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延安

  • 延安曾经是天堂

    作者:朱鸿召

    《延安曾经是天堂》介绍了延安曾经有过天堂般的岁月,把它放置到近现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历史长河中去考量,此前一百余年是连续战败,无数屈辱;抗战胜利,新中国成立,我们终于告别了“挨打”的命运;此后六十余年是发愤图强,改革开放,我们基本解决了“挨饿”的问题。在跨越“挨打”、“挨饿”的历史坎坷后,我们如何在世界面前拥有体面和尊严,避免“挨骂”的命运,延安的天堂船岁月及其沉痛的侧面,是一份极具典型意义的历史标本。
  • 延安一月

    作者:赵超构著

    50篇作品,均为作者于1944年参加中外记者团参观西北的通讯稿。报道了延安各方面的情形。
  • 延安整风实录

    作者:高新民,张树军

    半个多世纪前,在中国陕北延安发生了一场震撼人心的整风运动,它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为肃清曾给中国革命带来巨大损失的“左”倾教条主义而开展的一场思想教育运动,也是一场破除把苏联经验和共产国际决议神圣化的思想解放运动。本书作者以清新的语言记述了延安和各根据地整风运动的来龙去脉,分析了其缘由和逻辑发展结果,揭示了党的建设的必要性、曲折性和复杂性等特点,对延安整风涉及到的重要事件、人物也都作了必要的实事求是的评述。作者在阅读大量史料的基础上,吸收国内外研究的有益成果,澄清了一些史实的误说,从而使本书成为同类题材中资料丰富、史实可信、特色独具且有较强可读性的专题史学著作。
  • 延安乡村建设资料

    作者:孙晓忠,高明编

    延安研究历来是当代史的研究重点。经过几代学者的努力,出现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但当前延安和延安乡村研究多为历史学研究和社会学研究,90年代后政治学研究逐渐淡出了,后者其实在80年代的改革开放中越来越呈现出其不可估量的意义。在史料浩如烟海的延安研究领域,孙晓忠、高明编写了《延安乡村建设资料》,不仅试图保存其史料价值,而且想通过对原始资料的再呈现,展现这段历史中蕴含的普遍性意义。通过重新对第一手资料的梳理,以社会生活史和文化史的视野,试图重建延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乡村生活改变的图景,揭示出不同于一般理解的乡土建设的努力,并且认为这种努力也深刻地影响了共和国的乡村治理和乡土形态。
  • 延安四年

    作者:沈霞

    《延安四年》(1942-1945):沈霞是茅盾先生之女,1921年出生于上海。1940年5月,进延安中国女子大学学习,后进入延安大学学习。 1942年12月10日,沈霞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胜利后,为了响应党的号召奔赴东北,已经怀孕的沈霞毅然决然去人流,不幸感染,1945年8月20日抢救无效,在延安国际和平医院去世。该书收录了留存于世的沈霞在延安时所写的日记的全部,共10多万字。这些日记记录了这位年轻女共产党员在延安追求理想的热忱以及现实中遭遇挫折时感到困惑与苦闷的心路历程,是一位20世纪40年代的革命理想追求者的内心独白,也从一个侧面真实地记录了延安整风运动的过程。从这些日记中,可以感受到沈霞在学习运动、整风运动、抢救运动以及大生产运动中涌动的内心世界,那种敏感的女孩心理以及处理恋爱、工作、学习等关系上的主次考虑,还有延安整风运动中思想上的那种激情、认真以及以后被事实所证明的疑虑。该书的出版,为人们深入地了解沈霞真实而丰富的心灵世界及革命经历,进而更全面完整地了解茅盾这一革命家庭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 延河边的文人们

    作者:朱鸿召

    《延河边的文人们》内容简介:延河,流过延安,流进黄河,承载着一代知识分子的生死歌哭,命运浮沉,深刻地溶入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悄然地化入几代中国人的精神血脉。此水此河,与海相连。延安文人的命运,浓缩着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生密码,折射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风雨霞光,也制约着20世纪后半期,以至于21世纪前期中国社会几乎每一个生命的生活品质和价值尊严。关注延安,其实就是关注我们自己!
  • 革命中的中国

    作者:(美)马克・赛尔登

    该书为阅读中国丛书的一种,作者是美国学者马克・赛尔登,原作写于1960年代,1990年代做了修订,1995年出版修订本。它重申了初版最初研究的核心命题和观点,特别是它把革命和抗战放在反对殖民主义的民族解放运动的背景中来考虑,它发现了"延安道路"对中国在革命变革和社会进步的理论和实践中所做出的土生土长的贡献,它确定了1941~1942年具有分水岭般的重要性,战争和革命事业都在此找到了新的综合点,它还重申了"延安道路"在日本敌后根据地的重要作用。 作者在修订本后记中的总结是耐人寻味的,他说: 当我在1990年代反思"延安道路"时,我所得出的结论是: 其一,作为对抗战时期中共革命实践的总结,"延安道路"所体现的是世界边缘地带所发生的反殖民主义运动和革命变革的重要契机。与此同时,它对关于发展的政治经济学也有重要意义,其贡献包括使占人口大多数的自耕农获取更大权力的那些政策,如由减租减息和税制改革所构成的"静悄悄的革命"和互组合作及民主政治的初步发展。原著的中心点依然是正确的。 其二,然而,由于我在早期研究工作中的疏忽,在我总结出来的"延安道路"道路中又掩盖了专横与倒退的倾向。当这些倾向在人民共和国时期,特别是1957年、1979年、1989年等年头被发展到极端时,其结果是令人悲痛的,同时也有违中国革命那些最美妙的诺言,包括实现民主、平等和是农村摆脱贫困。 从我所总结的"延安道路"中,我们可以追溯中国的政治经济学中迄今尚未得到解决的那些矛盾的起源。为了使"延安道路"中最富有人道的那些因素得到发扬光大,也为了辨清那些阻碍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阻碍人类解放的那些专横势力,用复杂的眼光去认识"延安道路"将大有裨益。 尽管我们不能完全同意马克o赛尔登的说法,但是作为一个美国人能够如此深刻认识中国革命中的"延安道路",还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应该说,该书中文版出版对于中国广大读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延安日常生活中的历史

    作者:朱鸿召

    本书选择日常生活的角度,用知识考古学的方式,就延安时期的某些历史关键问题或趣味敏感话题,作溯流探源与疏浚河道的工作,描述延安生活中的历史真实,借以考察改造塑造我们几代人精神人格的革命集体生活规则,探讨20世纪中国社会历史文化的革命精神。作者用严肃认真的学术态度,在查阅大量文献档案资料,多方采访延安革命老人,深入延安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展开对延安历史生活的研究。题材新颖,资料丰富,文情并茂,既是大众话题,又是学术研究,堪称近年来该学科领域的翘楚之作。
  • 解读延安

    作者:李洁非,杨劼

    《解读延安:文学、知识分子和文化》内容简述的是延安文学对20世纪中国文学,延安时代对20世纪中国文化,其重要性都超乎想象。“延安”就像一粒纽扣——系上它,20世纪的历史和文化便“旧貌换新颜”;同样,只有解开它,才能看见历史和文化的内部发生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