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回忆录

  • 巨流河

    作者:齐邦媛

    巨流河,在清代被称为巨流河;哑口海位于台湾南端,是鹅銮鼻灯塔下的一泓湾流。这本书写的是一个并未远去的时代,关于两代人从巨流河到哑口海的故事。那立志将中国建设成现代化国家的父亲,在牧草中哭泣的母亲,公而忘私的先生;唱着《松花江上》的东北流亡学子,初识文学滋味的南开少女,含泪朗诵雪莱和济慈的朱光潜;那盛开铁石芍药的故乡,那波涛滚滚的巨流河,那暮色山风里、隘口边回头探望的少年张大飞……六十年来,作者读书、教书,写评论文章,却一直念念不忘当年事——郭松龄在东北家乡为厚植国力反抗军阀的兵谏;抗战初起,二十九军浴血守卫华北,牺牲之壮烈;南京大屠杀,国都化为鬼蜮的悲痛;保卫大武汉,民心觉醒,誓做决不投降的中国人之慷慨激昂;夺回台儿庄的激励;一步步攀登跋涉湘桂路、川黔路奔往重庆,绝处逢生的盼望;在四川、在滇缅公路上誓死守土的英勇战士的容颜,坚毅如在眼前;那一张张呼喊同胞、凝聚人心的战报、文告、号外,在作者心中仍墨迹未干……作者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埋藏着巨大悲伤的时代,同时也是所有中国人引以为荣的,真正存在过的,最有骨气的中国!
  • 伊斯坦布尔

    作者:[土耳其] 奥尔罕·帕慕克

    《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书写的既是一部个人的历史,更是这座城市的忧伤。对帕慕克而言,伊斯坦布尔一直是一座充满帝国遗迹的城市。这个城市特有的“呼愁”,早已渗入少年帕慕克的身体和灵魂之中。如今作为作家的帕慕克,以其独特的历史感与善于描写的杰出天分,重访家族秘史,发掘旧地往事的脉络,拼贴出当代伊斯坦布尔的城市生活。跟随他的成长记忆,我们可以目睹他个人失落的美好时光,认识传统和现代并存的城市历史,感受土耳其文明的感伤。
  • 原来他乡是故乡

    作者:(美) 司徒雷登

    这是美国基督教长老会传教士、外交官、教育家、美国前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博士写的一本在华回忆录。全书共15章,前12章中司徒雷登回忆了他的在华经历,后3章则是他的反思与总结。全书记述了作者对其个人事业的选择、传教士在中国的使命、燕京大学的创建历程、二战期间被日军软禁的经历以及二战后担任美国驻华大使所参与的对华事务等。作为一个若干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司徒雷登的这部著作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它本身也是很好的史料,对于我们了解20世纪上半叶的那段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 我把自闭症儿子养育成天才

    作者:[美]克里斯汀.巴奈特

    克里斯汀·巴奈特的儿子雅各布有着比爱因斯坦还高的智商和如照片般清晰的记忆力。他曾经在两周内无师自通学会了微积分。他9岁便开始了在天体物理学领域的原始理论研究,专家们认为,该项研究也许有一天能让他成为诺贝尔奖的候选人。12岁时,他便已成为量子物理学带薪研究员。但因为自闭症的缘故,雅各布差一点丧失了他的这颗非凡的头脑。雅各布两岁时,克里斯汀就被告知,这孩子可能这辈子就连系上自己的鞋带都做不到。 这是一本动人心弦的回忆录。无论在家里还是在特殊教育学校,这对母子周围都围着一帮“专家”,他们只热衷于培训雅各布掌握最基本的技能,而对他真正感兴趣的活动则予以限制。雅各布在他们的教导下没有取得任何进步,反而越来越缩回到他自己的世界里去,并最终完全停止与别人交谈。克里斯汀凭直觉认定这么做不行。于是她不顾丈夫迈克和儿童发育专家们的反对,让雅各布从特殊教育学校退了学,开始自己亲自训练他,并为他进入正常孩子们上的主流幼儿园而做准备。 凭借她从在自家车库开办的托儿所里积攒来的经验,克里斯汀决心要顺应雅各布兴趣的“火花”,并以之为努力的方向。为什么只专注于他不能做什么?而不专注于他所能做的那些事情呢?这一最基本的理念,加上她所坚信的正常孩提经历所具有的神奇力量和玩耍的重要性,帮助雅各布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巨大的困难。 《我把自闭症儿子养育成天才》一书的情节富有戏剧性,同时也鼓舞人心。这《我把自闭症儿子养育成天才》为我们描绘了在面对艰难处境时,爱和勇气将产生出多么伟大的力量,而一旦我们学会了如何去挖掘每个孩子和我们自身拥有的真正潜力,我们面前的可能性将会多得令人眼花缭乱。
  • 在历史巨人身边——师哲回忆录

    作者:师哲 口述,李海文 著

    师哲亲历了中苏关系从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诸多重大事件,如:国共第一次合作、大革命失败、反对托洛斯基、江浙同乡会、苏联肃反、国共第二次合作全民抗战、皖南事变、苏联卫国战争、整风运动、重庆谈判、转战陕北、土地改革、战略决战、建国、《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毛泽东选集》出版、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苏联援助一百五十六项、日内瓦会议、苏共二十大、波匈事件。他曾随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彭德怀五次访苏。这本回忆录重点刻画了毛泽东和朱德、周恩来、任弼时、刘少奇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形象,引人入胜,并系统地介绍了师哲本人所经历的中苏往来关系的发展变化,其内容都是他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经历的,所以生动、具体、可信;加之中央文献研究室的同志帮助查阅了大量 档案资料,使其内容更加翔实、准确、可靠。
  • 在周恩来身边四十年

    作者:童小鹏

    本书作者童小鹏1930年参加红军,在闽西革命根据地、参加了反围剿战役和长征,曾担任毛主席德秘书,西安事变时他跟随周恩来参加处理事变的全过程,从此跟随周恩来辗转南北,亲自见证了周恩来在红岩、南京与国民党斗争的经历。新中国成立后,跟随中央领导在中南海的工作,他亲历了中央领导建设新中国的过程,跟随周总理长达40年,后期担任统战部副部长,直至退休。他2007年去世。... 
  • 等待倾听

    作者:阿曼达·诺克斯[美]

    人生总有些日子艰难晦涩,仿佛一瞬间,所有的争议、喧嚣、负面像潮水一般蜂拥而至。回不了头,也看不到岸。所有的一切,都堕入黑暗…… 原本,阿曼达只是个普通的美国女生,在意大利的一个小镇,过着安静的留学生活。不过她的生活有些放纵,有些轻狂。尽管如此,她也只是无知年少里的一个不起眼的普通人。 2007年那年,她只有20岁,她站在风口浪尖。她的一位来自英国的室友梅雷迪斯•克尔彻被残忍杀害,天真的女孩成了嫌犯。她占据了英国、意大利、美国三个国家的新闻版面。她和“凶杀”、性、毒品紧密相关,她是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一度引起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出面斡旋。 而她,只觉得天晕地旋,所有的生活都在一刹那崩塌。她坠入了由警察、律师、法官、无数的闪光灯以及喧嚣着呼喊的人群所组成的世界。最后的一线希望,也在法官26年的监禁的判决下,彻底黯淡了光明。 是不是每个人都曾经历过不堪的时光,被整个世界抛弃、孤立,那时的声音被吞没在周围嘈杂的喧嚣里。在崩溃的边缘,当所有的颓势步步逼近,她一遍遍告诫自己不要崩溃,她的人身自由经历考验,她的内心遭到无情的撞击,她的迷茫、无助、纠结、挣扎、坚韧,这一切谁人知道?她变得深刻、厚重、理性、沉稳又有谁来聆听?她在等待……. 不是每个人都会像阿曼达经历如此戏剧性的波澜,可轻狂无知如她,却在泪水中一步步坚强。在痛苦的磨练下,珍惜每一分每一秒,读书,散步,写作,跳舞,呼吸,去找寻自己生命的价值。 序言 意大利佩鲁贾 痛苦的审判掀开剖白的序幕。 2009年12月4日。 我走进佩鲁贾古老的法庭。几个世纪以来,裁决结果在这里宣布生效,此时此刻,我祈祷传统的司法公证可以还我清白。我看了看墙上耶稣受难时的巨幅画像,它就在法官的审判席上方。法警戴着蓝色的警帽,把我团团围着,推着我向前走。法庭里到处都是法警、律师和记者,却静穆得可怖。我看到家人站在一边——妈妈、爸爸、继母、继父、迪安娜妹妹,喃喃地说着:“我爱你,我爱你。”我还有几个妹妹年龄太小,不能进入法庭,但她们就在那两扇门外等待着。 这不公正的遭遇终于——就要——结束了。 子夜,零点四分,钟声再度响起。法庭的书记员宣布:“开庭。”法官们身着黑色法袍,陪审员身披意大利绿、白、红三色旗,他们穿过合议庭的门,面色阴郁地走出来,朝各自的席位走去。他们看上去很顽固,完全无视我们期待的面庞。我站在两位意大利律师中间,抓着身材高挑的那位律师的手,是他在我受审的这段日子里一而再再而三地告诉我,“勇敢,阿曼达,我们只需要你勇敢。其他事都交给我们好了。” 当法官拿起判决书准备宣读判决词时,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和以前一样平静。 身后有人哭喊:“不!”霎那间,我听到法官的宣判:“Colpevole.”——“罪名成立。”我颤抖着瘫倒在律师的身上,他用粗壮的胳膊抱住我,把我的脸埋在他的怀里。我听到血脉在砰砰地搏动。我痛心地沉吟着:“不,不,不。”我想,这不可能!不可能!这是场噩梦!这不是真的!这不公平,不公平!到处都是人,喊叫声一片,有声援也有声讨。很多只手伸向我、触到我——我不知道他们属于哪一方。在这片喧嚣和混乱中,我能听到妹妹和妈妈的啜泣声。 我双腿已不听使唤,我浑身瘫软,法警把我架起来拖出法庭。我的世界破碎了,天昏地暗。当法官宣判监禁我“26年”时,我一个字也没听到。 结束了。全完了。 文摘 亲爱的妈妈, 我爱你。给你写这封信,是以防我不能伴你回家,以防我们输掉官司而我很长一段时间无法回家…… 我想让你知道,我内心不会绝望,一切都好,我保证,我也不想你心灰意冷……所有这些事情让我们经历痛苦,带来磨练,却能让我们更坚强,给我们机会去生存、去睿智、去改善,。我们是唯一了解我们生命价值的人,所以不管身在何处,让我们更加珍惜这每一分每一秒吧。 我思考了好多种让我的生命更有价值的方法,希望你也一样记得。千万不要迷失,迷失自我。读书、散步、写作、跳舞、呼吸,因为我也是这样。 咱们明早法庭见吧。我准备好了。我会仔细倾听和应对最后的结果。(你收到这封信的时候)这事儿了结后,你要告诉我你怎么想的啊。 真想现在就见到你。我很爱你。 请给我一个拥抱。 永远爱你的, 阿曼达 2011年9月22日 译者序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是一段心酸的回忆,是一种别样的人生经历,是灿烂年华里偶遇的不堪岁月,是梦想之旅跌入深渊的痛楚呐喊。 游走在作者心灵的小径上,聆听她的娓娓诉说,和她一起纠结与挣扎,一起坚持与流泪,一起奋斗与追求,一起走出炼狱,浴火重生,一起梦回西雅图。 一颗稚嫩、阳光、好奇、悸动的少女之心最终变得深刻、理性、厚重、沉稳。这是作者坚持寻找自我而付出的惨痛代价,然而,不能不说,这同样是一种历练和成长。 书中的亲情和友情是华丽的亮点,如果说阿曼达父母的牺牲与付出是出于血缘亲情,那么阿曼达继父母,尤其是继父无怨无悔的支持更加难能可贵。书中还可以找到珍贵的友情。 让我们记住:梦想,爱,善良,公正,永不放弃。
  • 西北考察日记

    作者:何正璜,王蔷,任之恭,崔文川

  • 我创办了共识网

    作者:周志兴

    俞可平、秦晖、周瑞金、王长江、马勇诚挚推荐 ★作者所留下的每一个脚印,无不在说明一个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大道理,这个大道理也正是作者多年来致力于达成的这样一个“共识”:没有思想解放,就没有伟大的改革开放;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进步。 ——俞可平(中央编译局副局长) ★在社会高度分化的今日,“共识”之重要不言而喻,它初则似乎主要是操作层面的东西,是折衷、妥协的结果,但是只要有了这个平台,各家在争鸣中就会形成一些并非向别人妥协、而是出自本心的“底线 ”。 ——秦晖(清华大学教授) ★作者由此真正领悟:“让思想冲破牢笼”才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而思想禁锢半点马列也没有。从此执着独立思考,苦苦追求思想,志在推动改革,愿在造福民众。本书鲜明呼唤:倡导新思想,包容诸思潮,总结新经验,达到新共识,让思想引领中国的未来。 ——周瑞金(《人民日报》原副总编,“皇甫平”系列评论作者) ★这部书叙述的是,一个有着如此丰富而坎坷经历的人,最后如何矢志于对人类共识的追求。读这样的书,开卷有益,因为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思想者的历史。 ——王长江(中央党校教授) ★在中国如此特殊的舆论环境中,共识网一步一步走到今天,已成为当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思想文化类平台,不仅在中国各界拥有广泛读者,据我所知,共识网也是境外关心中国政治发展、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窗口。 ——马勇 (中科院研究员) 【内容简介】 2009年,周志兴先生创办共识网,五年时间,共识网已经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思想性网站。然而,在共识网创办之前,作者的学生时代,军营生活,中央文献室的锻炼,以及在凤凰卫视的砥砺,这些经历无一不为共识网今天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作者说:“从上学,到当兵 ,到工厂,再到研究机关,然后再半下海和全下海,似乎走过了不少的路。在我看来,每一段路都不是浪费的,哪怕是走过弯路,哪怕是摔过跟头,走过的弯路,使我看到了更多的风景,摔过的跟头,让我强壮了体魄,也让我增加了辨别道路的能力。”
  • 拯救最后的犹太人

    作者:〔以〕亚瑟·纳伊姆

    ★以色列大使第一视角讲述黑色犹太人回归之路,描写贝塔犹太人的最佳著作。 ★还原军事、外交斗争现场,透视犹太民族凝聚力和以色列国家性格。 ★一个关于信仰、梦想、奉献与爱的故事,一本希望之书,发自内心的对于信仰的深刻体悟。 ▍▍ 在非洲埃塞俄比亚北部的大山深处, 生活着一支独特的黑人部落,他们与世隔绝,过着原始的生活,却严守古老的犹太教规,相信自己是世界上最后的犹太人……1990年,冷战格局松动,埃塞俄比亚内战爆发,部落的生存受到威胁。以色列政府决定拯救这支失落已久的部落,让他们回归耶路撒冷。于是,一场犹太民族、以色列国家和人道主义的壮举拉开帷幕。 “所罗门行动”是以色列实施的非洲犹太移民计划中规模最大和效率最高的一次,军事、外交双管齐下,在绝密的情况下,35架飞机25小时内将14000余名贝塔犹太人安全运抵以色列。 本书作者是当时以色列驻埃塞俄比亚大使,作为营救行动的领导者和亲历者,以第一视角为我们讲述了贝塔犹太人的历史、苦难、信仰和回归。 ▍▍ 不存在犹太黑人和犹太白人之分,只有犹太人,因为我们是同一个民族;历史和信仰永远把我们联结在一起。 ——西蒙• 佩雷斯 以色列前总理 拯救一个生命就是拯救世界,所有犹太人都要守护自己的兄弟。 ——《犹太法典》
  • 编年史

    作者:[美] 鲍勃·迪伦

    《编年史》是美国传奇民谣歌手鲍勃•迪伦历时三年在打字机上亲手敲出来的回忆录,记录了自己生命中种种非凡的时刻——初到纽约,签约哥伦比亚,遭遇创作瓶颈,家庭生活片段,点燃灵感火花,打破界限……这位民谣诗人用热情、怜悯和深邃的目光回顾的往昔岁月,将那逝去的黄金年代一幕幕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一位20世纪传奇人物平生所著的最不同寻常的私密自传 ——《每日电信报》 一本彻底出乎意料的里程碑之作 ——戈登•伯恩,《卫报》 迪伦充满思想和迷人魅力的《编年史》让所有人为之惊艳 ——尼克•霍恩比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回忆录

    作者:(英)宝复礼

    本书作者为清朝末年天津卫理公会英国传教士宝复礼,在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时他任美军情报官。本书所写内容是宝复礼的亲身经历,采用了叙述性的语言和少许的主观判断对那段历史进行了讲述,将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经历和见闻比较详细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本书的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八国联军对天津和北京的侵略过程,从中我们可以清楚的认识到列强的残暴和中国百姓承受的灾难。第二部分为《辛丑条约》的全部条款,以附件的形式附于第一部分之后。同时,本书中还插入了大量清末时期的照片,主要以北京城门,以及八国联军行军和屠杀中国军民的照片为主。
  • 逝者如斯集

    作者:罗家伦,罗久芳

    民国重要学人、五四运动健将罗家伦忆往思故之作 ——点滴回忆描摹,剪辑民国之风貌。 罗家伦之女罗久芳亲自修订,据作者未及完成之口述遗稿补缀相关篇目,首次呈现。 《逝者如斯集》作者罗家伦先生是民国跨政学两界的重要人物,一生亲历诸多重大历史事件,并与民国政学两界多有往来。这本《逝者如斯集》半个世纪前由台湾传记文学初版,再经作罗久芳女士(罗家伦先生之女)亲自修订,并据罗家伦先生未及完成之口述遗稿补充相关篇目,辑录其忆往思故之文字三十余篇,以其对时人往事生动翔实之记述,勾勒一个时代之剪影。 其逝者如斯,其存念者如斯。
  • 我的岁月

    作者:[美]迪克·切尼,[美]莉兹·切尼

    切尼作风强势,政治生涯中不乏饱受争议的政策,比如:对在押恐怖分子施用强化审讯技术,以获得军事情报;坚称萨达姆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从而发动对伊战争。 在《我的岁月:切尼回忆录》中,切尼展现了近四十年的美国政治图画,分享他作为影响重大的国家领导人对政治的感悟,他将作为历史 亲历者,披露事件真相,解密决策细节,为美军情报机构的作为辩护。 ★最强势的副总统:小布什政府的思想教父 切尼被称为“白宫的幕后操纵者”。前美国国防部参谋长劳伦斯•威尔克森说:“幕后操纵者,灰衣主教,正是迪克•切尼想要扮演的角色。在美国,真正的总统是迪克•切尼。” ★反恐战争的主要建筑师 “9•11”事件后,切尼领导美国将反恐全球化,推翻了塔利班和萨达姆政权。这改变了阿富汗和伊拉克的国家命运,改变了全球恐怖分子的活动模式,反恐更面临ISIS等极端反人类恐怖组织的挑战。在本书中,切尼披露了“9•11”后美国反恐政策的制定、重大情报的获取、打击目标的筛选、作战部队的部署等不为人知的内幕,并为一些饱受争议的反恐手段辩护,比如:对在押恐怖分子施用“强化审讯技术”、坚称关塔那摩监狱符合人道、认定萨达姆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从而发动对伊战争等。 ★ 海湾战争的策划者 切尼于1989年至1993年担任美国国防部长,主持策划了著名的“沙漠风暴行动”,打响了海湾战争,迫使伊拉克从科威特撤军,从而重划了中东局势,加速了冷战两级格局的结束和苏联的解体,在很大程度上形塑了当今的世界。本书中切尼专辟“沙漠盾牌”和“沙漠风暴”两章,以近50页的篇幅,详细披露了海湾战争中美军的决策内幕。 ★ 不留情面的政要秘闻披露者,讽刺幽默的段子高手 切尼在英文新书出版当天说,这本书将使“华盛顿政治人物头脑爆炸”。确实,被切尼在书中深度描写的政要名单十分华丽,包括福特、老布什、小布什、克林顿、戈尔巴乔夫、普京、阿拉法特、赖斯、鲍威尔、拉姆斯菲尔德等。比如,说到赖斯就总统国情咨文发表了错误讲话后:“赖斯意识到,她发表公开道歉是一大失误。她来到我的办公室,坐在我桌边的椅子上,流着眼泪承认我是对的。不幸的是,已经产生了伤害性后果。” 切尼还在书中不时风趣讲述政要趣事,比如说到卸任当天克林顿迟迟未离开白宫:“我知道克林顿总统有拖延的习惯,但是很难想象,他在这样的日子里也会拖拖拉拉。时间不等人,不管他有没有准备好,再过大约两个小时,他就不再是总统了。” ★ 重大历史事件亲历者 切尼操盘华府四十年,见证美苏冷战、柏林墙倒塌、水门事件、越南战争、伊朗门事件等重大历史事件,他以亲历者和决策参与者无可替代的视角和感受,重现了美国乃至世界政治风云。 ★ 正能量的一生:从耶鲁辍学生到美国副总统,五次与死神角力 切尼出身平凡,高中时学业优秀,担任学生会主席,并代表学校参加了全美高中男子橄榄球联赛。然而青年时代,他却因成绩欠佳而被迫从耶鲁退学。此后四年,他作为电力工人,在深山架设电线。在一次酒驾被拘后,他清醒地认识了自己,苦读考取怀俄明大学,从此浪子奋发而重回正途。 切尼自三十七岁心脏病发,经历过五次心脏手术,多次深度昏迷。这位与死神角力的勇士在书中笑谈自己的“仿生心脏”,认为心脏病使他更坚定了参加选举的决心,更懂得感恩。切尼说:“每一次心脏病发作,都会让我反思自己和人生的意义。” ★ 独家大量图片,完整展现切尼生平 本书配有切尼各个时期、不同场合照片80幅,配合文字共同呈现切尼的政治生涯、军事活动、家庭成员、生活爱好等多面人生。
  • 山里山外

    作者:王鼎钧

    这是抗战期间流亡学生生活的真实写照。以作者的亲历为基础,经过艺术处理,多层次展现抗战时期流亡学生和基层民众生活的纪实长篇。它描写流亡学生的生活实况,他们的感怀、理念、梦想和抱负,以及对前途的焦虑与信仰的空虚。黑暗中见光明,困苦中有诗意。又以另一只眼,观察到号兵、教官、难民、壮丁、保长、山里村民等普通民众境况、心态,堪称抗战社会史。这是一本饱含深情的书:“流亡期间,跋山涉水,风尘仆仆,和大地有了亲密的关系。祖国大地,我一寸一寸地看过,一缕一缕地数过,相逢不易,再见为难,连牛蹄坑印里的积水都美丽,地上飘过的一片云影都是永恒。我的家国情怀这才牢不可破。”(王鼎钧)席慕容这样评价这本书:“读王鼎钧的《山里山外》,就是在读着一个灵魂在战乱里的烙印,读着一颗心在烈火里的锻炼。流泪是因为他的伤痛也是我们整个民族的伤痛,微笑是因为幸好他有着一个真诚的灵魂。”
  • 云深不知处

    作者:刘雨虹

    南怀瑾先生于2012年9月逝世后,他的家人、学生撰写了许多怀念文字,有的谈追随南先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经历、体会,有的谈南先生的生活轶事,有的谈南先生的各种著作的文化精神。从各个角度展现了一位一生为弘扬中华文化不遗余力、令人景仰的宗师风范。 这本《云深不知处(南怀瑾先生辞世周年纪念)》(作者刘雨虹)是其纪念文集。
  • 费正清中国回忆录

    作者:[美] 费正清

    编辑推荐: ◎全球最权威中国问题专家、“头号中国通”费正清的唯一自传 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为他取中文名“费正清”;胡适带着他视察监狱,探望政治犯;麦卡锡主义横行,他被指责为“丢失中国”的人之一;基辛格密访北京前请教费正清,后来评价说“和他的谈话改变了历史”;邓小平曾举杯对他“在恢复中美关系中做出的贡献表示感谢”;孔飞力、魏斐德、史景迁、傅高义、余英时等全部出自他的门下……他创立了美国的当代中国学,创建了哈佛东亚研究中心;他的著作影响了国际舆论对中国革命的看法;他的学术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美国政府的政策决策。了解现代中国,从阅读费正清开始。 ◎一部个人化的现代中国史,一部看懂现代中国无比重要的著作 费正清曾五度来华亲历中国变革,接触、结识宋美龄、孔祥熙、周恩来、邓小平、叶剑英、尼克松、基辛格、胡适、傅斯年、梁思成、林徽因、费孝通、龚澎、乔冠华等上百位中美政学重要人物,见证了中国半个多世纪的奋起与失落,此可谓空前绝后。这是一个“头号中国通”最完整的传奇人生记录,也是一部个人化的现代中国史。对读者而言,这本书将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个人传记,而是读懂中国历史的一本重要著作。 ◎对近现代历史进行重新解读,告诉你一个不一样的中国 蒋介石为什么会丢掉中国?毛泽东有着什么样的缺憾?为什么“延安访问团”没能扭转美国对中共的政策?邓小平领导的中国变革将会走向何方?中国将如何走向公民社会?在《费正清中国回忆录》中,费正清以博学而洒脱的风格,风趣、清新的笔调,将自己的经历和观察娓娓道来,同时对现代中国和世界历史的走向进行了透彻的解读。任何人想对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有所认识,从阅读这本书开始。 ◎中国重要政治、文化人物的独家观察评价,极具看点 蒋介石、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胡适、林徽因、梁思成、郭沫若……和中美政治、文化人物的亲密接触、个人交往,让费正清对他们有着更深切的理解与认识。在这本书里费正清对这些重要人物有着独到的评价,极具看点。可以说,这本书和基辛格的《论中国》、傅高义的《邓小平时代》、陶涵的《蒋介石与现代中国》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内容简介: 《费正清中国回忆录》是“头号中国通”、美国最负盛名的中国问题观察家、美国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领域的泰斗费正清唯一的一本个人自传。 在这本书里,费正清回顾了自己长达50年的中国情缘,讲述了他半个多世纪与中国有关的生活与工作,记录了他对近现代中国历史的敏锐观察和精辟分析。费正清以博学而洒脱的风格,风趣、清新的笔调,将自己的经历和观察娓娓道来。对读者而言,这本书将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个人传记,而是读懂中国历史的一本重要著作。 正如余英时评价的:“作为史学家的费正清,费正清的学术事业——东亚研究中心,费正清在中美关系中所持的立场。三个方面,三条线索,贯穿了费正清的一生,也是费正清的主要业绩所在,主要思想观点所在。”费正清长期观察中国问题,并且和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的重要人物有交往。他的研究和观点不仅影响了几代美国汉学家和西方的中国学界,而且直接或间接影响了美国政界和公众对中国的态度、看法以及政府对华政策的制定。他既是历史的观察者,也是历史的亲历者。在这个社会的大转型阶段,费正清的经历和著作将是我们思考中国历史、现实与未来的重要途径。 名人推荐: 和他的谈话改变了历史。 ——基辛格(Henry Kissinger,美国前国务卿) 在哈佛的中国研究领域中,费正清是伟大的奠基者和机构缔造者。他的继任者不是某个个人,而是一群学者。……如果没有一位自信的不懈的斗士,开垦拓荒并创建我们的“东亚王朝”,我们无法像今天这样欣欣向荣。 ——傅高义(Erza Vogel,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前主任、《邓小平时代》作者) 我对他心怀崇敬,就如对待一位在你刚起步的时候关注你的长者。对他和他的力量,我从来都仰慕不已。 ——史景迁(Jonathan D. Spence,著名历史学家、《追寻现代中国》作者) 作为历史学家他极不寻常,因为对他来说,历史一直延伸到昨日。也许,正是这一点鼓励着他与美国及中国的公众人物保持着极其广泛的联系;当然这也使他知道并关注在国民党及共产党政府统治下中国知识分子所受的苦难。 ——谢伟思(John S. Service,美国前驻华外交官) 作为史学家的费正清,费正清的学术事业——“东亚研究中心”,费正清在中美关系中所持的立场。三个方面,三条线索,贯穿了费正清的一生,也是费正清的主要业绩所在,主要思想观点所在。 ——余英时(著名历史学家) 费正清一向以历史学家的眼光,透过中国数千年的演变,来分析、评论当前所发生的一切。这是对我国感情最深厚而成见最少的一位正直的美国学者。 ——萧乾(著名翻译家、作家)
  • 从清华园到未名湖

    作者:任彦申

    《从清华园到未名湖》是任彦申同志数十年工作经验和人生体悟的感言集。作者以在北大清华生活工作的经历为基础,用凝练的笔法、精妙的话语,对领导哲学、人才理念、大学精神、思潮学潮等都提出许多真知灼见,其中不少段落可作人生的箴言,读来令人击节,掩卷让人深思。书中所论的大学管理、人才理念、领导哲学、思潮学潮等诸多问题,都是时下人们所关心的问题,其观点切中时弊、令人深思。全书共分九篇:一、我观北大清华;二、谈谈人才理念;三、关于领导哲学;四、一把手的艺术;五、大学管理的误区;六、思潮的困惑与出路;七、学潮的风险与对策;八、大学何去何从;九、十年的记忆。
  • 杂记赵家

    作者:杨步伟

    赵元任是著名语言学家,与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并为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导师,并先后在中央研究院、耶鲁大学、哈佛大学、加州大学任教。赵氏一家俊秀满门,妻子杨步伟是中国第一位医学博士,女儿、女婿多在大学任教,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在胡适的鼓励之下,杨步伟撰写《一个女人的自传》和《杂记赵家》,记录两代知识人的学习和生活经历,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生动的记录。 赵元任和杨步伟二人结交众多著名学者,书中不乏关于这些人的趣闻轶事:陈寅恪和俞大维在留德期间专心治学,就像“宁国府门口的一对石狮子,最干净”;刘半农经过六个小时的魔鬼考试,终于拿到博士学位;金岳霖因为母鸡“难产”,打电话急请杨步伟帮忙……种种掌故,让人想望前辈学者的性格与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