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杂散文章

  • 中国神仙排行榜

    作者:黄晓峰

    本书以生动诙谐的文笔,比较全面地介绍了中国古代的民间信仰及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全书共分四辑:《人心不古,巫风日下》--巫术片,皇上你爹贵姓--宗教与社会篇,《人鬼情未了》--鬼怪篇和《我和神仙姐姐有个约会》--神仙篇。作者认为,隐藏在正统宗教之下的日常民间信仰,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方向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书中附有100多幅插图,形象在展示了作者的基本观点。
  • 海上萨克斯风

    作者:程乃珊

    《海上萨克斯风》作者程乃珊,在萨克斯风问世仅仅44年之后的1886年,上海滩开始响起第一缕萨克斯凤旋律。当时的中国海关总务司外国人赫德,在上海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支西洋乐队,里面就有一支可能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上的第一把萨克斯风。因为萨克斯风在爵士乐中的丰富表现力,故而在老上海舞厅广为使用,因而也被误解为靡靡之音、阿飞音乐的代名。解放后,萨克斯风被视为资产阶级生活文化而一度消失。但它的旋律依然在夜幕的遮掩下,在上海市民家中低回。 直到“文革”开始抄家,父亲仍保存大量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百代公司的爵士流行经典名曲的黑胶唱片:《静静的湖泊》,《秋叶》,《樱桃红》,《泪水弥漫着你的双眸》,《玫瑰人生》……作为乐曲主角的萨克斯风浑实的音色,将玻璃窗震得嗡嗡作响,那时的唱片录制科艺已有如此佳的低音倍司效果! 五六十年代的上海之夜,在我记忆中就是这样,伴着一片低回温柔的萨克斯旋律,合家围着收音机各做各事:看《新民晚报》,结绒线,做功课,聊天……平实中充满温馨,我就是这样走过我的童年,我的花样年华。直到‘文革”打破了这一切! 我心目中的上海之夜,就是《新民晚报》加萨克斯风。 今天,那架胡桃木外壳的,1948年型号的有12对喇叭的,美国“西屋”落地机仍完好无缺立在我家,然那曾经如此呵护过它的父亲和给我们带来无数温馨之夜的老唱片,都已化为灰烬!我永回不到那个时光了!我们怀旧,并不因为那个“旧”是好还是不好,只是因为眷恋那我们与之一起走过的金色童年和青葱岁月。
  • 汪曾祺人生漫笔

    作者:汪曾祺

    汪曾祺,1920年生,江苏高邮人,肄业于西南联大中文系。解放前当过中学教员,历史博物馆职员,解放后长期担任编辑工作,后在一个京剧团任编剧,在此期间曾参与创作样板戏《沙家浜》的剧本。1940年发表第一篇作品,1947年曾出版过短篇小说集《邂逅集》,1963年出版《羊舍的夜晚》,文革后出版《汪曾祺小说选》、《晚饭花集》等。创作以散文、小说居多,八十年代之后,文学不再承载太多的政治功能,读者开始更注重作品的审美性,汪曾祺的作品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八十年代中期,他的《受戒》、《大淖纪事》更被视为是“文化寻根文学”的一部分。 作为一位著名作家,汪曾祺也是一个不可小觑的出版资源,他的小说,散文不乏读者。《汪曾祺人生漫笔》收录了作家70余篇散文,随笔,分为人物篇,回忆篇,自述篇,故乡篇,随笔篇,谈艺篇,记述了他对这个世界人和事的了解和理解。
  • 随想录

    作者:巴金

    巴金直面“文革”带来的灾难,直面自己人格曾经出现的扭曲。他愿意用真实的写作,填补一度出现的精神空白。他在晚年终于写作了在当代中国产生巨大影响的《随想录》,以此来履行一个知识分子应尽的历史责任,从而达到了文学和思想的最后高峰。 《随想录》堪称一本伟大的书。这是巴金用全部人生经验来倾心创作的。没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没有对完美人格的追求,没有高度严肃的历史态度,老年巴金就不会动笔。他在《随想录》中痛苦回忆;他在《随想录》中深刻反思;他在《随想录》中重新开始青年时代的追求;他在《随想录》中完成了一个真实人格的塑造。本书是《随想录》第1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