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cultural-studies

  • 盛世邊緣

    作者:洛楓

  • 时装

    作者:( )安德鲁·塔克.( )塔米辛·金斯伟

    作者简介: 安德鲁·塔克,英国圣丁艺术学院讲师,经常为《卫报》等多家报刊写文章。近著有《伦敦时装集),全面描述了英国的服装业。 塔米辛·金斯伟尔,经常为许多报刊撰写关于时尚和服装的文章。现任权威时装杂志《Draper`s Record》的专栏编辑。 《时装~速成读本》介绍服装业的奥秘和魅力。自从远古的人类祖先意识到一件兽皮衣裙能引起邻居洞穴人的注意时,服装便一直在掩盖我们的缺点、满足我们的虚荣心。于是各种新奇服饰、各色的髦人物粉墨登场:尼龙、迷你裙、朋克等时装,Dior、Chanel、Versace等大师,更有暖腿套、三角帽、电视剧《豪门恩怨》等世俗品位。   本书追踪时尚进程中的曲折变化,一册在手即可尽览不同时代的时装表演,使你成为时装专家,不再盲目跟风。 ·探讨时装史上每一个重大发展 ·关键时装款式、杰出创意大师的描述 ·栏目文字到上每一时期的时髦必备 ·大事记让你不会张冠李戴
  • 小资情调

    作者:包晓光

  • 在角色与非角色之间

    作者:陈映芳

    青年文化通常被描述为现代社会中的时尚潮流或社会问题,可无论是作为年轻人的文化还是与年轻人相关的文化,青年文化都不是今天才有的。对青年文化作社会学的探讨,可以算是一项“吃力不讨好”的研究,但却是诱人的挑战。
  • 酒吧工厂

    作者:马杰伟

    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基于田野调查之上的研究论文集,第二部分为田野调查随笔。此二部分相互配合,通过参与式研究,深入南中国打工阶层,以南中国地方城市特色为背景,在详细叙述民工打工生活各个侧面的基础之上,向读者展示了一幅民工努力融入打工地城市生活、以城市中产为生活意象,但因缺少话语权进而面临种种困惑的民工城市生活图景。并以这种生产—消费的互动关系为重点,深入、全面地探讨了城市文化的内在机制,使抽象的文化原则和零散的文化现象,变为实实在在的文化事件及其多重意涵,透过社会群体内外的互动,展示了具体的时空间场所交织而成的稠密网状结构。 目录 序:城市文化研究的前沿探索 绪论:珠三角的压缩式现代性 第一部分 南中国城市文化研究专题 第一章 打造现代身体:酒吧工厂的劳动与消费 第二章 遮蔽赤裸之躯:亲密关系的能说与不能说 第三章 实现婚礼想像:视觉文化的阶层性格 第四章 中国白领、跨国网络与文化经纪人 第五章 跨境欲望:两部电视剧集对现代性所展现的幻想、模拟与焦虑 第六章 跨境视觉性:南中国与香港的视觉文化互动 第七章 国族想像:南中国文化版图中的大陆与香港 第八章 九七后香港冒升的国族身份 第二部分 酒吧工厂现场日志 第九章 走进南中国:一个香港的视角 第十章 工厂的劳动人生 第十一章 民工的消费世界 第十二章 走进酒吧的消费图景 第十三章 酒吧的感情劳动 第十四章 酒吧的阶层消费 第十五章 视觉民族志图文混合展示 结语:视觉民族志的一次方法论实验 参考文献 后记 研究员简介
  • 雜踏香港.

    作者:湯禎兆

  • 文化研究导论(修订版)

    作者:阿雷恩·鲍尔德温

    本书是流行于英美大学的文化研究教材,它以规范的教科书形式、明白晓畅的文字相当全面地介绍了西方文化研究的主要概念、代表人物、重要流派,深入浅出,内容充实,图文并茂。涉及对于文化概念的理解、文化身份问题、文化与民族性问题、文化与性别认同问题、文化与权力问题、视觉文化问题、文化身体问题等等,几乎包括了文化研究的所有方面,非常适合作为教材来用。特别是在我国当前自己撰写同类教材条件不尚成熟的情况下,采用这个译本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办法。本书是典型的教科书的写法,每章都有关键词的分析、主要理论家的介绍、主要理论流派的历史分析与内容介绍、参考文献等,突出知识的客观性与规范性,语言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善于把复杂的理论分为几个关节点加以阐释,易于学生掌握。
  • 文化研究导论

    作者:伊莱恩·鲍德温

    《文化研究导论》强调了文化研究的跨学科性质,由5位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共同撰写,涵盖了文化研究最主要的内容。全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文化理论,阐述了文化概念的不同含义,语言、符号、广告、艺术、电视等文化载体的交流与表达功能,从多个角度分析了文化中存在的权力与平等问题。第二部分集中讨论了一些重要的文化研究领域,对文化的地理分布与历史发展、现代生活方式对文化的影响、政治与文化的联系、人体文化的内涵与表现形式、不同阶层、种族与年龄的亚文化现象、视觉文化与视觉表达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 文化理论关键词

    作者:(英)丹尼·卡瓦拉罗

    本书在当今批判与文化理论中的一些关键性概念的基础上,考察了其所涉及的各种哲学理论观点和方法论。全书分为三个部分共十八章,每一章都将一个主题处理为一个概念,对于每一个概念都进行了独立的分析,同时提供了一系列可供讨论的问题以及进一步阅读的材料。作为主题性的介绍,各主题环节贯穿各章,把相关材料连接起来,使读者能够按照自己的学科研究兴趣和目标自行选择文本阅读方式。 第一部分介绍了对于世界和象征体系之间关系的各种批判性立场,指出只有当特定文化赋予其象征意味时,即人类及其处身环境只有通过他们与符号性建构的联系才能获得意义。第二部分探讨了身体、心理、政治、意识形态、性和种族等因素在建构社会身份时所起的重要作用,指出人类及其环境都有赖于建构。第三部分集中考察知识问题。社会构造生产出了知识体系,又是知识体系的产物,知识的意义与特定知识得以形成的文化环境密不可分。
  • 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

    作者:Erving Goffman

    A study of human behavior in social situations and the way we appear to others. Dr. Goffman has employed as a framework the metaphor of theatrical performance. Discussions of social techniques are based upon detailed research and observation of social customs in many regions.
  • 文化研究读本

    作者:罗钢

    本书分什么是文化研究,文化研究的起源,差异政治与文化身份,大众文化的政治经济学,传媒研究等专题,收录了二十五篇刻写文化研究发展中最重要痕迹的论文。
  • Postmodernism, Or, the Cultural Logic of Late Capitalism (Post-Contemporary Interventions Series)

    作者:Fredric Jameson

    Now in paperback, Fredric Jameson's most wide-ranging work seeks to crystalize a definition of "postmodernism." Jameson's inquiry looks at the postmodern across a wide landscape, from "high" art to "low," from market ideology to architecture, from painting to "punk" film, from video art to literature.
  • 香港流行歌詞研究

    作者:朱耀偉

    http://www.cp1897.com.hk/BookInfo?BookId=9620414829&SectionId=10
  • 文化研究导论

    作者:陆扬,王毅

    《文化研究导论》是汉语世界梳理西方文化研究知识谱系的最系统著述,拥有大量第一手的英文资料,且线索清晰,论述客观公允。更为可贵的是,《文化研究导论》引入现代性的问题意识,使得现代性社会理论与文化研究这两个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学术思想路径相互阐发,别具慧眼。
  • 寫在家國以外

    作者:周蕾 (Rey Chow)

    本書收集作者論及香港文化的五篇論文, 如作者在新寫的「代序:不懂中文」中所說的,這幾篇關於香港文化的文章,每篇內容雖然不同,但寫作的意圖都是藉著一些涉及香港的文化現象,去討論一些不止於香港的理論性問題。意旨並非是用論及的例子去代表或概括香港文化,而是希望為香港文化作出較公道的分析,在辨別出香港文化的獨特的價值之餘,同時引導出香港文化的世界性。
  • 原初的激情

    作者:周蕾

    在本书中,周蕾考察了令世界各地观众称羡的中国当代电影。她认为,中国电影属于某种从书写文字到技术化视觉意像的符号系统转型史,这一转型伴随着现代性历史,但却总是被压抑了。 在具体分析吴天明、陈凯歌和张艺谋的《老井》、《黄土地》、《孩子王》、《红高粱》以及《大红灯笼高高挂》等影片前,作者以视觉性为切入点,清晰而令人信服地重新解读了二十世纪中国的主要事件。 当代中国导演们究竟是如何对待诸如社群、国族、工作、爱恋、学习、革命、自然以及性别等问题的?更重要的是,他们是如何对待电影制作经验本身的商品化这一问题?这些导演们的作品组成了周蕾所称的「新民族志」,它填补了本土与大都会市场之间的沟壑。 本书除了提供给读者以从未尝试过的对当代中国影片的分析之外,还对当代某些最紧迫争论的响应,这些争论包括跨文化研究、性别关系、民族性、身分认同、真确性以及商品拜物主义等。 理论性地徜徉在文学与视觉呈述之间、精英与大众文化之间以及第一和第三世界之间,作者勾划、批判了目前文化政治中各种流行的阐释类型根深蒂固的偏见和歧视,以及它们的实际用途。 最后,周蕾通过对华特·本雅明的论文《翻译者的任务》(The Task of the Translator)的特别解读,认为中国当代电影乃是后殖民世界文化翻译这一普遍议题内的某一事件。 《原初的激情》不仅是对中国文化和文化间「翻译」的及时民族志探索,也是对当代电影作了一番批判性考察,超越了任何单一学科的界限。作者将电影、文学、后殖民史、文化研究、女性研究以及民族志中的问题编织在一起,提供给读者跨学科的视野。本书不仅吸引对当代电影的理论问题感兴趣的人,而且能引起任何试图理解中国文化之复杂性的人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