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秦燕春

  • 问茶

    作者:秦燕春

    爱茶与吃茶,似乎很久以来在文人眼里都是需要条件的,茶为嘉木,能欣赏茶的清淡之美的味蕾与人品,都不可太浓郁奔肆。早在魏晋风流的时代,茶事就被时人视为“素业”了。明代专品真味、大放异彩的“文人茶”,更将此意蕴推向高潮中的高潮,例如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之第五子朱权著有《茶谱》,认为“(茶饮)本是林下一家生活,傲物玩世之事,岂白丁可共语哉。予尝举白眼而望青天,汲清泉而烹活火,自谓与天语以扩心志之大,符水火以副内炼之功”;另一文人屠隆在《考盘余事•茶笺》中,则具体规定了这“茶寮”的具体设置:“构一斗室,相傍书斋,内室茶具。教一童子专主茶设,以供长日清谈。寒宵兀坐,幽人首务,不可少废者”;许次纾在《茶疏》中,更列具了适合品茗的非常时刻,例如“披咏疲倦,意绪纷乱、轻阴微雨、小院焚香”等等,无疑都是些斯文雅客清赏的余事、遣怀的勾当。 这茶与百姓人家的“开门七件事”,似乎已经有了距离。 耐人寻味的是,在较早的唐宋年间,茶味当中的人间烟火气象,倒更为丰足一些,所谓“茶为食物,无异米盐”(《旧唐书•李珏传》)。例如顾况(唐)《茶赋》中专意强调茶的实用与精神层面的双重价值,所谓“滋饭疏之精素,供肉食之膻腻。发当暑之清吟,涤通宵之昏昧”;梅尧臣(宋)《南有嘉茗赋》中,赋予茶更为广阔的天地人生,“南有山原兮,不凿不营。乃产嘉茗兮,嚣此众氓”,这茶是雅俗共赏的,“华夷蛮貊,固日饮而无厌;富贵贫贱,不时啜而不宁”。 在茶作为“文化”的童年时代,在陆羽那第一本《茶经》里,其具体内容共分作了十节: “一之源”,阐述茶的起源、茶树的生物特性及自然条件与品质关系,饮茶对生理的功效;“二之具”,阐述茶叶采摘加工生产中的十五种工具及其使用方法;“三之造”,介绍茶葉采摘的要求,及成品茶不同品質的形成特点、对制茶工艺的要求;“四之器”,介绍煮茶、饮茶所用的二十五种器物,提出煮茶、饮茶的正确方法及原则; “五之煮”,阐述炙茶、煮茶的要领,提出茶叶品质的标准; “六之饮”,论述茶叶的煮饮方法,指出加工茶叶的九个关键技术;“七之事”,记述有关茶的历史、嗜好饮茶的名人轶事故事,并介绍茶叶的药用功效;“八之出”,记载陆羽的时代即唐代茶叶产区的分布及所产之茶的质量评述; “九之略”,阐明在深山野寺等特殊环境下加工、烹煮茶叶可省略的一些过程及其器具; “十之图”,将所有茶事内容写成图卷,陈列於室,以作备忘。 在陆羽的时代,那个大唐盛世,国人喝茶,较之如今其实另有不同方法,其别致之处,某种程度上,如今只有少数民族例如在大西南,湖南的“擂茶”或白族的“三道茶”之类,才大有古风存其余韵焉:茶饼不仅要烤干、碾碎,烹煮时更要加盐、加香。而后,流行于斯文宋代的“龙凤茶团”,甚至要掺入龙涎香之类名贵香料,这是让今日茶人要咋舌不已的“名贵待遇”。 这样一种味道浓重而风格丰腴的“茶汤”,也有点象江南乡下流行的“阿婆茶”:女性农闲聚会之时自喝的茶,也是香喷喷甜丝丝五味俱全。 我在苏南浙北交界的湖州——即陆羽当年隐居栖息之地的小莲庄,喝到过一种藤豆茶,也庶几近之:把炒熟的青豆、陈皮、椒盐、桂花,加茶叶一起冲泡。 茶史之上,从烹煮到清饮的划时代的大变革,发生在文绉绉的明朝,且似乎就是江浙导其先鞭。 文人喜欢作酸的明朝偏偏有个杀人如麻的第一天子朱元璋,但这放牛小子无赖儿郎不小心好像还成就了一回风雅领袖,诏令“罢造龙团,唯采茶芽以进”,其关乎政治民生的理由,是为团茶要“碾而揉之,压以银板”,过分劳民伤财。但正是这项“改团饼为散茶”的制度变革,使得茶叶的生产与饮用都有了巨大的改变,“改蒸焙为炒青,改煮烹为沸水冲泡”——笔者有点怀疑,如此优雅天然的改变,难不成因为朱元璋自己就是个来自茶乡的土生土长的“草根”安徽人?众所周知,宋代流行的有点跟“茶”较劲的“点茶”、“斗茶”之游戏精神,与同靠茶吃饭的平头百姓,其实隔膜得很。 有此一举,却使得作为“文化”的中国饮茶方式的历史演变,成为“原始粥茶法—饼茶煮茶法—研膏团茶点茶法—散茶泡茶法”这样一道风景线了。 当然,散茶“撮泡”作为饮法,其实南宋时期在江南例如绍兴已经出现,陆游《安国寺试茶》一诗中已经出现了“不团不饼而曰炒青”的越茶,名“日铸”。 清代虽为游牧民族出身的满族当家,饮茶之风却更是盛况空前,特别乾隆皇帝,他几下江南,至于和杭州名茶龙井、苏州名茶碧螺春,均结下一段又一段不解之缘。 但改革积习总是艰难的,何况在这个泱泱中华,东西南北走过,天时地利不同,人的味蕾与胃口便常常相差甚远。喜欢“抬杠”似乎是此种文化与生俱来的精神气质——这个苗头可是在先秦诸子的时代就开始了,谓余不信的读者,自去参阅老、孔、庄、韩诸子“掐架”的雄姿英风好了。关于茶,例如作于明代万历年间的《茶考》一书,居然还在抨击茶的清饮之法,“北人”很是不屑“南人”的此种改革: 杭俗烹茶,用细茗置茶瓯,以沸汤点之,名为撮泡,北客多哂之,予亦不满。一则味不尽出,一则泡一次而不尽用,亦费而可惜,殊失古人蟹眼、鹧鸪斑之意。 在今日的茶人看来,此种“古意尽失”,实在正是茶有史以来的“救赎”:还茶一个自性清明,一个自由自在,一个自然而然。 享受且迷恋着茶的本色清纯的今日茶人,是很难领会古人涵泳于那种五彩缤纷的茶汤中的独特妙处的。对于今日爱茶吃茶的普通人,我们最渴望达成的,或者就是让我们的眼眸、鼻翼、味蕾与情怀,一起联袂“上路”,循着茶香,走问天涯,地头海角处,青青华盖那满枝头的春深,便是不老无忧、远离污染的一株茶了。 既然迷醉了“茶圣”陆羽、让因此他选择“落叶归根”的,首先就是江南茶,我们“茶道之旅”第一站,就从江南出发吧。 ……
  • 清末民初的晚明想象

    作者:秦燕春

    本书围绕着清末民初这个特殊时段(大致囊括1898-1918二十年),就"晚明想象"这一特殊话题展开讨论,意图重现上一个世纪之交出现并流行于全国上下的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无报不谈明末事",从能够提供当时情境、氛围的材料入手,力图回到现场,体察这种叙述和想象之所以发生并呈现彼种情态的现实缘由和历史渊源,知其然进而知其所以然。 自序:"站着读书"与"三十而立" 导言:一场叙说历史的话语盛宴 第一章 从江湖到庙堂:晚清的"晚明三大家" 第二章 "国族"还是"文化":论"遗" 第三章 论"士"与结"社":历史的"写作"与"模拟" 第四章 风流云散:晚明"艳迹"的黯然回眸 第五章 野史·小说·名物文章:文体决定下的内容 第六章 寓教于乐的尴尬:走向"通俗"的晚明叙事 尾声:回归书斋的"晚明想像"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一个人的情书"·"逃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