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散文

  • 带着故乡去流浪

    作者:林东林

    《带着故乡去流浪》是作家林东林的一部全新散文集,讲述了作家对故乡的感官记忆。每个人都在远离故乡,或在空间里,或在时间上,我们每个人都成了异乡人。但是,故乡烙在我们身上的感官记忆却永不消散。我们永远忘不了儿时的饮食记忆,摆脱不掉骨子里的故乡身份,尽管我们一生都在与故乡为敌 。作家以文学的方式重新认识故乡、书写故乡、回归故乡,提出了异乡和故乡的和解之道。

    编辑推荐:

    1.故乡不是一个地方、一段时间,而是它烙印在我们身上的感官记忆:每个人都是异乡人,故乡就是我们自己。

    2.从饥饿、疼痛、味觉、嗅觉、触觉等感官角度,呈现我们的困境,重新打量故乡和每个人之间的深层关系。

    3.你没有故乡,你只有身体这个唯一的故乡!你走到哪里,就把故乡带到哪里!

    4.从形而下的感官生活,到形而上的感觉体验,重估孤独、缓慢、安静、落后、行走在我们生活中的价值。

    5.以文学的方式重新认识故乡、书写故乡、回归故乡,提出在这个时代里异乡和故乡的和解之道:带着故乡去流浪,重新恢复故乡为我们形成的感官记忆。

    名人推荐:

    以前我以为走出去了的人,反过来看自己的家乡,它才能称为“故乡”,在林东林身上也确实是合适的,他像一只鸟儿天南地北地飞着。夜深人静的时候,心深处的牵绊很大的那一块一定是人最初出发的地方,这个“故乡”在地理上是不动的,但是却被一个个人背在背上。东林的文笔我是熟悉的,难得的是他笔触的细腻,枝枝叶叶都从深情里长出来,像一棵树护佑着他,也引导着他长成一棵树的样子,这些东西化成文字脉脉地淌出来,便也是面对故乡的一次反哺。

    ———著名诗人 余秀华

    出走故乡多年,忘掉故乡多年,背叛故乡多年,现在又回过头来与故乡相见,与故乡相认,并通过文字重建一座故乡。东林在《带着故乡去流浪》中所写的其实也是每一个当代人都应该做的,唯其如此,我们才能与故乡真正和解,也才能与城市真正和解。只有不被城乡二元对立的现实所割裂,只有不被我们偏执的己见和情绪所左右,我们才能真正回得去故乡,也才能真正进得去异乡。

    ——著名作家、鲁迅文学奖得主 王祥夫

    东林是诗人。看他的散文,常常觉得他在诗里没说完(也不必说完)的话,自然流畅出来。非常朴素。朴素是难得的,那是一种锤炼之后的所得。深情唯朴素才能更有力量。故乡事,故乡人,非得如此,才能靠近。

    ——著名作家 桑格格

    这一年,山河岁月沉重,因此东林笔下的田园和回忆会让人觉得格外难舍,想要特别珍重。从田野出发的乡愁,对于有相同经历的人来说,是蓦然回首的默契;对于只有城市记忆的孩子而言 ,卻也是灯火下一场温暖的相逢。感动其实是一样的,在那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时代当中,我们拥有的不过是一幅血肉之躯,值得珍惜的是胸中的那一点温暖。东林的文字记录下人间的常情,流年中的丰盛与荒芜。来时路上点点滴滴,且走且化作了必要的怀念,饱满而且有趣。

    ——著名作家 闻人悦阅

    故乡会在无形中升华为一种独特的文化DNA,溶进作家的血液之中。它会对写作者的思考方式、认知能力、观察事物的角度甚至是审美倾向都产生某种程度的影响。从故乡与流浪的对立中,我还能进一步联想到返回与出离,漂泊与归根、少小离家与乡音无改等。但无论沧海浮沉,月落月升,当故乡成为一种文学胎记,它便能让作家的文字在卷帙浩繁的抒写中获得第一时间的指认。《带着故乡去流浪》,这是在对立中寻求兼容的可能,而“故乡”一词在当下文学语境中似乎缺席已久,感谢东林给与它再次被召唤的机会。

    ——著名诗人 王单单

  • 意大利的冬天

    作者:[法国] 儒勒·米什莱

    本书文章精选自法国19世纪著名历史学家儒勒·米什莱的12部代表著作——《鸟》《虫》《海》《山》《意大利的冬天》《罗马史》《法国史》《人民》《我们的儿子》《女巫》《我的少年时代》,从内容上可以分为自然散文和历史散文两部分,作者的生活情趣和渊博学识闪现在字里行间。

    不要问我你们该带什么新书去度假,那样我会回答:“没有什么新书。你们就带上《鸟》《虫》《海》《山》,到树林深处重新阅读。我可以肯定,你们会以为还没有翻阅过。”

    ——左拉

    时代需要像您这样的人;每个世纪都有斯芬克司,那么就应当有许多俄狄甫斯。我为我们两个心灵的契合感到喜悦。您所有的著作都是行动。

    ——雨果

  • 一个人的阳台

    作者:立雯

    《一个人的阳台》是作者2009年到2019年旅居美国的随笔集,内容丰富多元,主题围绕着人的成长成熟、悲苦快乐,爱情与人际关系的波动,以及自我的清醒稳固。

  • 叫醒装睡的你

    作者:齐宏伟

    灵魂是真睡,还是假睡?我认为是假睡,因为每当夜深人静,辗转反侧,你内心深处那种对永远、意义、价值和尊严的渴望就会醒来。——齐宏伟

    本书为作者近六年散文之结集。齐宏伟以卓越的文采、超越的姿态对生命死亡、文学艺术、社会新闻、婚姻家庭等方面进行了极富灵性的剖析,给出了非同小可的反思与解答。

    全书共分三部分:

    第一辑以“醒来,然后凝望”为题,紧抓大家习焉不察的现象,进行敏锐深邃的省察和追问,探讨人不能有生活而无神圣。

    第二辑以“从‘我与它’到‘我与你’”为题,深入我们的文化传统,反思浸染和纠葛中的伟大与丑陋、深刻与浅薄、情怀与伪善。

    第三辑以“出世,同时入世”为题,展示带着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于儿女情长中袒露大爱无边。

    齐宏伟散文扛鼎之作,写给灵性湮灭的世代,叫醒装睡的灵魂。

  • 我的思想与观念 :爱因斯坦自选集

    作者:[美] 爱因斯坦

    一次与伟大灵魂的深度对话,一本书认识真实的爱因斯坦

    ★英语世界广为流传的爱因斯坦通俗著作集,畅销60余年

    以1954年Ideas and Opinions为底本,收录爱因斯坦三个文集[英译本《我的世界观》(The World as I see it, 1934)《晚年集》(1950)《我的世界观》(Mein Weltbild, 1953)]中的重要篇目,及当时未出版的新文章,共计121篇,内容丰富详实,汇集爱因斯坦对人生、科学、文化、教育、战争、友谊及社会问题的思考与见解,显示了爱因斯坦豁达的人生态度、敏锐的洞察力和对人类命运的深挚关切。

    ★爱因斯坦亲自参与编选,汇集他从青年时代到去世前的文章精华,是认识和研究爱因斯坦的必读书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教授张卜天全新译作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教授、豆瓣9.3分《大问题》9.1分《爱因斯坦传》译者张卜天忠实翻译,科学严谨,典雅流畅,重现真实的爱因斯坦

    ★你或许无法成为爱因斯坦,但可以像他一样独立而真诚

    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认识真实、完整的爱因斯坦,他不再是标签化的偶像,而是一个有血有肉、鲜活可爱的人。他既超然又悲悯,既尽责又幽默。从这一篇篇袒露心迹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天才首先是个独立而真诚的人,爱因斯坦是一个朴素的知识分子,一个深刻关心人类命运的世界公民。

    ★金句俯拾即是,一次与伟大灵魂的深度对话,近距离感受天才思想的深邃与浪漫

    ★耳目一新的炫酷设计,卡通形象突显爱因斯坦的睿智幽默,流动变幻的银增添科技时尚感,像爱因斯坦一样个性自由

    提起爱因斯坦,我们通常首先想到的是“天才”“科学家”“物理学家”等冷硬的标签,对他本人和他的精彩思想却知之甚少。爱因斯坦真实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他是如何规划人生,如何看待世界的?他的人生理想是什么,他的科学灵感之源是什么?爱因斯坦是如何在动荡的时代里坚持自我的?他怎样评价牛顿、伽利略、居里夫人、弗洛伊德、圣雄甘地?爱因斯坦给5000年后的人类的信写了什么?什么是相对论?E=MC2是什么意思?种种问题,你都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

    《我的思想与观念:爱因斯坦自选集》可以说是我们真正了解爱因斯坦这个“人”的入门钥匙。

  • 平淡之喜

    作者:黎戈

    《平淡之喜》是作家黎戈的全新生活读书随笔集锦。作家沈书枝、王这么、钱红丽、魏小河诚意推荐。锁线裸脊,全彩双封,收录数十幅生活摄影,捕捉沉静如海的时光之美。全书分为“平湖”和“淡菊”两部分,前者偏书评,意即评论者的心犹如平湖,需要持平心境,公正成像,解读作者的心意及笔意;后者偏生活记录,落花无言,人淡如菊——在最平淡如复制的每日日常底纹中,也有着小小的惊喜的细节,全靠一双发现的眼睛,上下两辑,合成“平淡之喜”。虽然“平淡”,但因为有沙里埋金的“喜”,所以安然一隅,欣然自足。

  • 此生未完成(增订新版)

    作者:于娟

    这是一本记录关于生命与生活思索的书,写给内心柔软却迷路人间的人们:我们要用多大的代价,才能认清活着的意义!一再提醒我们的,就是好好把握当下,以不会令自己将来后悔的方式去生活。

    书中收录了作者癌症治疗的经历、对人生的理解、对自己忙碌前半生的一些回忆与反思;以及关于故乡、关于亲情等的深切感悟。

    在病隙日记中,作者反省自己不良的生活习惯和生活细节,以生死经历总结出许多富有哲理的人生观点,以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不断与命运抗争,令人重新审视“活着的意义”,理性看待死亡,珍惜生命,珍惜感情,珍惜生活。

  • 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

    作者:帕斯卡

    法国第一部散文杰作,

    欧洲近代哲理散文三大经典之一,

    四百年来全球畅销,被译成几乎所有文字,

    影响每一代学人的知识巨著,

    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

    如果你有什么事情想不明白,不如翻开它。在这本书里可以发现,人生一切悖论的答案。

    人既高贵又渺小,人因思想而高贵,高贵到知道自己渺小和高贵。人是自然界中最脆弱的东西,所以他是一根芦苇,但他因为会思考,可以囊括宇宙,可以通向无穷,这就是人在宇宙中的全部尊严。

    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神造天地,而天地不知,唯有人有知。人因会思考而高于万物,统率万物,高贵得如同世间的王。即使死亡也无法剥夺他的尊严,因为他知道自己将要死亡,而宇宙对此浑然不知。即使他被毁灭了,也是一个被罢黜的国王赴死,因为没有什么东西能剥夺他的尊严和血统,那就是他的思想。

  • 他人的行当

    作者:[意]普里莫·莱维(Primo Levi)

    ◆奥斯维辛最重要的记录者和见证人,意大利国宝级作家,“欧洲最高尚、最不可或缺的作家之一”,卡尔维诺称其为“我们时代最重要、最富有天赋的作家之一”

    ◆如果说《被淹没与被拯救的》是最苦痛的莱维,那么《他人的行当》则是最快乐的莱维

    ···

    《他人的行当》收录了普里莫·莱维从1969年至1985年所写的43篇散文。在这些诙谐而迷人的文字中,莱维审视了自己的行当——作家与化学家,更关注他人的行当。用莱维自己的话来说,这是他“作为一名好奇的业余爱好者在十余年间的徘徊中所酿出的果实……是对他人行当的侵犯,对动物学、天文学和语言学等无边际的疆土的突袭”。他穿梭于科学与人文之间,探索了那些令他着迷的对象和特殊的经验:他的房子、昆虫、想象中的动物、儿童的游戏、化学家的语言、法国作家拉伯雷、德国诗人特拉克尔和保罗·策兰的晦涩文字、第一次使用文字处理器、60岁时重返校园……

    这本书博学而幽默,温暖而节制,既展现了莱维对人类文明的独特思考,也传达出他的信念;尽管我们的时代充斥着问题和危险,却并不令人生厌。

  • 另一种美

    作者:  [波兰] 亚当·扎加耶夫斯基

    本书是波兰著名作家亚当•扎加耶夫斯基的散文随笔集,书中汲取了成长回忆录、人物速写、书摘、沉思性警句、小品文,以及诗辩等多种文学体裁的长处,形式多变。利沃夫、格利维策、克拉科夫、巴黎与休斯敦,本书以作者生活过的这些城市作为背景,抛开了具体的时间线,让心灵和感觉与历史和现实进行对话。

    ——————————————————————————

    编辑推荐

    1.波兰著名亚当·扎加耶夫斯基国内最新引进作品

    2.带领读者回溯20至21世纪交替时期波兰文化精英的精神之旅

    3.扎加耶夫斯基向以往备受尊敬现代受到冷落的文学艺术大师们致敬,向经典致敬,向被现代主义唾弃的另一种美:真,善,卓越,崇高和伟大致敬。

    名人推荐

    《另一种美》糅合了叙事、观察、人物印象记、反思、回忆等等,以极快的速度在情绪和苛评中转换,在不同话题上显示出断断续续的艺术激情。我们像在读一本诗集——当然是抒情诗。它是沉思的,准确的;狂想的;悲伤的;谦恭的;容易引起惊奇的。整部书,无时无处不在强烈的对比之中跌宕起伏。一切都散发着独特、韵味、启示、隐喻。

    ——【美国】苏珊•桑塔格

    扎加耶夫斯基始终强调自我的声音、日常经验的形而上学,以及世界的丰富性与具体可感的细节,并不忘与自己的祖国订立一项道义契约。

    ——朵渔

    一接触到扎加耶夫斯基的作品,我就知道这是一位“精神同类”。他的作品总是处于见证与愉悦、激情与反讽之间,有一种东欧诗人所特有的精神品质和力量,也正是他从诗的意义上重新发现了“脆弱性”。这使我想起了肖邦:脆弱、痛苦、尊严和美等等。这位波兰诗人还很“神秘”,在他那里,一直有一种幽灵般的存在,它时而是“奥斯维辛的燕子”,时而是音乐的“第四种成分”,而这一切,于他都仅仅是某种“神秘学入门”。

    ——王家新

  • 马德里画稿

    作者:[墨]阿尔丰索·雷耶斯

    《马德里画稿》是阿尔丰索·雷耶斯的散文集,记录了作者1914年至1917年在马德里居住时的所见所感所思。流亡马德里期间,阿尔丰索·雷耶斯经常逛街,他看到许许多多辉煌的建筑,也看到残酷的悲惨世界,饥饿、贫困、愚昧、冷漠……他不禁联想到自己的祖国墨西哥,并对这些现象产生的社会和历史根源进行了思考。因此,本书的字里行间中充满了诗情画意,多处提及和平、宁静、和谐的社会氛围,行文中流露出作者对人类命运的关怀。

  • 夏日走过山间

    作者:[美]约翰·缪尔

    1869年,缪尔受朋友邀请前往约塞米蒂山谷的内华达山脉牧羊和考察,沿途写下《夏日走过山间》。在山间行走的3个月使他认识到自然放牧对山地草原的破坏是无法逆转的。1903年,他带领西奥多·罗斯福在山谷中进行了一次自然之旅,沿途向总统倾诉自己面对美景被侵蚀的痛心。罗斯福被缪尔所打动,也意识到只有通过联邦的力量才能将内华达山脉的美景长久的留存。1906年,缪尔以一己之力推动美国国家自然保护公园的建立,罗斯福也受其影响在任期内批准创建了五十三个野生动物保护区、十六个国家纪念保护区和六个国家公园。自此,缪尔被誉为“美国国家公园之父”。《夏日走过山间》成为缪尔的初心所在,也以其优美、细腻的文风而被称为“感动一个国家的文字”,开启了20世纪自然文学创作的新方式。

  • 活山

    作者:[英]娜恩·谢泼德

    ☆ 入选 豆瓣·2018年外国文学非小说类年度十佳

    ☆ 入选第二届“中国自然好书奖”年度十大自然好书,获自然文学奖

    ...................

    在这高处,没有动静,也没有声响。

    人类离这儿大概还有千万年远吧。

    我存在着:这就是大山赐予我的最大恩典。

    .... ...............

    ☆ “关于英国自然风景的最佳作品 ”(《卫报》)

    ☆ 肖像印在英镑的传奇作 家 娜恩·谢泼德

    ☆ 蒙尘三十余年的文学经典 中文版 初次引进

    ☆ 中文版特别收录 珍妮特 ·温特森 诚挚推荐书评

    ☆ “当代最好的行走作家” 罗伯特·麦克法伦 万字长文作序

    ...................

    “我就像一条狗,气味使我兴奋;泥土上苔藓的味道也使我兴奋……”

    娜恩·谢泼德是大山的终身游客:她吃野果、饮河水,她在湖里游泳、在山腰入眠;清晨醒来,知更鸟的爪子搭在她赤裸的胳膊上;有些时候,是野鹿吃草时的呼吸把她唤醒。

    她冷静精准,分享了一生所见的高地、幽谷、群山、水、雪霜、空气与光、植物、鸟兽虫和人类;却又私人、自我,描述了自己在山中如何安眠、如何观看、如何倾听、如何触摸和感受,乃至于如何存在。

    这是一曲献给大山的经典颂歌,一本捕捉流水、雪花、鹿鸣的风土故事集,更是一次通往存在的旅途,一次长达数十年的感官实验,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人和外在世界之间能产生多少微妙的联系:对山的生命体察得越深,对自己也就了解得更加深入。在1977年出版之前,此书的手稿被作者本人压在箱底三十多年;而在出版后,珍妮特·温特森、阿莉·史密斯、罗伯特·麦克法伦等知名作家均成了娜恩·谢泼德的忠实读者。

    ...................

    如《尤利西斯》之于都柏林,《达洛维夫人》之于伦敦,《活山》凝视着风景的细节,也充满热情的哲思。——罗伯特·麦克法伦

    之所以说《活山》这本书“好”,是因为它在一个特殊且微小的主题中,找到或者说提取了一个关于我们如何理解世界的故事。——珍妮特·温特森

    这趟禅宗式的“登山朝圣之旅”让人享受其中,它极具启发性地融合了哲思和纪实,反映了在她所爱的山水中,处处皆是生命的各式形态和力量。——阿莉·史密斯

    这本书只有一百多页。但事实上又不止:它长达一千多页,因为你将会至少读十遍以上——而且每一遍都会读出不同的东西。——尼古拉斯·雷扎德,知名书评人

  • 无论何时,我们还是会笑

    作者:渡边和子

    本书是渡边和子关于人生、成长、苦难等永恒命题的思考,是她离世前十天亲自完成校阅的遗作。

    针对当下年轻人的忧愁、迷茫与苦闷,渡边和子心怀悲悯之心,以过来人的身份,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可能的破解之法——微笑里有着治愈一切的力量。本书堪称散文版《解忧杂货店》。

  • 种子的信仰

    作者:亨利·戴维·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

    《瓦尔登湖》出版八年后,梭罗于一八六二年辞世。他在这个时期内大量阅读和写作,却鲜有文字发表。从一八五二年到一八六二年间,梭罗将这些原始资料整理在三大套笔记本中,留下了近万页手稿。《种子的信仰》这本书经由《梭罗社会学报》主编布莱德利?迪恩倾其一生整理、编选,呈现了这位诗人、哲学家最后十年每日于林中散步所写下的对自然的观察和对生命的体悟,成为继上部作品后一百二十五年来,首部问世的新书。

  • 黄昏的诉说

    作者:[圣卢西亚] 德里克·沃尔科特

    《黄昏的诉说》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沃尔科特的第一部散文集,精选了他二十余年间在《纽约书评》《新共和》等杂志上发表的多篇重要文章以及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讲稿。在这些文章中,沃尔科特评论了现代一些著名文学家、诗人如海明威、休斯、洛威尔、布罗茨基、弗罗斯特、拉金等人的作品,充分展现了他作为诗人的艺术理念与深刻观察。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文章集中反映了他对加勒比地区后殖民文学与文化感人而深刻的审视,呈现了他对自己诗歌、戏剧创作的总结和思考,对我们深入理解沃尔科特及其迷宫一般的诗歌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沃尔科特的文章与他的诗作一样,意象繁复,气势恢宏,融汇了西方古典与现代、“旧世界”与新大陆诸多文化元素,这部散文集如同一轴集优雅、简洁和辉煌于一体的画卷,沃尔科特在他所展开的每一个主题中,都融入了抒情的力量和融合的智慧,这使他成为我们这个时代一个极为重要的诗歌声音。

  • 第九次在天堂

    作者:裘山山著

    《第九次在天堂》是结合201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开发的军旅散文系列丛书“破阵子”系列中的一本。“破阵子”系列以中国当代最著名的军旅作家为主要创作阵容,这些作家均曾获得茅盾文学奖或者五个一工程奖、解放军文艺奖,均为中国一线的实力作家。作品描述军旅人生,体现军人的家国情怀,展现中国军人气质、理想与追求,书写新时期中国军人的忠勇与豪迈。

    《第九次在天堂》收录了裘山山散文作品21篇,共分四个篇章,第一篇“吟唱高原”,是裘山山军旅题材中最具代表性的系列;第二篇“那时的爱情”,写不同时代军人和军人家属的感情生活;第三篇“一个让人的远行”讲述平凡军人的军旅人生、展现当代中国军人气质、理想与追求;第四篇“寻找”,讲述和平年代军中英雄人物的英勇故事。作品从军人和女人的双重视角,讲述非战争状态下当代军人的日常,讲述太平盛世,喧嚣繁华背后,军人和军人家属的信仰、牺牲和奉献。

    裘山山擅用小说笔法写散文,她讲故事、刻画人物,自然而贴切地夹叙夹议,抒发发自内心的感情,这使得裘山山的军旅散文有一种天然的大气大美的气质,总能直指人心,掏出人们心底隐藏最深的东西。

  • 虚土

    作者:刘亮程

    《虚土》可算是小说,也可算是长长的散文、诗歌,像《路边野餐》之于普通电影。

    全书主要内容,通过下面这段话,可完整把握:

    我在远方哭我听不见,我流血我觉不出痛,我的死亡我看不见,我远处的好日子被谁过掉了。我有一千双眼睛,也早望瞎了;我有一万条腿,也跑不过命。我只有一颗小小 心灵,它哪儿都没去,藏在那个五岁孩子的身体。

    而这样一个故事,该用什么样的语言呈现呢?下面是关于刘亮程语言的描述:

    三言两语中你就可以感觉到他的语言抬起头来,朝上引领,朝一个不知道的存在去引领,它是有灵的,飞起来了。

    由情绪入文字,用呓语展现想象力,如此一来,时空的可折叠与可穿越,在刘亮程笔下,如梦似幻。这种少见的小说写法,难得又难为,它是作者独有的迷人特质,亦成就了《虚土》的超凡脱俗。

    编辑推荐:

    ◆《虚土》是我个人最喜欢的一本书,我写了一个如梦的世界。——刘亮程

    ◆自然文学大师、茅盾文学奖提名作家刘亮程以情绪入文字,用灿烂的想象力,为我们编织了一个难辨幻与真的人生故事,借此讲述:每个人都住在自己的童年,那是我们的老家。

    ◆全书一共有三个我。一是作为叙述者的我,一是5岁时的我,一是长大后的我。这三个我经常交叉。以叙述者的身份讲话时,我会对5岁和50岁的我的不同状态,做一些介绍。有时我又会从5岁的我的视角出发,做一次浪游,到50岁的我那里逛一逛,把看到的东西写下来。作者的主要意思是:虽然5岁的我长大了,长到了50岁,也只是出去玩,最终50岁的我会回来,回到5岁。

    ◆《虚土》所有句子的指向都是多向的,每个句子都有无数个远方,读者阅读的时候会迷茫和欢喜:它像花开一样,芬芳四溢。有一缕花香到了天上,有一缕到了地下,其他的朝四面八方扩散。

    ◆刘亮程写过10年的诗歌。诗歌追求语言的弹性,追求词语的外延意义。这种文字在《虚土》中达到了一种极致, 《虚土》的写作是他个人语言的一次盛开。

    ◆刘亮程在写作《虚土》时候就知道,它是好东西,好得不得了。这是一个作家的骄傲,也是难能可贵的自觉。作为阅读者,在《虚土》如梦似幻的讲述中,语言、写法、想象力,至少有一样会击中你,让你改变对文学的看法。

  • 设计者

    作者:唐小蓝 / 辛木

    正月十五焰火晚会上,忽然倒塌的舞台将保安何兴远砸死在现场……看似意外的死亡,背后却暗藏精妙设计,离奇出现的白色夹竹桃标本,接连不断的缉毒警及家属被杀,公安局机密档案失窃,设计死亡的幕后真凶却总能制造完美不在产证明,而连串凶案直指五年前警方的一场联合扫毒行动……刑警队长程皓受命担任警方代号为“2018”行动的专案副组长,与为报复缉毒警及家属刻意“设计死亡”的毒贩展开一场惊心动魄的殊死较量。

  • 《人间的星河》

    作者:刘喜悦

    《人间的星河》写给当代青年的人生之书,愿你有花有酒有朝露,喜乐平安。

    本书由青年作家刘喜悦历经多年探访后倾心写就。4个不同人的故事,4段让你疼痛窒息的体验。当我们走在人生低谷,前路茫茫,也要相信,那些刺痛我们的经历,终将成为我们的力量,从此未来坦荡,鸟语花香。

    触手可及的是人间,也是灿烂的星河。

    ◎远远地,她看见一支部队。领头的那个军官腰上别着一把佩剑,她觉得那个人真威武啊,她好想他能看她一眼。于是她就眯起眼睛偷偷看他,一边看他,一边扬起小溪里透亮的水花。

    然后他真的过来跟她说话,说要把马儿送到她家去。

    要是再回到那年夏天,她还是会坐上他的高头大马,跟他走吧。

    ——《一颗红豆》

    ◎一个人的时候,少棠总是在想,下一个出场的,该是我顾少棠了吧。掰着指头,数也数完了,死也死净了。

    顾少棠以为他会和他看到过的、遇到过的人们一样,化为血,化为白骨,化为脏兮兮的一抔土。没有想到,他没有死。

    ——《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