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教育哲学

  • 现代西方教育哲学的历史考察

    作者:彭正梅

    《现代西方教育哲学的历史考察》是关于研究“现代西方教育哲学历史”的专著,书中包括了:民主的社会和政治哲学、精神科学教育学的基本特征、法兰克福学派的解放学说、教学自身逻辑的寻求、哈贝马斯的认识兴趣论及其批判等内容。《现代西方教育哲学的历史考察》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 教育知识的哲学

    作者:布列钦卡

    本书是一本专业性很强的著作。本书的翻译是对我们的学术功底和翻译水平的一次考验。在经历了近乎痛苦的翻译过程之后,掩卷沉思时却也发现,作者在书中展示的学术才识和智慧之光芒,却是语言的差异所无法遮盖住的。本书为我国学者透视国外,特别是欧洲大陆的教育学理论研究打开了一扇窗子,为我国的教育学理论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参考,有助于学界重新审视国际教育学研究的现状,认识我们所未熟悉的理念和研究思路,从而在新的世纪把握教育学研究的基本走向。 本书从批判性探讨人们所熟知的、同时被要求是科学的、实践的、描述一说明的和规范的教育理论开始的。把教育理论分为三类:经验的教育科学,教育哲学和实践教育学。每类教育理论对其各自的不同目的都是不可或缺的。不能把这三类教育理论捏合为一种混乱的、不明确的“总体理论”,而是要对此科学地进行区分和不同对待,因为每类理论都有其不同的任务、侧重点和语言表述形式。本书的出版有助于加强中德两国教育科学研究者的思想交流和合作。
  • 规训与教化

    作者:金生鈜

    现代教育中的规训是怎样产生的?教化的理想是如何被遗忘的?精神教化的价值怎样才能实现? 本书从现代性的文化处境出发,在理性、个体化、自我实现、理想、道德、知识等方面探究教育的现代性问题,分析了教育中的规训结构与教化的困境,研究了规训与教化在现代性演变过程中的对抗与冲突,阐述了规训展现的教育、政治和文化问题,思索重建文化理想、构筑教育生活、治理公共政治的教化途径。 我们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寻求教化的精神家园。思想虽然表达了理想的情怀,却具有指向现实的理性审慎。
  • 教育哲学

    作者:石中英

    《教育哲学》内容简介:20世纪以来,教育哲学的研究和教学始终面临着三个主要问题:教育哲学有必要吗?教育哲学是不是太抽象?有哲学就行了,何必又添一个教育哲学?导言主要致力于思考这些问题,从分析“哲学”与“教育活动”之间的内在关联人手,说明哲学对于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价值,继而重新阐释“哲学”的概念,消除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哲学的“恐惧”,最后阐明一般意义上的“哲学”对于日常教育生活的不充分性,以便为教育哲学的独立存在做理性的辩护。
  • 教育哲学

    作者:诺丁斯

    《教育哲学》主要内容:因为在社会实践中蔓延的和广泛感觉到的困难,哲学问题产生了。但这一事实被掩盖了,因为哲学家成了运用技术语言的一种专业化的阶级,这一技术语言与人们表述直接苦难的语言不同。但在一种体制非常有影响的地方,它与利益冲突之间的联系将被人们发现,这一利益冲突要求某种社会调适计划。在这一点上,哲学和教育之间的密切联系显现出来。事实上,教育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有利的位置,与技术语言不同,从这一有利位置出发,哲学讨论的意义将会渗透到人类……
  • 教育哲学通论

    作者:黄济

    《教育哲学通论》是黄济教授的一部教育哲学研究专著,分为三编。第一编,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第二编,现代西方教育哲学流派;第三编,教育哲学的基本问题。作者站在现代教育科学发展的高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和西方教育哲学流派作了系统的梳理和评价,力求做到“古为今用”和“洋为中用”。 通览全书,内容精深,见解精辟,论述精到。作者按照“古今贯通,中西融合”的研究思路,对教育哲学一科作了迄今为止最为系统的总结和评价,在吸收古今中外教育哲学思想精华的基础上,结合当今教育实际问题,构建起了一个既有民族特点又有现代意识的教育哲学体系。
  • 脑中之轮

    作者:斯普林格

    书中着重论述了教育哲学发展史上关于自由、权威、文化关系、学校制度、人权等主题的讨论。诸如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柏拉图的国家教育思想,卢梭的性别教育和契约思想,布鲁姆的文化主体思想,古德曼的自由学校教育思想,艾里什的消除学校教育思想,弗莱尔的批判教育思想等等。 每一个思想家和流派都介绍得简短明晰,作为教育哲学的入门性读本,本书是相当不错的。
  • 高等教育哲学

    作者:约翰·S·布鲁贝克

    本书各章将论述相互关联的八个方面。首先论述的是,我们怎样才能知道高深的学问在何时是可靠的;高深的学部是否因为要躲避市场和政治竞争场所的曲解,而只好被关在密封的象牙塔中,或者应该在具有这些成分和事件的熔炉中得到锤炼(第二章);具有高深学问的专家都是他们各自学科中称职胜任的评判人和鉴定人,大学里的学者社团是否应该成为一个自治体(第一章);在进行这些深奥学问的教育的过程中,为了推进这些学问的发展,学院和中学的教师是否应该享有完全的理智上的独立性----也就是术自由(第三章);显然,并不是每个人都具有掌握高深学问的才能的,那么学院和大学之门应该向谁开放,选择的标准应该是门第主义、功利主义还是平等主义的(第四章);我们应该怎样为那些进了本科学院的学生组织教育,他们所受的高等教育应该像自由教育一样本身就是目的,还是应该朝着更为实用和专业的方向(第五章);高等教育是否需要高等教育学,深奥的教材如何选择,教材应有怎样的结构和组织,学习的动机应如何形成,学习成绩如何评价(第六章);高深学问的微妙的差异是否需要一种比一般道德更高深的伦理道德,也就是一种具体的职业道德(第七章);最后,是否存在一种意味深长的观念,在这观念中对高深学问的探索具有宗教的内涵(第八章)。
  • 论教育学

    作者:(德)伊曼努尔・康德

    《论教育学》和《系科之争》是康德的两部与教育有关的著作:前者是他在柯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的讲义,后者则是他在不同时期撰写的三篇论文的集合,内容主要是讨论大学中哲学(康德这里指广义的以理性知识本身为目的的理论研究)与实用学科(以及知识界与政府)的关系。这两部作品是我们了解康德教育思想的基本材料。
  • 告别功利

    作者:[美] 玛莎·努斯鲍姆

    《告别功利:人文教育忧思录》内容简介:在这《告别功利:人文教育忧思录》中,当代著名哲学家玛莎·努斯鲍姆从根本上批判了一种思想,即教育首先是为经济增长服务的工具。她指出,经济增长并不一定导致更好的生活质量:忽视、嘲讽艺术和人文学科,将使我们大家的生活质量以及我们民主制度的健康陷入危险。 作者指出,从教育的历史上说,人文学科曾经是教育的中心内容,因为人文教育被认为是培养负责任的、有能力的公民的重要手段。但是,近年来,不管是在美国,还是在世界其他国家,教育的目的走向了令人担忧的方向。急切地想推动经济发展,国家日益将培养学生的经济生产力作为主要目标,而不是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让他们成为有知识、有道德、负责任的公民。这种以获利的技能为中心的教育是短视的,已经腐蚀了青年人质疑权威的勇气与能力,降低了他们对弱势群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同情心,削弱了人们处理复杂的全球性问题的能力。这些基本能力的缺失对健全的社会和世界是有害的。为改变这种状况,作者认为我们应该抵制将教育降格为GDP的工具;相反,我们应该将教育和人文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们成为对他们的国家和整个世界有责任心的公民。
  • 教育的哲学基础

    作者:奥兹门,

    《教育的哲学基础》(第7版)是在美国使用时间最长、再版次数最多的教育哲学教材之一。作者从对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哲学思想的形成背景出发,以人物为线索,介绍了历史上主要的哲学观点及其发展脉络,进而论述了各学说在教育目的、教育方法、课程、教师角色等方面的具体主张。为了拓展读者的哲学视野,作者还集中概括了各学说受到的责难与批评,并节选了有代表性的论著,激发读者投入到更广泛和深入的阅读与思考当中。不管是初学者,具有一定基础的专业人员,还是教授这门课程的教师,都会发现这是一本非常适用的参考读物。
  • 教学机智

    作者:马克斯·范梅南

    马克斯·范梅南教授是北美“现象学教育学”的领袖人物之一。《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是当代西方现象学教育学的经典之作。该书在北美和欧洲拥有广泛的读者,在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该书于1991年在加拿大和美国同时出版,随后不久,便被译成了西班牙、挪威、朝鲜等不同语言的译本。范梅南教授以他独到的现象学研究方法和敏锐的教育经验,从“现象学教育学”的角度,以教师、父母和学生的生活经历为原材料,对教育学的诸多方面进行了十分深刻的和有益的思考。他在本书中提出的新型教育学思想和概念,如“教育机智”、“教师替代父母的关系”、“教育的情绪”、“教育生活的体验”、“对学生的主体性的体验”,等等,引起了教育界、学书界的广泛关注和兴趣并在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盛行,对以责任和使命为基础的pedagogy一词还很陌生的北美掀起了一股“教育学热”。 本书既能作为教育学的经典,又能避免被各种各样的传统和现代教育学理论术语所困扰,是教育专家和学者、普通教师、儿童心理工作者、家长以及那些与年轻一代成长息息相关的成年人都感兴趣的好书。
  • 教育学的文化性格

    作者:石中英

    本书是一部学术性和思想性较强的教育哲学著作。作者主要研究了几百年来一直困扰教育学界的“教育学是什么”的问题。系统批判了历史几种主要的研究框架及其教育学观。从文化学角度深入分析了教育学活动诸要素与定文化形式之间的内在关联,比较了德国、美国和中国的文化传统与教育学传统提出了“教育学的文化性格”、“教育学的民族性格”、“教育学的理论品格”等重要概念和命题整个研究视野广阔、材料丰富、结构严谨、富于创见、对于确立中国教育学的学术自主及各教育学科的研究与发展具有较大的方法论意义。
  • 大学的理念

    作者:约翰·亨利·纽曼

    本书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作者于1852年在都柏林所做的一系列演讲,第二部分是10篇关于大学学科的演讲和论文。本书充分表现了西方高等教育中所遵循的精神原则和操作方法,对于正在进行重要变革的中国高等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应该具有实际的借鉴作用。 《大学的理念》导读 一 纽曼的论证/[001] 二 内容分析表/[005] 三 反思的问题/[O11] 《大学的理念》界定与诠释 前言 第一卷 大学教育——分九讲阐述 第一讲 导言/[033] 第二讲 神学——知识的一个分支/[046] 第三讲 神学对其他知识分支的关系/[063] 第四讲 其他知识分支对神学的关系/[083] 第五讲 作为自身目的的知识/[104] 第六讲 从与学习的关系看待知识/[123] 第七讲 从与职业技能的关系看待知识/[143] 第八讲 从与宗教的关系看待知识/[163] 第九讲 教会对知识的职责/[184] 第二卷 大学科目——在一些演讲和论文中的论述(选文四篇) 选文一 基督教与文学——在哲学与文学院的演讲(1854年11月)/[205] 选文二 英语中的天主教文学(1854年一1858年)/[219] 选文三 基督教与自然科学——在医学院的演讲(1855年11月)/[246] 选文四基督教与科学研究——为理学院写的演讲稿(1855年)/[264] 注释 评论:再思《大学的理念》 解释性论文导言/[289] 纽曼时代的纽曼——马莎·麦克马金·加兰德/[295] 纽曼的大学与我们的大学——弗兰克·M·特纳/[312] 神学与大学:纽曼的理念与当前的现实——乔治·M·马斯登/[332] <大学的理念》中自我的悖论——萨拉·卡斯特洛一克拉伦/[348] 纽曼与电子大学的理念一乔治·P·兰多/[369] 建议阅读书目 评论人介绍 译后记
  • 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

    作者:[美] 约翰·杜威(John Dewey

    本书收杜威六部著作:《我的教育信条》、《学校与社会》、《儿童与课程》、《教育中的道德原理》、《教育中的兴趣与努力》和《明日之学校》。
  • 民主主义与教育

    作者:[美] 约翰·杜威

    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杜威全面阐述了他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把民主的思想引入教育,就教育的本质、目的、内容、方法、教材等问题提出了独特的见解。
  • 教育究竟是什么?

    作者:〔英〕乔伊•帕尔默

    本书对古今中外100位最重要的思想家的教育思想进行了深刻挖掘,从不同视角论述了教育的本质,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幅恢宏的历史画卷。本书特色在于: 新领域: 列入本书的思想家,有一大批是中国教育学界知之甚少或全然不知的新人物;另一些人,如达尔文、甘地等,虽然很熟悉,但一直在教育史和教育理论研究者的视野之外。这些新人物的出现为教育史的研究开拓了新领域。 新问题:本书涉及的思想家多是开创性的人物,他们敢于提出问题,敢于挑战权威,另立新论:穷人教育学、被压迫者教育学、批判教育学、解放教育、巨型大学、反英才教育、计算机取代学校、非学校化社会、童年的消失、美国文化是童年的敌人、少就是多的课程论、多元智能理论、不分级学校、学校与政府分离……等等,可谓异彩缤纷。 新眼光:本书各篇文章提供了许多新史实、新观点,为我国教育史和教育理论工作者长期以来对某些历史人物评价的思维定势提供了新的清醒剂,如林克编的《康德论教育》一书之不足信、卢梭《爱弥儿》的草稿和续编,赫尔巴特在伦理学、心理学基础上建立教育学的尝试的失败,杜威明确反对儿童中心主义、强调教师作用……等等,都使人耳目一新。 新线索: 本书各篇之末都附有各思想家的著作目录以及进一步研究的其他参考书目。这些书目既有19世纪出版的,又有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出版的,为进一步研究各思想家的教育观提供了最新的资料来源的线索。 新视野: 本书各篇作者来自许多国家,在一定程度上本书部分地反映了世纪之交前后各国同行对历代思想家教育思想研究的新动态、新成就、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