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传记

  • 项塔兰

    作者:[澳] 格里高利·大卫·罗伯兹

    故事是这样开始的,从一个女人、一个城市、一点运气开始。《项塔兰》是格里高利·大卫·罗伯兹的自传式小说,他从一个大学里最年轻的哲学与文学讲师,沦落为黑狱重刑犯,在穿越两座机枪塔后,从澳洲看守最严密的监狱逃脱,偷渡至孟买──尽管潮湿、闷热、熙攘拥挤,但能让他在人间蒸发的城市。 带着假名字、假护照和不可告人的过去,他在印度导游的带领下进入孟买底层社会,和乞丐、妓女、苦修圣者、演员、士兵与来自世界各地的逃亡者一起,在这个城市开启新的人生旅程。 他将成为第一个住进贫民窟的白人,凭着一只急救箱,当起受人尊敬、没有执照但免费的医生; 他将爱上孟买,这个空气中弥漫着酸腐和甜腻、自由和狂野的城市,随处可见收贿的警察、主持公道的黑帮、有组织的游民、大剌揽客的妓女、从香烟槟榔到毒品都卖的摊贩,以及人人脸上毫不吝惜的笑容; 他将学习用印度语、孟拉语和当地人沟通,并因言谈间使用了bear hug(熊抱)这个英文比喻,而荣获一只母熊的拥抱; 他将从偏僻村落的老嬷嬷口中,得到“项塔兰”这个名字,印度语意为“和平之人”,那时还没人知道,其实他是个恶名昭著的通缉犯; 他将邂逅美丽的卡拉,一个拥有聪明、秘密和湖水绿眼眸的女人,让人在她身上寻找天使翅膀的同时,也看见魔鬼的犄角。他会为她奉献一切,包括性命在内; 他将视哈德汗为第二个父亲。哈德汗是孟买家喻户晓的黑帮老大、圣人暨哲学家,与许多艺术家、企业家、政治人物有很好的交情,并在清真寺开讲神学和伦理学,吸引各宗教的学者和学生慕名而来。透过哈德汗,他被黑帮吸收,认真上课学习各种“专业”,包括如何洗钱、伪造护照、走私黄金、贩卖军火等,甚至加入了宝莱坞电影圈、穆斯林游击队,同时,也一步步陷入谜团与阴谋的纠缠中……
  • 小团圆

    作者:张爱玲

    这是一个热情故事,我想表达出爱情的万转千回,完全幻灭了之后也还有点什么东西在。——张爱玲 《小团圆》以一贯嘲讽的细腻工笔,刻画出张爱玲最深知的人生素材,在她历史中过往来去的那些辛酸往事现实人物,于此处实现了历史的团圆。那余韵不尽的情感铺陈已臻炉火纯青之境,读来时时有被针扎人心的滋味,故事中男男女女的矛盾挣扎和颠倒迷乱,正映现了我们心底深处诸般复杂的情结。
  • 一生

    作者:[法] 西蒙娜·韦伊

    本书是当代法国政要西蒙娜·韦伊的自传。“二战”爆发,犹太人遭受迫害,西蒙娜全家被捕,被关押到纳粹集中营。书中作者详细回忆了她和母亲、一名姐姐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噩梦般的经历。战后西蒙娜读大学,成家立业,从一名法官,到进入政府工作,先后担任法国卫生部长、欧洲议会主席、宪法法院委员、纪念犹太人大屠杀基金会主席等职。书末附录是她在各种场合的五篇讲话稿。原著销量迄今超过55万册。
  • 权力的艺术

    作者:[美]乔恩·米查姆

    很少的一些人因为明白权力是用来做什么的,而被历史铭记。托马斯·杰斐逊正是其中之一。 作为《独立宣言》起草人,路易斯安那购地案、刘易斯与克拉克远征的发起人,弗吉尼亚大学的创始人,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被誉为一位近乎天才的人物,通常被视为美国的缔造者和设计师。他学识渊博、待人和善,深谙权力和人性。杰斐逊生活和工作在一个一切都是未知的年代,他的大半生都在寻求自控和影响他人生活及命运的能力,而他的天才之处就在于:他既是哲学家,又是政治家,而且常常能同时扮演好两种角色。 普利策奖得主乔恩·米查姆从浩如烟海的资料中,梳理、还原杰斐逊伟大的一生,及贯穿其一生的政治理念。他选择从政治视角解读、审视杰斐逊的身份和性格,认为在他身上,人们看到了人类所能经历的各种各样让人惊叹的可能性:渴求知识、创造的能力和亲友的爱;渴望取得成就,获得世界的赞赏、对权力的控制和让他人服从于一个人的远见。他的才能体现于他的全知全能,而他更伟大的政治遗产则在于他对思想和人类的领导力。最伟大的领袖既不是空想家,也不是独裁者。他们如杰斐逊一样,既畅言国家宏图伟业,又深谙权力之道,懂得达权知变。这就是权力的艺术。 《权力的艺术》不仅是一部精彩的传记,更是一部权力使用指南,对美国崛起的另一种理解。
  • 格特鲁德·斯坦因评传

    作者:[英] 露西•丹妮尔

    作为一个在巴黎生活并成就其显赫声名的美国人,格特鲁德•斯坦因一度处于现代主义运动的核心,对20世纪上半叶的文学艺术革新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本书向我们再现了斯坦因及其崇拜者打造“斯坦因神话”的过程,以及这位著名沙龙女主人与巴黎最前沿文艺圈的交往;毕加索、马蒂斯、海明威、 菲茨杰拉德等一代名流悉数登场,烘托出这位现代派文艺教母绝非虚构的光环。更重要的是,本书通过深入解读斯坦因的文学创作,从整体上把握了斯坦因作为一位现代主义作家的价值,刻画出一幅立体的、完整的斯坦因文学肖像。 编辑推荐 她是毕加索的伯乐和挚友,海明威的文学导师和宿敌;她立志在一群男性天才中成为一位女性天才;她是女性同性恋,拥有忠诚、长久而稳固的同性恋情;毕加索为她所画的肖像(见本书封面)标志着她在现代文学艺术领域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她就是格特鲁德•斯坦因。 她独树一帜地成为当时艺术和文学事业的赞助人,那个时代最著名的沙龙女主人。她的实验性创作以及文艺理论,更让她成为不折不扣的20世纪现代主义先锋人物。 这本评传值得称道之处,在于既不缺乏逸闻趣事,又没有止步于此,而是深入到斯坦因文学创作的肌体之中,通过细致的文本解读和颇具思辨性的理论分析,将斯坦因复杂真实的内心世界和无所畏惧的实验精神充分彰显。 这是国内第一部关于格特鲁德•斯坦因的评传,从中既可以全面地认识这位20世纪的传奇女性,也可以了解到同时代其他重要文学艺术家的相关活动,可谓可读性与研究性兼具。
  • 披头士

    作者:[英] 亨特·戴维斯

    披头士唯一正式授权的传记,中文简体版首度出版! The Beatles,一个让整个世界为之疯狂的名字!没有他们,Blur、Radiohead、O-asis、Coldplay……全球90%的乐队将不会存在,村上春树不会写出《挪威的森林》,许巍也不会走上音乐道路。在那个年代 ,他们引领了无数革命性、颠覆性的潮流;他们怒放青春,用音乐改变了历史;他们对爱情对生活对世界的表达,直达我们内心,到今天依然深深感动着全人类。 作为现代音乐的唯一传奇,他们的故事被赋予了无限的神话色彩,没人能说清完整的真相;即使有人说出来,也一定会有其他人质疑。 为了创作这本传记,作者获得披头士官方的唯一正式授权,得以深入采访披头士成员及其亲友、旧识、师长、合作伙伴等,近身侧写披头士活动,见证了他们重要的创作及录音过程,并把这一切详细地记述了下来。从利物浦到伦敦,从征服美国到席卷全世界;从洞穴俱乐部,到艾比路录音棚,再到屋顶演唱会;戴维斯亲身见证了披头士处于音乐创作的巅峰时期,成为横扫全球的超级巨星、史无前例的文化现象,也见证了他们内爆、分裂、渐行渐远,走上各自的道路…… 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使这本书成为最权威、最可信的披头士传记,也是被引用最多的披头士传记。本书历经5次再版,作者为2010年的最新版本增加“前言”“后记”,叙述了这本传记产生的过程,更新及补充了不少逸事。 《披头士:唯一正式授权传记》中文版根据最新版本引进翻译,更增加近100幅披头士摄影作品、签名、手稿等重要独家资料,让读者直观地感受披头士的成长历程。 ----------------------------------------------------------------------------------------------------------- 编辑推荐: “披头士是那种这个世代里不复存在的年轻人,怀着天真和美好,为整个时代唱出对世界和人生的看法。” 他们无畏无惧,一路向前疯跑,没有边界,没有地平线的感觉;他们满怀自信可以创造一切、改变世界的雄心壮志;他们如同婴儿一样蜷缩成一团躺在大地上的安宁;他们对爱情对生活对世界直达我们内心的诉说……反叛与觉醒,疯狂而美好,什么是青春?这特么才是青春呀! ◎披头士乐队唯一正式授权传记,中文简体版首度面世,由中信出版集团新锐出版品牌新思文化出品,纪念列侬逝世35周年、披头士组团55周年。 ◎作为披头士乐队唯一的授权传记作家,戴维斯历经18个月对披头士贴身跟踪、深入采访。他对披头士及其持久魅力的独特理解,让这本传记的写作获得了披头士的极大合作与鼓励,也成就了这本最权威的披头士传记。 ◎真实、可信、坦率、生动,《披头士》是在历史现场留下的第一手见证,充溢着新鲜的气味,带给读者Live级的阅读现场感;被《时代周刊》赞誉为“有史以来,最坦率敢言的合法授权传记”;《滚石》《新闻周刊》《时代周刊》《出版人周刊》等欧美媒体一致公认的最佳披头士传记。 ◎全球畅销的摇滚经典。这本书伴随着披头士成长,是披头士乐队音乐人生历程的完整记录;历经5次再版,畅销全球48个国家和地区;如果说披头士定义了那个时代,那么这本全球超级畅销书定义了披头士。 ◎“深度摇滚书写”的经典示范之作。这本书见证了摇滚乐的关键时代,其“认真把摇滚乐当成一门艺术” 的书写态度、扎扎实实的素材整理、持平清明的叙述笔调,长期以来被传记作家们借鉴、模仿,成为后世所有摇滚乐手传记的“参考标准”。 ◎这是摇滚史上最辉煌的一页,也是我们这辈子最接近披头士的一刻!多年来,关于披头士的书何止千百本,这本书却披头士乐迷奉为“圣经”,成为摇滚乐迷的必读经典。中文简体版的面世,正如著名乐评人马世芳感叹的:是迟来的“补课”,仍让人衷心欢喜。 ◎不只是音乐,不只是披头士的故事,这也是一段让你我的青春重生的摇滚旅程。每个人心中,一定都有一首陪伴自己度过青春岁月的披头士音乐。读《披头士:唯一正式授权传记》,让音乐回响心底,让时光逆流而上,重温一次青春的记忆。 ◎崔健、许巍、汪峰、五月天等两岸三地音乐人跨世代致敬摇滚偶像,著名乐评人马世芳、胡子平专文导读推荐,带领我们一起Rock,走进披头士的世界。 ----------------------------------------------------------------------------------------------------------- 媒体评论: 有史以来,最坦率敢言的合法授权传记。 ——《时代周刊》(Time) 我们这个世纪的最重要的记录。 ——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传媒大师) 和披头士有关的图书已经数不胜数,但这本书依然是最好的一本,值得拥有! ——《图书馆杂志》(Library Journal) 戴维斯的辛勤工作和披头士对他的极度信任,让我们有幸能看到这些年轻音乐人的真实人生,他们仍是趣味十足、同样会犯错、有血有肉的个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性格,有着属于自己的经历、烦恼和祈望。 ——《新闻周刊》(Newsweek) 一本完全为披头士而写的书,用严谨的态度述说整个故事,将它写下,就此一次解决;以便要是别人一再地问起那些相同的蠢问题时,就可以告诉他们:一切尽在此书中!嘿,这个主意不是很好吗,怎么样? ——作者和披头士聊《披头士》 ----------------------------------------------------------------------------------------------------------- 名人致敬: “披头士”的意义,就是将一股反叛的精神主流化,这才是摇滚乐。 ——崔健(中国摇滚教父) 我当初走上音乐之路就是因为对披头士乐队的喜爱,英国摇滚文化对我的创作影响是最大的。 ——许巍(摇滚音乐人) 披头士是我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当我觉得孤立无助的时候,我去听他们的歌曲,去体会他们所写的东西,就会给我希望。 ——汪峰(摇滚音乐人) 对我来说,披头士是我在音乐上很重要的一个启蒙者。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披头士常常是我人生困难和疑惑时最重要的导师之一。从他们的歌里面可以得到很多的解答、很多的力量、很多的启示。 ——五月天(摇滚乐团) 有时候怀一怀旧也挺好,虽然曾经的一些事情我没有赶上,但是间接的信息同样能把人拉回到过去,仿佛就像亲身经历过一般。也许是一种终生无法亲历的遗憾,也许是一种无法抵抗的诱惑,也许心里总是有一种60年代的情结……总之,披头士对我来说总有无法摆脱的魅力。 ——王小峰(专栏作家、乐评人) 多年来,关于披头士的书何止千百本,这本“古老”的作品,却一直被看作乐迷必备的经典。原因并不只是亨特•戴维斯获得披头士授权,得以提供大量第一手、详尽丰富的成长故事和历史资料(尽管这些素材确实精彩绝伦)。它最大的意义,是在那个“摇滚书写”相对荒芜的年代,认认真真地把披头士当成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艺术家”,就像为画家和诗人作传那样,以持平、清明的笔调,建筑在扎扎实实的素材上,打造出来的深度记录。 ——马世芳(广播人、文字工作者) 倘若说披头士的故事还在超越一般乐团的话,那么最大的功臣应该仍是列侬和保罗两人,因为当披头士逐渐成为另一种造神运动的同事,他俩则亲手将它逐渐浮夸膨胀的表象拉回到凡人的位置。是的,他们都仍然只是自私、贪婪的个体,但也因为这些故事所流露的人性,才让披头士真实地存活在每一位乐迷的心中。 ——胡子平(资深乐评人)
  • 三岛由纪夫,或空的幻景

    作者:(法)玛格丽特·尤瑟纳尔

    《三岛由纪夫或空的幻景》是法国著名作家玛格丽特·尤瑟纳尔的代表作之一,此书发表于日本现代作家三岛由纪夫(1925—1970)剖腹自戕后十一年,即1981年。这部篇幅不长的评论作品以才华横溢而又极富争议的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为对象,从三岛的生活背景及与此密切相关的自传体小说《假面的告白》起笔,大致按照其创作年代顺序,依次介绍分析《禁色》、《金阁寺》、《潮骚》、《萨德侯爵夫人》、《忧国》等三岛主要的小说、戏剧和电影作品,尤其在四卷本小说《丰饶之海》上挥洒了浓墨重彩,同时探讨导致三岛不懈锻造体魄的深层原因、他的政治思想和行动,以及他对“切腹”的执迷,勾画出三岛由纪夫从少年得志走向最终归途的过程。如作者在分析中所点明,这本书并不是一篇叙述作家生平轶事的传记,而是以作品为基石和导向,探寻作家的精神历程的尝试。
  • 赵元任早年自传

    作者:赵元任

    赵元任先生的这本小书,记述他从童年到青年的成长经历,不作总结,不讲感悟,纯是生活的实录,又常常夹以有趣的故事和俏皮话,读来妙趣横生。本书虽只记叙了其部分的人生,却生动反映出这位语言学家多方面的天分:对语言的兴趣,对声音的敏感,对音律的兴味,以及由此生发的研究精神——这些都隐约导出了未来学问家的路径。
  • 春与秋的故事:郁达夫爱情志

    作者:许凤才

    重拾一段被时代和命运揉碎的传奇罗曼史 揭露一代文豪郁达夫为文学和爱情而漂泊的不凡一生 15岁离别少时初恋赵莲仙,赴省城杭州求学; 17岁东渡日本,与 “隆儿”、“梅儿”相遇,在国家与爱情中挣扎; 24岁在“封建包办婚姻”下与结发妻子孙荃开始无爱的婚姻; 31岁的郁达夫遇见王映霞,终于寻得真爱,这对才子佳人是否能偕老白头…… 《春与秋的故事:郁达夫爱情志》讲述了一代文豪郁达夫为文学和爱情而漂泊的不凡一生,揭露了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他为爱而生,一生与十多位女性相知相爱,经历三次婚姻,制造出“现代文学史最著名的情事”之一,远走南洋为抗日献身。 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浪漫、真实、敢爱敢恨的郁达夫,一个与时代抗争的民国文人。透过郁达夫,读者可窥见鲁迅、胡适、徐志摩、沈从文、郭沫若等一代民国文人的爱情与命运抉择。 关于她,她们,不再说别的。一种东西一旦不能被忘记,也就再不会被我提起。——郁达夫 郁达夫有一颗努力向善和上进的灵魂,但必须有爱情与友情作为他生命的支持力,统以抚煦和鼓励。——王任叔 达夫无疑的是时代的悲剧的主角。他热爱他的从前的妻,而他的妻背叛他。他爱朋友而朋友出卖他、诬蔑他。他爱同胞,而许多人不理解他。他象耶稣一样地爱敌人,原谅敌人,他终于遭了敌人的毒手。——胡愈之
  • 莎士比亚

    作者:[英]安东尼·伯吉斯

    很多作家站在万神殿外准备进殿。 这时候来了一个人,不和任何人打招呼,昂首走入了万神殿。 这个人就是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就是我们自己,是忍受煎熬的凡人俗士,为不大不小的抱负激励,关心钱财,受欲念之害,太平庸了。他的背像个驼峰,驮着一种神奇而又未知何故显得不相干的天才……我们都是威尔。莎士比亚是我们众多救赎者中一位救赎者的名字。 ” ——安东尼•伯吉斯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诗人、剧作家、演员,西方经典的中心。歌德说:我读到他的第一页,就使我这一生都属于他。博尔赫斯说:上帝梦见了世界,就像莎士比亚梦见了他的戏剧。他创造了近千年来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品,被认为是“俗世的圣经”,关于他的生平我们却所知甚微:作品之外,莎士比亚本人的形象始终模糊。 莎士比亚匪夷所思的创造力源自何处?他是“专门注意人家不留心的零碎东西的小偷”,还是化平庸为灿烂的魔法师?一个乡村青年如何汲取大千世界的养料,短短数年上升为大众剧坛的明星?他驾驭本国语言的盖世才华,对于人类心灵的深刻了解,如何一步步大放异彩? 在无数为莎士比亚画像的尝试中,英国著名作家安东尼•伯吉斯的莎氏传独具匠心。伯吉斯怀着思乡之情,追慕一个喧嚣变革的文艺复兴时代,追踪莎士比亚成就文学之路的迂回小径。在他笔下,这位天才的肖像最终与每一个凡夫俗子的形象重合:世界是一座剧场,莎士比亚是我们其中一位救赎者的名字。
  • 天才的编辑

    作者:(美)A.司各特·伯格

    ★普利策传记奖得主,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奖作品,追迹20世纪美国文学传奇“伯乐”麦克斯·珀金斯的非凡生涯。 ★珀金斯是他那个时代完美编辑的化身,被视为奇迹创造者。菲茨杰拉德、海明威、托马斯•沃尔夫……他成就的作者与作品,至今仍被不断阅读。 ----------------------------------------------------------------------------------------------------------------------------------- 美国出版史上,鲜有比麦克斯•珀金斯更具传奇色彩、更像谜一般的人物。他发现了菲茨杰拉德、海明威、沃尔夫等多位伟大的文学天才,以激发作者写出其最佳作品的能力而闻名。在三十多年的职业生涯中,他致力于寻找时代新声、培养年轻作者,单枪匹马挑战几代人固定下来的文学品位,掀起了20世纪美国文学的一场革命,并渐渐改变了“编辑”这一职业的作用。菲茨杰拉德称珀金斯为“我们共同的父亲”,海明威把《老人与海》题献给他以表对他的敬意。他是作者们“矢志不渝的朋友”,与他们共渡写作的难关,给他们毫无保留的支持和创造性的意见。作为一位文学编辑,珀金斯被认为是无法超越的,然而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条:书属于作者。 著名传记作家、普利策奖得主A. 司各特•伯格凭借大量一手资料,引人入胜地再现了珀金斯非凡的一生。20世纪上半叶美国文学出版最炽热的中心和现场,编辑人与重要作家交往合作的细节内幕,《了不起的盖茨比》《太阳照常升起》《天使,望故乡》等等文学杰作诞生的始末,在伯格生动精彩、充满悬念的讲述中一页页得以还原。本书是一位编辑大师扣人心弦的文学传记,也是一个时代的肖像,“一部叹为观止的文化史力作”(《纽约时报书评周刊》)。
  • 半世繁华:民国第一外交家顾维钧

    作者:杨红林

    顾维钧(1888年1月29日-1985年11月14日)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卓越的外交家之一,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时期外交界的领袖人物,中华民国高级外交官员。被誉为“民国第一外交家”。 本书讲述了民国时期中国著名外交家顾维钧传奇的一生。从顾维钧幼年求学开始,讲述了他海外留学、回国效力、活跃于外交领域、参与中国政治,以及晚年任职国际大法官等人生经历。作者引用史实翔实准确,对人物评价客观公允,叙议结合,文字平实流畅,可读性强。书中配有大量珍贵历史老照片,有利于读者更好了解传主生平及其所处的历史时期。
  • 植田正治小传记

    作者:植田正治

    自谦为“业余摄影爱好者”的植田正治,是被公认为与荒木经惟、森山大道同等级的摄影大师,同时也是第一位获颂法国文化艺术骑士勋章的摄影师。本书收录170件由植田正治特别挑选的重要经典作品,并以随笔形式,描述他拍摄的过程与想法,清楚诠释所谓“植田调”的风格和概念。 《植田正治小传记》是植田正治于1974年至1985年十二年间,在日本专业摄影杂志《每日摄影》上的连载集结。内容收录了植田正治摄影生涯中具有特别意义且重要的作品系列。他为这个专栏命名为“小传记”,其蕴含了双重的意念:一是他个人的(摄影)自传,二则是他期待透过摄影镜头,记录了与被摄者之间的交流,以及作为他们活在当下的见证。 植田正治作品的独特之处在于,他不象许多摄影师环游世界,寻找新鲜惊奇的人事物,而是多以家乡、身旁的家人朋友作为摄影主题,他喜于在熟悉的人事物中挖掘其独特的角度和观点。此外,除了摄影作品之外,本书还难得收录了由植田正治亲自撰写的多篇摄影随笔,透过他浅显易懂、自然真实的文字,让读者对“植田调”以及这位谦逊的摄影大师的摄影风格和想法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 名人小传

    作者:[英]约翰·奥布里

    《名人小传》是英国博物学家约翰·奥布里创作终其一生,留给后世的一本奇书。他细心搜集资料,上门拜访知情者,希望能获得所有资料,为他那个时代的人物一一立传,写成的却不是一本描述生平所为的一般传记。当后世读者落入奥布里庞杂的细节中不知所向时,却发现自己已身处文艺复兴晚期的世界。 在奥布里对稀奇琐事永不满足的热情里,有着 一个意图,他在探寻关于非凡之人的系统分类。 但是他所处的令人炫目的时代之末,让他迷失 在事实与想象之间。 —— 利顿·斯特雷奇,《微型人像》
  • 立尽梧桐影

    作者:汪家明

    本书以丰子恺生平故事为主线,以丰子恺的多幅老照片、书法和绘画作品为辅助,抓取丰子恺一生中几个关键的生活片段,分为“苦惑”、“皈依”、“辗转”、“栖息”、“极境”、“回归”六个部分,突出表现丰子恺性格的最大特点,勾画出丰子恺一生的精神轨迹。 
  • 摇滚不死

    作者:(加) 尼尔·杨

    在这本备受西方评论界赞誉的自传中,摇滚传奇尼尔•杨将自己的精彩人生和盘托出。这是一趟跌宕起伏的音乐旅程,从1960年代初的草创时期、1960年代末的声名鹊起、1970年代的黄金十年、1980年代的实验岁月、1990年代的重回巅峰到新世纪的屹立不倒;这是一部摇滚活化石眼中 的摇滚秘史,夹杂着令人咂舌的摇滚八卦;这是一首亲情、友情和爱情的颂歌,从他饱受脑瘫折磨的孩子们、一位位逝去的音乐战友到共度36年人生路的爱人佩姬,字里行间充满真挚的情意;这也是一个饶有趣味的创业故事,他研发出林克沃尔特电动汽车,主导推出数字音乐播放器Pono,帮助玩具火车巨头莱昂纳尔公司开发多个获得美国专利的电子系统,成立电影公司自编自导自演电影,创立“农场救援”系列慈善音乐会,创办旨在帮助脑瘫和智障儿童的“桥”学校……老杨不停地把一个个想法照进现实。 本书展现了尼尔•杨令人惊奇的坦率、诙谐、乐观和执着。他实现了自己的所有梦想,尽管一生都为伤痛和疾病所困。孩提时传染上的小儿麻痹症、白喉、麻疹等没能击倒他,成年后不断经历的癫痫大发作没能击倒他,60岁时罹患的颅内动脉瘤也没能击倒他。 他的存在本身便代表着他那首《走出忧郁》(My My, Hey Hey (Out of the Blue))中的名句:“摇滚不死”(Rock ’n’ roll can never die)。 媒体推荐: 《摇滚不死》让人不忍释卷。和尼尔•杨的专辑一样,这本书具有异乎寻常的魅力。活泼好玩又变幻莫测的描述,积极乐观又感人至深的情绪。有摇滚人生,更有家庭故事、音乐战友和自然世界……它跳出了传统摇滚传记的窠臼。与其说这是一部摇滚编年史,不如说它是一本自我鉴定书。 ——《纽约时报》 《摇滚不死》是一张通往尼尔•杨复杂人生的精妙地图。它是不拘一格的日志、未来唱片全集上的说明文字、一个老嬉皮在后花园里的游记……它是纯粹的、如假包换的尼尔•杨式的。 ——《纽约时报》 棒极了的摇滚书:内敛、诚实、巧妙、有趣、不断地感动到你。尼尔•杨带着我们在他的记忆宫殿里漫步。从许多方面来说,与之最为接近的也许是劳伦斯•斯特恩1760年的名著《项狄传》。 ——《华尔街日报》 这是一次诚实、动人、富有洞见的文学漫谈,我敢说,它也是趣味横生的。就像是在一家光线昏暗的酒吧里,自动点唱机悠悠传出令人陶醉的音乐,一位老友一边与你对酌啤酒和龙舌兰,一边对你讲述他那些离奇的故事。 ——《休斯敦纪事报》 尼尔•杨在65岁时回首人生路。书中充满了随性所至的私语、不可预知的离题和开放式问题……令人捧腹、动人心扉。《摇滚不死》表明,尼尔•杨依旧倔强执拗、才华横溢且独一无二。 ——《滚石》杂志 尼尔•杨的冥思中游移着预言、神话、隐喻和疯狂……这是本美好的摇滚书,有血有肉、厚重坚定。他的写法更意识流,而非叙事体。这让读者更觉亲切,阅读本书就如同搭乘尼尔•杨的巡演大巴,听他谈天说地、追忆往昔。 ——《温尼伯自由报》 这个鼓舞人心的故事讲述了不幸、胜利和玩具火车等……在尼尔•杨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幽默感和对感受、声音、心灵和精神的专注……这是一个英雄的故事:他历经重重磨难和考验,但从未丧失幽默感和勇气,也从未停止与命运抗争,最终,他成了最真实也最有实力的艺术家之一。 ——《泰晤士报》 生机勃勃、斗志昂扬、感情浓郁、引人思考……就像他大段大段富有创造力的即兴吉他弹奏一样,织起了水晶般的词句和歌颂友情的音符。 ——《出版人周刊》
  • The Answer:阿伦•艾弗森传

    作者:张佳玮

    2014年3月1日,在两万球迷的见证下,“答案”阿伦•艾弗森的3号球衣正式退役。他的球衣如旗帜般升起,永远悬挂在费城76人队主场上空。艾弗森的传说燃烧殆尽,他的篮球生涯到此终结。如他自己所说: “这是一段伟大的旅程。” 一代篮球传奇巨星已经谢幕,但对艾弗森的怀念才刚刚开 始。 著名篮球专栏作家张佳玮倾心写作著成《The Answer:阿伦•艾弗森传》,向传奇致敬。写作过程中,他查阅了大量翔实的赛事史料和数据统计,精选了上百张艾弗森从高中至今的典藏级珍贵照片。 而著名篮球解说员于嘉老师特地为本书作序推荐。 在书中,你会看到这样一个艾弗森: 乔治城大学的闪电、费城的孤胆游侠、3号的神话、NBA史上最矮的得分王、嘻哈文化之王、愿意终老丹佛的掘金3号、以350万年薪签约孟菲斯的老将、落叶归根回到费城的费城之子,一个被世界误解、苛求、责备、赞叹、敬畏、怀念的人。这位坚持做自己、个性自由随性狂放不羁、从入行以来就充满争议的黑人球员,铸就了辉煌的NBA职业生涯,激励着亿万热爱体育的年轻人。 虽然阿伦•艾弗森的那些辉煌已成往事,但他的身影横亘在NBA的历史上,再苛刻的历史学家也无法将其抹去,因为他与世界为敌的身影过于高大以至于无法忽略。他在篮球史中的形象便是如此:永远年轻,永远让人热泪盈眶。 珍藏小艾,再会青春。 现在,就让我们跟着张佳玮一起,带着对青春的回忆,走进阿伦•艾弗森的人生。
  • 原来他乡是故乡

    作者:(美) 司徒雷登

    这是美国基督教长老会传教士、外交官、教育家、美国前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博士写的一本在华回忆录。全书共15章,前12章中司徒雷登回忆了他的在华经历,后3章则是他的反思与总结。全书记述了作者对其个人事业的选择、传教士在中国的使命、燕京大学的创建历程、二战期间被日军软禁的经历以及二战后担任美国驻华大使所参与的对华事务等。作为一个若干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司徒雷登的这部著作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它本身也是很好的史料,对于我们了解20世纪上半叶的那段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 红尘大梦,浮世成伤:萧红传

    作者:桑妮

    她于那乱世,一路静默,一路无念,不可言说,不可牵挂。 那乱世,太过芜杂,无可为念,容不下她的寂寞,落红萧萧里,烟花那么冷! 这位文学麦田里的寂寞守望者,对文字的运用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她出生在 1911 年的呼兰河畔,旧中国的苦难和她个人的情感生活的波折, 让她饱尝艰辛, 一生皆在颠沛流离之中,可她的笔却始终饱蘸深情,气贯长虹,倾覆与压迫的张力并重,于冷于静中见到绝望的冷,以及那种不动声色的沦陷湮没,还有那些美好背后穿梭着的孤独冷寂。
  • 青年梁宗岱

    作者:刘志侠,卢岚

    梁宗岱(1903—1983)是中国近代诗人、翻译家、作家和教授。从一九三二年开始,先后任教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和中山大学等知名学府。论著广及诗歌创作、中外文学翻译和文艺批评,他的新诗集《晚祷》,论文集《诗与真》《诗与真二集》,翻译集《一切的峰顶》《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等 ,在中国二十世纪文学史上留下深刻的印记。由于历史原因,他的作品曾经尘封多年,当重新发掘出来后,人们发现这些大半个世纪前的作品光彩依然,散发出独特的魅力,愈来愈多学者对他的作品展开研究。 但是他的早年生平,一向以来只有模糊的轮廓,不识其详。为了填补这个空白,作者近年致力搜集相关的历史文献,写成这本传记。 本书从梁宗岱的家世开始,叙述他出生于广东新会,在地处偏僻的广西小镇百色度过童年。十五岁返回故乡后,进入广州培正中学和岭南大学接受教育,数年间从一个满身野气的乡下少年,蜕变为现代青年诗人。一九二四年远赴欧洲游学,就学瑞士日内瓦大学、法国索邦大学、德国柏林大学和海德堡大学,并在意大利游学,从一个文学青年迅速成熟为真正的作家。他结识了文学大师瓦莱里,成为他的弟子,和青年作家普雷沃、奥克莱和瓦朗热等结成好友,得到罗曼•罗兰两次在瑞士家里接见长谈。他在法国刊物发表英法文作品,出版了《水仙辞》中译和《法译陶潜诗选》,活跃在巴黎文艺沙龙和中国留学生群中,直到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件归国。 全书叙述均有所本,大量引用了新发现文献的原文:少作,书信,日记,手稿,同时期的中外出版物等。这些文献除了来自国内藏书外,相当多一部份保存在法国、瑞士和日本的图书馆手稿部和文学档案馆,非亲临斯处搜索而不可得,部份还须逐字辨认抄录,其中有梁宗岱英法诗歌佚文,致文学大师瓦莱里十六封信,罗曼•罗兰四段日记,普雷沃、奥克莱和瓦朗热的回忆,法国记者访问记等。 写作方面,以史实为重,评论从简,详尽介绍人物、事件和时代背景,具体还原出一个真实的青年梁宗岱,他的成长过程,以及他的不平凡的文学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