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Walter_Benjamin

  • 班雅明作品選

    作者:瓦爾特.班雅明 李士勛.徐小青譯

    李士勛,一九四五年生,一九六四年考入北京國際關係學院,一九七八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院生,專研德國文學,獲碩士學位。一九八九年赴德國波鴻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現在從事德國文學的翻譯研究和寫作,自編不定期純文學小報「雪泥文」(www.xueni.com) 徐小青,一九六九年生於北京。一九八七年高中畢業後在北京外國語學院攻讀德國語言文學。一九九○年赴德國,在柏林鴻堡大學比較教育學系參加研究和教學三年後,現攻讀博士學位。
  • 柏林童年

    作者:Walter Benjamin

    ◎本世紀最美妙的隨筆之一,最容易親近班雅明的唯一自傳 ◎收錄1938年完成的【最後稿】,以及【最後稿】前的另一成稿【基森版】,為台灣唯一版本收錄最完整的班雅明傳記! . . 特色 . ◎西方評論家譽為「我們這時代最優美的散文創作之一,而它卻很長時間幾乎不為人所知」。 . ◎本書共收錄《柏林童年》前後期兩種版本,一為1938年完成的【最後稿】,一為【最後稿】前的另一成稿【基森版】。前後內容和篇章都經過作者大量修訂排序,透過前後兩種版本的對照,讀者當可一探班雅明當時寫作的思辨過程。 . ◎班雅明正式以第一人稱寫作,以不拘文體的片斷文風審視其童年時代柏林生活中的人與事。 . ◎這部童年回憶既是他難得一見的個人化作品,又是他對威廉時代的分析與批判,這種對現代性及其起源以及意識形態的批判,又是與他的其他作品一脈相承的。 . ◎《柏林童年》(1932~1938)包含了班雅明這期間寫作的思想主題,如對語言、藝術乃至本體論的思索等,又包括其在〈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和對波特萊爾以及巴黎拱廊街研究中的著名意象與隱喻,這些意象與隱喻都代表著班雅明思想和文學形象的主題是不斷重複出現的、寓言式的形象。 . . 內容 . 1. 書稿兩種版本緣由 . 班雅明於1932年正逢他對當時德國政經形勢失望而流亡巴黎之際時寫作本書,1938年完稿。1981年人們在巴黎圖書館發現班雅明1940年離開該城前偷偷藏在那裡的書稿,其中就有1938年寫成的《柏林童年》最後稿。 . 1988年人們又見到了班雅明該書的另一成稿,由於該書保存於德國的基森市,因而稱之為《柏林童年》基森版。 . 鑑於基森版和最後稿在內容上有明顯的不同,而且都是經班雅明親自整理的,前者出自該寫作的早期,一個出自晚期,故本書一併收入。 . . 2. 「晃蕩者」、「寓言作家」、「收集者」敘事風格的展現 . 第一人稱書寫、片斷式的書寫,全書由三十段各自獨立的文字組成,整個文本不具備一般回憶錄和敘述文本在時間、事件、人物的連續性。以無處不在的敏銳洞察和細膩筆觸,柏林的都市生活景象:勝利紀念碑、動物花園、電話機、西洋景、捉迷藏、小人書、幽靈等,透過班雅明獨特的對不易察覺細節的捕捉與玩味,無不以一種信息和感受極其密集、深入的方式呈現。 . . 3. 這不只是一本單純的自傳,並審視個人記憶與城市歷史的關聯 . 作者本人曾多次表示不願將該書簡單地看成是自傳性的童年回憶,據其在1938年寫成的《柏林童年》最後稿中的〈序言〉中寫道:「我有意喚起我心中那些在流亡歲月裡最能激起我思鄉之痛的畫面──來自童年的畫面。」這種「有意識回憶」不同於日常回憶的地方在於「自主行事」,它不依循時間序列,也不屈就外在的完整,而只是追尋事物內在的關聯,如其接續在〈序言〉中所寫:「在此,思念的情感不該主宰我的精神。我努力節制這種情感,旨在從特有的社會發展必然性中,而不是從帶偶然性的個人傳記角度,去追憶往日的時光。」 . 「這樣導致的結果是:只是展現經驗的連續性而不能凸顯經驗深邃內蘊的傳記性完全退隱了,隨之隱去的還有我家人和兒時同伴的整個外形容貌。相反的,對於一個大都市在一個來自市民階級的孩子心中留下鮮明印記的畫面,我則努力不加疏漏地去捕捉。」 . . 4. 與其學術研究主題相呼應 . 童年回憶凸顯的個人生命之內在必然最終映現的是大都市的必然容貌,因此,班雅明在論及《柏林童年》時就曾指出:人對大都市的體驗是如何深植於在該城市度過的孩提時代。 . 對班雅明而言,對現代都市生活的體驗並不單純是對個人生命的體驗,而更多是由此對正處於成型中之現代主義的體驗。班雅明研究學者Uwe Steiner指出:「《柏林童年》與《巴黎拱廊街研究》共同指向十九世紀下半葉,這並不單純是對這一歷史時間的關注,而是對現代主義之源起的關注。」
  • Illuminations

    作者:Walter Benjamin

    Walter Benjamin was one of the most original cultural critic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Illuminations includes his views on Kafka, with whom he felt a close personal affinity; his studies on Baudelaire and Proust; and his essays on Leskov and on Brecht's Epic Theater. Also included are his penetrating study "The Work of Art in the Age of Mechanical Reproduction," an enlightening discussion of translation as a literary mode, and Benjamin's theses on the philosophy of history. Hannah Arendt selected the essays for this volume and introduces them with a classic essay about Benjamin's life in dark times. Also included is a new preface by Leon Wieseltier that explores Benjamin's continued relevance for our times.
  • 写作与救赎

    作者:瓦尔特·本雅明

    《写作与救赎:本雅明文选》内容简介:书名之所以定为《写作与救赎》,是考虑到救赎思想乃是本雅明纷繁奇诡、变幻莫测的思想中一条贯串始终的线索,即使到后来受马克思主义影响日深,试图借鉴犹太教救赎思想以拯救现代性危机的努力也未曾稍减,而本雅明对文学形式、现代作家作品的论析,大都与其救赎思想有着或隐或显的关联。循此思路,将译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试图概略地展示本雅明的救赎思想,而第二、三部分则是本雅明救赎思想在文学批评领域里的展开。要说明的是,或由于力有不逮,或由于篇幅限制,或由于国内已有多个译本,因而与此主题相关的某些重要篇什没有收录翻译。
  • 启迪

    作者:[德] 汉娜·阿伦特 编

    本书是《现代西方学术文库》系列之一的《启迪(本雅明文选》分册,书中具体收录了:《从“资产阶级世纪”中苏醒张旭东》、《瓦尔特·本雅明:1892-1940汉娜阿伦特》、《论尼古拉·列斯克夫》、《论波德莱尔的几个母题》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