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港·Oxford*

  • 水面波紋

    作者:蓋瑞·施耐德

    《水面波紋》是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國際詩人在香港」系列叢書*中的第四部作品。蓋瑞.施耐德 (Gary Snyder) 在中國的詩歌讀者中大名鼎鼎,但遺憾的是,中國始終沒有出版過他詩歌單行本。施耐德的生平,讀者從本書的《年表》可瞭解,但是關於他的寫作和成就,需要特別指出,那就是他不僅僅是一位詩人,他是一位極其特殊的詩人。在整個垮掉派詩人藝術家群體裏,施耐德的精神背景和生活經歷都非常特殊,以至於有論者認為,雖屬於「舊金山文藝復興」,但自他遠赴日本,他與其他垮掉派成員在寫作和生活方式上拉開了距離。 作者簡介 施耐德是一個重行動,重實踐的人,對自己的理想身體力行。本詩選展現了一個多方面的施耐德,收入本書的大多數詩篇都是由他本人從詩選集《無性》中挑選出來的,最後一首《夜晚故事》是他的新作。 *「國際詩人在香港」系列叢書 在利希慎基金的資助下,香港中文大學東亞研究中心從2010年秋天起,每年邀請兩位國際著名詩人來香港訪問。在詩人到訪前將邀請有關專家主持工作坊,對詩人的作品導讀分析。在詩人訪問期間,舉辦多種形式的詩歌活動,包括朗誦會、專題研討會、與香港詩人及大中學生的座談會。 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國際詩人在香港」系列叢書,為每位來訪的國際詩人出版一本詩人母語與漢語雙語對照詩集。出版社相信這套叢書具有經典性意義,對香港以至漢語世界會產生深遠影響。叢書編選原則如下:一、第一流國際性詩人的代表作;二、深諳原文與詩歌的優秀譯者;三、母語與譯文的嚴格對照。
  • 舊日風雲

    作者:許禮平

    董橋:本書寫黃苗子,寫虛白齋,寫鄭德坤,寫羅孚,寫陳凡,寫呂碧城,寫李惠堂,寫羅香林,寫徐樹錚,寫沈崇,寫臺靜農,寫啟功,寫馬承源,寫弘一法師,寫齊白石,寫還珠樓主,寫吳文藻,寫李方桂。這些人物只要能書能畫許公都配得出他們的遺墨,幾十年的搜羅,祕笈裏要誰有誰。書名叫《舊日風雲》,風雲二字宜古宜今,磅礡極了,是天象,是軍陣,是遇合,是時勢,是雄略,是風流。 藍真:許禮平這本書,我讀了覺得言之有物,寫得生動,這本書的特色是本土味重,三十多篇文章中講港人港事佔了一半,而且行文有極强的粵方言用詞,這些生動而有地方特色的文詞,若用普通話是難以表達原來的神韻的。作者半文不白的「三及第」文風,易讀易懂。更重要的是內容豐富,含金量高。在此我向廣大讀者推薦,尤其是想了解香港文化、歷史、政治,和對了解民國史的人,應該一讀。
  • 故宮的風花雪月

    作者:祝勇

    本書不是一部藝術史的學術著作,它只是一場遊戲,也是一場精神上的尋根之旅。它或許會讓我們知道這些古代藝術品是怎樣出生,又在經歷了怎樣在的坎坷之後抵達我們的面前。 當我說到故宮,心裏想的往往是北京故宮。實際上中國有三個故宮:北京故宮、臺北故宮和瀋陽故宮。這三個故宮實際上是一體的,在物質層面上可以分割,但精神層面上卻水乳交融。 每逢面對那些久遠的墨蹟,我都會怦然心動。除了感歎古代藝術家的驚人技法,心裏還會聯想到那些紙頁背後的故事,浮現出那些在紫禁城出現過又消失掉的人與事。那些藝術品遠比朝代更加偉大,但它們畢竟是朝代的產物,身上糾纏着朝代的氣息,揮之不去。在本書中,我們嘗試從面前的一幅書畫開始,一步步地倒推回去,就像逆光的旅行,去尋找它們原初的形跡。
  • 楊凡時間

    作者:楊凡

    本書中的每個人物,按作者自己所說,無論是張曼玉、鍾楚紅、林青霞、吳彥祖、尊龍或張艾嘉,無論具名與否,都是千真萬確的。楊凡寫楊凡,前廣播處處長張敏儀說是近年最好看的文字。邁克說:楊凡的八卦有順手拈來派頭,不費吹灰縱橫四海,走筆行雲流水,卡士一呼百諾,尤其難得的是拿捏有分寸,給自己和其他人都留三分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