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2014

  • 你了解全世界,却不了解我

    作者:仇小丫

    我每天在这条街上遇到无数个人,只有你一个人用这样的方式和我打招呼:“人要往前走,不可以经常回头看。”可是我不回头就看不到你,回头,就会摔跟头。你不知道,我甚至想要离你远一些。你不知道,你了解全世界,却不了解我。本书收录了作者在人人网上拥有极高点击率和广泛好评的随笔日志,以青春励志、男女情感、异国生活,成长经历为主要内容。既接地气,又有人文情怀。以其犀利幽默,诙谐风趣、时而冷静、时而温暖、时而治愈的笔锋去描写作者身边朋友,以及作者自己的故事,以轻松幽默的笔调慢慢的讲诉给读者。
  • 大家都有病2

    作者:朱德庸

    这是一个一半的人以复杂的方法爱简单的爱,一半的人以简单的方法爱复杂的爱的世界。 这个世界里,有些笨蛋需要同情,有些笨蛋需要忍耐,有些笨蛋需要帮助,有些笨蛋需要拯救,有些笨蛋需要恋爱,有些笨蛋需要的只是另一个笨蛋。 朱德庸最新漫画作品《大家都有病2:跟笨蛋一起谈恋爱》关注现代爱情,秉持一贯犀利幽默的笔调,全方面描画了现代社会男人的爱,女人的爱,情人的爱,动物的爱,机器人的爱,外星人的爱等形形色色爱情的模式,而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爱情天气,在这本书里,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爱情避雨方法。
  • 先吻我

    作者:【英】洛蒂•莫高琪

    一出生就没见过生父的雷拉自小与患病的母亲相依为命,她头脑清醒、性格孤僻,在母亲重病直至去世的过程中,她逐渐沉迷于网络世界的虚拟友谊而无法自拔。在浩瀚的网络中,年轻孤独的雷拉偶然认识了美丽而脆弱的苔丝,两人一拍即合,成为无话不谈的忘年交。 随着交往的深入,雷拉知道了苔丝不为人知的秘密:她之所以沉迷网络是为了找人假扮自己,因为她要瞒着所有亲朋好友结束自己的生命。 而雷拉成为代替她活下去的唯一人选…… —————————————————— 是反抗,也是毁灭;是噩梦,更是救赎 一句神秘隐语 KISS ME FIRST 将她引向幽暗深沉的人性深处…… 2014年全面刷新世界图书畅销榜的经典惊悚力作! 推荐理由1: 让全世界出版社陷入争夺大战的一本书! 《先吻我》是英国书市今年最大一笔版权交易之一,仅英国就有11家出版社竞标,最后由泛麦克米兰(Pan Macmillan)出版集团旗下Picador出版社取得版权。英国、法国、美国、中国、德国、加拿大、日本、荷兰、西班牙、瑞典、中国台湾、土耳其——全球12个国家地区同步发行上市!简体中文版由儒意欣欣文化引进。 推荐理由2: 《先吻我》感人至深,它有关于自杀、异化,以及无辜的背叛,是一个隐藏在可怕迷局中的成长故事,惊悚、温暖的同时又出乎意料——洛蒂•莫高琪在同情和恐怖之间把握得非常好,既引人入胜又发人深省。故事中的悬念引领读者去阅读,而所讲事件则映射了当下,给那些“被网络喂养大”的年轻人以警示。 推荐理由3: 《先吻我》一书改编自真实事件,灵感来自作者的祖母,她企图协助他人自杀而被判处9个月的监禁。于是洛洛蒂•莫高琪蒂便以此为脚本,深刻描写年轻一代对生命的感触和圆谎的代价…… 推荐理由4: 属于《消失的爱人》《偷影子的人》《别相信任何人》同类题材,更温暖更悬疑更有代入感。《世界时装之苑》评价《先吻我》:“跟本年度的《消失的爱人》一样值得欢呼,请在你的沙滩包里装上它。”
  • 我等的人,在多远的未来

    作者:韩力

    13年前,一场长达7年、刻骨铭心、堪称完美的恋爱毫无征兆地结束。他曾是韩力最初电台主持梦想的激活者和她生命中第一个脑残粉。戏剧的是,命运关上一道门的同时也为她打开了另一扇门:韩力以北京音乐广播第一届业余主持人大赛第三名的成绩,进入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由此开启了她的主播生涯。12年坚守梦想,精心耕耘,她为无数听众送去温暖的音乐祝福,真诚分享自己的感悟与故事,成为听众最喜爱的音乐主播之一。 这本书是音乐主播韩力的首部个人回忆录。在本书中,她回望青春刻骨铭心的爱情,讲述对最初梦想的坚持与热爱,以及对友情、亲情的感恩与珍惜。在她的故事里,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青春的影子,但不同的是每个人经历后做出的不同选择和人生的不同道路。 韩力的故事让我们相信:小时候单纯的道理、坚持的梦想并没有错,即使所有人都被浮躁同化,你依然可以像一个孩子一样,去相信这个世界的美好。
  • 我喜欢你,要不要告诉你

    作者:慕容引刀

    面对喜欢很久的那个人,“我喜欢你”这件事到底要不要说出来? 这是一本善良而温暖的漫画小书,其中充满了酸涩甜蜜纠结的暗恋表达。书里的4个朋友,各自有各自的暗恋忧愁,4段故事倾吐着不同的甜酸味道。暗恋不是一个人的沉沦,而是整个世界的美好,为了喜欢已久的那个人,我们要加倍地创造美好。 慕容引刀沉积多年,献给读者的一本满爱的强大治愈性作品。刀刀那些充满半哲理味道的话语,一如既往的温暖、耐人寻味。在这本书里,刀刀与我们分享了一些似曾相识的小故事,它们也许现在就发生在你、我和他的身边。 你心里的爱恨酸甜,有人知道,有人懂得。 全世界都没告诉的期待和后悔,有人猜到,有人猜不到。 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拥抱爱情,然而刀刀说:“比起相恋,一个人的暗恋才是完美无缺的。”或许,“我喜欢你”这件事,本身就是一份美好,正如书中所说: 我知道我喜欢你这件事, 让我拼命地, 要创造多一点的美好, 成为更好的自己。 我亲爱的朋友, 你们也一样。
  • 找爱

    作者:寂地

    31个迷你故事,14篇伤感日记,1段雨夜的飞行,一个喧嚣的梦境,书写出一段寻找爱的旅程。 情感色彩魔术师寂地,继百万畅销绘本《我的路》、《踮脚张望》之后的治愈系暖心绘本新作。 献给每颗相信爱的心。 预告片: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UwNzg4NzA0.html 《找爱》项目主页:http://daxiangguan.com/love
  • 养个闺女当媳妇儿

    作者:沈南汐

    少女默默年幼失母,又目睹父亲惨烈殉职,祖父病重无力抚养,只好送于舅舅家中。因舅舅残疾窝囊,遭受自私的舅母虐待,几年后被父亲的朋友陈豫北找到,却因患创伤性应激反应障碍失聪失语。陈豫北感念赵子善救命之恩,征得赵父同意成为默默的监护人并带其回家抚养。因着女孩的成长,年轻的陈豫北意识到自己需要婚姻给默默一个正常的家庭,随与门当户对的杜薇谈婚论嫁,但遭到默默激烈反对。陈豫北在婚姻问题上摇摆不定,导至了杜薇设计逼婚,却阴差阳错让默默成为牺牲品。 一夜缠绵之后,默默病情加重,陈豫北斩断了与杜家的所有联系,带其出国治病。在对默默漫长的心理创伤治疗中,陈豫北将这个女孩作为自己一生的责任来承担,耐心守候她的成长。从一个惨烈的开始,直到爱的极致,陈豫北在默默的蜕变过程中,即是父亲、兄长、老师,更是相濡以沫的爱人。 少年的默默挣扎在亲情与爱情之间,付出了痛苦和血泪的代价,在陈豫北羽翼下,她与自己的疾病斗争,与世俗的观念和外力的博弈,渐渐变得坚强勇敢。而在她终于长大成人取得骄人成就时,亦成为陈豫北封闭多年的情感救赎。
  • 完美替身恋人:终结篇

    作者:安知晓

    心伤不过情伤,温暖没有想到,自己飞蛾扑火般得到的爱情终究只是一纸契约。当叶非墨的初恋情人再次回归,感情的旋涡让他们都始料未及。 随着温暖参演的电视剧和电影的火热,她迅速蹿升为当红明星,她当然不知道这一切都是因为叶非墨站在她的背后。 温暖终于还是选择了离开他,放自己好过。 两年后,当她从美国蜕变归来,挽着另一个男人出现在他面前时,他再次出击,她却风轻云淡一笑:“叶先生,Game over!”
  • 读库1305

    作者:张立宪

    《读库1305》一共包含七篇文章,《电影眼看中国 》,《家书》,《桑拿》,《电影编剧的秘密(终)》,《<异形>的诞生》,《私人文学史》以及《网络新成语》。 “电影眼”是苏联电影人狄加·维尔托夫命名他自己的一部电影以及他视为生命的电影理论,也是张同道珍爱的一个词汇。2011年,他得以观摩《冯玉祥北伐工作记》、《十九路军抗日战史》、《革命军战史》等一批老作品,老胶片虽然没有声音,但其专业影像和美学力度给予他的震撼超过预期,它也撕裂了当下电影史中关于中国早期纪录片的简单乃至简陋的描述,遗漏、遗忘、失误甚至以讹传讹。随后,张同道有机会做了“电影眼看中国”系列片,来梳理中国早期纪录电影。 1975年8月,两名北京邮递员投递的一封来自美国的寻亲家书,让身在海外的父亲知道了大陆亲人的消息,九年后儿子辗转看到家书,却已无人能接收回信了。张丁在《家书》里记述了这段往事。 有大约四年时间,摄影记者李前进出入北京、太原、西安、东莞、郑州、焦作、运城和黎城等地的桑拿浴场所,将镜头对准与桑拿浴有关的每一个象征性角落。他说,这个空间是摸不透的,是不肯向外面透露的,他想观察这个社会空间留下的痕迹,包括空间与人的暧昧关系。 2008年,王天兵和芦苇的讲座对话录《电影编剧的秘密》在《读库0804》刊发;2009年,《电影编剧的秘密(续)》又在《读库0901》发表。2013年6月18至19日,两人在西安电影制片厂芦苇的家里又进行了两次谈话,经王天兵整理成文,并由芦苇增补校订,最后由王天兵定稿。这次的谈话,补充了前几次谈话及近年来访谈的不足,就芦苇的职业生涯、对电影的理解,就他个人的成长等等,进行了一次系统性的回顾。 徐辰在《<异形>的诞生》里详细讲述了《异形》这部电影的诞生过程,包括故事的产生,剧本的写作,电影的制作,角色的确定,造型的设计,布景道具的搭建等等。最终《异形》成长为了一个文化符号。
  • 郊遊

    作者:蔡明亮等

    《郊遊》電影概念書——多面向夢境的蔓延與解析 蔡明亮電影世界的美學與堅持 一種觀看的藝術,找回時間、速度與自由 本書收錄: 蔡明亮導演最新創作手記 《郊遊》幕前幕後劇照、劇本、場景故事、國際專訪與影評 以及蔡明亮與他的演員之間,最深情的注視與對話—— 蔡明亮與李康生20年來唯一一次公開對談 老班底陸弈靜、楊貴媚和陳湘琪的感性告白 《郊遊》從劇本、拍攝到剪接,最大的功課就是如何減少敘事性、捨棄所謂的劇情,畫面之間並沒有直接的關聯,有一種沒頭沒尾的感覺,卻產生一種斷裂的即時的情緒呈現,非常活生生。每一個鏡頭就是演員一個動作的完成和現實時間的流逝,同時捕捉自然光影的流動與現場環境音的變化,我覺得非常好。整個影片的結構沒有起點,也沒有結束。——蔡明亮 *電影《郊遊》榮獲第70屆威尼斯影展評審團大獎,第50屆金馬獎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也是蔡明亮導演第11部劇情長片。 看見蔡明亮: 每一次的創作經驗,我們都像是走在心靈懸崖的邊緣,充滿危險與未知的挑戰。當我們演員怯懦、躊躇不前,他會耐心等待,一旦時機成熟,適時伸手推我們一把,幫助我們穿越自我設限、騰空躍起……飛翔……——陳湘琪 他有著如修行者的形相,隨著歲月增長越來越像。——楊貴媚 蔡明亮作品的動人,正在於有著聖徒般執著與近乎盲目的愛,且無人能挑戰與撼動這個愛。因為這樣的愛,也許源自於童年逝去的祖父、或來自於一起歷過現實的李康生;而且這樣殊異的愛,經由蔡明亮「疏離、孤獨與流亡」的作品,緩緩也同感地流經我們所有人的心底。——阮慶岳 《郊遊》的影片世界想要展現的已不再是一般劇情長片交代情節的功能與目的,而是嘗試將影片人物一絲一毫的狀態逼現於時間之中,讓身體與環境、精神與片刻、行動與破碎景觀之間的種種處境與狀況,一一地顯現:壓倒的、侵蝕的、抵抗的……。——孫松榮
  • 成濑巳喜男的电影

    作者:[加]凯瑟琳·罗素

    凯瑟琳·罗素所著《成濑巳喜男的电影(女性与日本现代性)》讲述了作为最多产、最受尊敬的日本导演之一,成濑巳喜男(1905—1969)在1930年至1967年间,拍出了89部电影。成濑是一位片厂导演,以不超支和按时完成电影拍摄而闻名。在他漫长的电影生涯里,他执导了风格各异的情节剧,在调子上秉持一种非凡的连贯性。他的电影,或根据文学作品改编,或根据原创的剧本拍摄,背景大都设定于当代的日本。成濑的许多电影属于“女性电影”。它们以女性为主角,描绘女性的激情、失望、乏味的生活和她们的生存境况。尽管成濑或他的电影观众都不认为她们是“女性主义者”,然而他的电影却一再地强调(如果不说是挑战的话)了日本社会的僵化的性别标准。考虑到围绕着成濑电影的复杂的历史和批评议题,对导演的全方位研究需要一种创造性的和跨学科的方法。罗素通过追溯成濑在日本影评界的接受情况,并利用哈里·哈鲁图尼安、米莲姆·汉森以及瓦尔特·本雅明的文化理论,指出成濑的电影是日本现代性的关键文本,它们既描述了日本女性在公共领域中所扮演的不断变化的角色,又描绘出了一个都市的、工业化的、被大众媒体浸染的社会。凯瑟琳·罗素所著《成濑巳喜男的电影(女性与日本现代性)》讲述了作为最多产、最受尊敬的日本导演之一,成濑巳喜男(1905—1969)在1930年至1967年间,拍出了89部电影。成濑是一位片厂导演,以不超支和按时完成电影拍摄而闻名。在他漫长的电影生涯里,他执导了风格各异的情节剧,在调子上秉持一种非凡的连贯性。他的电影,或根据文学作品改编,或根据原创的剧本拍摄,背景大都设定于当代的日本。成濑的许多电影属于“女性电影”。它们以女性为主角,描绘女性的激情、失望、乏味的生活和她们的生存境况。尽管成濑或他的电影观众都不认为她们是“女性主义者”,然而他的电影却一再地强调(如果不说是挑战的话)了日本社会的僵化的性别标准。考虑到围绕着成濑电影的复杂的历史和批评议题,对导演的全方位研究需要一种创造性的和跨学科的方法。罗素通过追溯成濑在日本影评界的接受情况,并利用哈里·哈鲁图尼安、米莲姆·汉森以及瓦尔特·本雅明的文化理论,指出成濑的电影是日本现代性的关键文本,它们既描述了日本女性在公共领域中所扮演的不断变化的角色,又描绘出了一个都市的、工业化的、被大众媒体浸染的社会。
  • 有一只老虎在浴室

    作者:毛尖

    《有一只老虎在浴室》是毛尖的经典电影评论文集。 毛尖,中国知名的影评人,她的文字幽默得体,风趣犀利。 本书共收录了毛尖的最新影评文章六十篇,涵盖中外各种文艺片、类型片、B级片、商业片……有《志明与春娇》,亦有《3D肉蒲团》。本书充分显示出毛尖深厚的电影评论功夫。用一个词概括就是“接地气”。毛尖文字充满了灵气,让读者往往能够读上瘾。本书取名为《有一只老虎在浴室 》,从名字可见作者的文笔犀利,文字率真,猛于虎。 沪上作家小宝曾说,毛尖是华人中“第一个看过一万部欧美经典影片的最年轻的女教授”。她在报纸专栏上用文化批评的方式写电影,在文学杂志上用随笔杂感的方式写电影,在评论刊物上用半论文的方式写电影。有人说她的文字带着“小资情调”,她多用诙谐的文字解读电影细节,内容有趣。
  • 中西风马牛(修订版)

    作者:启之(吴迪),微尘 供图

    “不可理喻”的中式电影课 一位“呆木”土教授VS四名“鬼精”洋学生 一个中国学者远渡重洋来到欧洲,给一群所谓的“中国通”讲电影与文化。面对着各种光怪陆离的问题、强词夺理的抬杠,他只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在这个过程中,中西两个阵营的文化差异以一种妙趣横生的论战风格被诠释出来。 《红河谷》如何成功让一个女人从黄河漂流到雅鲁藏布江;《地道战》《地雷战》靠什么成为了最受欢迎的民族战争片;白毛女何以坐上了奶奶庙的神坛;八十年代的北漂是如何《混在北京》的;冯小刚电影的价值体现在哪里,为什么他不让自己显得高深一点。作者以自己的独特思维,对这些荒诞不羁、故作高深的问题一一作答,令人捧腹的同时又蕴藏深意。 中国电影犹如一幅迷宫般的八阵图,吴迪的研究,就像迷宫的导游,不至于使我们误入歧途。他的研究,不仅洋溢着理想主义的激情,而且充满了学者式的智慧。 ——解玺璋(影视评论家,《北京日报•文艺周刊》主编) 如果书中描写的情景对话,都是吴迪本人亲身经历的话,那么他乃是天大的幸运之人,因为它们是如此的令人捧腹、妙趣横生。在这些精心绘制的故事背后,揭示出中国当代电影文化的深刻危机——对于现代政治文化、法治文明和人际关系的愚蠢无知。 ——崔卫平(思想批评家,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北京人用语的活色生香,令我佩服的五体投地。王朔趣味低俗,但我不能不承认他的语言是当代小说家里最好的。王小波的语言若不好,即使趣味高雅也不可能让我违背艺术良心。吴迪的语言,则堪称中国学者里最好。至于趣味,不妨这么说,倘若吴迪的趣味不高、不佳、不妙,像我这么挑剔的人,早就把吴迪从我的朋友名单里挑出来——剔出去了。 ——张远山(学者,职业作家) 这是一本竭尽狡狯之能事的异书,叙述之洗练老到,台词之精彩尖新,均属骇人听闻。在国语的嗫嚅和洋言的无忌之间,是一片机锋洋溢的智性空间,读者能听到刀剑相交的声音。一卷读罢,我们见到大量战死的观点,它们化为尸骸,横陈于读者的眉峰之间,而在眉峰之上,新的观点又开始凝结。 ——周泽雄(文学评论家,作家) 看了这本书,除了生气和嫉妒,还有点奇怪。生气的是,他通篇比较着、显摆着、凸现着电影里的中国特色和中国特色的电影,讲的东西又多又让我动脑子,就凭这些,他写出了这么漂亮的书;我呢,刚被一权威大报把我论述中国特色电影的一段文字删了。嫉妒的是,他居然能以这样笑嘻嘻的态度、幽默的语调、让人琢磨不透的倾向把事情说得那么有声有色。有些故事很像是他自己杜撰的,许多地方我读着读着总忍不住笑。除了生气和嫉妒,我还好生奇怪,他从哪儿趸来的这些奇谈怪论?我也到国外去跟人侃过中国的主旋律,怎么就剩下了学术脸孔?让我不明白的还有一点,他在书里把那些老外写的好生可爱,自己也跟他们处得万分友好,怎么序言的结尾说是“仅供批判”。难不成,吴迪写的不是自己的得意心声,而只是抄录点大批判材料给我们。 ——郝建(艺术评论家,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机智俏皮,风趣幽默,同时又让人在忍俊不禁的阅读中感受中西方文化的鲜明落差、领略中西方文化的不同韵味与内蕴,这是吴迪《中西风马牛》高于常见的“域外随笔”之处。这部作品的部分章节2004年在《北京文学》(精彩阅读)杂志发表之后,备受读者,尤其是众多全国政协委员的好评,并被《新华文摘》转载,就是最好的明证。 ——杨晓升(报告文学作家,《北京文学》杂志执行主编)
  • 世界电影史(第二版)

    作者:[美]大卫·波德维尔,克里斯汀·汤普森

    本书荣获第四届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优秀学术著作二等奖 新版新译精校 世界电影的全球通史,被最广泛采用的电影史教程。 本书围绕下述三个基本问题展开: 电影媒介的使用怎样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以及形成了怎样的规范? 电影工业的状况对电影媒介的使用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电影媒介的使用上和电影市场中的国际性趋势是怎样出现的? 提纲挈领呈 现百余年世界电影脉动的主流,精微处描画重要历史情境的丰富褶皱。 如果电影史是一种生产性的、自我更新的行动,那我们就不能仅仅提供一种“所有先在知识”的浓缩版。在某种意义上,我们是把我们的发现铸造为一种新的形式……我们相信,这本书为电影历史的塑造提供了一个相当新颖的版本,既有整体的勾勒,也有翔实的细节。 ——作者 虽说以论入史是近年来的潮流,但以知名理论家的身份撰写电影通史巨制,波德维尔尚是第一人。此史因之卓尔不群。加之范君译笔信而不俗,令此版更值一读。 ——戴锦华 波德维尔夫妇长年研读影像,兴趣遍布电影的各国面向。于如此学养之上延展全球历史,自然会有一般人所不及的阔达。 ——杨远婴 ...(展开全部)
  • 奥地利学派的大师们

    作者:[美]Randall G. Holcom

    本书的主角是15位了不起的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坎蒂隆、杜尔哥、萨伊、巴斯夏、门格尔、庞巴维克、米塞斯、黑兹利特、哈耶克、哈特、罗斯巴德等。他们为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做出了巨大贡献,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此外,本书的作者德索托、科兹纳、霍普、加里森等也都是奥地利学派当今最具代表性的经济学家。因此,本书为想了解奥地利学派的广大读者提供了一条捷径。
  • 我爱·我家

    作者:郑猛

    1.中国第一情景喜剧《我爱我家》台前幕后全揭秘 20周年珍藏纪念 廿年不忘 致敬经典 家迷必收 2.导演英达 编剧英壮 长篇独家专访 主演 杨立新 梁天 赵明明 关凌 沈畅 李眉…… 客串明星 韩影 金雅琴 李明启 何冰 杨青…… 细数陈年爆笑段子 重温拍摄温馨花絮 深情追忆逝者 3.导演英达、《泰囧》编剧束焕推荐作序。 4.大量珍贵图片首度公开,赠送签名剧照。 《我爱我家》是中国情景喜剧的开山之作,同时也是难以超越的巅峰之作。该剧1994年首播,2014年是该剧播出20周年。本书作者郑猛是一位职业记者,也是《我爱我家》的资深爱好者与研究者,历时数月采访了包括主演、客串明星、主创人员、幕后工作人员等等当事人演职人员30余位,获得大量珍贵的台前幕后第一手资料。本书既是《我爱我家》20周年的回顾与致敬之作,可以使观众更深入了解该剧的方方面面,也对喜剧从业者、爱好者,影视专业人士等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二十年前,一群演艺界名不见经传的青年人,用无法想象的创作热情,组成了无法复制的精英团队,在简陋的物质条件下,书写了一段传奇,中国第一部情景喜剧《我爱我家》成为了一代代观众心目中永远的经典。 二十年来,“我家”背后的故事鲜为人知,却令人念念不忘。中国最好的情景喜剧到底是如何炼成的?有哪些天时地利人和因素,以至于二十年的努力仍旧难以企及最初的高度? 二十年后,作者带我们敲开了“202”那扇亲切而略带神秘的大门,寻访该剧数十位主演、客串明星、主创与幕后,在一位位“我家”成员的追忆和讲述中,当年创作现场终于重现。我们这才惊觉,回不去的不仅有辉煌的九十年代,还有精诚团结、亲如一家的剧组,比明星光环更加耀眼的是不随时间推移而消逝的情谊。 喜剧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软动力和润滑剂,是柔韧而坚强的生命意志,是生存状态幸福的标志。不懂悲剧的人做不了喜剧,对人生五味体验不全的人也做不了喜剧。喜剧是含泪的笑。喜剧是鼓舞的笑,它对时代的进步有会心的理解与配合。 ——英达 他(梁左)和英达先生合作推出的一百二十集情景喜剧《我爱我家》是这一盛行世界的喜剧形式在我国的首创。该剧在观众中获得的巨大反响和广泛认同深刻改变了我们的喜剧观念和欣赏趣味,开拓了我们的视野,并造成了这一形式在我国荧屏的流行和推广,造就了一代喜剧新人。该剧达到的高度至今仍是一座无人超越的山峰。 ——王朔 《我爱我家》其实有点悲剧色彩,难以逾越的原因是它有一个特殊的创作环境。比如编剧部门丰富的社会阅历和深厚的生活积淀,不是每个编剧、每次创作都能有这样的基础。再比如演员几乎没有一个是冲着钱来的,那时候演员的用功也不可想象,现在起码不是所有人都这样。 ——英壮 《我爱我家》是观众眼中的经典,也是学习喜剧创作的优秀教科书。这本书不光是纪念一部优秀作品的诞生,也是纪念辉煌的九十年代,和我们逝去的青春。
  • 光芒渐逝的年代

    作者:[德] 欧根·鲁格

    《光芒渐逝的年代》这部长达426页的家庭小说讲述了东德一家四代人从上世纪50年代到1989年柏林墙倒塌直至本世纪初近半个世纪的经历。祖父威廉和祖母夏洛特属于信仰共产主义的一代,希特勒上台之后全家逃至苏联,后在苏联共产党指示下移居墨西哥,1952年返回年轻的民主德国,并积极投身共和国建设。父亲库特幸运地逃出斯大林时期的沃尔库塔劳改营,和苏联人的妻子伊蕾娜返回小市民的民主德国,作为一名声望颇高的知识分子,他虽偶有不满,但还是坚信民主德国的可改造性。而对于他的儿子亚历山大(作家本人的化身)及其孙子一代来说,民主德国已过于狭隘——亚历山大恰恰选择了1989年祖父90岁生日之际逃向了西柏林。从祖父、父亲、儿子到孙子,民主德国逐渐衰退,四代人对民主德国的感情和信仰一代淡比一代,这也正是小说名字“光芒渐逝”的隐喻所在。
  • Not That Kind of Girl

    作者:Lena Dunham

  • 和王世襄先生在一起的日子

    作者:田家青

    作为文物大家王世襄先生得意且认可的唯一入室弟子,作者从游王世襄先生三十余年,亲炙其深厚学养和大家风范,所记皆为第一手材料,文字流畅易读,京腔韵味浓郁,人物刻画灵动,幽默笔触中浸出深厚情意。书中所载三十年来文博收藏界的风云流散,王世襄夫妇不折不从、雍容达观的处世境界,以及日常生活点滴中所流露之美学趣味和独到见解,都让人印象深刻,回味不已。
  • 崔永元:我有一事,生死与之(中国故事)

    作者:张捷,张悦

    1996年,《实话实说》主持人崔永元沉浸在一夜成名的兴奋中。“ 2001年,理想主义者崔永元身陷抑郁症的折磨里。 2012年,准历史学者崔永元对《人物》记者说,他找到了一条能够让自己生死与之的道路——口述历史。他说,这让他舍不得死。 在10年间,他全身心投入这份事业,组织采访团队采访 4000多位老人,留下10多万小时影像资料。他和他的团队在和时间赛跑,发掘老人们的历史记忆,去接近历史真相,也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档案资料。 本书深度专访崔永元,听他讲内心的理想与忧患,讲这个时代与那个时代,讲生活与慈悲,还有他愿倾其一生之力做的口述历史之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