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張惠菁

  • 步行書

    作者:張惠菁

    《步行書》自序 這本書裡收錄的文章,大部分寫於○五、○六年,作為週刊的專欄。 當初把專欄取名為「步行書」,大概是因為它如同每周一次檢看自己步行的路徑,使我停下來想想生活裡的事,閱讀的書,電影或音樂。雖說專欄結束已是將近兩年前的事,我仍然記得當時每星期在書桌前坐下,將要動筆時的感覺:似乎是暫時從時間析離開來那樣地,與將寫的事情呈現一種直角立面的關係,事物的肌理,在眼前纖毫畢現。 有時我想,那些暫停般的瞬間,並不是真實存在的站立點,而是人工在時間裡鑿出的切面,只為那一時的凝視而存在。如果我沒有停下來細看,或是不曾寫下來,它們的遺忘與消失,不也是恰如其分的嗎? 因為習慣早起,我經常醒在陽光薄澈,市聲隱約的時刻。這樣的清晨我總有置身時間之外的錯覺,就像將要動筆寫作的瞬間。或許這也是時間的本質。它是延續不斷的,但也是可以被打斷的。它開放給時間的步行者,在其中鑿開一個又一個的站立點。 這本「步行書」,也是一本時間的孔隙之書。我曾經在時間多孔的立面某處,寫下過甚麼──從那暫時的位址望出去,事物臨近的瞬間。 2008年9月清晨 《步行書》目錄 目錄 自序 狼犬 與老鼠住在同一屋簷下 螞蟻 屋頂與企鵝 快餐店裡的蛋炒飯 有些朋友的好處 男生女生 專心於分心 以嬰兒之名 物的宇宙 素食突圍 遣唐使 駙馬爺山水 身不繫 鄭成功的土地測量師 外雙溪故事 三叩門 顏色 大河 收集東尼瀧谷 春琴 夏天的顏色 預兆之城 遠洋航行 謊言與真相的練習 鬍子少女 皇帝落難時 復仇 孩子氣的夏天 斷背山 來喜回家 我們的後代所理解的歷史 綠色 電子工廠的愛情恰恰 博覽會裡的長毛象 「我擁護一種幸福」 天大的好事
  • 流浪在海綿城市

    作者:張惠菁

    《博客來導讀》你可以把這本書當作旅行遊記來讀,也可以視它為一本作者對生活的感想體驗,或者,它也可以是綜合了遊記、報導與閱讀經驗的散文,不管你用什麼角度去看這本書,作者張惠菁那種細膩的觀察和幽默的筆法,都會使你在閱讀本書時有頻頻出現的驚喜和趣味。 一九九四年,張惠菁赴英國愛丁堡大學修讀歷史學碩士學位,在愛丁堡生活的那段時間,她因為與原本生活的台灣遠離,而產生一種「和自己斷裂的感覺」,總覺得胃裡「有某種近乎流浪的漂浮感」,為此她拉了三個禮拜的肚子。一九九八年,她離開愛丁堡,回到台灣,卻發現回到自己生長的地方卻有異鄉的感覺,「並且到現在還弄不明白為什麼市面上有那麼多關於旅行的書?」因為「定居或是流浪與地點無關。是心裡狀態,而不是地理位置。」對於精神與心靈在城市中漂流無所歸依的都市人而言,定居,才是最困難的事。 張惠菁以不同於一般旅行文學出版品的角度,剖析與思索生活在都市中的種種荒謬可笑的共同經驗,讓人閱讀之後大呼過癮卻又心有戚戚焉。 張惠菁可以說是新生代的作家中相當亮眼的一位,曾經榮獲聯合報中篇小說評審獎、中央日報中篇小說特等獎等,《流浪在海綿城市》是她第一本出版的作品。
  • 活得像一句廢話

    作者:張惠菁

    張惠菁在《活得像一句廢話》裡,大談各式各樣千奇百怪的網站,有人文關懷,有未來幻想,有懷舊感嘆,彷彿一本科技新散文。 「它們大部份是沒什麼經濟價值的個人網站,從一開始就存在的百無聊賴,現在也消失得理直氣壯。它們吸引的上站人數不多,傳達的訊息也很接近無用的廢話。可是,比起那些關於網路的趨勢大預言,也許我們本來就活得比較接近廢話。」在書裡完全不談實用性,不推薦熱門流行網站的張惠菁這麼說。打開這本散文,從挫折網站、鳥事網站、閒閒沒事幹網站,一路逛到世界末日網站。
  • 告別

    作者:張惠菁

    張惠菁寫小說,也寫散文。自英留學回台後,作品即遍獲時報、聯合報、中央日報……等各重要文學獎項,堪稱近年來所謂「六年級世代」之中,最具實力及多元書寫才華的美女作家。 此次由洪範新書系「以後Apres」所出版之《告別》一書,文章大多選自《壹週刊》之個人專欄「步行書」,為張惠菁兩年以來最新的散文作品;信手拈來之題材全投注於「人」的透析與感懷,以及對種種都市生活現象敏銳、微細的觀察。既疏離又私密的行文情感,字字投射為一最貼近、輕撫現代人內心的抒情經驗。
  • 惡寒

    作者:張惠菁

    充滿陽光的台北午後。大雪覆蓋的紐約街頭。十六世紀的法國莊園。三個差異的時空地點,兩個自我、記憶與救贖的故事。 這本書包含了新生代小說家張惠菁最早的兩個中篇作品,分別是由獲得中央日報文學獎的《蒙田筆記》與聯合報文學獎的《惡寒》。前者藉由一個研究生的生活與想像,探討自我流動的變貌;後者藉由著一場在紐約被遺忘的車禍事件,審視存在記憶裡的殘缺。 世紀最大的寒潮,從眼耳鼻舌感官的出處,流向繁華喧擾的人群。在每一句言語、每一個表情的深處,人與人之間交換著有限的溫暖。但環繞在自我的周圍,是如極圈不化的冰層。 也是在那溫暖與冰冷交會處,我們看見生命自身之己證,時時散發著極光般,冷冽的瑰麗,眩目而感傷。
  • 給冥王星

    作者:張惠菁

    在崩解、錯移、斷裂、懷疑、困惑與失語當中,我們像冥王星一樣安靜等待,溫柔也好,暴烈也好,承載了轉變。 本書收錄了張惠菁2006年所寫的散文。這年,她離開工作了三年多的單位,處理了父親過世後留下的房子,搬了家,去了一趟埃及,到了上海,然後她寫了六年的專欄停掉了。2006年是她的變動之年。她說:「2006年發生在我生活裡的許多事,遷移,旅行,和某些人的別離與相遇,看起來像是偶然地發生,卻彷彿又有命定的色彩。」 這本散文集維持了張惠菁一向的細緻、冷靜與敏銳。她是一名專注的觀察者,看著別人與自己行走在時間裡,出入於不同的空間。在她的文字世界裡,她並不面對著誰說話,甚至不覺得眼前有聽眾——想進入張惠菁的世界,你最好和她一樣,當一名旁觀者,清醒但有情。 經常,在位置的崩解與錯移、關係的斷裂、自我懷疑、困惑,與失語當中,也同時萌生著新生的力量。當時我們或許還不清楚,正置身怎樣的契機當中,還沒認出渾沌中逐漸成形(但也隨時可夭折、可再次洗牌的),一嶄新的自我。 日後回顧,或許我們會發現,這本《給冥王星》標示了張惠菁一個人生階段的結束與新階段的開始。這本書,獻給生命裡必然會出現的變動,以及所有經歷著意想不到的變化的人。
  • 你不相信的事

    作者:張惠菁

    當你心裡懷有一個秘密, 你想到山裡去,尋找一個樹洞,對著它說出秘密, 然後用泥土,永遠地將那樹洞封起來。張惠菁的最新散文集,寫出了「時間」的幽微細緻。在她筆下,時間很輕,也很重;時間的氣味,好像迷迭香;時間的紋理,有如地層的結構。 沒有人像她把時間寫得這樣清靈卻哀傷: 「難道我們不是一直在失去前一秒看見的東西。早晨醒來,甚至沒有察覺地,再也無法以昨天的眼睛看世界了。昨日的視覺,它像一種珍稀的鳥禽悄悄地絕種了。」 她努力鑑別時間的身世,看穿了它的甜蜜而詭詐,以及不仁: 「然而過去也不過是序曲罷了,還不是要帶著它活下去。時間其實才沒有什麼有效期限,沒有那個確切的點過了之後你就可以不管不想了。時間沒有那麼仁慈。」 人在時間裡,前進,回顧,等待,迷失,憤怒,受傷。 「當你在記憶裡回望,去完整地認識一個人,猶如辨認一件瓷器在窯中經歷的種種。那過程並不全然令人欣喜,人世間的醜惡總是比美麗更多。但人的某些最美好質地,竟然是在醜惡的環境中顯現,如同瓷器燒出罕見的釉色。」「時間是一巨大的窯爐。鍛燒著每個人經歷的種種,一些循環往復的主題。分離。想念。困頓。得意。遺忘。以及回憶。」 這是張惠菁的時間之書。
  • 一千年夜宴

    作者:张惠菁

    《一千年夜宴》是被称为新生代写手、女作家张惠菁的散文随笔集,收录《纳博科夫的蝴蝶》、《如何成为“天下无双”》、《为了追见一节竹子》、《张国荣的两个背影》、《风中沙堡》等作品25篇。张惠菁以一双灵活的双眼,敏锐、细微、特殊地观察城市生活与当代现象,笔调冷静,具有人文深度的思考,但不强烈地直接抒情或是批判,往往借冷淡、尖锐、繁复、缜密、灵活的叙述去呈现这世界的异象,探触现代人的存在问题。文字敏感且细腻,温柔又疏离,使读者不自觉地潜入字句中,和作者用同一种视角来观看这个世界,此时,文字成为感光的细胞,将原本隐晦的、无法用肉眼看见的景象,一一呈现出来。王德威说:“张惠菁拼贴都市生活即景,颠倒人物、情节理所当然的关系。生命的浮光掠影与文字元号的交错戏弄,带来不可承受之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