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政治

  • 群众与暴民

    作者:约翰·麦克莱兰

    英国著名政治学家约翰·麦克莱兰的《群众与暴民》撷取“群众”现象描绘欧洲思想史,追溯2500年来欧洲社会中的群众现象、群众理论的沿革,细数并重点阐述了柏拉图、李维、塔西陀、马基雅弗利、孟德斯鸠、吉本、卡莱尔、米什莱、泰纳、塔尔德、勒邦、弗洛伊德、卡内蒂等16位群众心理学代表人物的思想。 在西方思想史上,“群众”是社会心理学和群众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本书所论“群众”与中国读者熟悉的推进中国现代化事业进程的“群众”大异其趣。本书研究的是欧洲诸国历史上“群众”的运行、功能与危害,浓墨重彩地解析近代欧洲革命、战争、动乱里的非理性思想和行为,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作者思想缜密、批判犀利,读之如醍醐灌顶,令人警醒。
  • 宣传力

    作者:安东尼•普拉卡尼斯,埃利奥特•阿伦森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宣传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发达的广告、推销、电视新闻、政治竞选等各有怎样的动机,如何通过社会心理机制传播信息和思想?我们的思想如何被影响和操纵? 在本书中,社会心理学家普拉卡尼斯和阿伦森为读者展现了个人和大众媒体是如何运用各种劝导技术操纵人们的思想的。作者首先从现代社会宣传的各种形式、载体出发,考察了个人和大众媒体的劝导技术;接着又分析了宣传有效作用于人们思想和行为方式的途径;最后,对劝导现象进行了批判性的考察。作者指出,实现心理操纵的过程并不只是理论说服,而是经常运用各种情绪化的符号来操纵。比如,广告商就经常运用简短精悍、朗朗上口、形象生动的信息诱导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作者还通过大量的案例,阐释了宣传在当代社会的普遍性、深入性,通过对宣传的社会心理影响机制的解构与分析,为读者展现了宣传的动机、形式、作用渠道和机制,读者或可通过阅读了解常见的宣传策略与技巧,提高自身的传播力;或可提高自身对信息的鉴别能力。
  • 权力如何影响我们

    作者:[爱尔兰]伊恩·罗伯逊

    “胜利者效应”(The winner effect)是一个生物学术语,可以概括为:动物在战胜一些较弱的对手之后再与更强的竞争者较量时,胜算将会比直接面对强敌大得多。伊恩•罗伯逊教授揭示,这个效应对人类同样适用。成功会改变脑中的化学效应,使你更能集中注意,更聪明、自信并且更具攻击性。 这个效应如同药物一样效果强大,并且获得的胜利越多,你越能够持续下去。但是这个效应也有负面作用,因为获胜会使人生理上瘾。 在《权力如何影响我们:胜利者效应》中,国际知名的临床心理学家和神经学家伊恩•罗伯逊把“胜利者效应”的适用范围从生物学领域扩大到人类社会,通过一系列生动而引人入胜的故事,他告诉我们:为什么有些人比别人更能获得成功?是什么造就了胜利者或失败者?我们又该怎样运用这些知识,更好地生活和进步?
  • 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增修版)

    作者:王学泰

    读游民文化,发现另一个中国 刘、关、张桃园结义前,为何关羽张飞要杀掉对方一家老小? 绿林好汉手中的朴刀是一种介乎农具和兵器之间的器具? 杀人放火可以当官?穷人靠着力气和胆量也能吃香喝辣? 香港影片中,为何警察和地下秘密社团都要拜关二爷? 《 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增修版)》(读游民文化,发现另一个中国) 江湖是游民生活的空间,也是干犯法纪、为非作歹的渊薮,凡是敢于与主流社会对抗的秘密组织成员、打家劫舍的绿林豪强、闯荡江湖的各类人士,乃至称霸一方、为人所惧的痞棍,都会被畏惧者恭送一项“好汉”的帽子。逼上梁山是“造反有理”的过程与归宿。不义之财,取之何碍,是游民动惊生涯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总的说来,它仍是“强盗逻辑”。 本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游民、游民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学的密切关系,游民文化对于文学创作,特别是对于通俗文学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们的思想意识,习惯作用,也因通俗文艺的流传而深入到了各个阶层,本书阐述深刻,可读性强。 名人推荐: 要研究游民问题,实际上不能不研究整个中国社会与全盘中国历史,学泰在这方面是下了大功夫的。 作为一个学者,学泰声明“本书不会介入现实中的具体问题”,但是我认为,像本书这样的对游民问题的研究,不但有助于我们对中国历史的全面了解,对了解我们今天的社会及其未来的走向也有很大的意义。 ——李慎之 王学泰先生积二十年之功完成的 《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无疑是一部有重大学术价值的力作。在我看来,有价值的学术研究,也有不同的层次:有的对其所研究的对象,有精细的把握,但其解释力仅限于 “这一个”;而另一种研究,则通过 “这一个”,作出更具普遍性的概括,提出了具有更大解释力的概念,因而具有某种理论价值。学泰先生的游民文化研究就属于后者。
  • 自由的阶梯——美国文明札记

    作者:钱满素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自由的阶梯》展示,美国的自由并非“开国之父”们的“创造”,而是从17世纪的清教徒到今天的美国民众共同耕耘的结果。钱满素老师不但对美国历史如数家珍,而且对美国精神的理解入木三分。她说理清明、文笔生动,刻画了自由如何在秩序与抗争、精英主义与平等、法治与民主惊险的平衡中诞生。       ——刘瑜 无论赞颂美国还是斥责美国,首先应当客观了解美国。新中国第一批留美学生钱满素,在哈佛大学专攻美国史,获得博士学位。本书对美国历史的介绍与分析客观、冷静、理性,深刻厚重却又娓娓道来,确是厚积薄发之作。 ――雷颐 作者是一个认真的美国学研究者。她把自己广泛的美国阅读、独特视角的观察、学者的体会,和读者分享。我是这样的幸运读者中的一个。从她流畅的写作中,读者可以更深了解美国的不同方面和层面。 ——林达 内容提示: 本书汇集了作者近年来发表的有关美国文明的文章。内容涉及美国作为英国殖民地创立至今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社会文化现象,贯穿于其中的一条主线就是美国人的思维习惯和政治理念,及其来龙去脉。正是这些思想和信念决定了美国人在历史关键时刻作出何种选择,并影响这个国家的发展方向。
  • 房龙经典作品选:文明的开端

    作者:【美】亨德里克威廉房龙

    《文明的开端》用独特的语言风格将人类从蒙昧到理性的文明发展史讲述得娓娓动听、妙趣横生。从人类漫长的生存探索到定居在适宜的家园建立国家,从统治者不断地争斗和杀戮到百姓生活中农业、商业、科学和艺术的产生,从文字的发明和使用到统一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房龙带我们一同回首那条丰富且精彩的文明开端之路。
  • 盛世背后

    作者:刘文鹏

    孙嘉淦奏稿案是指在乾隆第一次南巡后,在乾隆十六年到十八年间追查流传全国各地的伪冒孙嘉淦奏稿的一场政治案件。这个案件耗时近两年,朝廷自上而下的追查力度极大,大部分省都卷入其中,涉案范围广,人数众多,犹如一场政治运动,横扫全国。首先是假冒孙嘉淦奏稿的流传由来已久,它不是一下子形成的,而是在社会上传播过程中逐渐形成,内容也在不断变化。先是借孙嘉淦之名批评朝中权要,主要针对鄂尔泰张廷玉等大臣,乾隆十五年以后,把批评南巡、张广泗被冤杀的内容加进去,而且还伪冒乾隆的朱批,其内容已经直接指向乾隆帝本人的诸多施政措施。所以,伪稿是一个成于众手、传于众口的传说。其次“伪稿”传播时间长,至少有十四五年的时间。“伪稿”的传抄、传播人员大都是下级官员和普通百姓。在伪稿案的追查过程中,乾隆帝的态度一直非常强硬,督促各地督抚严厉办案,并处理了一批办案不力的官员。同时,它也让乾隆帝深刻感受到民间所蕴藏的对朝廷统治极为不满的思想,进而以严厉手段对付伪稿传播者。
  • 在历史巨人身边——师哲回忆录

    作者:师哲 口述,李海文 著

    师哲亲历了中苏关系从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诸多重大事件,如:国共第一次合作、大革命失败、反对托洛斯基、江浙同乡会、苏联肃反、国共第二次合作全民抗战、皖南事变、苏联卫国战争、整风运动、重庆谈判、转战陕北、土地改革、战略决战、建国、《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毛泽东选集》出版、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苏联援助一百五十六项、日内瓦会议、苏共二十大、波匈事件。他曾随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彭德怀五次访苏。这本回忆录重点刻画了毛泽东和朱德、周恩来、任弼时、刘少奇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形象,引人入胜,并系统地介绍了师哲本人所经历的中苏往来关系的发展变化,其内容都是他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经历的,所以生动、具体、可信;加之中央文献研究室的同志帮助查阅了大量 档案资料,使其内容更加翔实、准确、可靠。
  • 直面寒冰

    作者:[德]海尔福·伯尔曼

    " 2005年,安格拉•默克尔当选德国总理,随后三次连任。她不仅拥有德国选民的广泛支持,还是欧洲政坛最有影响力的领导人。2005-2015年,正是默克尔主政德国的十年。 本书是一本关于德国总理默克尔的纪实性图书。它从默克尔的执政理念及政治态度上全面讲述了在默尔克领导下德国呈现出的崭新面貌。本书以默克尔为主线,从默克尔热爱歌剧及足球的“普通生活”到对欧债危机的应对,从默克尔执掌的保守党到关乎民生的核能问题,从默克尔的战争策略到她的“国家原则”,从默克尔对资本主义的态度到她认为的“权力本质”,从德国作为欧洲领导者的地位到默克尔的未来,全面而详尽地阐释了默尔克政府的对内政策及对外策略。总的来说,本书是一本以最详实的研究、完整的信息脉络,为读者全方位展示默克尔完整的政坛生涯和职业女性风采的图书。 "
  • 托兰德与激进启蒙

    作者:刘小枫 编

    本书瑰集了史称启蒙运动的精神教父之一、十八世纪的法国启蒙思想家托兰德的文稿和研究文章。托兰德因关于双重写作手法的专论,成为西方文史上最早系统表述这一古典传统的哲学家。而关于对这位洛克的学生、斯威夫特的同时代人双重写作手法的论述,也可见学者们对近代西方启蒙运动的起源及其与隐微写作的关系的持久探究。
  • 狱中札记

    作者:(意)安东尼奥·葛兰西

    一个无与伦比的成就……这部著作让我们直接感受到葛兰西思想的繁复与多样。 ——理查德·贝拉米(《泰晤士报文学副刊》) 在葛兰西那里,马克思主义找到了无产阶级思想传统可能传承(只要社会有利于民主)的典范。 ——威廉·哈特利(《意大利季刊》) 安东尼奥·葛兰西的《狱中札记》一直跻身于西方政治思想著作最为显著者的行列。 ——特里·伊格尔顿
  • 1933,聆听民国

    作者:林语堂,梁漱溟,胡适,柳亚子,徐悲鸿,郑

    近几年有关“中国梦”的讨论很热烈,其实早在80年前,作为近代中国影响最大的一份刊物、创刊近三十年、久负盛名的商务印书馆主办的《东方杂志》,就曾围绕此话题发表过一组文章。 1932年11月1日,杂志主编胡愈之向全国各界知名人士发函400余份,提出两个问题: 一是“先生梦想中的未来中国是怎样(请描写一个轮廓或叙述未来中国的一方面)?” 二是“先生个人生活中有什么梦想(这梦想当然不一定是能实现的)?” 由此引发了一场前所未有、规模空前的“新年的梦想”。征“梦”活动激起热烈回响,截止到12月5日,共收到160多封答案,其中部分是《东方杂志》的读者。 1933年元旦出版的《东方杂志》(总第三十卷第一号)以83页的篇幅一下子刊出142人的244个“梦想”(不算以漫画形式做“梦”的丰子恺)。半个月后,第2号又以“梦想补遗”收入了梁漱溟、朱自清二人的复函。 这些作者大部分是知识分子,包括柳亚子、徐悲鸿、郑振铎、巴金、郁达夫、老舍、叶圣陶、胡秋原、陈翰笙、张申府、严灵峰、邹韬奋、周谷城、陶孟和、俞平伯、何思敬、楼适夷、宋云彬、章乃器、茅盾、周予同、顾颉刚、施蛰存、周作人、杨杏佛、孙伏园、洪深、傅东华、马相伯、林语堂等,几乎网罗了当时的文化界名流。 因此,这期专栏“虽然不能代表四万万五千万人的"梦",但是至少可以代表大部分知识分子的梦了”,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那个时代中国精英界的思想趋向,值得仔细品味。在上述名家形形色色的梦想中,流露出来的最迫切愿望就是实现民族复兴。这是与其身处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的。面对当时战乱频仍、兵燹不断的时局,有识之士怎会不深深担忧?本书图文并茂,首次向广大读者展现老一辈中国人的热切梦想。
  • 美国十讲

    作者:资中筠

    这不是美国通史,也不是学术著作,是作者多年观察美国的心得,尽量用浅显的“大白话”讲出来。这些个人心得却也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经过反复思考、探索的结果。 本书作者对美国的论述,是把美国作为一种文明或者西方文明的变异来研究的,特别是把美国的政治、经济等制度作为一种人类正常的迥异于我们传统的政治文明来研究。
  • 旧制度与大革命

    作者:阿历克西·德·托克维尔

    《旧制度与大革命》的作者托克维尔通过对法国大革命大量史实的研究分析,揭示了旧制度与大革命的内在联系,探讨了十八世纪末法国大革命的起源以及大革命走向恐怖独裁的原因。原有的封建制度由于受到王权专制的侵害而变得摇摇欲坠,最终因大革命的爆发而坍塌,但社会动荡却并未带来革命党预期的结果,无论是统治者还是民众,最后都被相互间的怒火所吞噬。 《旧制度与大革命》共分为两编。 第一编直接讨论大革命本身,提示大革命的目标、性质、起因及其成就。作者认为大革命是一场运用普遍平等以及人民主权的思想去反对封建等级制度的政治革命,它意在毁掉那些贵族阶级的特权和不平等的等级制度。 第二编是全书的主体,讲述大革命在旧制度中爆发的原因。作者在导致大革命的众多原因中,首先描述那些比较基础的原因,或者说客观性、制度性的原因;然后再刻画那些比较直接的原因,那些与生活息息相关、属于民情和风尚层面的原因。总体说来,大革命爆发前法国的旧制度是一种弊端丛生的坏制度,它既保留了不平等的贵族特权和等级制度,又增加了中央集权制的专政因素,这是一种已经变质了的封建等级制度。作者认为,对于这样一种旧制度,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因为改革带来的经济繁荣反而会加速大革命的到来;再者因为改革减轻了对人民的压迫反而使得剩下的那些压迫更加让人难以忍受。 作者认为,在大革命后必然产生的专制帝国里,人们实现了较为彻底的平等,但也较为彻底地丧失了自由。但是作为大革命成果之一的中央集权制,其实并不是大革命的发明,在旧制度里,它早已占据了优势地位,大革命只是使它取得了彻底的胜利而已…… 法国大革命在世界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能给后来者以启迪,让后人在理解历史的同时有所警醒,它的内容和性质决定了此书具有深远的意义,必定会给读者带来心灵的启迪与震撼,让读者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所处的时代,做一个以史为鉴的人。
  • 苏联亡党亡国二十年祭

    作者:冯精志

    《苏联亡党亡国二十年祭》内容简介:在苏联解体,二十年后的今天,《苏联亡党亡国二十年祭》作者以他深刻的洞见,在精心展现俄罗斯地域上东与西的特点的同时,生动展现了俄罗斯人受东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影响,冲突、挤压的多重矛盾心理,以及他们冷漠的外表下潜藏郁积的热情。作者打破一般的罗列事件人物的写史方式,而是抓住某一时段的重大事件来展开历史,使历史的真实面目和生动姿态像俄罗斯套娃一样层层剥落。历史人物置身于这种以事件构建历史的宏大叙事之中,使我们对这些熟悉的人物又有了鲜活而真切的认识和理解。
  • 国史新论

    作者:钱穆

    《国史新论(新论本)》讲述了:钱穆先生常望能就新时代之需要,探讨旧历史之真相,故寝馈史籍数十寒暑,求在发明古史实情,期能对当前国内一切问题,有一本源之追溯与较切情实之考查。《国史新论(新论本)》即系以分别、专门、变化三种眼光治史之所得者,由当时社会思潮之反省出发,纵论古今,而标识其演变之大势所在,足资有志于知人论世、会通国史者之参考。
  • 美国史(全4卷)

    作者:乔治•布朗•廷德尔 (Ceorge Br

    《美国史(套装共4册)》全方位、多角度介绍美国历史,从发现新大陆、建国到崛起、繁荣的过程,揭示美国强大的发展历程。按照时代顺序,描述发生在美国历史上的大大小小事件,展现各个种族的移民在新大陆筚路蓝缕的开拓与建设,展现美国人探索社会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卓有成效的脉络。全书内容翔实,细节丰富,描写简洁生动,图文并茂,大量精美的图片帮助读者感受真实的时代气息。
  • 旧制度与大革命

    作者:[法] 托克维尔

    1789年法国人以从所未有的最大努力,将自己的命运断为两截,把过去与将来用一道鸿沟隔开。但他们不知不觉中从旧制度继承了大部分情感、习惯、思想,他们利用了旧制度的瓦砾来建造新社会的大厦。因此,若要充分理解大革命及其功绩,必须去考察那逝去的、坟墓中的法国。 法国大革命有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似乎要摧毁过去的一切;第二阶段要恢复部分已被遗忘的东西。旧制度有大量法律和政治习惯在1789年突然消失,几年后重又出现,恰如某些河流沉没地下,又在不太远的地方重新冒头,使人们在新的河岸看到同一水流。 这部《旧制度与大革命》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新东西,发了什么前人所未发的新意?托克维尔开宗明义就指出,他从事的是“关于法国革命的研究”,而不是写另一部大革命史。既是“研究”,就要提出问题。从各章题目就可以知道作者要解决的是哪些问题。从方法论说,这也可以称为后来“年鉴学派”创导的问题史学。例如,托克维尔企图说明:何以全欧洲几乎都有同样的政体,它们如何到处都陷于崩溃?何以封建特权对法国人民比在其他地方变得更为可憎?何以中央集权行政体制是旧制度的体制,而不是大革命或帝国的创造?何以18世纪的法国的人们比其他国家人民更彼此相似,同时又彼此分离,漠不相关?尽管文明不断进步,何以18世纪法国农民的处境有时甚至比13世纪的农民处境更恶劣?何以18世纪法国文人成为国家的主要政治人物?何以法国人宁愿先要改革,后要自由?何以行政革命先于政治革命?路易十六时期是旧王朝最繁荣时期,这种繁荣如何加速了革命?等等。每一个问题几乎都可写成专著。 与19世纪一些思想家、哲学家——从斯塔埃尔夫人到基内——不同,托克维尔不是凭空“思考”法国革命,而是扎扎实实地依靠对原始材料的分析研究得出结论。他阅读、利用了前人从未接触过的大量档案材料,包括古老的土地清册、赋税簿籍、地方与中央的奏章、指示和大臣间的通信、三级会议记录和1789年的陈情书。他是第一个查阅有关国有财产出售法令的历史家;他还努力挖掘涉及农民状况和农民起义的资料。根据这些史料,他得以深入了解、具体描绘旧制度下的土地、财产、教会、三级会议、中央与地方行政、农民生活、贵族地位、第三等级状况等,并阐发自己的论点。
  • 中国历史的教训

    作者:习骅

    《中国历史的教训》,是一本以人物故事为主线、以廉政思想为内核的中国历史通俗读物,也是第一本由纪检干部倾注心血写就的读史感悟。 作者习骅在“反腐第一线”工作多年,全书收录了他创作于2012年—2014年,并发表在《中国纪检监察报》等多家媒体上的24篇“说古道今”的文章,以轻松的笔调通过众多令人嗟叹与沉思的人物故事,来讲述历史风云变幻中的不变正道。作者巧妙地从古今历史,特别是明清治国、吏治等历史典故中寻求成败教训、总结得失经验。 《中国历史的教训》有趣、有料,叙事流畅生动,见解独到深刻,传递廉政新思维正能量。
  • 中国近代史

    作者:蒋廷黻

    《中国近代史(未删节本)》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从洋务运动到百日维新,从曾国藩到康有为,从李鸿章到孙中山,《中国近代史(未删节本)》将近百年的演变和人物娓娓道来,没有枯燥的考据,没有史料的堆砌,却尽显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社会发展趋势。《中国近代史(未删节本)》以中国的近代化为线索,认为“中国人能否近代化将关系国家兴亡”,主要阐述了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近代人所做的自强努力及其失败的原因,进而提出“近代化国防不但需要近代的交通、教育、经济,并又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中国近代史(未删节本)》构建的史学框架和断代史体系,曾引领了近代史研究的风潮,为后来的研究者所推崇,被称为近代中国史研究的开山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