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学研究

  • 新文学现实主义的流变

    作者:温儒敏

    本书主要谈的是现代中国新文学中的现实主义思潮,虽然也必然会涉及文学社团、流派、创作、批评和论争等等,但都是从思潮角度去讨论。其实这是一种思潮史的研究,中心线索很明确,但涵盖的范围可能又比较宽。在本书初版的“小引”中我曾经提到,本书采取的办法是“史述”为主,从繁复的文学历史现象中选借一些最突出的“点”,去把握五四文学革命以后三十多年间现实主义作为一种文学思潮发生、发展与变化的轨迹,考察它与其他思潮流派的关系,它所以成为“主潮”的原因,它对整个新文学所起的推进或者制约的作用,以及它在世界文学发展背景下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特色。写这本书时,作者除了查阅大量史料,也尽量了解了中外关于现实主义的各种理论。
  • 神话的诗学

    作者:[俄]叶·莫·梅列金斯基

    该书从有关神话和神话学的文献资料中选取最典型的事例,对神话的古典形态、神话和神话思维的特征、神话与原始文化等方面进行了翔实阐述,并从哲学、文化学和诗学的角度,对神话学进行了深入分析。包括三编,第一编,现代种种神话理论以及仪典-神话论的文学观;第二编,神话的种种古典形态及其在民间叙事创作中的反映;第三编,20世纪文学中的“神话主义”。
  • 红楼梦哲学精神

    作者:梅新林

    本书探讨《红楼梦》的哲学内蕴,是红学史上第一部系统的《红楼梦》哲学研究专著。作者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审视、解读了《红楼梦》文本,提出《红楼梦》的本然结构源于远古神话原型,然后演绎为思凡、悟道、游仙三重模式与儒、佛、道三重哲理,由此逐步深入,终于解开了被列为《红楼梦》十大谜之最的主题之谜。 本书是红学史上第一部系统的《红楼梦》哲学研究专著。作者梅新林先生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审视、解读了《红楼梦》文本,提出《红楼梦》的本然结构源于远古神话原型,然后演绎为思凡、悟道、游仙三重模式与儒、佛、道三重哲理,由此逐步深入,终于解开了被列为《红楼梦》十大谜之最的主题之谜。 本书深入探讨了《红楼梦》的哲学内蕴,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 纳兰性德和他的词

    作者:黄天骥

  • 胡蘭成、朱天文與「三三」──臺灣當代文學論集

    作者:張瑞芬

    以散文研究著稱的女性學者張瑞芬,集近年相關論文〈胡蘭成、朱天文與「三三」〉、〈鏡象與心影的對話-論陳芳明抒情散文〉、〈國族?家族?女性-陳玉慧、施叔青、鍾文音近期文本中的國族/家族寓意〉、〈趙滋蕃的文學創作及時代意義〉、〈七0年代顏元叔與吳魯芹的散文〉為一帙,呈現出與傳統臺灣文學史以小說論述或殖民∕反殖民為主軸的另類視野。在文本與史料的細心耙梳與不同於流俗的犀利判斷中,見出「散文」此一文類仍有極大探討空間,而臺灣散文史的建構,也必須奠基於主流與非主流作家的基礎研究之上。? 此書所揭櫫之研究方法為地毯式的蒐集與閱讀,從邊緣文類與非主流作家出發,以持平且豐厚的理解基礎,取代意識型態的論述,巧妙的顛覆了文學史的制式印象,並展現了作者駕馭文字的湛深功力。
  • 城市意象

    作者:陈晓兰

    图书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英国文学与伦敦 一、现代早期伦敦的崛起与英国文学的繁荣 二、18、19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伦敦及反都市主义之谜 第二章 城市·坟墓·废墟 一、坟场:保存并拯救了人类的历史记忆 二、死亡之城:笛福《伦敦大瘟疫亲历记》 三、死城的复活:李敦《庞贝城的末日》 四、腐朽之力:狄更斯小说中的废墟意象 第三章 城市中的儿童与少年 一、作为城市象征的儿童 二、狄更斯小说中的孩子形象 第四章 城市的“地下”世界 一、罪犯:伦敦的民间“英雄” 二、笛福小说中的“妓女商人” 三、菲尔丁小说中的“强盗商人” 四、狄更斯小说中的罪与罚 五、作为权威、秩序象征的监狱及司法体系 第五章 侦探的城市:可控制的城市 ——以柯南道尔侦探小说为例 第六章 工业化的图景 ——盖斯凯尔夫人小说中的曼彻斯特 第七章 城市乌托邦 一、“天堂城市”的寓言 二、16、17世纪空想社会主义小说中的乌托邦城市 三、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小说中的理想城市 附录“人之城”与“神之城” ——《圣经》中的城市 一、城市与罪恶 二、妓女:罪恶之城的隐喻 三、罪与罚:火与剑的洗礼 四、荒原:被毁灭的城市景观 五、神之城——圣城——的重建 参考文献 本书旨在英国现代化、都市化的语境中考察文学领域对都市化、现代化的独特反应和表现。以19世纪英国文学为主,将这一时期的文学置于英国现代早期及工业革命时期城市发展的历史背景中,从文学与城市的关系这一视角,遥看一百多年前不仅推动了世界现代化,更主要的是影响了
  • 中国小说史论

    作者:龚鹏程

    本书讨论了小说研究的方法、文学与历史的分际、小说中显示的天人关系,以及小说史变迁的因素等,范围包古涉今,旨趣兼含史论;对中国小说的性质、结构原理、小说与史学、哲学的关联尤多阐发,值得参考。
  • 苍凉与世故

    作者:李欧梵

    内容简介: 《苍凉与世故》的前半部分谈论张爱玲,苍凉代表了张爱玲自己的美学观点,世故则体现了作者对张爱玲的看法。后半部分则是作者在香港生活的所思所行,对于作者来说,在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冲击下,仍能够坚持阅读、观察和思考,既是一种欢喜,也是一种失落? 目 录: 《苍凉与世故》 张爱玲的启示 张爱玲笔下的日常生活和“现代感” 看张爱玲的《对照记》 张爱玲:沦陷都市的传奇 不了情:张爱玲和电影 香港:张爱玲笔下的“她者” 从《温柔的陷阱》到《情场如战场》 苍凉的启示 《色·戒》:从小说到电影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刹那怀想重拾经典 张爱玲与好莱坞电影 又一城狂想曲 “又一城”狂想曲 在香港反思资本主义 西九龙与香港文化反思 香港是国际大都市吗? 维港的文化风景线 旅游、阅读和老友 迪斯尼的理想哪里去了? “后旅游”的乐趣 追寻“前旅游”的乐趣 旅游加“神游”的乐趣 未来世界的“海市蜃楼” 情迷澳门,回眸香江 快乐颂——奥运的精神 历史和幽魂 重读《基督山恩仇记》 三个道德小小故事 悼念我的老同学郭松棻 悼念一位伟大的印尼作家 回忆七十年代的香港生活 四月是最残酷的月份 混水摸鱼 漫谈我的购书经验 忧郁之都与动感之都 从诺贝尔文学奖说起 悼念天灾的无辜灵魂 我心仪的一条汉子王正方 中国城市现代化的悖论
  • 政治变革与小说形式的演进

    作者:裴亚莉

    尽管20世纪被称为文学理论研究的语言学转型的世纪,运用科学色彩极为浓厚的形式主义方法研究小说是一种相当主流的研究方法,但同时上述几种研究方法也都是常常被用到的方法。本书的基本出发点,是研究政治变革和小说形式的演进之间的关系。本书主要涉及的作家是米兰·昆德拉、卡尔维诺、博尔赫斯、科塔萨尔和马尔克斯的创作及其小说观念。将这五位作家统一在一起的因素是政治的因素,同时也是小说观念的因素,因为这五位作家的生平都深受政治的影响,而他们在创作上又无一例外地有着改造、革新小说形式的抱负。 第一章 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 第一节 面对社会政治和群体之裹挟的卡尔维诺小说 第二节 卡尔维诺的科学文学观 第三节 形式试验:对卡尔维诺科学文学观的补充 第四节 卡尔维诺的创作与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 第二章 米兰·昆德拉(Milan Kundera) 第一节 小说的四个召唤 第二节 昆德拉作品中的解释主题和复调形式的选择 第三节 性、游戏和诗意 第四节 虚构、现代小说的精神和金圣叹的小说观念 第三章 拉丁美洲作家和文本的性别政治研究 第一节 博尔赫斯(Jorge Imis Borges) 第二节 科塔萨尔(Julio Cort'azar) 第三节 马尔克斯(Gabriel Carcia Marquez) 第四节种族、性别和文本的政治
  • 诸子百家看金庸Ⅰ

    作者:三毛 冯其庸等

    金庸小说是与历史结合的武侠小说,也是一部武侠小说的当代传奇。众多著名作家、学者各抒己见,各逞才情,“射雕之卷”讲射雕英雄的悲剧,大拙对大巧的郭靖与黄蓉;“神雕之卷”讲各个人物的形态,天残地缺的爱情;“倚天之卷”中谈到善恶的边界,“风行之卷”谈到金庸小说出版、发行的“武林盛事”,等等。书中文体不限,论文、奇论、随想、考证,兼容并包,充分呈现了金庸小说在华语世界的影响力。
  • 论无边的现实主义

    作者:[法]罗杰·加洛蒂

    《论无边的现实主义》作者罗杰·加洛蒂是法国著名的理论家、文艺批评家。他的这部《论无边的现实主义》是对当代现实主义出路的新阐释。当传统的现实主义发展无法解说现代意义上的新的文学艺术形态的时候,他选取了毕加索、圣琼·佩斯、卡夫卡三个人,从绘画、诗歌、小说三个角度对现实主义的当代形态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现实主义可以在自己所允许的范围之内进行“无边”的扩大,当然这种扩大也并非是毫无限度的,而是根据这些当代特有的作品,赋予现实主义以新的尺度。这是一本在当时轰动一时,且持续论争至今的伟大作品。
  • 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作者:张京媛 主编

    本书收录了七、八十年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英美学派和法国学派的重要文章。分为“阅读与写作”“女性主义批评理论”两部分,探讨了“女性主义”文学的界定,女性文化及创造力,女性主义与解结主义、马克思主义、心理分析学、结构人类学的关系等。
  • 日本体验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

    作者:李怡

    《日本体验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从晚清到五四,一般被视做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期”,在这一过程当中,日本成为了激活中国作家生存感受、传输异域文化的“中介”。黄遵宪、梁启超到创造社的几代中国作家通过留日体验完成了对创作主体的自我激活,在一个全新的意义上反观自己的世界,表达前所未有的新鲜感悟,这有效地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
  • 到底是张爱玲

    作者:刘绍铭

    张爱玲的人生和作品都是一种耐人寻味的传奇,吸引了大批的读者,拥有了众多的张迷。本书是享有声誉的张爱玲研究专家刘绍铭先生继《再读张爱玲》之后推出的又一部研究张爱玲的新作,收入了《张爱玲的散文》、《另类张爱玲》、《张爱玲教英文》、《兀自燃烧的句子》和《到底是中国人》等十二篇文章,对张爱玲及其小说、散文在现代中文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披露了张爱玲在香港及后来在美国的真实状况,在作者如椽的笔下,这位张派作家的“祖师奶奶”的形象栩栩如生,读者不由地会借用张爱玲的《到底是上海人》一文,与作者一同发出“到底是张爱玲”的感叹了。书中还收入了两篇作者从张爱玲作品中英互译比较的角度,结合自己翻译作品的经验对张爱玲做了分析的文章。
  • 《野草》研究

    作者:孙玉石

    《野草》这部散文诗集倾注了鲁迅艺术创造的心血,也涵蕴了他洞察社会和剖析自己所获取的全部人生哲学。本书对《野草》的艺术渊源。精神实质进行了探寻和分析,并对其成文。修改情况作了合理的考辨,最后总结了《野草》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既有极具个人色彩的解读和诠释,又显示了扎实的文学史和学术史研究功力,颇多创见。
  • 小泉八云与近代中国

    作者:刘岸伟

    本书系着眼东亚文化圈生成与发展的曲折多致历程,所选择的论著,或总论整个东亚文化圈诸国间的文化互动(如池田温的《东亚文化交流史》、福井文雅的《汉字文化圈的思想与宗教》),或用力于东亚文化圈某一国度的文化史(如铃木贞美的《日本的文化民族主义》森贞彦的《 新探》、上垣外宪一的《日本文化交流小史》),或研讨东亚文化圈内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史(如古濑奈津子的《遣唐使眼里的中国》阿部洋的《中国近代教育与明治日本》、刘岸伟的《小泉八云与中国近代中国》)。就浩博的东亚文化而言,这些论著所述当然只是冰山一角,却也可以一斑窥豹、以蠡测海。
  • 1978:激情岁月

    作者:孟繁华

    1978激情岁月,ISBN:9787532824861,作者:孟繁华著
  • 唐代小说史

    作者:程毅中

    《唐代小说史》共有11章,主要内容包括:序论、唐代传奇的兴起、唐代前期的小说集、通俗小说与游仙窟、唐代后期的小说集、小说化的传记、杂史等。中国小说的概念是历史的发展的。汉代人开始确立了小说家这一名称。桓谭《新论》说:“若其小说家,合丛残小语,近取譬论,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
  • 一个人的爱与死

    作者:林贤治

    狂人所目睹的吃人的惨剧是在夜里展开的;单四嫂子的希望是在夜里破灭的;神往于革命的阿Q,是在夜里迷迷糊糊地被提到县城里去的。陈士成、祥林嫂、魏连殳、子君,还有范爱农,还有柔石,或死于阒寂之夜,或死于喧阗之夜,或死于余生者的无尽的怀悼之夜,总之是在夜里。整个吉光屯为夜——昏睡的白天——所笼罩,不然,何以要点长明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