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化研究,

  • 当代中国文艺思潮与文化热点

    作者:陶东风

    《文艺学与文化研究丛书——当代中国文艺思潮与文化热点》对98年代以来中国重大的文艺思潮与文化热点进行了深度的解读,更从文化研究的视角作了独到而深刻的分析,对于广大文学艺术爱好者和专业研究人员鄯具奄参考价值。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化和文学艺术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复杂景象,中国特色的市场化、商业化、消费主义以及全球化深刻地改写了文学艺术和文化活动的存在方式、生产模式和接受心理,这对文化和文学艺术的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
  • 视觉文化研究

    作者:李鸿祥

    本书主要以当代影像技术文化为研究视野和背景,以传统审美文化为立足点,重点分析现代社会中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传统审美文化的未来前景。 本书从视觉文化的视野来研究中国传统审美文化,是超越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技术与观念之间界限的一次尝试,既具有理论的原创性,又具有鲜明的现实性和前瞻性。
  • 文化表征与文化研究

    作者:周宪

    《文化表征与文化研究》全书以审美文化为研究对象,依据中国当代文化的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三元格局,着重解析了传统审美文化向当代审美文化诸多层面的转变,透过文化分化的棱镜,讨论从文艺大众化到大众文化、主体角色转变和趣味的发展,进而审视了全球化、媒介文化和消费文化。同时,对当代热门的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展开了专门分析,在此基础上描述了晚近从审美文化研究向文化研究转变的历史轨迹。
  • 视觉文化导论

    作者:(美)尼古拉斯·米尔佐夫

    《视觉文化导论》全面介绍了视觉文化这个令人兴奋的跨学科研究领域。通过追溯从绘画到万维网的视觉文化的历史和理论,本书追问:为何视觉媒介会在当代日常生活中占据如此重要的位置。米尔佐夫提出,是视觉而非文本正在日益成为我们了解当代世界的主要方式。在这本令人耳目一新的导论性著作中,米尔佐夫探讨了: 什么是视觉文化? 视觉的基本要素,包括透视、色彩、线条和视力。 视觉媒体的广泛领域,包括绘画、雕塑、摄影、电视、电影、虚拟现实和互联网等。 “种族”和族群、性别和性以及身体在视觉文化中的重要性。 由戴安娜王妃之死引发的国际性媒体事件,它标志了一个全球视觉文化时代的来临。
  • 中国镜像

    作者:王岳川

    《中国镜像》对90年代中国纷纭复杂的文化现象和思想症候做了深入剖析,勾画了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的总体格局,是近年“中国当代文化研究”前沿领域的一项学术新成果。
  • 男性统治

    作者:[法]皮埃尔·布尔迪厄

  • 后身体

    作者:汪民安

    自从尼采和福柯以后,身体日渐成为当代理论的一个焦点,成为刻写历史痕迹的一个媒介,文化、权力、政治在这里展开了歧异的纷争。而身体不仅仅是被动的刻写机器,它有时成为一股积极主动的爆发性力量。这种两重性使身体和包围它的社会语境存在着一种复杂的关系。本书收集的论文从各个方面对这一关系进行了探讨,在德勒兹、鲍德里亚、齐泽克、朱迪丝、巴特勒等人的论述中重新打开了身体的秘密。而且,福柯的论述或隐或现地几乎贯穿在每一篇论文中。
  • 游牧思想

    作者:吉尔·德勒兹,费利克斯·瓜塔里

    本书是法国哲学家吉尔·德勒兹和费利克斯·瓜塔里的代表性文选。德勒兹是法国当代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法国60年代复兴尼采的关键人物,在对尼采的创造性重读中,将其运用到资本大义的批判中来,由此而同瓜塔里合作写成的《反俄狄浦斯》和《千座高原》获得了世界性声誉。德勒兹在哲学、政治学、精神分析学、电影、文学等方面的研究都具有无与伦比的创造性和开拓性,是名副其实的实验哲学家,尼采式的未来哲学家,博识多学的概念大师。在他这里,哲学脱离了原有的范式神话,成了思想无拘无束的游牧高地。
  • 服装的罗曼史

    作者:罗玛

    《开花的身体:一部服装的罗曼史》讲述从巴斯尔的翘臀欲望到乔治·阿玛尼的柔软肩膀,从第一件比基尼到第一条牛仔裤,从东方的三宅一生到西方的范思哲……服装的历史里藏着无数个不为人知的秘密,它们都超科人们的想像,另有隐情,服装承载着人类最本原的欲望,同时与人类文明史交织在一起,错综复杂。回顾人类的服装发展史,我们发现在道德的指向上,服装和肉体之间一直呈现着一种紧张的关系,当肉体被视为不洁和罪恶的摇篮时,服装便充当起警察的角色。服装的压迫往往以束缚的姿态出现,带有明显的虐恋意味。虐恋的力量到底有多强大?穿衣服的目的到底有哪些,你可曾想过?
  • 拉康与后女性主义

    作者:赖特 (WrightElizabeth)

    雅克·拉康,世称“法国的弗洛伊德”,后现代心理分析的关键人物,批评界对他的评价颇有分岐,褒贬不一,有的对其大加挞伐,有的则对其推崇备至,称其为弗洛伊德之后最具独创性的心理分析理论家。“后女性主义”也是一个颇有争议的术语,其意义既可以指大众媒体对传统女性主义争取女性平等的斗争所做的一种回击,也可以指另外一个完全不同意义上的女性主义,即女性主义针对顽固的男权主义以及女性被边缘化这一倾向对自身所做的重要定位。拉康与后女性主义均常被人误解,但除此之外它们二者之间还有什么共通之处呢? 这个问题的中心议题即是“身份”问题。拉康首当其冲极力反对把性别身份归结为生物决定论的观点,认为性别身份具有“相互作用”(transaction)的性质,完全不受生物本性的影响。因此关键就要看女性主义如何能够充分利用肯定性(affirmative)身份。在这个问题上拉康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因为他不仅为女性确立了一个无懈可击的位置,而且在批评肯定性性别身份的同时,他并没有完全消除或者说解构肯定性性别身份本身。本书作者伊里莎白 赖特就是希望在拉康思想的指引下对此过程作一清晰阐述。
  • 走出文化的封闭圈

    作者:张隆溪

  • 想象城市的方式

    作者:罗岗

    本书为罗岗的学术随笔集,收录了作者的20篇论文,是其多年学术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文中既有对诸多西方思想家——韦伯、福柯、本雅明等人的研究思考,也有对于“都市研究”的分析阐释,亦有文学研究者对文本问题的关注和思索,其理论研究与中国的社会现实有着紧密的联系,体现了当代知识分子的人文关怀、岗位意识,体现了文学研究自觉将理论思考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诉求。这些文章规范严谨、观点独到,而又贴近现实、妙趣横生,在文学研究、文学作品的解读中探究了中国现代化、现代性问题,兼具学术性和实用性价值。
  • 思想操练

    作者:丁东,谢泳,高增德,赵诚,智效民

    了解真实的历史,探索末知的世界,关心人类的命运。 对以往的历史要保持温情和敬意,这是钱穆先生的话,我就是用这个态度来看中国现代历史的。 戴着“需要的眼镜”解读20世纪的中国,只能是陈旧的传说;怀着问题意识反思,给我带业强烈的震撼。 历史是不能回避的,学术是需要刷新的,思想是应不断反思的。 历史是一个巨大的黑箱,我只能窥见其中的一隅。 一个健康向上的社会,必定有知识分子在充当着灵魂和思想库。优秀的学者,必定和优秀的作家、报人一起,经常发出代表社会良知的声音,抵抗着腐败和堕落。他们的思考和声音,不只是着眼于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是着眼于全社会和全人类的幸福,针对短视能够提出远见,针对狂热能够倡导理性。一个突出的标志,就是为受污辱与损害的人们说话,为弱势群体代言,为匡扶正义而不懈努力。当某些官僚利益与公众利益发生冲突时,一定有人站出来为公众利益呐喊;当一般人群的利益与强势群体的利益发生冲突时,一定有人站出来为一般人群声辩。而现在我们面临的有权力资本化现象,有社会不公的现象,但学界乃至整个知识界有些人对此麻木不仁,甚至显得趋炎附势。一些尚能洁身自好的学者,在专业领域尚能严肃认真,对公共事务却无可奈何,望而生畏或望而生厌,于是掉头而去,躲进书斋了事。少数人不甘沉默,但也缺少在公共传媒上表达的机会和渠道。这样,在整个社会舆论当中,良知的空白和缺位有时居然成了常态。 改变学者整体上失职的状态固然需要外部环境,但学界自身并不是没有努力的余地。还应当从专业领域的尽职自律做起,同时向公共领域的尽职努力。
  • 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

    作者:刘小枫

    【注】:这本书由于dangdang网提供的资料里少了一位isbn编号,请大家收藏时注意,收藏《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建议采用这一本:http://www.douban.com/subject/1015660/。——豆瓣团队。 ———————————————— 本书旨在以现代性问题为焦点,审理百年来的欧美社会理论对现代性的观察和把握,既非单纯评述,亦非系统论析,力求通过进入现代性问题的纵深来讨论迄今的社会理论的问题性。在考察欧美社会理论、探析现代性问题的思路中,我着意引人现代中国的基本问题。毫不隐瞒地说,我是带着中国的现代性问题来审理欧美的社会理论的,这基于一个个人的观点:并没有与欧美的现代性绝然不同的中国的现代性,尽管中国的现代性具有历史的具体性。因此,把对中国的现代性的思考引入对欧美社会理论的审理过程是有益的。 在本书中,中西二元景观因此将遭遇进一步的挑战:现代的问题性成为现代思想的主题,从根本上讲,这些问题对中西文化理念和社会形态的演化都是命运与共的。我并不打算抹煞或忽略现代性问题在中西方思想和社会中的具体历史差异,但我更愿尝试协调现代性命运的休戚与共和历史差异之间的张力。欧美的社会理论在基本构架和实证研究两个方面均已有极为丰富的积累。建构中国的社会理论,既不可能撇开这些积累,也不应仅限于译述和套用,带着中国问题进入西方问题再返回中国问题,才是值得尝试的思路。本书不想面面俱到地罗列排比欧美社会理论的主流论说,而是依自己的问题意识有选择地论涉(哪怕在欧美学界已被遗忘或未受重视的)切己的论说。这并不是为了建构所谓中国化或本土化的社会理论(这种提法乃基于中西二元景观),我关心的是,如何让中国的现代性经验参与社会理论的修茸,从而推进对困扰现代思想的现代性问题的把握。
  • 社会是如何可能的

    作者:[德] 齐美尔

    这本文选着眼于社会学本体知识,试图通过严谨的论述和明确而有根据的限定,构建社会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全书从微观社会到宏观社会,多角度展开社会学的丰富而生动的内容。作者注重知识的理论性、权威性、时代性和应用性,使社会学的基本理论与广阔的社会生活实际结合起来。
  • 瓦尔特·本雅明:救赎美学

    作者:理查德·沃林

    20世纪思想家中很少有人像德国犹太裔哲学家、文化和文学批评家瓦尔特·本雅明这样具有持久影响力。 理查德·沃林的书是有关本雅明著述的导论性读物中最明晰和最富洞见的一本,它对本雅明与阿多诺、布莱希特、犹太教弥赛亚主义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复杂关系进行了充满哲理的阐述。不仅如此,沃林还对本雅明那些曾被广泛研究过的论波德莱尔、历史编撰学和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的著述进行了鞭辟入里的细致阐释。而在专门撰写的新版导言中,沃林则对本雅明未完成的拱廊街计划以及本雅明著作接受史中的新趋势、他的思想和关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当代争论的相关性等进行了探讨。 本书主要介绍了通向《德国悲苦剧的起源》之路、理念与认识论、从弥赛亚主义到唯物主义、本雅明和布莱希特、阿多诺—本雅明争论、本雅明的唯物主义经验理论等内容。这是一部极其成功的瓦尔特·本雅明思想传记……(它)对本雅明的著作进行了充满原创性的探讨,并将本雅明所提出的那些在我们这个时代依旧非常敏感的问题径直摆到了读者面前。
  • 文化的病症

    作者:张柠

    《文化的病症——中国当代经济研究》一书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作者张柠的批判理性,与那种自我闭抑的学院传统无关。他来自大众文化批评的前线,他是“修鞋匠”式的精细的观察者,拥有丰富的现场经验,对文化时尚和市场运作了如指掌,在资讯的资源上具备了强大的优势。第一章《文学商品化的起源》是罕见的杰作,其中对农民、农贸市场和农民的市场趣味的深切读解,完全取决于他长达数十年的个人经验。张柠是从乡村走向城市的一个范例。他的个人经验和生命知识成功地融入了他的写作,使之散发出犀利而精确的显微镜式的魅力。所有这些都是闭抑的学院学术和学理所无法企及的。
  • 身体政治

    作者:葛红兵,宋耕

    这是一次关于身体与文学关系问题的思考与探讨。从中国思想的原初立场,“五四”新文化革命中的“身体”观念,革命时代的身体意识形态,到身体写作,性政治,身的在世状态以及身体的后现代处境,著者们对身体、文化、政治三者的关系作了深刻的探索。进入本书,感受一次身体“大写作”。 以“身”来指认“人”是始原期汉语思想的重要特征,这个特征进一步发展为“贵身”说,使“身”在中国思想中成为一个本体论概念,并构成3 世纪前始原期中国思想的原初立场。贵身论中的“身”在先秦思维中处于从实体论的“身体”向虚体论的“自身”动态转化之中,但以实体涵义为主。中国先秦思想中的身体哲学观念非常丰富,“以身为天下贵”、“推己及人 ”是贵身论哲学的一体两翼,贵身说、赤子说、修身说、舍身说等则构成了其完备的概念系统。重温公元3世纪前中国思想中的“身体”观念对建构中国现代思想文化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 德国悲剧的起源

    作者:[德] 瓦尔特·本雅明

    《德国悲剧的起源》是本雅明最重要的代表作,这部论德国巴洛克悲剧的杰作,在本雅明谋求教职时却不无悲剧性地失败了。这部后来取得巨大声誉的作品有意显示巴洛克悲剧与作者自己的时代的惊人相似。同时,本雅明最重要的“寓言”思想正是在此得到的阐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