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音乐学

  • 跨洋的粤剧

    作者:[美]饶韵华 (Nancy Yunhwa Rao)

    本书荣获

    美国音乐研究学会2019年“年度最佳书籍奖”(美国音乐研究领域的重大奖项)

    美国音乐学学会2018年“最佳著作奖”(美国音乐文化类)

    美国亚裔研究学会2019年“最佳著作奖”(文化表演类)

    美国录音收藏学会2018年“特殊优良学术奖”(历史研究类)

    一个世纪以来,华人戏院从来没有成为美国主流社会的一个“对话者”,而“只是沉默的他者”。更为严峻的现实是,许多北美华人也不自觉地将历史隐形的状态内在化。事实上,20世纪20年代以唐人街粤剧及其戏院为中心所建构的音乐活动不只是华人的北美“音乐飞地”,它也应该作为美国主流社会音乐历史的一部分。

    本书作者踏遍20世纪20年代粤剧戏院在北美的所有场所,经过严谨详尽的分析和研究,细诉一个又一个华埠唐人街的故事、美国音乐文化的故事、海外华人生活日常的故事、粤剧跨国流动的故事、北美华裔记忆的故事,以及美国历史上沉默的他者的故事。

    本书的一个重大突破,在于梳理大量原始材料,勾勒了20世纪20年代粤剧女伶如李雪芳、关影怜、张淑勤、牡丹苏等在北美的演出史;另一贡献,是从印刷文化(剧院戏桥)和听觉文化(粤曲唱片)切入华埠小区的生活日常,从社会史的角度探讨粤剧粤曲在北美唐人街的作用。

    20世纪20年代,粤剧曾在北美唐人街盛极一时,是北美音乐史、演出史重要的构成部分,然而在美国音乐史中,长期以来它都是缺失的一环。

    本书作者基于这一现状,经过数十年的资料收集和潜心研究,以丰富的史料、翔实的数据、巧妙的构思、严密的逻辑,重现了20世纪20年代这一辉煌时期粤剧演员的演出和生活,以及粤剧戏班和戏院的经营,并以此勾勒粤剧乃至华人戏曲文化在北美的发展脉络。书中搭配丰富的历史数据及图片,介绍20世纪20年代北美七个华埠鲜为人知的戏院历史,描绘华人移民生活的音乐文化,并以跨文化的视角审视探讨此元素对美国音乐文化的影响,及其在北美社会里所扮演的角色。

    本书荣获美国音乐研究学会2019年“年度最佳书籍奖”等多项重要奖项。本书属于《音乐人类学跨文化研究译丛》。

  • 音乐、语言与脑

    作者:(美)Aniruddh D. Patel

    语言和音乐是与人类生活和文化紧密相关的方面。尽管音乐和语言的雏形可能存在于其它物种,例如燕雀,这些能力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却是人类独有的。因此,人类的进化极有可能为我们的大脑配备了特别适合语言和音乐习得的神经基础结构。音乐、语言和脑之间的交界面正是Aniruddh Patel撰写的这本既精彩又博学的著作的核心。 本书对目前已知的音乐与语言和脑相关的实证研究作了最好、最全面的总结。Patel博士对音乐和语言在元素、节奏、旋律、句法和意义等不同层面进行比较,并以此作为全书章节的结构线索。在每一个层面,作者首先介绍这两个系统的表征形式及其相互间的差异。然后在看似不同的表征背后,阐明它们认知加工和神经过程的相关性或一致性,并继之给出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证据。如此结构和表述,既富有思想,又不乏情趣。最后一章论及音乐和语言的进化,对这两个系统的发生发展及其对人类群体内交流之不同作用进行了阐述,所论深刻而有见地。
  • 音乐学基础知识问答

    作者:俞人豪

    《音乐学基础知识问答(修订版)》对原来的一些问题作了调整,对所叙述的内容作了补充,特别是增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当代音乐史的内容,使《音乐学基础知识问答(修订版)》对读者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另外关于音乐评论的问题拟另外再编写一本书,故此在《音乐学基础知识问答(修订版)》这次修订时就把这部分删除了。
  • 乐话·音乐通论

    作者:青主

    本书为中国现代音乐学家青主所著,他1912年入柏林大学法学系学习军事、法律、兼学钢琴及理论作曲。1920年获法学博士学位。1929年任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教授,主编校刊以及音乐杂志《乐艺》。 本书包括《乐话》及《音乐通论》两部著作。系统地论述了对于音乐的本质、音乐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以及音乐的社会作用等问题的看法。
  • 音乐学概论

    作者:俞人豪

    《音乐自学丛书•音乐学卷:音乐学概论》内容包括中外音乐史、音乐美学基础、民族音乐理论等音乐学院开设的主要理论课程,既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又通俗易读。除作为自修教材外,亦可作为音乐院校及音乐师范院校师生的辅导教材和必备参考书。
  • 无调性音乐的结构

    作者:艾伦·福特

    《无调性音乐的结构》试图为描述和分析那些不能根据传统调性或12音体系来解释的音乐的音高结构提供一个一般性的理论框架。《无调性音乐的结构》并不想对无调性的明确意义设下一些限制。福特的行文简明扼要,甚至以十分通俗的话来进行解释,对各种观点的阐释明白而详细。
  • 协奏曲对话

    作者:[美] 约瑟夫·克尔曼

    “协奏曲对话”,属于那些“反复去理解”(double entendre)的标题之一。之所以选择这一书名,首先是因为笔者最欣赏的诸多协奏曲都以音乐对话为前提,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因为笔者喜欢的协奏曲都是由音乐对话而产生。另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要抑制由查理斯?埃里 奥特?诺顿教席中的权威人士所逐步提高的期望值。尽管很多重大事件都是在这把交椅的庇护下而宣布的,但是笔者恐怕,任何一个可能正在寻找教职以求系统地将协奏曲理论化,或者去阐明协奏曲历史,抑或发展一种新的协奏曲美学的人,将会感到失望。笔者的爱好和能力并不以那种方式存在。本文的这些讲座更像是对话。笔者希望和大家共同分享一些关于协奏曲、观念和含义、热情和顿悟等看法。 附光盘
  • 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第2版)

    作者:(英)斯坦利·萨迪(Stanley Sa

    此次“新格罗夫”中国引进版共29卷,约2500万字,涉及来自98个国家的29000多项条目(20000多个传记词条,2200个关于乐器及其制造者的词条,1400个关于风格、专业术语和体裁的词条,1300个关于世界音乐的词条,1200个关于通俗音乐的词条,以及其他与音乐有关的许多词条)、5000多幅照片、图表、绘画和地图,涵盖了音乐学上出现的各种新流派,以及细致的交叉参考、数千个音乐示例和精心制作的地图和绘画。 该辞典的主要内容只有27卷,第28卷是附录卷,包括私人收藏、会议报告、历史版本、图书馆、期刊、音响档案馆、图片来源、撰搞人等内容。第29卷是索引卷,是自1890年初版以来的首次尝试,索引按字母顺序排列,大的条目下又设2、3级条目,每一级均按字顺排列,既方便又实用。
  • 二十世纪音乐

    作者:罗伯特.摩根

    《二十世纪音乐(现代欧美音乐风格史原版引进)》以丰富而详实的内容,巧妙地追溯了二十世纪艺术音乐的众多流派。作者罗伯特·摩根的探讨从马勒、理查·施特劳斯和德彪西这类标志性的人物开始,接着涉及了查尔斯-艾夫斯和沃恩斯·威廉斯为代表的民族主义运动,勋伯格、贝尔格、韦伯恩和法国六人团所体现的哲性运动,以及自成一体的巨人如巴托克和斯特拉文斯基。此外,对于各类“主义”——序列主义、简约主义、偶然主义、新浪漫主义和多元主义,也都做了清晰地阐释。 《二十世纪音乐(现代欧美音乐风格史原版引进)》分为三个部分一超越调性:从1900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重构与新体系: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创新与分裂:从第二次世界大战至今。每一部分开头都单列一章介绍当时的社会与思想环境,这是理解那时音乐现象必不可少的背景。全书贯穿着对特定作品的分析,遍布丰富的插图和谱例。
  • 悲情肖邦

    作者:于润洋

    《悲情肖邦》讲述了肖邦一生的创作是很丰富的,尽管他只活了三十九年,创作领域也仅仅只在钢琴,但他所涉及到的内涵、所表现出来的丰富的情感生活以及生活中种种遭遇的心理上的反应,这方面在欧洲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中比较少,他不像有些作曲家那样辉煌、那样有名望,但历史证明了他的音乐超出了同时代许多音乐家,无论在音乐的深度、感情的内涵、大胆创新的意识和成果。于教授提到对肖邦有一种偏爱,可能因为在肖邦的故乡待过一些年,所以一听到他的音乐就很激动,这也可能跟这个民族的性格有关。
  • 配器法教程

    作者:塞缪尔·阿德勒

    2010年北京现代音乐节将同期推出美国著名作曲家、音乐理论家塞缪尔·阿德勒的《配器法教程》的中文译本,是叶小纲教授主编的“北京现代音乐节音乐译著丛书”于今年隆重推出的重量级作曲理论教科书。《配器法教程》是目前世界上影响最大的配器教科书,将是我国继出版斯波索宾的《和声学教程》中文版半个多世纪之后最重要的作曲理论教科书之一。
  • 音乐分析法

    作者:克列门斯·库恩

    《音乐分析法》内容简介:近二十年来,作品分析渐渐成力音乐理论指导的中心课题,它的地位日显重要。这方面的论著如雨后春笋,令人目不暇接。这些书籍虽然告知你答案,却没有教会你方法。克列门斯·库恩的这《音乐分析法》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它并未展示结果,却给你指路,培养你的敏感和能力。《音乐分析法》从各个不同角度出发.为学习者提供音乐作品分析丰富多样的可能性.并用大量作业鼓励学习者用自己的思路和视角作各种分析判断的尝试。《音乐分析法》可说是第一本实用“工作手册”,是专业师生和自学者最理想的教材。
  • 摇滚危机

    作者:王黔

    《摇滚危机》是第一部严肃的关于摇滚音乐史的学术专著,王黔倾十年心血而成,某种意义上说,此书有开创之价值。 在西方学术界,流行音乐已经被系统和全面地研究了几十年。一代理论家Adorno早在1949年,就已经发表了他极具影响力的《现代音乐哲学》一书。中国流行音乐的学术研究也是首先受到了西方学者们的重视。从20世纪80年代末,Barme就已经率先关注了中国流行音乐的文化意义。对西方的社会学家们,中国流行音乐是映射中国社会文化和变迁的最好证据之一。当然,基于不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西方学者们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和政治联系紧密的中国摇滚身上。此书是在西方学者中国摇滚研究的基础之上,针对其中没有阐述清楚的问题和有错误解释的环节来研究和撰写的。 书中各种一手数据是通过两次实地调查收集而来: 2003年3月到5月和2005年1月到10月。数据收集点主要是北京,也包括在其他城市的短期访问。还有一种来源是通过各种途径予以收集的中国摇滚专辑和杂志。书中所探讨的摇滚音乐人是按照1980年、1990年和2000年三个时间段来选择的。以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摇滚的危机为参照,三个时间段正可以代表它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用中国摇滚教父——崔健的话来说,摇滚音乐像一把思想意识形态的刀子,用来切入社会的深处,以便能够找寻到真实的生活。中国摇滚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国社会20世纪80年代的进步、改革和矛盾都有所联系。对于一定数量的艺术家、知识分子和听众,摇滚是最真实的音乐,有他们所渴求的激情和发泄。就在这样的一种矛盾和抗争中,中国摇滚开始了坎坷的旅程……
  • 音樂的文化、政治與表演

    作者:黃俊銘

    本書視交響樂團為社會行動者,將Bourdieu的場域(field)理論,重新設計為:「交響樂團行動者-古典音樂場域-文化場域-權力場域-國家政權/社會空間」,以線上交響樂團(on-line orchestra)、離線交響樂團(off-line orchestra)縱走當代生活場景。   作為一種社會性譬喻(metaphor),它藉國家交響樂團深描台灣社會、文化場域轉型;藉YouTube線上交響樂團,刻畫全球性的文化、藝術典範轉移。   它關於想像共同體(imagined communities)、身分認同(identities),也本於國族(the national)、在地(the local)與全球(the global)。
  • 音乐学与差异

    作者:[美] 露丝·索莉 编

    本书是第一本专门论述音乐学和“性别差异”理论的人类学文集,包括本书编者露丝·索莉教授在内的16位美国和加拿大学者,从不同角度探索了音乐学理论和音乐文化语境中,和社会性别与性有关的、无所不在的差异。
  • 伯克利爵士作曲/理论与实践

    作者:(美)特德·辟斯|译者:赵仲明

    《爵士作曲理论与实践》包括能有效示范爵士旋律、和声,以及节奏的CD,同时还包括旋律、和声、节奏写作的各种习题。你可以通过这些练习,开始创作属于你自己的爵士音乐作品。从20世纪初起至今,爵士作曲已经成为了一门既有严格规则,并也能充分表达人类情感深度与广度的音乐艺术。尽管长期以来,爵士音乐与爵士作曲仍然被人们神化。然而,伯克利音乐学院教爵士作曲课程长达25年的特德?匹斯教授的《爵士作曲理论与实践》一书,使得爵士作曲不再神秘。
  • 作曲家的人格声音

    作者:[美]爱德华.T.科恩

    《作曲家的人格声音》内容简介:如果音乐是一种语言,那么发言的是谁?作为诗歌的《魔王》与作为歌词的《魔王》,意义相同吗?所有的音乐作品都具有戏剧性吗?歌剧中的戏剧角色知道自己在歌唱吗?音乐的语境是什么? 带着一连串的问题,《作曲家的人格声音》的作者爱德华·T·科恩引领读者进行了一次奇妙的旅程。作为学术性音乐批评领域中的佼佼者,科恩总是善于发现他人眼中从未出现过的视角。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作曲家的人格声音》除了学理上的反思、技术上的分析之外,叉将这些讨论与音乐实践紧密相联。读者可以跟随作者的不断反思,享受思考的乐趣,更可以与作者一同将视野延伸至实践性的领域。
  • 噪音:音樂的政治經濟學

    作者:賈克·阿達利 (Jacques Atta

    作者阿達利是法國著名的經濟學家,也是法國總統密特朗的重要的顧問。阿達利對西方音樂史提出一套與大部分音樂史家不同的詮釋。他認為音樂不只反映了社會樣相,而且還以先知的方式預示了新的社會形構。在他的解釋中,音樂和政治經濟的互動發生於:獻祭、再現、重複、組曲,分 別代表為宗教、為商業而作的職業性現場演出、唱片錄製及未來的民眾自由為自己作曲的四個社會階段。
  • 陰性終止

    作者:MCCLARY,SUSAN

    《陰性終止──音樂學的女性主義批評》(Feminine Endings: Music, Gender and Sexuality)自1991年出版以來,被譽為是古典音樂界的一顆炸彈,作者麥克拉蕊(Susan McClary)以前無古人之姿,用女性主義與文化研究的立場研究音樂中的性(sex)、性別(gender)與性慾特質(sexuality),被譽為一手催生了「新音樂學」(new musicology)的誕生。麥克拉蕊以音樂符號學、終止式、調性、音樂主題、循環式架構等五個論點為分析工具,針對古典音樂學做批評,認為古典音樂頌揚「男性陽剛化」的表現,貶抑「女性陰柔化」表現,因而強化了社會性別的建構,進而影響了整個西方音樂史的建構。 《陰性終止》也是古典音樂學界第一本女性主義批評的書,出版以來,引起極端對立的討論。《紐約時報書評》讚譽它為「對音樂與文本的討論,極端精確與富含深意」。《村聲雜誌》讚美它為「近乎奇蹟的成就」。美國重量級樂評人Jeff Schwartz則讚美此書是古典音樂學界的驚世之作,其成就堪與米列特(Kate Millet)的《性政治》(Sexual Politics)、莫薇(Laura Mulvey)的《視覺快感與敘事電影》、蕭華特(Elaine Showalter)的《女性評論》相提並論,並列性別政治、文學批評、視覺藝術批評、音樂批評的劃時代作品。 《陰性終止》出版至今,一直是歐美各大學音樂系學生的必修讀物(見《表演藝術雜誌》2000年10號,〈女性化的結束〉,耶魯大學音樂碩士李維真著),已成當代經典。並於2002年出版增訂版。商周出版經過兩年的規劃、翻譯與審閱,即將於今年八月出版這本重要經典,敬請支持,並一起為古典音樂學評論投下這顆遲來的炸彈。 作者簡介 蘇珊•麥克拉蕊(Susan McClary) 從小就接受鋼琴教育,哈佛大學音樂研究所博士,明尼蘇達(Minnesota)大學任教長達14年之久(1977-1991),後來轉往加拿大的麥基爾(McGill)大學任教三年(1991-94)。從1994年以後一直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任教。她的教學成績優異,在明尼蘇達大學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其間,都曾分別獲得優良教師的殊榮。1995年因學術表現優異而獲得麥克阿瑟基金會(John D. and Catherine T. MacArthur Foundation)的獎助。
  • 沉思音乐-挑战音乐学

    作者:约瑟夫·克尔曼

    《沉思音乐:挑战音乐学》是一个音乐家对音乐的现代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分析,涉及音乐学及音乐研究的其他领域,分析基于自己对二战以来英美这些学科的理解。书中具体围绕:音乐学与实证主义:战后的年代、民族音乐学与“文化音乐学”等内容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