③中国资产阶级报刊的萌芽和 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办报活动。④民主革命准备时期 的报刊。⑤民主革命高涨时期的报刊。⑥辛亥革命 前后的报刊。⑦民国初年和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报 刊。 本书自出版以来,先后荣获晋版图书一等奖、 北京市优秀科技成果奖、吴玉章奖金新闻学一等奖。
  • 大变局中的民间报人与报刊

    作者:陈建云

    民营报刊的消失和民间报人的转变,是至今令人感慨不已的事情。本书选取徐铸成、王芸生、储安平这三位民间报人,及其所主持的《文汇报》、《夫公报》、《观察》周刊,铺排史实,索隐钩沉,感受他们在1945-1957年这一历史大变局中的憧憬与彷徨,欣喜与迷惘,奋发与无奈,坚持与哀愁。几许中国新闻历程的碎片,三个民间报人的艰难抉择,一段大变局中的自由心灵史。
  • 世界新闻传播史

    作者:陈力丹

    《世界新闻传播史》第一篇是对世界新闻传播的宏观概述。第二至第七篇,以洲或大区域为范围,首先用少量文字概述这个洲或区域新闻传播的发展特点,然后从中选择代表性的国家,较为详尽地叙述和研究其新闻传播发展的历史和特点。
  • 中国新闻社会史

    作者:李彬 编

    《中国新闻社会史》同样是这种“个人记述”或一家之言,是著者从几百部他人的著作里提炼出来的“家酿”。虽然自己一向服膺“一切真的历史都是当代史”的命题,但历史肯定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不管是历史事实,还是历史叙事,客观与真实、庄严与神圣既不能颠覆,更不容亵渎。因为,归根结底,历史乃属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共同体安身立命的根基。人们往往喜欢将历史比作滔滔不息的活水,如所谓历史长河,而一代代的人就生活在这条滚滚活水的两岸,仰仗历史长河的滋润与沾溉。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霍布斯鲍姆在《历史与理论》一书里写道:“我们畅游于古代,恰似鱼儿畅游于水中,我们谁也无法逃避历史(We swim in the past like fish in water,and we cannot escape fromit)。”换句话说,历史从来不是僵死的化石,而是生生不息、绵绵不绝的生命之源,是同人们的现实世界息息相关、丝丝相扣的源头活水。所以,一代代的人都必须重新诉说历史,必须自己诉说自己的历史,恰似一代代的人都必须引水蕃衍。由此说来,为了“一江春水向东流”,,为了给后代子孙留下繁衍生息的文化源流,当代史家自然有责任、有义务守护我们的历史长河。《中国新闻社会史》也正是本着这样的心意所做的微薄努力,弱水三千,但取一瓢。
  • 外国新闻传播史

    作者:郑超然

    《外国新闻传播史》共计八篇,二十四章。第一篇为总论,综述人类传播活动的发展进程;第二篇至第七篇,分述各洲各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历史,重点介绍了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俄国、美国、日本、印度、巴西及埃及等在世界上具有一定影响的国家,而每个国家,均包括报纸、杂志、通讯社、广播电视的创始、发展、现状及趋势;第八篇介绍了关于世界新闻传播新旧秩序的论争。
  • 《大公报》百年史

    作者:方汉奇 等著

    《大公报》百年史:1902-06-17-2002-06-17,ISBN:9787300052311,作者:方汉奇主编
  • 中国新闻传播史

    作者:方汉奇

    《中国新闻传播史》作者皆为新闻学领域的大家,他们在多年学术研究的基础上,吸纳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深入浅出的论述了中国新闻传播活动的发展历程及各个时期的特点。中国的新闻传播活动源远流长。
  • 杂志民国

    作者:周为筠

    一部别具特色的民国史 一个时代最真实的影子 《新青年》、《语丝》、《新月》、《生活》周刊、《独立评论》、《观察》周刊、《良友》画报、《东方杂志》,这些杂志或致力于宣扬团体的理想,或只为唤醒昏睡的大众,或文人论政笔墨报国,或以只做一个娱乐的战士……实际上也担负着史家的职责,手里握的笔就是史家之笔,不仅记录当下,而且昭示后世。 风云翻滚的时代都成了杂志这场戏的幕景,撰稿人们像演员在那里咿咿呀呀的唱念做打。一个时代的起起伏伏、万象斑斓,全部在这方寸间被淋漓尽致地演绎出。当大幕落下多年后,今天再去回味其中,仍能看得泪花点点…… 无数个面孔,无数个人生,无数个寓言在书中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