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碧山

  • 碧山05

    作者:左靖 主编

    “碧山”是一系列试图寻找重返我们传统家园之路的MOOK杂志书,试图以现代人的视角重新梳理传统文化在中国人的生产和生活中的位置,并以此为源头探讨展开传承与创新行动的可能。“碧山”在我们看来不仅是一个地理名称,更是我们传统家园和心灵原乡的象征。《碧山》系列图书将集中于探讨我们今后的努力方向,以及对不尽如人意的现实的批判。 本辑“文庙:儒家的先贤祠”,有“专题、行动民艺、传承与表现、去国还乡、故土残调、读影、品书、观展”八个专栏。本辑文章有: 《垂教于世:中国古代地方城市的孔庙》(沈暘)、《台北孔庙的九二八释奠典礼与春季典礼》(高振宏)、《安徽文庙——以旌德和桐城文庙为例》(方光华)、《天下文枢》(叶兆言)、《东瀛孔庙管窥》(张渭涛)、《消隐于日本社会的儒学》(傅舒兰),等等。
  • 碧山08

    作者:左靖 主编

    中信出版社、中国国家地理以及碧山三方品牌联手合作,整合各方资源,共同呈现有品位、有人文特色的品牌系列杂志书《碧山》。 《碧山》是一系列寻找重返我们传统家园之路的杂志书,每辑围绕一个专题,试图以现代人的视角重新梳理传统文化在中国人的生产和生活中的位置,并以此为源头探讨展开传承与创新行动的可能。 离开农耕的乡村建设还是乡村建设吗?这是隐藏在《碧山08:永续农耕》中的一个的问题。通过梳理农业面对永续问题的历史开端、以及国内外的实践案例,呈现了对于农耕永续可能性的探索。
  • 碧山04

    作者:左靖

    “碧山”是一系列试图寻找重返我们传统家园之路的MOOK杂志书,试图以现代人的视角重新梳理传统文化在中国人的生产和生活中的位置,并以此为源头探讨展开传承与创新行动的可能。“碧山”在我们看来不仅是一个地理名称,更是我们传统家园和心灵原乡的象征。《碧山》系列图书将集中于探讨我们今后的努力方向,以及对不尽如人意的现实的批判。 收录在本辑“结社与雅集”中的文章,则多属于另一种结社,即文人的雅聚——诗文社。在这里,结社与雅集的异同并无细分的必要。大体而言,雅集是结社过程中发生的文人聚合的活动。文人免不了饮酒吟诗,抚琴唱曲,故名之雅而已。这种雅集如果不是临时性的,则往往等同于结社。在这个意义上,本辑所讨论的结社与雅集,其参与者基本上被限定到文人的范畴。
  • 碧山09:米

    作者:左靖 主编

    《米》是碧山系列的第9辑,一本专门介绍稻米的专辑,集结了众多在专业学术领域和稻米研究实践领域的作者撰写的文章,生动形象地展示中国的稻作文化和稻米实践活动。全书分为稻作、好米、食米、视觉、文学、影像六卷,讲述中国的稻作历史和文化,寻找和耕作好米,食米的故事,与米相关的视觉艺术、文学和影像,温习稻米在当代中国人生活中的境遇。期待能唤起大家对每一粒作为生命源泉的稻米的珍视,也正视它所遭遇的伤害、困窘与苏生的努力。
  • 碧山02:去国还乡

    作者:左靖

    “碧山”系列图书的主旨是试图寻找重返传统文化家园之路。“碧山”并无确切地名指向,她是一个象征,象征哺育我们的自然和中华文化原乡,青碧的山峦和村庄将永远是我们来自于斯、并心归于斯的所在。《碧山》系列图书在继续原来品质的基础上,更加集中于探讨传统文化在当下的处境、今后的努力方向,以及对不尽如人意的现实的批评。 《碧山》第二辑主题为“去国还乡”。成为一位改良主义者的同时,也并不妨碍你成为一位个人主义者。救活乡村,其实就是救活自己。去国还乡,在我看来,正是走在寻找我们传统家园的路上。我们的家园在哪里?最重要的还是在每个有着传统文化精神且富有创造力的人身上。去国还乡,实际是在寻找我们自己,只要前仆后继的人还在,我们的家园就不会消亡。
  • 碧山01:东亚的书院

    作者:左靖 主编

    “碧山”,在我们看来,不仅是一个地理的名称,更是传统家园的象征。《碧山》在继续原来品质的基础上,更加集中于探讨传统文化在当下的处境、今后的努力方向,以及对不尽如人意的现实的批评。本辑的专题“东亚的书院”尝试描述在中国书院传统的绝对影响下,东亚的书院,尤其是日本私塾(书院)的办学特点、学术旨趣和社会影响。其他传统栏目,如“行动民艺”、“传承与表现”、“深读”、“读影”、“品书”等,仍是试图以现代人的视角重新梳理传统文化在中国人的生产和生活中的位置,并以此为源头探讨展开传承与创新行动的可能。
  • 碧山03:去国还乡 续

    作者:左靖

    碧山是一系列试图寻找重返我们传统家园之路的MOOK杂志书,试图以现代人的视角重新梳理传统文化在中国人的生产和生活中的位置,并以此为源头探讨展开传承与创新行动的可能。“碧山”在我们看来不仅是一个地理名称,更是我们传统家园和心灵原乡的象征。《碧山》系列图书将集中于探讨我们今后的努力方向,以及对不尽如人意的现实的批判。 本辑《碧山》承接上辑“去国还乡”的话题,除继续讨论各地的乡村建设外,还推出了“中国乡村建设地图”,图中所收录的50余乡建个案,只是当前我们的目力所及,定有诸多遗漏。自2000年以来,乡村建设在中国渐呈燎原之势,但与1930年代相比,无论在参与的人数还是在试验区的规模上,均属小者。去国还乡,或利或弊,得失几许,还有待于漫长的历史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