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伊拉克

  • 烽火守書人

    作者:Saad Eskander

    在全世界最危險的城市裡,思想的花,在煙火中萌芽。 「我漸漸發現,生活在今天的巴格達,最完美的人類應該是那些能隨時關起所有感官的人。失明或失聰不再是一種咒詛,而是一種變相的祝福。」 與死神每天擦身而過的薩德.伊斯康德在二○○七年二月的日記上這樣寫著。他是「伊拉克國家圖書暨檔案館」的館長,這家圖書館位於全世界最危險的城市──巴格達。 二○○三年「波灣戰爭」結束了海珊二十四年的極權統治,可是在美軍拒絕伸出援手、毫無保護之下的「伊圖」歷經了大火與水損等浩劫,復遭盜匪大肆劫掠(損失程度──檔案資料:60%、罕本藏書:95% 、手稿25%),「伊圖」儼然廢墟,伊斯康德到任時連椅子也沒得坐。「你會害怕嗎?」著名美國新聞節目主持人查理.蘿斯(Charlie Rose)這樣問伊斯康德。「不會。」「要是我害怕的話,也許就會離開巴格達。而『離開』不會是我的選擇……伊拉克是我們的國家,我們為何要離開自己的國家呢?」。在英國攻讀博士學位,擁有英國護照的伊斯康德,要離開這個烽火連天的地方其實是很容易,但這不是他所想要的。 伊斯康德的線上日記原刊登於「英國檔案管理員協會」和「大英圖書館」的網站上,從二○○六年十一月開始,到二○○七年七月為止,打動了無數的讀者。在他的日記裡,我們看到了一位前途本應充滿希望的年輕員工被活活刺死時,館長曾經灰心的說:「我非常沮喪地回到家。我抱了抱我六個月大的兒子,想著阿里留下的兩個兒子,一個六個月大,一個三歲。」又,館長如何用盡辨法試圖營救一個被綁架的館員的生命,結果還是徒然…… 哀痛的同時,他努力把千瘡百孔的「伊圖」重建修復,除了獲得各國圖書館及不同組織的捐贈外,為了把珍貴的罕本找回來,館長甚至成為了「阿里巴巴」──親自開車到的前總統府(位於警戒森嚴的綠區)的車庫裡,把一箱箱君王政體時期及總統時期的史料給載走。 館長以簡單的文字,卻又不無痛心疾首的言辭,把重建「伊圖」時所發生的點滴真實的記錄下來:館外的世界是危機四伏,不知從哪兒來、何時來的各式種類的炸彈轟炸、恐怖分子的死亡恐嚇、綁架與滅絕人性的謀殺。加上貪污怠惰的政府官僚,無能上司的百般刁難,還得在沒電、沒水難以承受的酷熱環境下,一步一步把廢墟重建起來。 面對生命的無常與資源的缺乏,館長與館員們揮灑著血和汗,搶救、捍衛自己國家的文化財產,以餵養在苦難中的伊拉克人民的心靈。
  • 伊拉克史

    作者:[美]塔比特•A.J.阿卜杜拉

    本书的英文书名为“A Short History of Iraq”,直译为伊拉克小史。本书概括性的向读者描述了自阿拉伯人征服巴格达后直至今日美国占领下的伊拉克的一千余年的历史 。大家可以从中看到一个被阶级、宗教、民族等多种不同文化要素所共同塑造的真实的伊拉克。
  • 伊拉克:借来的壶

    作者:[斯洛文尼亚] 斯拉沃热·齐泽克

    “借来的壶”出典自弗洛伊德有关释梦的笑话。有这样三条陈述:第一,我从未借过你的壶;第二,我已将它完好无损地归还于你;第三,当我从你那儿把壶拿来的时候,它已经破损。如此前后矛盾的论据,只是为了否认一个事实——载还给你的,乃是一把破壶。 齐泽克认为,美国为出兵伊拉克寻找理由,其逻辑与上述笑话如出一辙。他并声明,本书并不是关于伊拉克的,这场战争也不是关于伊拉克的,而是关于我们大家的。作者通过引证弗洛伊德关于“借来的壶”的论述,分析在攻打伊拉克的问题上的前后矛盾和漏洞百出,揭示了逻辑混乱的叙述所掩盖的背后真相。虽然美国攻打伊拉克的战争的话题已经渐趋渐远,但并不意味本书的论题已经过时,因为伊拉克战争标志着新的国际政治秩序,以及国际政治游戏规则的改变。本书作者齐泽克与以往一样,语不惊人死不休。
  • 我是一名华裔美国士兵

    作者:USDARK (usdark-dark@

    唐师曾给《我是一名华裔美国士兵》的序 《中国大百科全书》郭银星博士让我给《我是一名华裔美国士兵》写序时,大吉普“和平鸭”号正跨越寒风刺骨的额尔古纳河铁桥。1689年签订的《尼布楚条约》把我胯下的滚滚清流规定为中俄界河,现而今我手中的Nokia 9210借助中国移动,早已悄然超跃界碑,确保我放眼世界时,也能胸怀祖国。 回首15年前,我这只癞蛤蟆龟缩在缺水断电的巴格达,根本不敢奢望手机之类的天鹅肉。孤身一人手端莱卡,从天安门移师可可西里,一路拍到巴格达。由于伊拉克的通讯设施都被多国部队封锁、摧毁,我只能用汉语拼音在电传机上打孔,再把打完孔的纸条送大使馆,麻烦留守巴格达的郑达庸大使用无线电传回北京…… 当年世界上普遍盛行这么一种观点——“凡是我没见到的东西,就是不存在的。”对于多数人而言,巴格达仅存在于各种传媒导致的画面里。年轻人对美军装备的浓厚兴趣,远超过我镜头里的无辜生命。 《我是一名华裔美国士兵》的作者和我素昧平生,他对海湾记者的描写令我汗颜:“实际战斗的照片我相信肯定很少,因为,我们没时间拍,记者去不了……真正有独立精神的记者我很少见到,他们也怕死,他们比军人更加不了解战场。我从没见过西方记者单独去战斗地点,首先那不允许,其次他们不敢。”罗伯特•卡帕50年前就英明断言“今后很难拍到优秀照片了”,聪明的卡帕因此改行写了《焦点不实》(Slightly Out Of Focus)。 与我鲜艳“大红袍”的摄影记者身份不同,usdark老弟的黄脸一旦穿上“美军迷彩”就立马变成伊拉克的“人民公敌”。尽管《地雷公约》严禁使用莫测暴力,但谁也无法确定是否有多少颗“人体”、“车体”、“狗体”……正悄然逼近。由于担心“狗体炸弹”,20多年前,贝鲁特西区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就接到命令,有权向一切接近营地的活物射击, 我们都不是权利倾国大人物,不是百万富翁,但平民也有发出自己的声音的权权。我历来尊重一切亲身感受,usdark老弟作为美国特种兵,“没有常规士兵的大后方,没有支援,也没有安慰或者鼓励,在孤立的环境里执行任务,需要过硬的心理素质。”他所写的《我是一名华裔美国士兵》不是道听途说,更不是谁教他这样说的。他用生命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看到一直想看却没看到的东西,这在大规模模仿复制的信息时代尤为可贵。 2000年我冒着开除公职的危险,第五次自费《重返巴格达》,在寥无人迹的巴比伦花2美元 买过一个阿卡德国王萨尔贡的雕塑,萨尔贡是高级祭司的私生子,开创崭新的军事理论,以 轻装方阵取代装备精良的重装步兵,先后征服叙利亚、小亚细亚、印度、埃及…… 萨尔贡一 生打过34仗、擒获50名国王。由于“强迫全国只有一张嘴”,被称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独 裁者”。 正在走向多极化的世界需要听到多种声音,在CNN、美联、路透、法新社垄断的媒体世界, 必将出现更多的中文、俄文、波斯文、印地文、阿拉伯文…… 就像大森林里百鸟齐唱的晨曲。 “Let Plato be your friend, and Aristotle,but more let your friend be truth。”
  • 如果我忘记你,巴格达

    作者:(伊拉克) 伊娜姆·卡恰齐

    一曲伊拉克战争中的心碎绝唱 一个令人心碎不堪回首的家园 远离伊拉克十五年之后,泽娜回到了这片战争中的焦土。她会有什么发现呢?她自然苦涩难言,穿着一身占领军的戎装,又如何将她的伊拉克外婆搂在怀中?当她坐在装甲车里穿过村庄时,又如何面对那些仇恨的目光?当她参与那些残酷的审讯时,又如何让自己仅限于履行翻译的职责。泽娜自认为参加的是一项正义的事业:推翻暴君;然而在这片先祖们的国度过了数天之后,她的信念开始动摇,内心饱受煎熬,身份变得破碎…… 作者伊娜姆•卡恰齐的语言极具张力,小说通过泽娜这位伊拉克裔姑娘和一片被撕碎的故土,向我们展现了伊拉克的伤口。
  • 扎比芭与国王

    作者:萨达姆

    扎比芭与国王,ISBN:9787801454935,作者:(伊拉克)著述人著;于毅等译
  • 伊拉克,在死神脚下揾钱

    作者:刘磊

    穿越约旦与伊拉克交界的死亡公路,踏上这片硝烟尚未散尽的土地,迎接我们的不仅仅是伊拉克特有的热浪,还有一次次的爆炸和袭击,死亡在这里显得并不遥远,但目睹这些并不是我们万里迢迢来到这里的原因。淘金才是我们真正的梦想。这本书,记录了我们在伊拉克的所见所闻战后伊拉克普通人的生活以及美国大兵在伊拉克的情况。   两个在深圳从事IT业的年轻人刘磊和帅学军,厌倦了单调而刻板的生活,辞去了工作,告别了家人,决定前往伊拉克寻找新的机遇。他们穿越约旦与伊拉克交界的 “死亡公路”,踏上了那片硝烟尚未散尽的土地。迎接他们的不仅仅是伊拉克特有的热浪,还有一次次的爆炸和袭击,死亡的阴影就徘徊在他们身边。他们勇敢地在 “死神”脚下开了一家中国餐馆,在一年半的时间里赚了数百万元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