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西方

  • 西方世界:碰撞与转型

    作者:布赖恩·莱瓦克,爱德华·缪尔,迈克尔·马

    《西方世界:碰撞与转型》以一篇引人注目的文章“西方是什么?”开启全书,为我们理解西方文明提供了一个框架,同时也为我们展现了文化碰撞的价值和重要性。探讨了由发生于西方世界内外部的一系列不同信仰、观念、技术及人群之间的“碰撞”所导致的西方世界处在不断变化中的“定义”和“身份”。作者通过详述政治、社会、宗教以及历史文化等领域在以往不同历史时期所发生的变化来考察西方的这些碰撞和变化。
  • 西方大历史

    作者:马雷

    《西方大历史》研究政治史及其他历史的人都知道撰述历史时选择起迄点的困难,正因为此,海南出版社特引进了法国历史学家马雷的权威著作。除了在年代上由古罗马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马氏所采取的观点和论点也与美国学者有所出入。
  • 彼德伯格俱乐部

    作者:(美)伊斯图林

    《彼德伯格俱乐部:操纵世界的影子集团》内容简介:从1954年荷兰乌斯特比克小镇的彼德伯格酒店开始,全世界最有权势的人们每年都有一次秘密集会,讨论世界政治、经济大事,谋划世界未来。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彼德伯格拒绝亚洲人和拉美人参加。在彼德伯格会议上,记者被认为是“不受欢迎的人”。《彼德伯格俱乐部:操纵世界的影子集团》的作者丹尼尔·伊斯图林,是国际著名调研记者,秘密追踪彼德伯格集团超过15年,不惜以身犯险闯入充满秘密的隐匿世界,向我们揭示了前所未闻的世界真相……
  • 西方的四种文化

    作者:[美] 约翰·W.奥马利

    在我们这个时代,西方智慧--无论其是政治的还是艺术的,人文的抑或宗教的--既令人困惑又充满神秘性,它们引发了这样的问题:我们在往哪里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在思考些什么?通过阐释"四种文化"的历史,这本及时的著作以一种新颖的方式为解答这些问题提供了一个宏观的框架。 本书所考察的四种文化起源于古代世界,后来吸纳了基督教的形态,在现今它们以更为世俗化的方式显露出来。约翰·W.奥马利教授将这四种文化规定为:先知文化,宣称社会结构需要彻底的变革(其代表有耶利米、马丁·路德和马丁·路德·金);学术文化,旨在寻求理解社会的结构(其代表有亚里士多德、阿奎那以及现代的大学);人文主义的文化,关心人的基本问题,并致力于改进社会公益(其代表有西塞罗、伊拉斯谟和埃莉诺·罗斯福);艺术的与表演的文化,颂扬人类境况的奥秘(其代表有菲迪亚斯、米开朗基罗和巴兰钦)。
  • 西方字体设计一百年

    作者:路易斯·布莱克威尔

    本书以每十年为一单位,对20世纪字体的设计历史以及平面设计中的种种问题进行了分析。本书讲述了当今字体设计的各种趋势,这些趋势就是在这一个又一个十年中可见的一种连续变化。本书所涵盖的主题包括:大规划生产的形成;艺术指导的诞生;线格的出现(以及后来遭到的反对);非印刷媒介的发明与Macintosh系统的采用,以及该系统如何带领那些数字技术催生的新一代设计师向前发展。   在20世纪90年代,数字技术引发了一场关于平面设计和字体设计实践的革命。本书实际是路易斯·布莱克威尔经典研究的修订版,它援引了最新的实例,并对数字革命所带来的一些显著变化作出分析,布莱克威尔特别关注了显示屏使用类型的发展以及其它同因特网出现相关的各项新发明。本书还介绍了设计师在工作中发现的一些因各种变革而带来的不利结果,在绪论部分中,作者还提出了字体造型设计以及用户在新千年中所面临的问题。   本书配有300幅以上的插图,对现代字体设计行业中先驱性的设计试验进行了人文意义上的评定,并结合有一篇简洁的历史背景介绍。本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使设计师、学生以及一般读者得以了解20世纪西方字体设计的发展以及字体设计在未来实践中所要遇到的各种关键问题。
  • 西方文化史

    作者:庄锡昌

    《西方文化史(高教版)》:师范院校历史专业系列教材
  • 亲历宗教(西方卷)

    作者:玛丽·帕特·费舍尔

    深刻影响人类现代文明的西方宗教,随着“文明冲突论”的出世,其意义已经超越了文化层面。 本书涉及的世界两大宗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成长壮大和呼应与冲突的历史,已成为人类学家、世界各国文化精英,以及对宗教文化感兴趣的人们关注的课题。 本书使用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其冷静与理性的观点,让读者在心灵上重新经历先知之路。世界的融合与宇宙的和谐,体现在西方宗教的奇妙流变和革新之中。
  • 人文通识课4:从法国大革命到全球化时代

    作者:[美]罗伊·T·马修斯,德维特·普拉特,

    现代公民人文常识补课第一书 记录革命时代以来的文明得失 探索全球化时代的新人文精神 本书自1992年第1版出版以来,获得了多项图书大奖,以其材料丰富、观点鲜明、结构编排合理成为流行至今的人文通识标准教材。本书的编写始终秉承一个宗旨,即在历史解读的框架内为读者提供一种有关文化表达和艺术作品的分析和欣赏。这一宗旨将帮助读者运用不断提高的历史眼光来丰富和加深他们自己对当今世界的最新见解,以鼓励他们投入到对未来的积极建设之中。 本册共6讲,讲述了从法国大革命至今的历史发展与文化事件。全书主要涉及在理性启蒙背景下发生的工业革命、美国革命、法国革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权的确立,同时却促生了民族主义、帝国主义以及军国主义,引起了史无前例的两次世界大战,之后又经过冷战最后走向全球化。与这两个多世纪急剧变化的历史湍流相对应的艺术表达,则经过了从艺术至上走向钟爱通过实验探索人性内在深度的现代主义,然后走向消解中心的大众文化。本书为我们回顾这二百多年间人类的荣耀和蠢行,带领我们思考如何在当下全球化语境中继续保持人文主义的价值观。
  • Civilization

    作者:Niall Ferguson

    If in the year 1411 you had been able to circumnavigate the globe, you would have been most impressed by the dazzling civilizations of the Orient. The Forbidden City was under construction in Ming Beijing; in the Near East, the Ottomans were closing in on Constantinople. By contrast, England would have struck you as a miserable backwater ravaged by plague, bad sanitation and incessant war. The other quarrelsome kingdoms of Western Europe - Aragon, Castile, France, Portugal and Scotland - would have seemed little better. As for fifteenth-century North America, it was an anarchic wilderness compared with the realms of the Aztecs and Incas. The idea that the West would come to dominate the Rest for most of the next half millennium would have struck you as wildly fanciful. And yet it happened. What was it about the civilization of Western Europe that allowed it to trump the outwardly superior empires of the Orient? The answer, Niall Ferguson argues, was that the West developed six 'killer applications' that the Rest lacked: competition, science, democracy, medicine, consumerism and the work ethic. The key question today is whether or not the West has lost its monopoly on these six things. If so, Ferguson warns, we may be living through the end of Western ascendancy. Civilization takes readers on their own extraordinary journey around the world - from the Grand Canal at Nanjing to the Topkapi Palace in Istanbul; from Machu Picchu in the Andes to Shark Island, Namibia; from the proud towers of Prague to the secret churches of Wenzhou. It is the story of sailboats, missiles, land deeds, vaccines, blue jeans and Chinese Bibles. It is the defining narrative of modern world history.
  • 西方文化的衰落

    作者:约翰·卡洛尔

    人文主义开创了我们当今所熟悉的西方文明。它的成就包括个体的解放、民主、普世人权,以及广泛的繁荣和舒适。它的使者是现代文化的一些杰出人物——伊拉斯谟、霍尔拜因、莎士比亚、贝拉斯克斯、笛卡尔、康德、弗洛伊德。有些人——路德、加尔文、普桑、克尔恺郭尔——欲将人文主义的精华置入一个更高的真理框架,却难以阻挡其汹涌澎湃的进程。另有些人——马克思、达尔文、尼采——寻求改变人文主义的信条,亦备受他们自己的预言是否成功的检验。 人文主义定论凿凿既已如此,约翰•卡洛尔却独辟蹊径,一反自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以降为这个世界开启理性、意志和超凡之人的西方文明的构建,娓娓道出一个断裂而引人注目的另类版本。约翰•卡洛尔教授在本书中颇有深意地就人文主义声望鹊起和其后倾覆于矛盾四伏之境重新作出一番观念新颖的研究,这一对西方五百年人文主义实验的失败的重新检视,以及它可悲的文化后果,以2001年的9•11事件画上句号。 我们生活在人文主义五百年来伟大时代的废墟之上,残垣断壁在我们周遭森然挺立。我们的文化在瓦砾中径直向前延伸。面对温和的天外来风,它都几乎无法提供一个庇护的处所,遑论不时吹过的阵阵凛冽寒风了,那种凛冽的寒风把我们从日常生活舒适的亲密的关系中吹散,使我们面临堙灭…… 约翰•卡洛尔赢得了完全属于他自己的一席之地,这一地带鲜有其他人敢于或有毅力涉足。……他对当今知识分子生活所起的独特作用,在于持续不断的刺激。……在这一对西方文明的再评价中,卡洛尔的非正统的、发人深省的说法,将现代史上具有宗教的,艺术的,和哲学的里程碑置于一个全新的角度。……一些人觉得卡洛尔的书大开眼界,另一些人则对它无比恼怒,但所有人都感到难以释手。 ——齐格蒙特•鲍曼 与文艺复兴,自由主义和现代性所赐遗产截然对立的某种奇谈怪论……。反映从多那太罗到弗洛伊德的主要作品的一组出色而观点偏颇的素描。 ——《新政治家》 他的观点夸大其词,具有十足的误导作用,有时可谓危险之至(姑且不说半是狂热的状态),但这些观点是重要的,而且时时溢出才华。如果被他不幸而言中会怎样? ——《卫报》
  • 西方人文读本

    作者:罗伊·T.马修斯

    《西方人文读本》按时间顺序编排,共分21章,依次围绕从史前到目前的各个历史时期。在导论中,我们划分了三个总括性的历史时期——古代、中世纪和现代,当然我们并没有将全书正式分成这样三个部分。按我们的解释,第一个时期约从公元前3000年延续到公元500年,其中含括了美索不达米亚[Mesopotamia]、埃及、希腊和罗马诸文明(内容见诸第1-6章和部分第7章)。随后我们将目光转向伊斯兰世界,不仅考察了公元7世纪中伊斯兰教的缘起,也略述了伊斯兰世界迄至1517年的诸成就(第8章)。然后我们再回过头来叙述西方文明,着重考察第二个时期,约从公元500年到1500年,这个时期所谓的两方集中在欧洲,且基本上由基督教会控制着(第7章一部分和第9-10章)。第三个时期,约从1400年开始,一直延续到目前,它见证了现代世界的逐步诞生(第11-21章)。导论中列出的几张历史分期表旨在标明这几个时期的分段,为学生们学习人文知识提供基本框架。 在本书正文中,每章的第一部分都将论述所涉时代的物质状况,即历史、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我们从浩如烟海的历史资料中精心梳理出一些我们觉得是最重要的要点,这样做始终是为了抓住各个综繁复杂的时代之本质,并为讨论两方文化勾勒出一个前后连贯的叙述框架。在这部分的论述中,各章所涉时期的许多重大主题、议题和问题将予以考察。 每章余下的部分将专心论述两大范畴的文化表达:一是思想观念范畴,如哲学、历史、宗教、科学等等;二是文化作品范畴,如艺术、音乐、戏剧、文学和电影等等。在这一部分,我们将描述和分析该时代重要的文化成就,聚焦于那些普遍性的主题、风格选择和风格要素。我们将考察知识分子、艺术家、作家等有创造力的个人如何应对他们所处社会向他们提出的挑战,如何选择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这些个人将包括那些往往被西方传统忽略或藐视的人物,如妇女及少数民族和族群的成员。这些人物的经历、作用和丰富的贡献,如同那些习惯上更受人们钟爱的艺术家、思想家和作家们的事迹一样,也将获得应有的地位。 《西方人文读本》努力兼顾到历史背景和文化艺术成就。我们坚信,要将这幅人类经验及表达的画面水乳交融般地展现出来,最清晰和最有效的方法乃是将形形色色的领域分解开来作单独的论述。因此,我们把对文化成就的考察划分成了艺术、建筑、音乐、文学等各个部分。各部分的篇幅、次序和焦点在每章中都不相同,因为在各个时代受偏爱的或较发达的表达形式也是各不相同的。这种编写方法将让学生们得以酣畅淋漓地饱览各种文化表达彤式,并将展示出文化表达形式从一个时期向后一个时期的延续——以及它们的式微和中断。
  • 民主的历程

    作者:约翰.邓恩[编]

    在公元前六世纪的雅典,民主只是解决地方问题的一种应急对策,而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民主却演变成一切政体赖以存在的合法演变成一切政体赖以存在的合法基础。本书选取世界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从中揭示民主的发展脉络,并探讨了民主与其它意识形态运动之间的关系。 本书作者均是各自研究领域中久负盛名的学者,其论著代表了英美学界在相关问题上的最新成果,是理解西方社会政治发展和思潮演变的重要参考书。
  • 中西交通史(两册)

    作者:方豪

    本书是迄今为止第一部最为完整的中西交通史著作。该书共分四大篇章,详尽地论述了史前至近代包括南洋区域在内的中西交往史迹及历史过程,阐明民族、宗教、文化、交通、政治和贸易等诸般关系,尤以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为主。
  • 什么是西方

    作者:(法)尼摩

    “西方”这个概念看似简单,实则复杂又模糊,当代法国著名学者、巴黎高等商学院—欧洲管理学院的教授菲利普?尼摩在本书中尝试以历史为依据阐述自己的论点,即西方和西方文明是法治、民主、自由、科学和私有制等一系列历史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尼摩认为西方文化不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产物,而是由五个关键时刻或称“五大奇迹”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逐步构筑完成的一个伟大成果,这五大奇迹分别为:古希腊人创造了城邦和科学,古罗马人发明了私法和人文主义,《圣经》倡导的伦理观及末世论,11—13世纪的“教皇革命”,最后则是发生于西方国家的近代重大民主革命。 尼摩以实证和解析的方式描绘了这五个演变性“跃进”后,指出西方文明是上述借用的混合体,虽然它是一段独特历史的结果,却具有一些真正普遍性的特征。 把西方的现代民主和中世纪的政治神学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或许是作者最大胆的观点。他反对世俗主义者、多数基督教和自由进步人士把现代西方文明的多数特征归结于文艺复兴或者激进的启蒙运动的常识,而是认为中世纪的变化是西方文明的根源。
  • 西方现代思想史

    作者:(美) 罗兰·斯特龙伯格

    《西方现代思想史》试图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对上述方武都有所涉猎。思想史应该成为一种了解我们西方欧洲传统中最重要的思想体系的导引:引导学生接触一些伟大的思想家,希望他们将来能更深入地探讨;把这些思想与社会政治背景联系起来;揭示思想的连续性和谱系;显示这些思想是如何在大文化语境中相互联系的。一本书很难达到所有这些目标,但它至少应该指出路径。
  • 西方建筑史

    作者:[美] 马文·特拉亨伯格(Marvin

    《西方建筑史:从远古到后现代(原书第2版)》介绍了欧美史前到近现代时期主要的建筑风格和主题,以其深刻、独到的视角介绍了建筑历史结构和当代伟大建筑,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伟大的建筑及其历史,并配以丰富的插图解释或说明,集社会、知识和审美于一体。《西方建筑史:从远古到后现代(原书第2版)》适合作为建筑及相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学习及参考用书。
  • 人文通识课2:中世纪时期

    作者:[美]马修斯,普拉特,诺布尔

    现代公民人文常识补课第一书 铺展漫漫千年斑斓画卷,中世纪历史与文化最佳入门 拜占庭帝国、西部王国、伊斯兰世界 罗马帝国的三个后裔,谱写千年漫长画卷 古典传统、宗教文化、蛮族风格 熔铸欧洲斑斓文明 中世纪不是古代和现代之间的过渡 人间蠢事时有抬头,各领域却昂首阔步 建筑、雕塑、诗歌、经院哲学、神学…… 继承与创新形成伟大综合 形塑当代西方的丰厚遗产 本书自1992年第1版出版以来,获得了多项图书大奖,以其材料丰富、观点鲜明、结构编排合理成为流行至今的人文通识标准教材。本书的编写始终秉承一个宗旨,即在历史解读的框架内为读者提供一种有关文化表达和艺术作品的分析和欣赏。这一宗旨将帮助读者运用不断提高的历史眼光来丰富和加深他们自己对当今世界的最新见解,以鼓励他们投入到对未来的积极建设之中。 本册共4讲,主要范围是公元600年至1500年这近千年间的历史与文化事件。前二讲从地域上分别介绍了这千年间的三个主要文明单位,即罗马帝国的三个后裔:拜占庭帝国、西部王国和伊斯兰世界。后二讲则聚焦于独具历史特色和文化风格的中世纪盛期及晚期阶段。通过本册图文并茂的介绍,我们可以快速掌握这段时期的历史与文化主线,一扫长时期以来对中世纪的粗浅和错误认识。
  • 拜占庭文明

    作者:徐家玲

    本书是一部关于拜占庭帝国历史的史学专著,全书分为帝国兴衰记,国家、领土与人民,宗教、法制与社会文化三大部分,详细介绍了拜占庭帝国的相关历史内容,适合史学爱好者及史学研究者参考学习。
  • 中世纪骑士制度探究

    作者:倪世光

    《中世纪骑士制度探究》主要内容:骑士制度研究在我国学术界刚刚起步,但已经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兴趣和关注。骑士制度不仅有着丰富的内涵,也是西欧中世纪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西欧的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以往我们在观察和研究西欧中世纪的历史时,更多是着眼于经济状况、阶级关系、政治结构等问题,而对骑士集团的研究却重视不够,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多方面,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没能对“骑士”和“骑士制度”概念做出较为清楚的认识,甚至把骑士与贵族混为一谈,觉得贵族问题即为骑士问题,解决了贵族问题,骑士问题便迎刃而解,因而,研究贵族者多,关注骑士者少。实际上,“骑士”与“贵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尽管双方人员成分大多重叠,但两者并不完全相同,应区别对待。骑士在西欧中世纪社会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大体说来,他们集军人、贵族、官吏于一身,上自国王,下至低级骑士构成相对独立的社会集团,他们的存在形成了骑士制度,骑士制度是西欧中世纪社会特有的内容。 骑士大体生活于公元8世纪前半叶至17世纪初叶左右,在近900年的时间里,骑士制度历经了产生、发展和衰亡的过程。骑士制度的存在以骑士的生活过程为前提,骑士的生活过程不只是这段历史过程中的横向线索,还包括骑士生活中广泛的纵向联系。关于“骑士制度”,学术界仍未形成多数人的一致结论,我们依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考察并总结认为:骑士制度是骑士在中世纪社会生活过程中,以军事为核心所形成的经济、相互关系、行为准则、思想观念等内容的综合体系。它涉及西欧中世纪社会的经济、政治、军事、司法、生活、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骑士制度是我们认识西欧中世纪社会的另一条途径。 骑士的生活不仅包括他们的日常生活,还包括他们的军事生活、政治生活、思想文化生活等。骑士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军事是其中的核心内容和最大特征。生活关系到骑士的行为,骑士的行为与社会广泛地连在一起,骑士制度中的诸多方面以骑士的实际生活贯穿其中。骑士的生活方式对西欧中世纪整个社会的生活方式起到了限定和影响作用。 骑士的生活离不开经济,甚至骑士制度的兴亡都与经济密切相关。军队建设的需要,是中世纪采邑改革的主要原因,采邑是支撑骑士生活的主体经济来源。采邑并非是骑士经济来源的全部,领主的豢养、雇佣、自主地等也是一部分骑士存在的条件。骑士与经济的关系决定了西欧中世纪经济诸多方面的特征。 采邑分封构建起骑士内部关系的框架,骑士集团内部由此结成军事组织关系、行政司法关系、主从关系、私人关系等。骑士内部的人际关系,不仅是西欧中世纪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时军事、行政、司法体系的核心环节。西欧中世纪的政治由此具有浓厚的军事特征。 骑士形成了共同认可的行为准则,其中既有宗教信仰的规定,又有军事义务的要求,还有道德行为的规范。军事义务方面的要求是骑士行为准则的核心内容,而行为准则的各个方面无不带有基督教思想特征。骑士集团在中世纪具有移风易俗的能力,他们的行为准则影响到整个社会的风尚。 骑士拥有自己的文化,骑士文学是其中的主要方面,而骑士精神则充分反映在骑士文学当中,成为骑士思想观念的精华。勇敢、忠诚是骑士精神的突出表现,骑士文化是骑士精神的载体,骑士精神对西方后来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骑士制度使西欧中世纪社会具有明显的军事特征和军人气质,这与我国古代士大夫文人政治社会形成鲜明对照,中、西方历史发展途径和文化内涵的诸多差异,能从骑士制度与士大夫政治的比较中得到许多解释。
  • 西方文明的东方起源

    作者:(英)约翰·霍布森 著

    约翰·霍布森对西方崛起论中占主流的种族中心主义偏见提出了挑战。这种偏见通常认为,欧洲人早在古希腊时代就开创了其自身的发展,而东方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只是一个消极的旁观者。霍布森则认为,有两个过程导致了东方化西方的崛起。首先,欧洲发展的每个重要转折点,很大程度上都是通过吸收东方发明(如思想、技术和制度等)而完成的,在公元500至1800年之间,这些东方发明通过东方全球化,从先进的东方向东方主导的全球经济扩散;其次,1453年后欧洲身份的构建导致了帝国主义的产生,由此欧洲人攫取了诸多东方资源(土地、劳动力和市场)。因此,霍布森的书把迄今为止仍被边缘化的东方民族推到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最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