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白先勇

  • 孤恋花

    作者:白先勇

    第一辑:寂寞的十七岁 第二辑:纽约客 第三辑:台北人
  • 上海神話

    作者:符立中

    那注視裡,還是有對這世界難言的戀慕。(張愛玲語) 上海的流光紛彩,使得最殘酷世俗與翩躚夢想,聚集於此。作者探查張愛玲與白先勇創作身世,找尋尚未出土的關聯祕密:《紅樓夢》,《牡丹亭》,新感覺派,歌姬傳奇,風塵俠女,政治界左傾或自由人士,娛樂圈電影明星,文壇及學界巨擘……錯落時間、參差遇合,最終時代的文明匯聚落在了兩人身上,造就歷史上最燦亮引人的中文小說文本。於是,回到原初的上海,作者將帶你走過這一路的迷麗繁華。 1920年,張愛玲生於上海麥根路,從此和這個城市結下不解之緣。 她曾經志在四方,然而太平洋戰爭打斷了其留學之路,終究從上海開始發光發熱。她筆下的遠東第一都會,是萬丈紅塵中隱隱含光的不夜城,有城開不夜的霞光燦爛,也有夜半無人私語時的淒美。 從〈金鎖記〉、〈傾城之戀〉、〈色,戒〉、〈年輕的時候〉、〈赤地之戀〉、〈心經〉到《半生緣》;在時代和戰亂的夾縫中,她以犀利淒豔的筆觸,透視社會、兩性、教育、階級,而又不斷地展示那參差對照的上海風華,在今天已被視為驚天動地的奇蹟。她窮究生命悸動的經驗,以登峰造極的說書本領,為時代傾瀉的一代繁華作見證。 如果說張愛玲在李鴻章、張佩綸的顯赫家世中傳揚源遠流長的真真假假,在騷亂中澱沉古老的東方神祕;那麼白先勇就在家國與民族的離亂間傾訴著歷史的興衰,追溯金碧輝煌的起源。 1946年,白先勇移居上海多倫路,初探這個大千世界。白先勇和上海,邂逅在生命初始的懵懂清明,繼而繁衍成繁花盛景,在翻地覆地的改朝換代中,上海,宛若註定的讖語,成為他永遠的文學印記。 金大班、尹雪豔、李彤、吳鐘英、朱燄這些浮華男女,在衣香鬢影中變換貪嗔癡怨的心計,在珠翠環繞間流轉著情場上的愛恨離仇,全都是時代幽魂魅影城國的風景。上海和白先勇,血肉相連,流雲變幻而始終深情如一。 上海沐浴在繁華的陰影中,金碧輝煌不斷逝去又不斷風生水起,形成一幅時間凍結的地圖。上海神話在時間的黑洞中漂浮,成為華文文學一脈相傳的血緣,幽隱的身世,卻也在時空更迭中變成難以理解的謎語。 台北的文藝青年符立中,是穿越時空的大祭司,屹立在時光長河的斑斕神龕前,不斷召喚遠古的豐美之地。符立中以青春的凝視,在新舊交替間橫空出世,在鐘鼓齊鳴中施展廟堂之舞,勇闖層層通關密語,直搗祕密的底層,那幽靡花香氤氳之境。 對於神話時代的上海,張愛玲說:上海人是傳統的中國人加上近代高壓生活的磨練,新舊文化各種畸形產物的交流……這裡有一種奇異的智慧。 白先勇說:抗戰勝利後到上海去,歌舞昇平、十里洋場,完全是另一個花花世界。上海的一切對我來說都是新鮮,這種新鮮變成一種永遠的鄉愁。 老上海的丰采的確一度消沉黯淡,且不論原本就已疾遽陳腐、掏空生命力的墮落;三反、五反,乃至文化大革命,更讓老上海面臨驚天動地的變局。但是在海外,上海的風華、上海的派頭仍然藉由李麗華,藉由陶秦、樂蒂、徐訏、張愛玲傳揚源遠流長的風景。 那種以傳奇和奢華為原料所打造出來的華美悲涼,是上海令人永難忘懷的印記。全中國經濟大權的淪落造就了上海,亂世的悲歡離合成就了上海,直到今天張愛玲、穆時英、錢鍾書和白先勇依然是華文世界最好的小說家,上海歌樂尤其是華文世界不可磨滅的精神資產:從將金大班、尹雪豔搬演得活色生香的白先勇,到九○年代的王家衛與王安憶,真正的行家從來不會忘了這些歌。 物質世界的真實感和誘惑力,激發她那充滿光暈的文筆。在城市之光,華藻紛披,色香迷魂中,編寫女性在脂粉市場的歷劫輪迴,令讀者沉迷城市速率的感官之餘,產生對市儈的鄙夷。亂世→尋求安身立命保障→物質文明的嚮往→城市畸形繁榮乃至扭曲的人性關係,統統肇因於畸零的政治生態。 儘管走過親日、左傾、反共這一路爭議歷程,我想張愛玲是兩岸三地寫情的第一把能手,應該仍無疑議。那正因她洞察種種愛戀糾葛、乃至兩性的資源不公,背後隱含著根本性的社會問題;而要探討張愛玲所呈現的深層結構,不論及政治根本是不可能的——因為不平肇因於現實架構的殘缺,而改變現況的方式,提出自己主張是最基本的態度。半出於天性、半出於經濟窘困以及女子自立等早年的悲慘遭遇,張愛玲變成一個實用主義者,使她比同時代作家更能超越口號教條,真切體察到實際的民生問題。
  • 白先勇細說紅樓夢

    作者:白先勇

    當八十歲的白先勇, 遇見三百歲的曹雪芹, 看文學大師白先勇如何細膩解説《紅樓夢》這本「天書」, 看二位小説家跨越時空的心靈相印。 《紅樓夢》導讀是白先勇先生在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東亞系主要授課之一,分中英文兩種課程,持續二十多年。 二○一四年,臺大邀請回母校開設《紅樓夢》導讀通識課,由於《紅樓夢》這本「天書」歷來的研究、批評、考據、索隱,林林總總,汗牛充棟,各方爭議熱烈,任何一家之言,都難下斷論。白先勇藉三學期的細說,正本清源,把這部文學經典完全當作小說來導讀,側重解析《紅樓夢》的小說藝術:神話架構、人物塑造、文字風格、敘事手法、觀點運用、對話技巧、象徵隱喻、平行對比、千里伏筆,檢視《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如何將各種構成小說的元素發揮到極致。 《紅樓夢》早被公認是中國古典文學中最偉大的著作之一,更是集大成的才子書,才子書的真正解人,往往需要「惺惺惜惺惺」的風流人物。當今之世,白先勇不正是這種才子?他性好《紅樓夢》,熟讀大半生,尤其跨越兩百多年時空,以小說家與小說家心靈相印,豈非最適當的解人? 白先勇的細說,除了體大思精的掌握全書真意,更在一字一句、一段一落中,處處見出其中個別呈露的微妙涵義。白先勇「要把金針度與人」,絕不止淺層的講故事,說人物,他透過解構、剖析、抒理、同情……出入宏觀與微觀,如同曹雪芹書寫那麼強烈的興致勃勃,將畢生對《紅樓夢》的鑽研體會,傾囊相授。 透過這套書詳實而精準的整理呈現,不僅對《紅樓夢》的欣賞與理解,指出一條康莊大道,更帶給讀者對傳統、對文學、對文化、對人生的感悟與啟發。
  • 父親與民國(上冊)

    作者:白先勇

  • 父親與民國:白崇禧將軍身影集

    作者:白先勇

    我寫《臺北人》,卷首即表示,是為了--紀念先父母及他們那個憂患重重的時代。這部身影集,正是那一整個時代的縮影。 -白先勇 《父親與民國》系列書為白崇禧將軍之子、知名作家白先勇先生為其父編著的畫傳,分上下兩冊,上冊為《戎馬生涯》,分〈北伐〉、〈蔣桂戰爭.建設廣西〉、〈抗戰〉、〈抗戰勝利.國共內戰〉四章;下冊為《台灣歲月》,分〈台灣歲月〉及〈家族親情〉兩章。全書收錄約600張白崇禧將軍的珍貴影像、報導剪影,並由白先勇先生撰寫圖說及一篇篇小故事。全書洋溢著深刻雋永的父子情,更有許多還原歷史現場的珍貴畫面與史實追記。 上冊【戎馬生涯】 父親一生參與了民國的興衰,他本人就是民國史的一部份。在卷帙浩繁的民國史冊中,父親的身影應當立在相當醒目的位置。 -白先勇 白崇禧,一八九三年三月十八日生,廣西臨桂縣人。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晚,武昌起義那一槍,改變了他一生的命運。 十八歲的他,瞞著家人參加「廣西學生軍敢死隊」,隨軍北伐。兩位哥哥到桂林城北門去守候攔截,誰知他暗暗將武器裝備託付同學,自己卻輕裝從西門出去,翻山越嶺與大隊會合。十八歲踏出桂林西門那一步,他便走出了廣西,投身入滾滾洪流的中華民國歷史長河中。 北伐軍興,他率部由廣州打到山海關,對完成北伐做出貢獻。抗日戰爭,他運籌幃幄,決戰疆場,抵抗異族入侵,立下汗馬功勞。國共內戰,他更率部與共軍戰至一兵一卒,是與共軍戰到最後的一支軍隊。為了保衛民國,他奉獻了一生。 民國三十八年十二月三十日,他自海南島飛台灣。在風雨飄搖之際,他選擇入台,與中華民國共存亡,用他自己的話,是「向歷史交代」。 下冊【台灣歲月】 台南天壇重修落成,他替鄭成功書下「仰不愧天」的匾額。綜觀父親一生,這四個字他自己也足以當之。 -白先勇 白崇禧將軍在台的十七年,雖然過著平淡日子,但內心是沉重的,大陸淪亡一直是他痛中之痛。他念茲在茲的仍是反攻復國的大業。 民國五十五年,離過世前不久,他託人攜帶一封長信給旅居香港昔日同僚廣西省省長黃旭初,信中言不及私,通篇都在分析國際大勢及國軍反攻大陸的可能性。 他在台灣的晚年也過得並不平靖,沒有受到一個曾經對國家有過重大貢獻的軍人應該獲得的尊重。但他並未因此懷憂喪志。 在台灣,他於逆境中始終保持著一份凜然的尊嚴,因為他深信自己的功在黨國,他的歷史地位絕不是一些猥瑣的特務跟監動作所能撼搖。最後他死在中華民國的土地上,是他求仁得仁。
  • 遊園驚夢

    作者:白先勇

    錢夫人,藝名藍田玉,以前在南京,清唱出身,最擅長唱崑曲。有一次錢鵬志大將軍在秦淮河得月台聽到她唱「遊園驚夢」,動了心,便把她娶回去做填房夫人。當時將軍已經六十靠邊,她才二十歲,錢將軍把她當女兒一般疼愛,讓她享盡榮華富貴。錢夫人是個正經規矩的女人,也明白並珍惜自己的身份。可是因為「長錯了一根骨頭」,她痴戀上錢將軍的參謀鄭彥青,並顯然和他有過一次私通。可是不久,在她替桂枝香(得月台唱戲的姊妹之一)請三十歲生日酒的宴會裡,錢夫人的親妹月月紅,終於把鄭彥青搶去,錢夫人因此而心碎。此後不久,大陸即淪陷,丈夫錢鵬志撒手西歸,留下她一人伶仃度日,景況大不如前。一次宴會中,重逢舊故,宴會餘興節目,有人清唱崑曲「遊園驚夢」,使她觸景生情,滿懷感傷。
  • 牡丹亦白(平裝版)

    作者:

    :::內容簡介::: 台上一齣戲,台後也開著戲,一部寫著演員真實生活的戲碼。 外人,是看不見演員這般台後風光。 對演員而言,後台不需要風光,只要休息,只要安靜。 上台前,需要定下神來,醞釀這股力量。 有人口念台詞,捻手擺姿。 有人盤腿入定,與劇中人物神交。 有人對鏡子照了又照,不知是戀著劇中人還是鏡中人。 走道上,不時傳來尖吭的吊嗓聲,咿、咿、咿的拉著,吊嗓子! 青春版牡丹亭一路巡迴在各大劇場演出以來已經近一百場,走過台灣、香港、澳門、中國、美國等各大劇院的演出,文學家白先勇這股「美」的力量所造成的崑曲熱風靡四射,將崑曲演出與欣賞的藝術熱點帶到歷史的新據點。此時,震撼了戲曲界,也牽動了東方與西方文化的連接。擺盪、重整,形成一股莫名的力量 ,這股使命,召喚著許多社會菁英人士參與投入,沒有請帖,只有白先勇發出「美」的召喚。 攝影師許培鴻在白先勇的大力支持下,歷經三年的創作累積,萃取出一份最細緻的青春版牡丹亭後台創作。這份影像集,每一張照片都是感動,有故事的,從小演員到主角,從化妝到貼片,從舞台搭設到拆台,從演出到閉幕,每個畫面都傳達著一個故事。 如果每位演員都代表著一齣戲,那麼後台也同時進行著許多戲碼,活生生的戲。而三年,不算長,但是三年祇紀錄一部戲,那可是一部人生大戲。台上、台下風光,每個畫面的捕捉,盡是期待與等待的成果。每個角落都期待的未知以驚嘆出現,然而,畫面不會重覆,只有唯一。
  • 止痛療傷: 白崇禧將軍與二二八

    作者:白先勇,廖彥博

    療傷止痛‧二二八關鍵十六天 白崇禧將軍來台最新史料與口述採訪紀實 「二二八」事件,是台灣近代歷史上最慘痛的悲劇,所帶來的衝擊和影響,至今仍未消散。目前對於「二二八」事件的研究,多半集中在二月二十七日事件爆發起,到三月上旬這一段時間。然而對於「白崇禧來台宣慰」這段歷史,卻仍然沒有專門、詳盡的討論。 ◎白崇禧如何成為來台宣慰的人選? ◎這十六天當中,白崇禧作了什麼決定?發生了什麼作用? ◎前後期間遭受到什麼樣的困難和阻撓? ◎對於「二二八」事件的發展與善後,還有往後的台灣,又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民國三十六年三月十七日,國防部長白崇禧上將奉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之命,帶領十餘名隨員,由南京飛抵台北松山機場。他所承擔的使命,是要宣慰「二二八」事件之後,全島六百萬顆惶恐震懼的心靈;他要查明的,是台灣軍政當局千方百計想要隱瞞的真相;他所面臨的,是躁動不安的局面,和紛亂如麻的善後處置。 從三月十七日飛抵台北,到四月二日返回南京覆命,總共十六天的時間,白崇禧將軍以沉著的態度,明晰的智慧,悲憫的胸襟,為遭受「二二八」重創的台灣民眾止痛療傷。他在重重掣肘之中,查明台灣軍政高層濫施捕殺的真相,並拯救了眾多民眾的性命。 這是一段被隱藏淹沒多年的故事,也是台灣近代歷史上不可不知的關鍵十六天。 收錄二二八見證人、受難家屬最新訪談史料 本書是白崇禧將軍之子──名作家白先勇與歷史學者廖彥博,共同尋訪耆老,蒐集湮沒史料,還原關鍵十六天的史實真相。本書抱持著「還原歷史真相」的態度,運用各項檔案、電報、函件,以及相關當事人的日記與口述訪談紀錄,重建白崇禧奉命來台宣慰的前因後果,盡量以每個小時作為單位,近距離觀察這平撫傷痛的關鍵十六天。 本書附錄除了完整收錄與白崇禧宣慰台灣相關的函電、講詞,一字不易,全文照錄之外;為彌補官方檔案之不足,更收進白先勇教授與「二二八」見證人蕭錦文、受難家屬楊照等人的六篇口述訪談,以最新的史料提供讀者來自民間社會庶民記憶的不同觀察角度。
  • 父亲与民国

    作者:白先勇

    白先勇:父親與民國 2012年04月08日 父親白崇禧將軍出生於公元一八九三年桂林六塘山尾村,一個回民家庭。祖父志書公早逝,家道中落,父親幼年在艱苦的環境中奮發勤學,努力向上,很小年紀,更展露了他過人的毅力與機智。一九○七年,父親考入桂林陸軍小學,這是他一生事業奠基的起點。父親生長在一個革命思潮高漲的狂飆時代,大清帝國全面崩潰的前夕。桂林陸軍小學正是革命志士集結的中心。一九○六年孫中山成立同盟會後,次年便派黃興至桂林發展革命組織,陸小總辦蔡鍔等人鼓吹「推翻滿清,建立民國」,父親深受影響,與同學們紛紛剪去長辮,表示支持。 公元一九一一辛亥年,十月十日晚,武昌新軍工程營的成員發出了第一槍,武昌起義,展開了辛亥革命的序幕。那一槍改變了中國幾千年的帝制歷史,亞洲第一個共和國中華民國誕生了。武昌起義那一槍也改變了父親一生的命運。 武昌起義的消息傳來,廣西人士反應熱烈,組軍北上支援。父親參加了陸軍小學同學組織的「廣西學生軍敢死隊」,共一百二十人隨軍北伐。家中祖母知道父親參加敢死隊的消息,便命父親兩位哥哥到桂林城北門去守候,預備攔截父親,強制回家。誰知父親暗暗將武器裝備託付同學,自己卻輕裝從西門溜了出去,翻山越嶺與大隊會合。那年父親十八歲。踏出桂林西門那一步,他便走出了廣西,投身入滾滾洪流的中華民國歷史長河中。 學生軍敢死隊水陸兼程經湖南北上,父親肩上荷「七九」步槍一枝,腰間綁着一百五十發子彈的彈帶,背着羊氈、水壺、飯盒、雜囊,身負重載,長途行軍,抵達漢陽時,父親與許多敢死隊同學們腳跟早已被草鞋磨破,身上都生了蝨子,癢不可當。時清軍據守漢口、漢陽,與武昌方面的革命軍隔江對峙,廣西北伐軍和學生敢死隊,奉命在漢陽蔡甸到梅花山一帶,配合南軍作戰,威脅敵方側後。一夜,父親被派擔任步哨,時適大雪紛飛,頃刻間父親變成了一個雪人,那是父親第一次上前線,而且參加了一場驚天動地的革命行動,內心熱情沸騰,刺骨寒風竟渾然不覺。那是父親一段刻骨銘心的回憶。親身參加武昌起義,對父親具有重大意義。他見證了中華民國的誕生,由此,對民國始終持有一份牢不可破的「革命感情」。 辛亥革命成功後,父親考入保定軍校三期,接受完整的軍事教育。父親在保定前後期的同學,日後在國軍中皆任要職。保定畢業,父親與二十多位同學,自願分發到新疆屯邊,效法張騫、班超,立功異域,他曾經下工夫研究左宗棠治疆的功績,中國邊防一直是他戰略思想的要點之一。治疆的抱負後因俄國革命交通阻斷,未能實現。民國六年,父親返回廣西,結識李宗仁、黃紹竑,共同從事統一廣西的大業,時稱「廣西三傑」。 民國十五年,北伐軍興,蔣中正總司令力邀父親出任國民革命軍參謀長,這是父親軍事事業第一個要職。當時北洋軍閥各據一方,中國四分五裂,其中以孫傳芳、吳佩孚勢力最大。中國人民經過辛亥革命、五四運動,革命新思潮高漲,對國民革命軍有高度期望,革命軍遂能以少擊眾,從廣州一路摧枯拉朽打到山海關。那是國軍士氣最旺盛的時刻。北伐是民國史上頭一等大事。 北伐時期,父親立下大功,重要戰役,幾乎無役不與,充份展示他戰略指揮的軍事才能,尤其是民國十六年「龍潭戰役」,關係北伐成敗。時因「寧漢分裂」,蔣中正下野,國民革命軍內部動盪不穩,孫傳芳大軍反撲,威脅南京,形勢險峻。父親臨危受命,指揮蔣中正嫡系第一軍,與孫傳芳部決戰於南部城郊龍潭,經過六晝夜激戰,不眠不休,終於將孫軍徹底擊潰。行政院長譚延闓在南京設宴招待龍潭戰役有功將領,特書一聯贈予父親: 指揮能事迴天地 學語小兒知姓名 北伐後期,父親任命東路軍前敵總指揮,率領第四集團軍,揮戈北上。民國十七年六月一日,父親領軍長驅直入北京,受到北京各界盛大歡迎,成為歷史上由華南領兵攻入北京的第一人,天津《大公報》主筆名記者張季鸞在六月十四日發表社論:「廣西軍隊之打到北京,乃中國歷史上破天荒之事」。當年太平天國的兩廣軍隊只進到天津。父親時年三十五歲,雄姿英發,登上他戎馬生涯的第一座高峯。 父親繼續率部至灤河,收拾張宗昌、褚玉璞殘部,東北張學良易幟,最後完成北伐。 北伐期間,廣西軍屢建奇功,桂系勢力高漲,功高震主,蔣中正決意「削藩」。民國十七年,發生「蔣桂戰爭」,掀起「中原大戰」序幕,中國再度分裂。北伐成功,原為國民黨統一南北,建設中國最佳良機。北伐甫畢,南京開編遣會議,計劃裁軍,父親由北京拍千言長電致國民黨中央,請纓率領第四集團軍至新疆實邊,可惜未受採納。中央派軍攻打廣西,父親等人一度流亡安南。後再潛返廣西,展開兩廣連盟,與中央對峙。其間父親致力建設廣西,不到七年,廣西由一個貧窮落後的省份一躍而成為全國「三民主義模範省」。民國十二年,父親曾在廣州晉見孫中山先生,受到極大鼓勵。父親對孫中山創作的「三民主義」、「建國大綱」、「實業計劃」中的建國理想及方針心嚮往之。建設廣西,如土地改革、「三自」、「三寓」地方自治等計劃,可以說都在實踐「三民主義」的精神。胡適等人參觀廣西,大加讚揚。建設廣西,展現了父親的政治抱負及行政才能。 民國二十六年「七七事變」,地方將領中,父親第一個飛南京響應蔣中正抗日號召。日本各大報以頭條新聞報道「戰神蒞臨南京,中日大戰不可避免!」廣西與中央對峙因一致對外而暫時化解。 父親出任軍事委員會副總參謀長兼軍訓部長。對日抗戰,父親的貢獻不小:民國二十七年,軍事委員會在行都武漢開「最高軍事會議」,父親提出對日抗戰大戰略:「積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時間」,以游擊戰輔助正規戰,消耗敵人實力作持久戰。日軍軍備遠優於國軍,與日軍正面作戰,難以制勝,「八一三」上海保衞戰,國軍傷亡二十多萬精兵,犧牲慘重。父親認為應該同時發動敵後游擊戰術,困擾敵人,不必重視一城一鎮的得失,使敵人局限於點線的佔領,將敵軍拖往內地,拉長其補給線,使其陷滯於中國廣大空間,從而由軍事戰發展為政治戰、經濟戰,向敵發動長期總體戰,以求得最後勝利。父親自承抗日戰略思想,是受到俄法戰爭,俄國人拖垮拿破崙軍隊策略的啟發。父親的提議得到蔣中正委員長的採納,並訂為抗日戰爭最高指導原則,對抗戰的戰略方向,有指標性的作用。父親有「小諸葛」之稱,被譽為中國近代傑出軍事戰略家。他的抗日戰略,顯露出他高瞻遠矚的智慧。 抗日期間,父親奔馳沙場,指揮過諸多著名戰役:「徐州會戰-台兒莊大戰」、「武漢保衞戰」、「桂南會戰-崑崙關之役」、「長沙第一、二、三次會戰」等。其中尤其以民國二十七年「台兒莊大戰」至為關鍵。 時首都南京陷落,日軍屠城,國軍節節敗退,全國悲觀氣氛彌漫。台兒莊一役給予日軍迎頭痛擊,被國際媒體稱為日軍近代史上最慘重的一次敗仗。全國人民士氣大振,遂奠下八年長期抗戰之根基。父親與李宗仁等將領,登時被全國民眾尊為「抗日英雄」。 民國命運,自始多乖,內憂外患,從未停息。抗戰剛勝利,國共內戰又起,而且不到四年間,國民黨竟失去了大陸政權。國民黨在大陸上的失敗固然原因多重,然父親在他的回憶錄中卻認定軍事失利是導致國民政府全面崩潰的主因。戰後父親出任首屆國防部長,其後又調任華中剿總司令,雖然身居要職,但職權受限,並未能充份發揮其戰略長才。國共戰爭,國軍在戰略戰術上犯下一連串嚴重錯誤,終致一敗塗地。 首先父親極力反對戰後貿然裁軍,內戰正在進行,處置不當,動搖軍心。本來國軍部隊有五百萬人,共軍只有一百多萬。裁軍後,大批官兵,尤其遊雜部隊,這些八年抗戰曾為國家賣命的士卒,流離失所,眾多倒向共軍,共軍軍力因此大增。裁軍計劃由參謀總長陳誠主導,父親的反對意見,未獲高層支持。 民國三十五年五、六月第一次東北四平街會戰,那是國共戰後首度對陣,雙方精英盡出,蔣中正派父親往東北督戰,旋即國軍攻進長春,林彪軍隊大敗,往北急速撤退,孫立人率新一軍追過松花江,哈爾濱遙遙在望。在此關鍵時,父親向蔣中正極諫,自願留在東北繼續指揮,徹底肅清林彪部隊。蔣中正由於受到馬歇爾調停內戰的壓力,以及對共軍情況的誤判,沒有採信父親的建議,竟片面下停戰令。林彪部隊因此敗部復活,整軍反攻,最後吞噬整個東北。事後多年,國民黨檢討內戰失敗原因,蔣中正本人以及國軍將領咸認為那次片面停戰,不僅影響東北戰爭,而且關係全盤內戰。 民國三十七年底三十八年初之「徐蚌會戰」,乃國共最後決勝負的一仗。原本蔣中正屬意父親指揮此次戰役。父親時任華中剿總司令,北伐抗戰父親在淮北平原這一帶多次交戰,熟悉戰略地形。他向蔣提出戰略方針:「守江必先守淮」,應將軍隊集結於蚌埠,五省聯防,由華中剿總統一指揮。未料臨時蔣中正卻將指揮權一分為二,華東歸劉峙指揮,而指揮中心卻設在徐州。徐州四戰之地,易攻難守。父親曾如此警告:「指揮權不統一,戰事必敗。」「徐蚌會戰」開戰前夕,國共兩軍各六十萬,嚴陣對峙,國府高層深感勢態嚴峻,劉峙不足擔當指揮大任,國防部長何應欽,參謀總長顧祝同聯名向蔣中正建議,父親替代劉峙統一指揮。父親飛抵南京開軍事會議,發覺國軍戰略佈署全盤錯誤,大軍分佈津浦、隴海鐵路兩側,形成「死十字」陣型。父親判斷大戰略錯誤,敗局難以挽回,況且開戰在即,已無時間重新佈置六十萬大軍。父親斷然做了一項恐怕是他一生中最艱難的決定:拒絕指揮「徐蚌會戰」。後「徐蚌會戰」國軍果然大敗,蔣中正下野,李宗仁出任代總統。蔣、白之間,嫌隙又生。 內戰末期,林彪百萬大軍南下,父親率領二十萬部隊與共軍盤桓周旋,激戰數月,但當時大局已瀕土崩瓦解,國軍士氣幾近崩潰。父親軍隊一路奮勇抵擋,由武漢入湖南,退至廣西,與共軍戰至最後一兵一卒,但孤軍終難迴天,父親於民國三十八年十二月三日離開大陸,由南寧飛海口。 父親十八歲參加辛亥革命武昌起義,見證了民國的誕生。北伐軍興,父親率部由廣州打到山海關,最後完成北伐統一中國。抗日戰爭,父親運籌帷幄,決戰疆場,抵抗異族入侵,立下汗馬功勞。國共內戰,父親率部與共軍戰至一兵一卒,是與共軍戰到最後的一支軍隊。為了保衞民國,父親奉獻了他的一生。 民國三十八年十二月三十日,父親自海南島飛台灣。在風雨飄搖之際,父親選擇入台,與中華民國共存亡,用他自己的話,是「向歷史交代」。父親在台十七年,雖然過着平淡日子,但內心是沉重的,大陸淪亡一直是他痛中之痛。他念茲在茲的仍是反攻復國的大業。民國五十五年,離過世前不久,父親託人攜帶一封長信給旅居香港昔日同僚廣西省省長黃旭初,信中言不及私,通篇都在分析國際大勢及國軍反攻大陸的可能性。當時越戰正打得熱火朝天,父親認為如果越戰繼續擴大,中共可能出兵,一旦與美軍起正面衝突,便是國軍反攻良機,父親並詳細列出反攻大陸的戰略,犖犖大端。信中最後結尾:「弟待罪台灣,十有七年矣!日夜焦思國軍何時反攻大陸,解救大陸同胞。現在國際形勢已接近反攻時機,屆時我總統蔣公,必統三軍,揮戈北指,取彼凶殘也。」 我曾親聞父親吟誦南宋詩人陸游《示兒》詩: 死去元知萬事空 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 家祭無忘告乃翁 我想這也是父親晚年最後心境的寫照吧。 (白先勇) 1963年 1月白崇禧白先勇父子在松山機場合影
  • 昔我往矣

    作者:白先勇

    《昔我往矣》这本怀人感事的经典散文作品选集中,白先勇先生将缤纷而又沉重的过去——以寻根、克难、昆曲、童年、亡友、文坛旧事为主线,用真挚、深邃、伤感、质朴的文字,把过去的片段凝结成了充满诗意的篇章,唤起一代人的共同记忆。
  • 牡丹还魂

    作者:白先勇

    二○○四年五月份,由白先勇领衔制作的全本昆剧“青春版”《牡丹亭》,在号召两岸文化精英戮力投入下,于台湾、香港与苏州首度公演,精心的编演、悠扬的乐舞以及融入现代剧场风格的新美学表现,引发热烈回响与激荡,堪称《牡丹亭》演出史上完美结合文学与舞台、传统与创新的一次划时代演出。 这本完整介绍《牡丹亭》还魂历程的美学经典,以多元的角度、丰富的资料,呈现青春版《牡丹亭》的创作精髓与精辟评论,以彰显这次演出所象征的历史价值,以及数百年的古老戏曲文化,如何脱胎换骨、还魂重生,再现璀璨风华。全书从白先勇自述催生青春版《牡丹亭》而圆梦的心路历程起始,并由摄影家许培鸿提供精彩的现场演出记录,传神捕捉舞台上瞬间成永恒的美丽影像与动人情节,男女主角俞玖林、沈丰英以及编导、舞台制作团体,也首度发表参演体验与感想,最后则收录两岸三地文化界的评论赏析,以期为这次重要的演出留下真实美好的回忆与文化传承的记录,并引领更多读者领略昆剧艺术的绝美、精致与感动。
  • 白先勇作品集

    作者:白先勇

    目前華文世界最完整的白先勇一生作品的匯集,包括長短篇小說、散文、史述、雜文、評論、劇本、演講、座談,以及華文世界對白先勇作品最重要研究,最深入的剖析,以及跨越四十年,多面向的採訪報導。 全集約二百萬字,近五千頁。另有青春版《牡丹亭》在北京第一百場演出的實況一套四片DVD:「牡丹一百」。 完整風華 文學大師白先勇歷年作品最完整的收錄。 全套12大冊,隨書附北京演出第一百場之《青春版牡丹亭—牡丹一百DVD》 當代經典 從1960年代創作起始,白先勇的文學歷程,貼近臺灣與華人世界脈動,從個人生命延伸國族歷史,堪稱最具影響之當代文學典範。 工程難得 集合爾雅、允晨、聯合文學、聯經、皇冠、迪志、遠流、印刻、現文等九家出版公司,以及白先勇先生的師友故舊的鼎力支持,編輯歷時一年餘。 珍貴限量 限量印刷2,000套,每套皆有流水編碼,空前值得珍藏。 層次豐富 白先勇的文學創作,涵蓋小說、散文、戲曲、評論,面向豐富而遼遠。結合現代主義的技巧,與寫實主義的精神,他善於刻畫時代變革,反映新舊價值,以中西文化衝擊下的角色人物,直取人生真味。 情摯動人 美人遲暮、英雄老去,人生即如王謝堂前燕子,蒼涼而無常。白先勇的文學世界,關懷弱勢,筆下悲憫有情,更在作品中建立道德體系,賦予人生尊嚴與優雅。 驚艷美感 書法家董陽孜為每冊書名重新題字,氣勢磅礡,文學藝術美學呼應。 設計細緻 書衣設計,為董陽孜書法集字燙珍珠白與燙黑,是承襲毛公鼎與散氏盤銘文的現代型式,象徵白先勇作品的經典性。書盒23公分 × 36公分,精緻典雅,適於收藏。 舉世推崇 白先勇的作品,蓋半已英譯出版,更有韓、日、德、法、捷克、義大利等語文版本,影響無遠弗屆。關於「白先勇學」研究論述,為數千百,為兩岸三地與世界文壇重要座標。 創新傳承 白先勇讓文學不只是文學。作品數度改編為舞台劇、電影、電視劇,充滿影像魅力,受到千萬觀眾熱烈迴響。近年白先勇致力「崑曲」推廣,以《青春版牡丹亭》啟動崑曲復興的契機。
  • 白先勇自选集

    作者:白先勇

    《白先勇自选集》作者白先勇,他的作品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他写的是非英雄的悲剧,他的小说的悲剧主角不是时代的英雄,而是在大时代浪潮冲击下不能支配自己命运的一群失落的贵族,以及附属他们的各种各样的小人物,作者怜和同情他们的困境和不幸;他写的是心理的悲剧,作者在描写这群悲剧人物时,没有像通常的悲剧作品那样,着力去描写悲剧的背景,作者所着力描写的,占领舞台和小说中心的,是他们的内心痛苦和怀旧情绪,对他们的显赫气派的光荣的缅怀。
  • 白先勇書話

    作者:隱地,白先勇

    本書是七十歲「少年」隱地,為七十歲「少年」白先勇所編的書。即使上了年紀,仍然熱愛生命且繼續創作的都是「少年」。適逢白先勇七十歲壽誕及爾雅三十三周年社慶,用社慶書賀白先勇的生日,真是喜上加喜雙喜臨門。 《白先勇書話》收錄白先勇年少時深受影響的書以及為其他作家出書所寫之序文,並大量蒐集和白先勇有關的文壇掌故及溫馨故事,再加上有關白先勇豐富的資料彙整,是一本白先勇粉絲不容錯過的好書。
  • 王谢堂前的燕子

    作者:欧阳子

    1976年结集的《王谢堂前的燕子》,采用当时西方学术界影响至巨的“新批评”方法,评论白先勇小说《台北人》。白先勇说:“欧阳子本身是一位杰出的心理分析小说家,深谙小说创作原理。”余秋雨称赞此书:“用心之细,联想之妙,让人叹为观止。” “一九七四年春暮,我拾起久已搁置一旁的《台北人》,重新认识一次,却有了新的惊奇,新的喜悦。近年来,常惋叹时间的激流冲走每一片刻的感触,乃决定写成此书,以捕捉这份惊喜,持之永远。”——欧阳子
  • 明星咖啡馆

    作者:白先勇

    白先勇虽然以小说家名世,但他在散文创作的数量和质量上也成就不凡,《明星咖啡馆》是结集出版的散文集。从类型上看,白先勇的散文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为学术性较强的文学(文化)评论——议论性散文;一为情感浓烈的怀人忆旧之作——文学性散文。前者主要以序、读后感、书评、评论(演讲和访谈为其变体)等形式出现,后者则以对亲人、挚友和往事的深情回忆为主。从类型分布上看,他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的散文以文学(文化)评论为主,八十年代以后追思故人和缅怀往昔的作品则逐渐增多。
  • 白先勇散文集下(第六只手指)

    作者:白先勇

    本书收集了白先勇散文集。其中第一辑散文、论文包括:第六只手指、惊变、石头城下的冥思、人生如戏等。;第二辑书评包括秉烛夜游、香港传奇、弃妇吟、边陲人的自白;第三辑现代文学包括《现代文学》的回顾和前瞻、岂容青史尽成灰、弱冠之年、《现代文学》创立的时代背景极其精神风貌等;第四辑访谈包括与白先勇论小说艺术、白先勇与青年朋友谈小说、归来的台北人、访问白先勇等,全书共收录文章三十五篇。
  • 蓦然回首

    作者:白先勇

    本书为白先勇散文集,其中包括:第一辑散文;第二辑文论;第三辑说戏;附录共三十篇。
  • 王謝堂前的燕子

    作者:歐陽子

    白先勇的《台北人》是中國近代短篇小說的經典作品之一。歐陽子以他精細入微的觀察,帶我們進入白先勇的小說世界,使我們對《台北人》所展露和隱藏的意象,都有了新的認識。 来源:http://www.anobii.com/books/%E7%8E%8B%E8%AC%9D%E5%A0%82%E5%89%8D%E7%9A%84%E7%87%95%E5%AD%90/9789576390050/0060de7d9ad1f3511e/
  • 寂莫的十七岁

    作者:白先勇

    正如同寓言故事中的主角往往代表着某一类型的人,本篇小说中的杨云峰是当今社会中许许多多心理不健全的青少年典型,亦即白先勇所说的「寂寞的十七岁」。什么样的孩子该得到赞美与掌声,又什么样 的孩子似乎就该走在「堕落」中,接收冰冷的目光;这期间不是特权的差异,而是我们该检讨家庭、学校及教育出了什么问题,并以包容的心重新去认识青少年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