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古代文论

  • 古代文论名篇详注

    作者:霍松林

    本书选录了我国古代文论著述中的名篇,入选作品自先秦至鸦片战争前,基本包括了我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精华,并详加注释,每篇后又作了扼要说明,可概见我国文论发展的线索。适合目前师范院校古代文论的教学之用,和初学中国古代文论者研读。 目录 先秦 尚书·尧典(节录) 论语(选录) 墨子(选录) 庄子(选录) 荀子(选录) 两汉 毛诗序 史记·太史公自序(节录) 论衡·艺增(节录) 两都赋序 楚辞章句序 魏晋南北朝 典论·论文 文赋 文心雕龙·神思 文心雕龙·情采 文心雕龙·物色 文心雕龙·知音 文心雕龙·序志 诗品序 文选序 唐宋 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 戏为六绝句 诗式(选录) 与元九书 答李翊书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与李生论诗书 答吴充秀才书 上人书 书黄子思诗集后 答洪驹父书 论词 题酒边词 岁寒堂诗话(选录) 沧浪诗话·诗辨 金元明清 论诗三十首(选录) 词源序 录鬼簿序 与李空同论诗书 叶子肃诗序 艺苑卮言(选录) 童心说 牡丹亭记题词 答吕姜山 曲律(选录) 雪涛阁集序 诗归序 醒世恒言序 序山歌 读第五才子书法 闲情偶寄(选录) 原诗(节录) 鬲津草堂诗集序 石头记缘起(红楼梦第一回节录) 论文偶记(选录) 答沈大宗伯论诗书 花部农谭序
  • 沧浪诗话校笺(全二册)

    作者:严羽 著,张健 注解

    《沧浪诗话笺校(套装共2册)》以元刊本为底本,可以还原严羽论诗著作在元代流传文本的面貌。元刊本虽然标明是陈士元编次、黄清老校正,出自名家之手,尤其是黄清老又为严羽的再传弟子,曾搜集严羽的论诗著作,但因为所用俗字甚多,故从校勘学的角度说,却也不是一个非常理想的底本。明清诸本多已改从正字,《沧浪诗话笺校(套装共2册)》也遵从明清版本作了校改。
  • 中国文化与文论经典讲演录

    作者:李建中

    《中国文化与文论经典讲演录》在文学思想和文学理论的层面,重新解读儒遭释文化元典和历代文论经典,重新阐释中国文化和文论经典的范畴术语和理论命题,进而揭示其当代价值。通俗地说,《中国文化与文论经典讲演录》的任务就是“读经”。全球化时代,我们怎样读经?童蒙式的死记硬背抑或汉儒式的微言大义?《中国文化与文论经典讲演录》创立了一种全新的“读经”方式:在叙事中明理,在抒情中展义,其“课堂语言”兼具诗性与理思、谐趣与雅致、热心肠与冷幽默,“听课人”因而能在一种“读小说”或“吟诗词”的惬意中领悟中国文化与文论经典的奥义和真谛。
  • 杜甫戲为六绝句集解·元好问論诗三十首小箋

    作者:(唐)杜甫,(金)元好问,郭绍虞 集解·

    杜甫戏为六绝句集解和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小笺都是我的旧稿。杜甫戏为六绝句集解是以前发表过的,而现在加以增补充實。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小笺是集解式的旧稿,而现在加以整理改编的。旧稿原称是杜元王论诗绝句集解;另有王士禛一家,今以王诗与文学理论的关系较少,删去不录。杜甫的戏为六绝句,由于歧解纷纭,有待清理,所以採取集解形式。集解,虽似资料性的工作,但对学术研究也有很多方便:其一,把材料聚在一处,排队、归类,容易看出问题癥结所在,便于选择和评论;其二,有些解释,尽管理由不够充足,未能成立,但提出的问题,有时可能给人启发,产生另一种看法;其三,我所加的案语,可能有错误,或引述断章取义,或批评出于误解,保存原材料则便于覆案,易于纠正;其四,读书之时,偶有所见,很容易自矜自滿,通过集解工作,知道有些语前人早己说过,那更可以虚心一些。
  • 中国历代文论选.第2册

    作者:郭绍虞 编

    《中国历代文论选(第2册)》是先秦至隋、唐五代的文学理论选集。入选的作家,范围力求宽泛,各家入选的篇章,也尽量选取最能代表他们的理论主张和有价值的代表作,以求能较清楚地反映这一历史时期文学理论发展的情況。每家在入选篇章的正文之前,冠有文论家生平简介,并对其理论主张作了简要的评述,以供读者参考。
  • 诗式校注

    作者:皎然,李壮鹰 校注

    《诗式校注(繁体竖排版)》是我国唐代出现的一部较系统的诗论专著,它的作者,是中唐的诗侩皎然。晈然俗姓谢,字清昼,一说名昼,湖州长城卞山(今浙江长兴)人。他自称是谢灵运的后裔,尊谢灵运为『我耝』(《皎然集•述祖德赠湖上诸沈》)。他的友人于顿也说他是『康乐之十世孙』(《吴兴昼上人集序》)。关于晈然的生年,有关传记中皆不载,我们只能从一些线索中去推断。据《诗式序》中说,贞元五年,湖州长史李洪初次会见晈然。检《晈然集》,有一首《赠李中丞洪》,正是他与李洪初次相见时所写。
  • 中国古代文体概论

    作者:褚斌杰

    本书通论中国古代文学体裁,共分绪论、原始型二言、四言诗、楚辞、赋体、乐府体诗、古体诗、骈体文、近体律诗、其他诗歌、曲、文章各体等12章。初版于1984年,此次增订做了较大增补。
  • 中国历代文论选(第4册)

    作者:郭绍虞 编

    《中国历代文论选(第4册)》内容简介:夫诗必有原焉,《易》《书》《诗》《春秋》之肃学若,周、秦间数子之缜若嶂若,而莽荡,而噌咳,若敛之惟恐其垣,之惟恐其隘,孕之惟恐其昌洋而敷腴,则夫辽之长白、典安大岭也有然。审是,则诗人将毋拱手欲,肃拜植立,搞乎其不敢议,愿乎其不敢吴,言乎哉!
  • 中国历代文论选.第3册

    作者:郭绍虞 编

    《中国历代文论选(第3册)》内容简介:夫诗必有原焉,《易》《书》《诗》《春秋》之肃学若,周、秦间数子之缜若嶂若,而莽荡,而噌咳,若敛之惟恐其垣,之惟恐其隘,孕之惟恐其昌洋而敷腴,则夫辽之长白、典安大岭也有然。审是,则诗人将毋拱手欲,肃拜植立,搞乎其不敢议,愿乎其不敢吴,言乎哉!
  • 中古文学理论范畴

    作者:詹福瑞

    本书按文德、文术、文体、文变的秩序设立了四章,每章均择取其所属“最为重要、影响深远”的概念、范畴,“给以考辨和分析论述”。外加一篇综述性质的《引言》和一篇附录《传神理论实质的历史演变》。全书重在从“史”的角度对中古时期文学理论的核心范畴正本清源,进而抉其微,通其流,阐其蕴,明其义,立其旨。  中古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风水宝地”,过去的研究不可谓不多,而且创获也颇 丰。然而这些研究大多瞩目在对作者、作品及文学理论本身的研究上,给人的印象是研究者身在庐山之中研究庐山;因此,其研究成果亦应是一种基于“作品本位”的研究。大概是具体而微的东西比较多,而疱丁解牛式的东西比较少。《中古文学理论范畴》正是在充分借鉴并吸取了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成竹在胸的眼界和手法,从范畴建构入手展开研究,切中了中古文学的主要关节,打通了它的主脉。这种先点睛再画龙式的反观性研究方法,似可称之为“范畴建(解)构本位”法。   作者主要从中国哲学、文学自身的发展及社会历史背景三个方面来解构中古文学的主要理论范畴。这种解析,使范畴不至于变得“玄而又玄”,以至继续人们理解上的枝蔓或歧见,而是在其发展演变之中尽量还其以本来的明确的界定与含义。   中古时代的文学,其主要思想根源,窃以为在于道家。至于儒、玄、佛三者,不过影响而已。儒家固为正统,不过此时因乱而“崩”。即使如此,儒家思想的“另一面”——道家,或反其(儒家)道者的道家,依然以“儒家”的另一面而出现,临时代替儒家行使其哲学使命,从而实际上主宰了魏晋时期美学与文学的观念世界。笔者始终认为,儒道二家,正如《易》的阴阳二元素一样,互为阴阳,互为表里,实则一体,只不过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时隐时现,一身两面,时有替换而已。至于玄学,不过是儒家借用道家的观念方式、行为方式、言语方式在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表现方式。当然,玄学更直接的意义也可以说在于道家。至于佛学,尽管在中古时普渡天下,但与此同时,它又被中国其时的现实世界移而树之,证为一株菩提了。   缘于是,中古文学的理论范畴,也主要缘于道家思想。玄学和佛学,更多的是在思维上、理念上和逻辑上起了促成作用。玄学谈玄,讲究清谈和“玄境”,即对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的非物质化凿空与拓延;佛学讲究非物质世界之外的虚幻世界,并且有其繁缛的语本逻辑方式。玄、佛二学这一对精神领域之虚无性和清空性的追求与表达,无疑也培育了中古文学理论范畴的内蕴,并拓延了其空间。   考察中古文学理论范畴,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古文学的一条发展主脉,即:风骨的没落与审美的快乐。  建安风骨是健朗的,是直面社会现实,直面人生的。但也出现了阴柔的苗头,如曹丕的《燕歌行》。汉赋的铺张扬厉,尚有大器之宇,大宇之象。但已暗结了风花雪月之搞藻的“珠胎”。正始文学,其文气已趋为糜弱。迨至晋室南渡,偏安一隅,文学已成为了“隔江后庭”的虚荣点缀。   建安风骨没落的同时,也是唯美文学发展到精致的同时。中古的文学,是唯美的文学,是审美的文学,是自觉的文学,是观念的文学,是情感的文学,是精神的文学,是批评的文学,是形式的文学,是纯粹的文学,也是彻底的文学。也可以说,中古时期的文学是由现实原则的文学转型为快乐原则的文学。  审美快乐追求的境界是唯美。唯美是为了审美快乐。因此,唯美文学也可以姑且叫做审美的快乐文学。中古时期,尤其是魏晋,文人士子为了逃避乱世,求得精神世界中灵魂的安逸与愉快,便把文学的审美与自然的审美当作了他们心灵憩息的一方“净土”。所以,中古文学理论范畴,从本位上讲,亦即唯美或审美的范畴。与其讲它们是文学范畴,毋宁以为它们是美学范畴——纯粹美学范畴更为合适。这些文学一美学(或美学一文学)范畴,既显于玄思,又显于佛思,而多移情于自然山水。它们是一些更讲究“情境”的文学一美学理论范畴。借用捷克语言学家扬·穆卡罗夫斯基的话来说,即:“诗歌语言的功能在于最大限度地凸现话语……它不是用来为交流服务的,而是为了把表达的行为,即言语自身的行为置于最突出的地方。”(引自[英]特伦斯·瞿克斯《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第75页,瞿铁鹏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换句话说,语言还有第六种功能,即诗歌或美学的功能,它表现在话语的形式中,而不只是表现在单独的词的‘意义’和‘内容’中。”(同上,特伦斯·瞿克斯语) 。  产生中古文学及其理论的中古文人对现实世界的态度,大致是由批评到否定,再由否定到‘遗忘’。诚所谓“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其实,这一三步曲的过程正是一个审美的过程。其中充斥了审美的“快乐”。无论是曹丕的《典论·论文》及《与吴质书》,还是《世说新语》中的“王夫人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风气;顾家妇清心玉映,自是闺房之秀”,莫不是在审美。兰亭集会乃是一个审美的雅集“沙龙”,王羲之以美文记之。陶渊明归去来兮,为的是回到美好的桃花园中。他为五柳先生立传,看重的是“先生常著文章自娱”的审美情怀。至于他本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则是移情于山水之美。阮籍赤身裸体于众人面前,戴良、王粲、王济等好仿驴叫,大概也是为了再次打通自然,找回生命本能的美。当然,为了美必须得付出鲜血乃至生命的代价,毁灭甚至会使美变得更重要。嵇康之死就是这一命题的一个明证,尽管如此,仍不失其《广陵散》之美。   不过,中古文学理论范畴就其审美本质及其价值标准来讲,仍然是“宗经”的,不脱“六经”的本质规定。   汉字本来就是一种审美性的文字符号,其核心在于表意。因此,由汉字表示的中古文学理论范畴,也当是一种表意的审美性的范畴。中古时代的这些文学理论范畴无疑涵蕴了更多的文学审美的情感体验和生态理念,是审美快乐积淀而后升华起的一面面精神旗帜。   审美的快乐,终于发展为在于文学的美的情感、美的符号、美的形式及美的辞藻。诚所谓“奇文共欣赏”是也。  《中古文学理论范畴》,有史,有评,有论,有述,“诵先人之清芬”,“启夕秀于未振”,透彻地向读者演绎出了中古文学的观念世界,值得一读,经久耐读。
  •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

    作者:张少康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对于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的历史分期,按照以文学理论批评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中心,结合历史发展阶段特征和文学创作发展状况的原则,分为五个时期:一,先秦——萌芽产生期;二、汉魏六朝——发展成熟期;三,唐宋金元——深入扩展期;四,明清——繁荣鼎盛期;五,近代——中西结合期。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内容极为丰富,形式多种多样,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创作历史经验的总结,并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演变,表现了各种不同文学批评方法,以及具有民族传统和东方特色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能使我们深入领会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学传统和艺术精神,了解它和西方文艺美学的不同特点,并可以为建设当代新的文学理论,繁荣新时代的文学创作,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
  •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下)

    作者:张少康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下)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是古人对文学创作的历史发展规律和艺术创作经验的总结,从中可以看到中国古代人的文学观察及其演变,各种不同的文学批评方法,审美标准和审美趣味。有别于西方文学理论批评。作者把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分为古代和近代两大阶段,五个时期:先秦萌芽产生期、汉魏六朝发展成熟期、唐宋金元胜利扩展期、明清繁荣鼎盛期和近代中西结合期。全书共五编,计32章。作者长期从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研究与教学,认真吸取了现有批评史的某些研究成果,在体例安排、内容取舍、观点评价有独到之处,尤其注重对文学内容批评史上的重点部分提出自己的看法,探讨各个不同时期的重要文学内容批评家对批评史发展所作的主要贡献,进而总结带有规律性的问题。下卷18章,论述了从宋、金元、明清到近代的文学理论批评。
  • 范畴论

    作者:汪涌豪

    本书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从书的第二种,旨在全面清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范畴的发生发展历史、范畴的构成方式、主要特征和系统联系。由于以诗文、词曲、戏剧和小说等各体文学范畴的运用为考察对象,以揭示横向的逻辑联系和结构体系为研究目的,使得全书既保持了传统文学理论批评本身所固有的无限丰富性,又凸现了范畴的理论品性及其之于当代文学、美学建设的意义,堪称是中国古代文学范畴研究的开创性的专著。后来又修订出版,定名《中国文学批评范畴及体系》。 【本书目录】 目录 绪言 第一章 范畴的哲学定义 第一节 术语、概念和范畴的界定 第二节 范畴的理论地位 第三节 范畴的意义与研究价值 第二章 范畴的构成范式 第一节 范畴的语言形式与构成 一 汉语特性笼盖下的文学批评 二 范畴的结构与活性 三 象形的意义 第二节 取式于自然与人事 一 在仰观俯察中肯认 二 感性形态的获得 三 得失的检讨 第三节 向观念论趋进 一 单个范畴存在形态的演变 二 系统范畴的抽象化趋势 三 由有迹之形走向虚眇之境 第三章 范畴的主要特征 第一节 直觉思维的硕果 一 范畴的整体性与直接性 二 认识超越的实现 三 相关论说的考量 第二节 超越逻辑 一 充满暗示性的定义 二 模糊识别与解读 三 具象批评与范畴模糊性关系之辨识 第三节 可运作的动态系统 一 承传变易的双向运动 二 历史性与学派性 三 对范畴衍生力和统序特点的考察 第四章 范畴与创作风尚的关系 第一节 历史的转捩 一 由范畴出现频率切入 二 “百代之中”的中唐 第二节 风骨范畴与汉唐文学理想 一 六朝文学背景下“风骨”的提出 二 对唐初文风的匡正 三 完满的落幕 第三节 作为宋元人心境与文境折射的平淡范畴 一 以道家思想为底里 二 沉静于内省的境域 三 “平”“简”“清”“野”之美 四 由陶诗的发现看平淡理想的确立 第四节 格调:明清人回归传统的旗帜 一 从“体格”“气格”到“格韵”、“格致” 二 “调”的涵义与“格调”范畴的逻辑指向 三 “格调”之于总结期文学批评的意义 第五节 一个正反合的过程 一 理性思潮的冲荡与相关范畴的抬升 二 禅宗、理学与心学对范畴的滋养 三 以复古为解放”的范畴统合 第五章 范畴与文体 第一节 诗文体裁与范畴 一 唐前文体探讨中基本范畴的确立 二 两宋诗文范畴创设的丰富 三 明清范畴诠解和运用的成熟 四 相关概念、范畴例释 1释“响” 2释“脉” 3释“波澜” 4释“圆” 5释“老” 6释“本色” 7释“家数” 8诸范畴的联通和意义小结 第二节 词的体制与范畴 一 宋代词学范畴解说 二 骚雅与沉郁:元明以后范畴的振兴 三 词学范畴总结与重要范畴分释 1释“妥溜” 2释“涩” 3释“深静” 4诸范畴的联通和意义小结 第三节 曲的体制与范畴 一 词曲体制同异与范畴的分际 二 元明清诸家曲学范畴论 三 曲学范畴总结和重要范畴分释 1释“豪辣灏烂” 2释“俊” 3诸范畴的联通和意义小结 第四节 戏剧体式与相关范畴 一 明代剧学范畴通论 二 清代剧学范畴与金圣叹、李渔的贡献 三 剧学范畴总结与重要范畴分释 1释“局段” 2释“主脑” 3释“机趣” 4诸范畴的联通和意义小结 第五节 小说体式与相关范畴 一 小说观念的萌起与明清小说范畴 二 晚清的进步 三 小说范畴总结与重要范畴分释 1释“幻” 2释“避犯” 3释“白描” 4诸范畴的联通和意义小结 第六节 诸文体与范畴的对应关系 一 各体文学范畴成熟度与理论品级 二 各体类范畴集束与小结 1诗文体式的范畴集束 2词曲体式的范畴集束 3戏剧、小说体式的范畴集束 4几点小结 第六章 元范畴:文学理论体系的枢纽 第一节 元范畴问题的提出 一 范畴的位序与元范畴的界定 二 确立过程中诸种观点的研判 三 元范畴唯一说驳议 第二节 根植于传统文化的考察 一 “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及其对文学的浸入 1“天人合一”的提出与儒道两家的论述 2通天尽人的“人文”追求 二 由此确立的元范畴的剖解 1“道”与文学的归趣 2“气”的本原意义 3作为创作发生论和接受论的“兴”范畴 4“象”的发现与营构 5执中平允与“和”生万物 三 元范畴联结成的范畴体系构架 1诸元范畴的相互关系 2元范畴之于体系构建的可能 第七章 范畴的逻辑体系 第一节 本原性范畴 一 主体本原及相关范畴序列 二 客体本原及相关范畴的联结 第二节 创作论范畴 一 指涉创作发动的范畴序列 二 揭示创作思维规律的范畴系统 三 “才”与“法”:关于创作机理范畴 第三节 作品形态和风格论范畴 一 风格范畴体系的导入途径 二 作品物质构成提供的视点 三 基于格制体调等实性构成的规范范畴 四 虚性构成形态的规范范畴 五 对冥合主客体的生态构成的范畴指说 第四节 鉴赏与批评论范畴 一 规范批评主体的范畴序列 二 涵括批评原则和方法的范畴序列 第五节 文学范畴体系的整合 一 “潜体系”状态下范畴钩连的凸现 二 一个尚未闭合的系统 结语
  • 中国历代文论选(第1册)

    作者:郭绍虞

    《中国历代文论选(第1册)(繁体版)》是在一九六四年版《中国历代文论选》的基础上经过较大修改、增补,编写而成的,由郭绍虞主编,王文生任副主编,饯仲联参加校订全害并担任部分编写工作,顾易生参加阅读全稿,李庆甲、张海珊担任先秦及近代主要部分的编写工作,王文生、田念萱、黄屏担任两漠、魏晋南北朝及明、清部分的编写工作,顾易生、蒋凡担任隋唐、五代、宋、金、元部分及部分近代的编写工作。
  • 原诗 一瓢诗话 说诗晬语

    作者:(清)叶燮

    《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著选辑:原诗 一瓢诗话 说诗啐语》主要内容:在我国古代发展史上,“复古”的口号有时含有进步因素,有时则是完全反动的。例如韩愈、欧阳修等人提倡古文,名义上是“复古”实际上有反对当时形式主义文风,进行文体革新的一面,因而有一定的进步因素(他们在阐扬)“文”与“道”的关系时,当然散播了许多对建槽粕。和这相对立的是“今不如古”论者的“复古”。历来的“今不如古”论者,如葛洪所批评,叨叨不休地说什么“今山不及古山之高”,作上也跟着要“复古”企拖着历史的尾巴向后拉。这自然是完全反动的。 清代葉燮1627-1703的原诗,是一部推究诗歌创作本原、以反对复古主义复古主义为主要内容的诗歌理论批评著作。 严羽字仪卿,号沧浪逋客,邵武(今属福建)人,一生未仕。他在诗歌创作方面没有很突出的成就,但《沧浪诗话》却是一部极重要的诗歌理论著作。其书分诗辨、诗体、诗法、诗评、考证五门,以第一部分为核心。严羽论诗立足于它“吟咏性情”的基本性质,而《福建文苑传》亦以“扫除美刺,独任性灵”总括严氏诗论。全书完全不涉及诗与儒道的关系及其在政治、教化方面的功能,而重视诗的艺术性和由此造成的对人心的感发,这与理学家的文学观恰成对立,很值得注意。
  • 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

    作者:郭绍虞,王文生

    尚书・尧典〔节录〕 帝①曰:夔(2)!命女典乐(3),教胄子(4)。直而温(5),宽而栗(6),刚而无虐(7),简而无傲(8).诗言志(9),歌永言(10),声依永(11),律和声(12)。八音克谐(13),无相夺伦(14),神人以和(15)。夔曰:於(16)!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17)。 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 【注释】(1)帝:指舜。(2)夔:人名,相传是尧舜时掌管音乐的人。(3)女:汝,你。 典光:主管音乐。(4)教胄子:胄,长。这句谓教育子弟,使其成长。一说,胄子指嫡长子。《史记・五帝本纪》作《教子》。(5)直而温:正直而温和。(6)宽而栗:宽弘而庄严。栗,坚貌。(7)刚而无虐:刚毅而不苛刻。无,不,下句同。(8)简而无傲:简易而不傲慢。(9)诗言志:诗是用来表达人的志意的。《史记・五帝本纪》作“诗言意”。(10)歌永言:永,长。这句谓歌是延长诗的语言,徐徐咏唱,以突出诗的意义。(11)声依永:谓声音的高低又和长言相配合。声,五声,宫、商、角、徵、羽。(12)律和声:谓律吕用来调和歌声。律吕,六律六吕。六律指黄钟、太簇、姑洗。宾、夷则、无射。六吕指大吕、应钟、南吕、林钟、仲吕、夹钟。(13)八音:《周礼・春官・大师》: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这里金指铜钟,石指石磬,木指木制的祝(音祝,形如漆桶)、(音语,形如伏虎),大抵都属体鸣器;革指鼓,属皮乐器;竹指帘,匏(葫芦之属,古代制笙的材料)指笙,属气乐器;土指埙(音勋,陶哨),兼涉于体鸣乐器和气乐器。这是八音的原始分类法。后来因乐器所用的材料逐渐复杂,分类也好生变化。八类乐器不同,所发的音也不同,所以称为八音。 克谐??达到和谐。(14)无相夺伦:不要搅乱次序。 无,毋。(15)神人以和:原书以为神和人通过诗歌音乐可以交流思想感情而能协调和谐。(16)於:音乌,叹词。(17)击石拊石二句:石,磬。拊,小击。二句旧注谓击附石磬,乐感百兽,使相率而舞。按:百兽率舞疑为原始社会的图腾舞。百兽指各种化装的动物图腾。 【说明】 《尚书》是关于中国上古历史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西汉初存二十八篇,相传由伏生口授,用汉时通行文字隶书抄写,是为《今文尚书》。《尧典》为其中的一篇。近人以为由周代史官根据传闻编著,又经春秋战国时人补订而成。伪《古文尚书》把下半篇分出,并加二十八字,作为《舜典》。 这里节录的一段文字,记载了中国早期的文学理论。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中之一是“诗言志”。朱自清先生认为这是中国历代诗论的“开山的纲领”(《诗言志辨序》),对后来的文学理论有着长久的影响。由于“诗言志”概括地说明了诗歌表现作家思想影响的特点,也就涉及到诗的认识作用。从马克思主义观点看来,诗人的“志”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无不受阶级地位的制约。人们通过言“志”的诗,也就能在不同程度上认识社会。古人对这一点没有作出明确的阐述,但已意识到诗的这方面的作用。《礼记・王制》云:“命大师陈诗以观民风。”《汉书・艺文志》云:“《书》曰:‘诗言志,歌永言。’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诵其言谓之时,咏其声谓之歌。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这说明,古人在“诗言志”的认识基础上,已注意到“采诗观志”,并曾经把“采诗”作为一种制度,力图充分发挥诗的认识作用,使之为统治者的政治服务。
  • 诗话总龟(上、下册)

    作者:阮阅

    《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著选辑:诗话总龟(共2册)》是“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著选辑”之一种。阮阅字宏休,自号散翁,亦号松菊道人,舒城人。元丰八年(一0八五)中进士,榜名美成。做过钱塘幕官,后来以户部郎官出为巢县知县。宣和中做郴州知州(依诗总序及郴江百咏序,始官为宣和二年,郴州志秩官表「知军」作政和七年「由朝散大夫任」),曾用七绝作郴江百咏(四库著录,实存九十二首)。因为擅长绝句,所以有阮绝句之称。南宋建炎元年(一一二七)以中奉大夫作袁州知州,致仕后定居宜春。明抄本「绍兴辛巳(一一六一)长至日散翁序」说「戊辰(一一四八)春余宦游闽川」,就阮阅生平、仕历观察,序文显系伪托。阮阅的著作有松菊集五卷(今佚),郴江百咏,诗总十卷(即诗话总龟之前身),巢令君阮户部词一卷(见皕宋楼藏书志),全宋词存词六首。正德本袁州志有重修郡城记无讼堂诗序及宣风道上题春波亭两首七绝。诗话总龟后集的阮户部诗,疑即阮阅,所引仅七绝一首。
  • 瓯北诗话

    作者:赵翼

    《瓯北诗话》内容简介:少日阅唐、宋以来诸家时,不终卷,而已之才思涌出,逐不能息心凝虑;究极本领,不过如世选家,略得大概而已。晚年无事,取诸家全集,再三展玩,始知其真才分、真境地;觉向之所见,仅十之二三也。因窃自愧悔:使数十年前,早从此寻绎,得识各家独至之处,与之相上下,其才高者,可以扩吾之才;其功深者,可以进吾之功;必将挫笼参会,自成一家。惜乎老致耄及。精力已裵,不复能与古人争胜。然辛老而从事于此,虽不能力追,而尚能见到,差胜于终身不窥堂奥者。因念世之有才者何限,度亦如余之轻掉过,必待晚而始知,则何如以余晚年所见,使诸才人早见及之可以省数十年之熟视无睹。是于余虽不能有所进,而于诸才人实大有所为也。爱就鄙见所及,略为标举,以公诸同好焉。
  • 中国古代文论教程

    作者:李壮鹰、李春青

    《中国古代文论教程》叙述了我国两千多年的文学理论和批评的发展情况。全书以历史为线索,按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近代等时期分为八章。每章前设有“概述”,总论各个时期的历史语境和文学、文论的概况,然后分论该时期有代表性的文论观点。编者在对文论史的叙述中,特别注意把文学观念置于总的文化系统中去考察,从而突出了古文论与各个时期的社会政治和社会思潮之间的关联。 《中国古代文论教程》适于大学文科中文专业师生教学使用,也可作为古代文学、古代文论的研究者、爱好者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