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孝经

  • 孝经注疏

    作者:[唐]李隆基,[宋]邢昺疏,金良年 整理

    《注疏》相传是孔子为曾子陈述孝道所著,是《十三经注疏》中篇幅最小的一部经典。汉代有今文古文两种版本,分别由郑玄作注和孔安国作传。到唐代唐玄宗李隆基融合今古文两家,亲自为《孝经》作注,并命元行冲作疏,颁行天下。郑、孔两家之注逐渐消亡。到宋代邢昺以元行冲之疏为基础,重新作疏,遂成《十三经注疏》中《注疏》之定本。此次整理以明代泰定本为底本,参校吸纳了清阮元本等的整理校勘成果,重新进行了勘误补缺,并加了标点。书后还附有序跋提要,供读者研究。整理者金良年先生对《注疏》研究多年,颇有心得,是这方面造诣很深的专家。本书出版后将成为《孝经注疏》的最好版本。
  • 孝经译注

    作者:汪受宽

    《孝经译注》:《孝经》是中国文化史上最重要的典籍之一。它全文不过一千九百余字,但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却是巨大的,是古代以“忠孝“为核心的伦理道德和社会规范的集中体现。
  • 孝经译注

    作者:胡平生

    《孝经译注》的注释主要依据唐玄宗"御注"及刑昺"正义",兼挼"孔安国傅"、"郑玄注"及历代注经家的意见,择善而从,尽可能简明扼要,必要的问题也有些简略的考证,重要的不同意见也加以微引,以便读者参考。总的原则是,让读者了解古人是怎样理解《孝经》的,而不是自已标新立异,另搞 一套。在我国历史上,《孝经》长期是儿童发蒙义字的课本,是流传最癀、影响最大的古籍之一,早在东汉黄巾作乱时,朝中便有人建议在黄河边诵读《孝经》来悟退乱军。《孝经译注》的目的是,帮助一般读者读懂《孝经》,给那些希望作进一步研究的人提供一些线索,为那些从事伦理学问题探讨的工作提供一份可以参考的资料。 关于《孝经》的作者、成书、今古文之争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思想内容之评价等问题,请参看《孝经译注》《孝经是怎样的一《孝经译注》》。 《孝经》本文,今文与古文在章节、文字上有若干歧异。《孝经译注》《考经》正文采用《正文采用《十三经注疏》今文十八章本,而在注释中说明古文本的章节分合与文字不同的情况,并注明歧义。
  • 礼记·孝经

    作者:

    《礼记•孝经》作者对之作精心注译和今译,使之判然明畅,为阅读这部典籍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同时对研究者亦有参考价值。《礼记》和《孝经》是中华经典藏书,《礼记》共49篇,是一部先秦至秦汉时期的礼学文献选编。该书为西汉时期的戴圣所篡辑,是研究中国古代礼制或研究儒家学术思想史的必读书籍。其中有许多关于学习、教育、生活、修养身心和为人处世的道理,精辟深刻,对今人仍有教益。由于《礼记》内容驳杂,除少数篇外,大部分很少有突出的中心内容,而且缺乏逻辑联系,因此殊为难读。 《孝经》是《十三经》之一,相传为孔子所作,又说为孟子或孟子门人所作。是字数最少(总字数不过一千八百馀言),内容最浅,而影响最大,争议最多的著作。其宗旨,在于宣扬儒家所提倡的孝道。宋太宗御书《孝经》赐给李至,说“于文无足取,若有资于教化,莫《孝经》若也。”
  • 孝经

    作者:孔子

    《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传说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历来评誉甚高,甚至在黄巾作乱时,朝中有人建议诵读此书于黄河之上以退敌。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全书共分18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