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三农问题

  • 大气候

    作者:李昌平

    本书充分涵盖了三农问题的各大主要方面,包括农村改革三十年的回顾,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发展道路,新农村土地制度建设,新农村治理制度建设,新农村金融建设,粮食与农产品安全问题,话语体系沟通,扶贫方式探讨等,结合三鹿奶粉事件、猪肉价格飙升等最新事件,以及三中全会文件、中央一号文件等最新政策,为您展现一个特殊视角下的中国农村。
  • 三农问题与世纪反思

    作者:温铁军

    如果我们把农民问题、农村和农业经济的微观研究,置于国家制度变迁和资源环境制约的前提之下,从国民经济发展的宏观高度看中国的问题,就可以形成一个研究农村制度问题的前提性的假设:中国的问题是“一个资源禀赋较差的发展中的农民国家,通过内向型自我积累追求被西方主导的工业化的发展问题”。在这个前提下讨论中国的“三农”问题,除了按照宪法原则应该遵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外,需要借鉴和扬弃的理论主要是发展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
  • 经济发展中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作者:约翰逊,林毅夫,赵耀辉

    本书是从国际著名经济学家,美国文学和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学术顾问D.盖尔·约翰逊教授发表过的英文论文中挑选出23篇文章翻译而成的。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农业经济学,特别是对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问题的探讨;二是中国经济问题,特别是对人口增长、中国农业和农村问题的分析;三是前社会主义国家经济转轨问题的研究。 读者对象:供高校经济系师生及经济专业读者使用参考。
  • 乡村社会关键词

    作者:贺雪峰

    《乡村社会关键词:进入21世纪的中国乡村素描》是贺雪峰先生对20多个省的乡村所做的调查。40多篇精短的调查笔记,呈现出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农村的真实状况。在长期经验观察和深厚理论积淀的支撑下,作者敏锐地捕捉到乡村巨变的蛛丝马迹,金融危机时农民在城乡之间进退有据,两代农民工的差异,新型城市对农村的剥削,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人情,农村老年人静悄悄的自杀,丧礼上的狂歌劲舞与“灰公醋婆”,理性行动所导致的非理性后果。 这份真实而沉重的笔记体素描,将引领你重新审视我们的乡村和中国的未来。
  • 什么农村 什么问题

    作者:贺雪峰

    本书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部分,一是2004年年初写作的题为“农村政策基础研究”的五篇论文,试图以对政策、法律和制度在农村实践过程、机制和后果及其区域差异的研究,揭示农村内部结构的复杂层面,为农村政策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从而在农村政策研究和基础理论研究之间建立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二是主要写于2004~2006年的一组讨论农民行动逻辑的论文,试图从村民和村庄的角度解释乡村治理中的各种现象。三是写于2005~2006年的一组讨论农村研究中经验研究重要性的文章,是在农村调查研究形成的关于调研方法的一些感悟,及对中国社会科学本土化的期待。四是2001年以来主要由我执笔表述的华中农村研究者的一些研究共识与策略。此外,导论部分是2006年应《中国社会科学》编辑部邀请所写《中国社会科学学术前沿(2006~2007)》的章,试图站在我们的立场对当前中国乡村治理的现状作些归纳,对乡村治理的可能发展作出描述。
  • “三农”问题与制度变迁

    作者:温铁军

    《三农问题与制度变迁》出第一版时,他刚因实事求是地提出了与被农村基层的草根试验所证伪的那些主张不同的观点而遭到体制内“拆庙赶和尚”的尴尬境遇于是他说:写此书乃“立此存照”,读此书需“细看注脚”。《三农问题与制度变迁》出第二版时,虽然他从本土实践中提出的“二农问题”已经被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他发起并推动的当代“新乡村建设”也已经家喻户晓;但他却再次遭遇尴尬于是他说:改此书乃“以正视听”,读此书则“斑全豹”。
  • 如何研究中国

    作者:曹锦清

    《如何研究中国》是曹锦清先生继《黄河边的中国》后,持续对中国观察、研究与思考的成果汇总。文集由22篇文章组成,其中的大部分都已发表,且讲演稿居多。根据文章的内容和关注角度的不同,文集被分成了三部分:第一部分“中国研究的方法”,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中国研究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第二部分“重新发现传统”,既是作者从历史中汲取资源分析当下中国,亦是作者从新的角度诠释历史;第三部分“中国转型转向何方”,是作者以学者身份对转型中国发表的看法。《如何研究中国》一以贯之地体现了曹先生浓厚的现实关切和人文关怀,而“三农”问题则始终是他关注的核心问题。借助于走出书斋,深入群众、深入农村的研究方法,曹先生对许多社会热点问题的看法十分新颖和深刻,极具启发意义。
  • 从晏阳初到温铁军

    作者:孟雷

    从晏阳初到温铁军,ISBN:9787508036090,作者:孟雷编著;胡敏图片整理
  • 农民为什么离开土地

    作者:朱启臻,赵晨鸣

    《农民为什么离开土地》通过活生生的案例和事实,揭示了中国农民生活的艰辛和代际之间对土地态度的变化,中国农村人口离土的趋势及其对农业的影响。“农民不愿种地”是中国农业面临的最为突出的问题,也是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最大障碍。农业劳动力的老化和匮乏成为中国农业面临的新问题。农民为什么离开土地?如何拯救农业?脱离了农业特点和违背农业发展规律的种种做法会把农业推向危险的边缘。呼唤全社会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是贯穿全书的主题。 全书30万字,通俗易懂,感人肺腑,富有启发性。不仅适合与农业有关的研究者、管理者阅读,也是面向所有社会成员进行农业教育和了解农民的教材。
  • 解构现代化

    作者:温铁军

    精彩片段:我多次强调自己只是个"试验员",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做规范性的拳术研究的"学者"。因为这种规范研究,按照清华大学秦晖教授的说法,所追求的本来就应该是"一种片面的深刻"。我觉得这样研究的学问越精致化,就可能会离客观现实越远,我们的书斋学者这样研究下去,就可能难以解释现实。而我,由于得到了参与农村政策试验区调研的最好的机会,能够把人生中最好的时光,花在用脚做学问上,就是靠长期下基层搞调研才积累了一些粗浅的感性认识。不过,也许恰恰因为不懂多少理论,这是我的不足,所以,搞了20年的调研,到现在也不过只是收获了一堆困惑,因此,说买在话。我只能向大家汇报一下我的困惑。
  • 乡村建设理论

    作者:梁漱溟

    梁漱溟作品集全新整理 权威文本 梁漱溟先生致力于解决中国问题之代表作品 中国近百年史,也可以说是一部乡村破坏史。 中国国家之新生命,必于农村求之;必农村有新生命,而后中国国家乃有新生命。 今后中国人向上兴奋地新方向是什么?老实不客气的说:就是我们的乡村建设运动! —————————————————— —————————————————— 本书为梁漱溟作品集之一,其余两本为《中国文化要义》和《人心与人生》。2005年前后这三本书都曾作为“世纪人文系列丛书•世纪文库”系列出版。《这次为新版,改变了开本与定价,增添了一些珍贵的手迹照片,并增加了部分附录,使其更具权威性与收藏价值。 本书是梁漱溟先生社会政治思想的代表作。从认识和解决中国社会问题入手,系统地阐述了梁漱溟对中国社会改造与乡村教育关系的思想。他以乡村为中国文化之本的思想,以及通过教育手段来改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组织结构,培养新伦理,建设新礼俗的思想,都是对中国社会根本问题思考的积极实践。
  • 杜润生自述

    作者:杜润生

    《杜润生自述:中国农村体制改革重大决策纪实》主要记述了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到十一届三中会会以后农村变革的有关情况及作者长期从事并领导中国农村体制改革的回顾与思考,是作者的亲历、亲闻、亲见。对于了解我们党关于农村政策的决策过程及高层争论,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现实参考意义。
  • 新乡土中国

    作者:贺雪峰

    本书是对当下中国乡村所做的调查,全书没有大而无当的理论,全是一篇篇短小的调查笔记,一点点建立起关于中国当下农村的各个面向。六十多篇笔记使活生生的乡村如在目击,呈现实际乡村的处境与复杂性。作者抓住生活细节做深入透视。如:农村里的半熟人社会,农民的合作能力,制度下乡,村庄精英的谱系,农民负担机理,积极行政的功与过,等等,让你最终沉浸到乡村中,冲击你原有的对乡村的经验与想像,让你去思考,甚至想有所行动。这正是不易觉察的中国经验、中国常识。
  • 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

    作者:林毅夫

    本书前5篇文章探讨农作制度变迁的原因,不同的农作制度对家业发展的影响;后4篇文章将探讨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农业技术的选择、创新和扩散;最后一篇文章则纵论五千年的历史,说明中国的科技在前现代社会领先于世界各国,但到现代社会却落后于西方的原因。
  • 我们到底要什么

    作者:温铁军

    尽管中国多次承诺要采取“可持续发展战略”,但直到进入21世纪,各地政府官员们认同的目标仍然是“世界工厂”,尤其是不计代价地跑步加入全球化以后,发展的思路更加集中在如何跨越式高增长和创造GDP高速度上;这意味着我们这个世界人口大国、资源小国将继续着殃及子孙的“饮鸩止渴”,当然 会导致更多的资源消耗、环境破坏和更大程度的被国际金融资本剥夺。 也许,这一切都只是迫不得已,难道我们还有其他选择?当大多数人热衷按照西方勾勒的现代化模式亦步亦趋的时候,作者却在扪心自问:作为跨世纪的中国人,究竟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现代化道路”?我们到底要什么……
  • 成都方式

    作者:易中天

    本书是易中天教授在2005年8月1日到10月1 日两个月间就成都市启动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所做的访谈集,考察了成都市城乡一体化、基层民主建设、规范化服务型政府等方面的改革成果,并就成都市的改革作出了自己独到的分析,展示了在这一进程中站在改革潮头浪尖的官员们鲜明生动的形象,提供了构建和谐社会大环境下统筹城乡一体化的一种可资借鉴的有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