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社会史

  • 中国研究的范式问题讨论

    作者:黄宗智

    本书分为三个专辑,主要内容包括专辑一: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的理论与实践、导论、为什么历史是反理论的?、在西方发展乏力时代中国和西方理论世界的调和、后现代研究:望文主义,方为妥善、学术理论与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专辑二:中国的“公共领域”与“市民社会”?、编者前言、市民社会和公共领域问题的论争、晚清帝国的“市民社会”问题、中国公共领域观察、公共领域,市民社会和道德共同体、关于中国市民社会的研究、跋:中国史研究的现实处境、美国中国学研究的范式转变与中国史研究的现实处境。
  • 大象的退却

    作者:[英]伊懋可

    伊懋可编著的《大象的退却:一部中国环境史》被誉为西方学者撰写中国环境史的奠基之作。分为模式、特例、观念三大部分,包括地理标识和时间标记、人类与大象间的三千年搏斗、森林滥伐概览、森林滥伐的地区与树种、战争与短期效益的关联、水与水利系统维持的代价、从物阜到民丰的嘉兴的故事、汉人在贵州苗族家园的拓殖、遵化人长寿之谜、大自然的启示、科学与万物生灵、帝国信条与个人观点等12章。
  • 法国农村史

    作者:[法] 马克·布洛赫

    《法国农村史》今天在西方史学界已被公认为一部古典名著。著者马克·布洛赫(Marc Bloch,1886—1944 年)是法国当代负有国际盛誉的历史学家,曾任斯特拉斯堡大学(1921—1936 年)、巴黎大学(1937—1940年)、蒙彼利埃大学(1941—1942 年)等校教授,著有《法国农村史》、《封建社会史》和《史学论文集》等书。他于1929 年与同事斯特拉斯堡大学教授、法国历史学家卢契安·费夫尔(LucienFebvre,1878—1956 年)合作,创办并且主编《经济与社会史年鉴》杂志。这是法国第一份社会经济史杂志。在《年鉴》的“每一期上,布洛赫的书评、札记和论文都占据一大部分,并且往往是最引人入胜的部分”。到了30 年代后期,《年鉴》成了全欧洲一份最生动、最富有启发性和最有创见的史学杂志,它不但反映和代表了,而且还引导和领导了法国及其邻国的历史研究,造成一代新的学风。 马克·布洛赫不但是一个卓越的历史学家,而且还是一个值得后世永远怀念的民主自由战士,一个英勇的爱国者。他参加了两次世界大战,并多次荣立战功。最后于1944 年被捕,在德军集中营中遇害。这时他还不过58 岁。马克·布洛赫的过早去世,使得他能够留给后世的著作不是太多。《法国农村史》是他的成名之作,也是他的史学造诣的代表作品。
  • 东汉的豪族

    作者:杨联陞

    《东汉的豪族》一书是著名史学家杨联陞的论文集,以历史类为主,而历史类中又以其最擅长的经济史为主。其中《东汉的豪族》作为其早期代表作,此次收入为1949年后在内地首次再刊。杨联陞曾师从陈寅恪,又在美国学习并长期任教,其治学风格兼具中国传统史学和西方史学所长。他的著述既注重宏观,又关注微观,以小窥大,以点观面,读后经常带给读者学术思路上和现实观察上的诸多启发。本书除了收入历史论文外,还收入了杨联陞语言学方面的多篇文章,反映了作者多方面的学术造诣。此外,杨联陞的书评素为圈内外所称道,本书此次也收入了他的一些书评。
  • 中国社会史

    作者:吕思勉

    本书是吕思勉先生史学论著之一。全书以农工商业、财产、钱币等18个讲题为经,以时间为纬,对我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作了深入而系统概括的论述,历来是学者学习和研究中国古代典章制度的重要参考专著。本书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至今,相继有各种单行本和合订本出版,但书名各异,且都未能全貌刊行。今编纂《吕思勉文集》,收入本书,不仅恢复到作者所改定书名,而且将曾经删节文字予以恢复,以存其旧貌。
  • 骑士制度

    作者:[英] 埃德加·普雷斯蒂奇 编

    西欧中世纪的骑士制度,不是一种单纯的军事制度,它与封建等级制、封建庄园制和封建农奴制密切相关,它甚至与天主教的教会组织和修道体系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总之,它是西欧封建制度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其历史意义和文明影响早已引起西方学界的高度关注。可是在我国,涉及这一历史现象的研究并不多见,数量极其有限的相关著述基本上仍停留在一般性的描述和介绍阶段。为了激发读者对骑士问题的兴趣,并借以推动国内学界对相关问题的更多关注,我们特译注了这部久负盛名的学术著作。
  • 地域文化与国家认同

    作者:程美宝

    本书试图讨论“地域文化”叙述框架如何在晚清到民国年间形成的历史过程。近代中国“地域文化”的表达,着重从历史叙述、种族血统、学术传承、方言写作、地方民俗等方面去发挥,这些范畴的内涵,是在特定历史时空中的政治对话过程层积而成的。近代“地域文化”话语的建立,也是近代中国国家观念从“天下”转移到“国家”的过程,读书人在国家意识和地方关怀的二重奏中,不断调校音调,加入自己的声音,用地域文化来表达他们心目中的国家观念,在国家认同与地方认同之间建立起辩证统一的关系。
  • 美国人民(下卷 1865-2002年)

    作者:加里·纳什

    《美国人民:创建一个国家和一种社会》(下)(1865-2002年第6版)为学生提供了一份对美国过往历史的引人深思的描述,追溯了美国社会何以呈现为她今天这种样式,发展到如今的政府形态。行文关注普通的美国民众与特殊事件之间的相互作用,把对政治事件的讨论与其对社会和经济生活的影响紧密结合,对起源和文化背景各异的所有美利坚民族、社会各阶层、各宗教及他们的生活和经历做了详尽描述。富有想象力的分析揭示了自1492年殖民地时期至今四个世纪以来塑造了和正在重新塑造美国社会的各种政治、社会、经济、技术和文化等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联。上册叙述1492-1877年的历史,下册叙事时间1865-2002年。
  • 人类之网

    作者:[美] 约翰·R. 麦克尼尔,威廉·H

    本书是美国著名历史学家W.H.麦克尼尔和J.R.麦克尼尔父子合作撰写的一部世界简史。作者以深湛的史学功底,拣出"网络"这一核心概念,着眼于人类历史演进过程中"网络"的建构,简明生动地描述了世界历史朝向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为我们提供了在世界历史视域中理解人类经历的一种崭新的框架。
  • 文明的解析

    作者:查尔斯·默里

    社推荐语 1.跨越3000年人类文明,勾勒出整个人类史的宏观景象。 2.史上第一部将计量法引入历史著作的作品,开创了卓越值可以计算的先河,从此伟大到卓越的距离可以测量。 3.一部科学和艺术的大百科全书,涵盖了4002位全世界各领域的顶尖人物和他们的成就。 4.美国《时代周刊》评选出“使你更有思想的20本书”之一5.《每日电讯报》《纽约时报》《纽约客》《科克斯书评》联袂推荐6. 作者查尔斯·默里是美国著名自由主义学者,出版过多部有影响力的作品,是纽约畅销书榜作者。 《文明的解析》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将计量法引入历史学著作的巨著,它开创了卓越值可以计算的先河。《文明的解析》统计了上下3000年全世界范围内艺术和科学领域的顶级人物和他们的成就,通过严谨的计量学分析的方式,编制了文学、音乐、艺术、哲学和科学各领域的名人录(共4002人)和重大事件。作为比肩《从黎明到衰落》的文明史巨作,《文明的解析》没有局限于西方文明,而是以全球视野,勾勒出整个人类文明史的宏观景象。 《文明的解析》的核心部分是一系列引人入胜的描述性章节:关于艺术领域内的巨人以及他们卓然独立的原因;关于艺术与科学两个领域的伟大成就之间的区别;关于人类创造伟大艺术和科学的能力的14次重大飞跃;关于人类成就在时间和地理坐标图上的图形和轨迹。 经过数据统计的结论发出疑问:为什么人类成就如此集中于欧洲?为什么取得成就的主要是男性?为什么创新集中在1400年后?查尔斯·默里还证据确凿地表明,上个世纪中,人类创新的速度在减缓,这究竟意味着什么?查尔斯·默里提供了一个丰富的思考框架,让人们不仅能清晰地认识到人类的伟大成就是由哪些条件促成的,同时也赞美了人类对真、善、美不间断的孜孜以求,彰显了人类成就的辉煌。
  • 密教传持与唐代社会

    作者:夏广兴

    本书全面、系统、深入地梳理了密宗在唐五代的流播及影响,主要是从密宗与唐代民俗风情、密宗与唐代社会生活、密宗与唐代文学创作及密宗与唐代宗教艺术等方面,论证密宗在唐五代流播过程中对社会及文学艺术的影响。
  • 信仰、仪式与乡土社会

    作者:陈进国

    本书继承了傅衣凌社会史学派的传统,尝试借助“人类学式的历史学”方法,将风水习俗视为中国乡土社会的一种文化系统和民众的生活方式,进而较系统地思考风水文化事象与近世乡土社会的认同、分类意识,以及社会文化秩序整合的关联问题,并“再现”风水的知识与观念在长时段乡土变迁中所创造的文化图像和生活场景。作者亦将有关风水知识、观念和信仰的叙述置于中国思想史的大背景之中,反思神秘的风水文化与中国“连续性文明 ”的内在联系,以呈现近世以来乡土社会的宇宙观念、信仰和思想世界的实态相。除绪论和余论外,各章内容简介如下: 第一章:从福建地区移民的开发进程的社会大背景中,宏观考察风水信仰与近世以来的乡土社会历史发展的密切关系。在中国东南地区,风水观念、信仰具有鲜明的地域底色,与移居汉人聚居的习惯和注重神灵祭祀的传统具有亲缘关系。在走向“土著化”过程中,移居汉人借助风水观念、信仰,有效地改变了当地土著“尚巫机鬼”的原声音频,完成了“因土成俗”的意义转换,确立了在地意识或诸野意识。随着聚居形态的发展和人地矛盾的加剧,乡族意识也得以在乡土社会中滋生、勃兴,从而加剧了有限的风水象征资本的争夺,并深刻地影响着地域的民间信仰形态。 第二章:描述两大风水流派在近世以来的乡土社会的地域扩展进程中相抗而又兼容的总体态势,从中呈现风水在区域信仰情态中的文化意义。该部分结合社会史和数术史,尝试对两大流派的观念系谱特质及人文意义进行现象学式的描述,反思两大流派如何在“信仰化”的实践中达成“在地化”的文化表述,从而构成一般意义上的风水知识和风水认知。本章也尝试“换位研究”,让民间风水专家与研究者进行“对话”,以把握风水专家在社会变迁中总体的文化态度和价值判断。风水流派意识在民间走向模糊化的趋势,也意味着中国的神灵与祭祀传统具有顽强的渗透力。 第三、四章:从构成近世以来的乡土社会文化网络之环的通书、灵签、安镇符咒、竖造及丧葬仪式、乩示文本等人手,细部地探寻普遍意义上的风水知识、观念的乡土社会记忆是何以可能的,即分析风水知识、观念如何借助相关的巫术一宗教仪式,逐步“深耕化”为一种民俗信仰,从而成为民众 “生活世界”的一部分。各类与风水相关的仪式行为,是乡土社会文化变迁过程的聚态反映。风水知识、观念为乡土社会所承认、接受并转变为民俗信仰的过程,乃是一种价值转换及意义再生的过程。在传统礼教或祭祀观念“ 以家达乡”过程中,风水先生、择日师、礼生等充分扮演着“文化媒人”角色,甚至是第一媒介者。 第五章:分析了风水信仰与近世以来的乡土社会士绅阶层的文化空间构建的关系问题,特别是考察士绅之有意识的风水实践和风水表述,藉以省思风水知识、观念何以成为一种沟通精英与俗民、王朝(国家)与社会的文化桥梁,进而影响地方社会和经济变迁的方式。士绅阶层是一个积极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文化群体,他们在将风水知识、观念内化为自身的信仰之际,也将之意识形态化,以使区域的公共或私人场域充盈着自身所赋予的意义与价值。“义”(理)字只是一种带有表演成分的集体表像,“利”(欲)字才真实地书写着士绅的灵魂。 第六章:借助契约文书及典型的家族个案,细部地剖析风水观念、信仰与近世以来的乡土社会的秩序整合和家族发展的关联问题。近世以来的乡土社会秩序的构建模式部分地受到了风水观念图式的制约和安排,从而在“破坏/整合”的向力之中维持其动态的平衡。风水观念、信仰为家族或房派及乡族势力的发展空间提供了一套圆融自足的文化解释机制。祖墓、祠堂风水的象征营造与“房/家族”的系谱模式和功能形态有着内在的关系。风水术本身的房分差别理论以及家族与房之间天然存在着的“凝聚/分裂”张力,参与塑造了祖墓或祠堂的风水崇拜的“箭垛化”效应。
  • 鼠疫:战争与和平

    作者:曹树基,李玉尚

    本书是中国学者针对中国鼠疫流行时进行的首次详细而全面讨论。两位作者积近十年研究所得,分别从鼠疫史的方法论、鼠疫流行模式(战争与和平时期)、环境变迁与国家医学等角度,深入探讨中国的鼠疫流行历史。本书不仅就鼠疫流行与中国环境变迁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新的解释,而且对于700余年来中国社会历史的演进,提供了新的解释模式。
  • 香料之王

    作者:Konras Pernstich,Nat

    葡萄牙航海家開闢印度新航線的動力, 竟來自歐洲人對胡椒的渴望? 古羅馬宴席的餐桌上擺放著一只裝滿胡椒的銀碗, 不只方面調味上的應用,更是主人財富及品味的展示? 從歷史文化、全球貿易到藥用及料理價值, 第一部深入淺出帶你全面了解胡椒相關知識的物質史 最貴重的貿易貨物之一 看香料之王─胡椒,如何左右地理大發現、改變世界歷史的進程? 咖啡、橄欖油和巧克力:現今懂得品賞美食的行家們(往往是先進國家的人民或社會的權貴階級)都非常清楚,這些商品有哪些種類是優質的上等貨。歐洲人對於葡萄酒的鑑賞歷史則更為久遠,至於其它的食品,人們也愈來愈懂得品嚐與辨別其中細微的差別與變化。然而,人們對於胡椒的態度卻很不一樣:做為一般性調味料,餐桌上擺放的胡椒罐對於人們而言,似乎是一種理所當然而無法缺少的存在,從另一方面來說,它卻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雖然這種香料擁有多種優點及多重的歷史面貌。 胡椒的歷史幾乎與其他香料的歷史密不可分。放眼過往的歷史,人類以及全世界往往為了胡椒而在許多方面顯得不平靜。在人類早期的文化中,辛辣的胡椒粒不只是美食的調味品,它們還被人們用於神祇的敬拜與疾患的醫療,由於胡椒取得不易,它們的市場價格有時甚至跟黃金一樣貴重。尋找胡椒是地理大發現時代歐洲人探索全世界的動機,由於胡椒的緣故,人類不惜發動戰爭,也願意冒著生命的危險,駕駛帆船率先繞行非洲與地球,並畫出了世界地圖。儘管美食的潮流一直在改變,胡椒的馨香與味道時而被追捧,時而被冷落,然而,經過數百年的發展,胡椒已經成為人們最常使用的香料之一。 胡椒的過去充滿許多冒險的傳奇故事,深深吸引著人們,因此,作者希望能藉由本書的出版讓胡椒的故事能夠繼續講述下去。還有,人們對於胡椒這種香料的興趣,有一部分得歸因於它獨特的香氣以及無法被取代的滋味。現代人確實得天獨厚,可以取得形形色色的胡椒產品,而且每一種產品都有各自的美味特色、料理優點與流傳的歷史。胡椒的多樣性和取得的便利性也激發出人們對於這種調味料的好奇與關注。 作者書寫本書的方式與內容,主要是從胡椒的享用與品味出發,而不是嚴肅的學術研究。與胡椒相關的歷史學與植物學的文獻資料可以提供讀者一些認真而負責任的諮詢,不過,這些資料並非毫無疏漏。兩位作者在撰寫本書時,剛開始曾有人質疑,是否一本關於胡椒的書籍,其內容篇幅能超過兩百頁?事實上,這樣的質疑很快地就站不住腳。比起歐洲的胡椒交易史,中國這個東方的文明古國與印度以及東南亞香料群島(摩鹿加群島)的貿易活動更為久遠,也更具重要性,然而,基於作者鮮明而有限的歐洲觀點和視角,兩人在探討胡椒的歷史時,亞洲的部分卻只約略地提到。此外,本書所附上的各種胡椒植株的圖繪主要著眼於資料的廣泛性與全面性,而不希望過於學術性。這種資料的處理方式或許顯得不夠專業而且犧牲了某些植物學的細節,然而,這並不妨礙他們對於胡椒植物世界的一般性掌握與瞭解。本書最後所輯錄的胡椒料理食譜有一部分是收集來的,還有一部分則是作者自己研發的美食成果。兩人在選擇這些食譜時,當然有主觀的態度,主要是為了呈現各種不同的胡椒產品具有豐富調味變化的可能性,當然,還有人們從中享有的純粹的美食樂趣。 精彩收錄 中西經典胡椒食譜101 6種早餐料理‧17種綜合香料‧8種蔬菜料理‧9種魚類與海鮮料理‧10種肉類料理‧7種配菜與點心‧16種醬料‧15種甜點‧5種烘培品‧8種飲料 法式四味辛香粉、印度拾香粉、峇里島綜合香料醬、阿拉伯綜合香料、牙買加香辣醬…教你善用胡椒,打造洋溢異國風的美味料理!
  • 生活与文化

    作者:蒲慕州 编

    该论丛是五十年来台湾学者在中国史领域的经典著述的汇编,共分十三个专题,十四册,分别是:史学方法与历史解释;制度与国家;政治与权力;思想与学术;社会变迁;经济脉动;城市与乡村;家族与社会;妇女与社会;生活与文化;礼俗与宗教;生命与医疗;美术与考古。   台湾中央研究院史语所黄宽重、邢义田教授、北京大学中古史中心邓小南教授担任总主编。每一专题均由在该领域有深厚造诣的台湾学者担任主编。每册书前附有总编所作的序和分册主编导言。各册导言的宗旨,在于综论台湾中国史研究在不同阶段的内外背景和发展大势,并介绍当册作者和论文的特色。有些偏重于介绍收录的论文和作者或收录的缘由,有些偏于介绍世界性史学研究的大趋势,有些又以分册主编对某一领域的看法为主轴,各俱特色。每篇文章之后,都附有简短的作者小传和本文的原刊数据,便于有兴趣的读者进行进一步的查考。   丛书汇集众多国际之名学者的名作。老一辈学者,如严耕望、劳榦、傅乐成、戴炎辉等,当代史学名家,如余英时、许倬云、禄耀东、毛汉光等,还有深厚的西学背景的中青年知名学者,如陈弱水、颜娟英、李贞德等。云集了台湾半个世纪几代学者的代表著述,可谓名家荟萃,佳作琳琅。   本丛书的文章的总的选录原则是以近期出版者为主,以展现较新的趋势和成果。但各册也有不同。有的分册收录的几乎都是近十余年的论文,如《生活与文化》分册;有的则收入较多几十年前的旧作,如《制度与国家》,这恰恰反映了台湾中国史研究方向和中心的转移。   由于各种条件所限,海峡两岸学者的交流,资料信息的利用和相通,相关论文的查阅,都存在这一定的不便。国内学者和相关研究人员一直要求及时看到台湾学者的相关研究,这是促使本丛书出版的主要因素。台湾和内地在中国史研究领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台湾学者一方面受西方汉学界影响很大,一方面又非常熟悉中国文化,有更多的创新和活力。在研究论题上,除了传统题目,台湾史学界树立了自己独特的议题,如医疗史、身体史,为国际史学界所注目。   “台湾学者中国史研究论丛”的出版,应会给国内史学界带来新的资料、新的信息和新的关注点,对于两岸学术的交流和互动,将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 明代通俗日用类书集刊(全16册)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文化室

    《明代通俗日用类书集刊(套装全16册)》内容简介:类书是中国古代文献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卷帙庞大,内容丰富,具有较高的参考和实用价值。然而,对于类书的定义,有很多说法,我们在此综合各家观点,认为类书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彙编资料,述而不作,主要是对前人著作的引用编纂;二是分门别类,编辑成书;三是供人检索,便于引用。
  • 这些中世纪的人

    作者:罗贝尔·福西耶

    《这些中世纪的人:中世纪的日常生活》不是高深博学的著作,不是任何其他主题的延续,不是中世纪历史的鸟瞰,不研究它的经济,不畅述它几百年的艺术文化史,它仅仅为我们讲述中世纪老百姓的故事,这些靠天吃饭的普通人的故事,他们的盘中餐,他们女邻居的家常话题,他们那双被劣质的鞋所磨损的双脚,还有他们心里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上帝。在这里,我们看不到刀光剑影,听不到修士们的祷告,没有国王的心腹,没有腰缠万贯的大亨,甚至没有学校的教师,那些都是中世纪的泡沫。我们将看到的是其他的人,我们很少谈论到他们,因为他们没有漂亮的词藻。可是,他们的忧愁和快乐与今天的我们又有什么两样。
  • 消遣时代的阅读乐趣

    作者:艾伦·雅各布斯

    《消遣时代的阅读乐趣》内容简介:这是一个大众传媒的时代,伴随电子出版物的兴起,许多人特别是青少年越来越热衷于快餐式阅读,这种以追求快速、简单甚至愉悦为目的的阅读方式所带来的弊病也是显而易见的:许多人为了追求纯粹“悦读”而弃华章名著于不顾,在迅疾的流变中只愿选择图文并茂,抑或只有图片、视频的电子读物以单纯满足视觉的享受。长此以往,痴迷于此的这一群体的文字表达能力必将退化,乃至逐渐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变成没有思想的“空心人”。 欣慰的是,仍然有众多的读者在线上线下体验着阅读的真正乐趣。但是,在外界干扰和诱惑愈演愈烈的情形下,我们怎样才能培养并保持深度注意力,在这吵闹的环境中安心读书呢?
  • 叫街者

    作者:卢汉超

    本书是卢汉超教授数年前的旧作《叫街者》(Street Criers: A Cultural History of Chinese Beggars,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一书的中文版。该书曾于2006年获美国第三世界研究学会颁发的Cecil B. Currey 最佳著作奖,并在2009年出版了韩文版。而此次的中文版不仅是旧作的翻译,更加入了近年来中西学界最新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发掘到的原始资料以及作者本人的研究心得,从而使其成为原书英文版基础上的中文新作。 中国乞丐文化在历史时段上有强大的延续性(时),在空间地域上有惊人的一致性(空),它与主流文化乃至精英文化之间又有生动活泼的交流性(上下),而这种交流性也反映在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上,其实质也是一种上下关系。 本书是作者在其英文获奖原著Street Criers基础上的再创作。全书紧扣时、空、上下这三个主题,对晚清以来的中国的城市底层文化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是中国都市文化史和次文化研究领域内一部有创意的新作。
  • 中国社会文化史读本

    作者:刘永华 主编

    社会文化史强调在具体的研究实践中将社会史分析和文化史诠释结合起来。也就是说,在分析社会现象时,不能忽视相关人群对这些现象的理解或这些现象之于当事人的意义,唯有如此,社会史分析才不致死板、僵硬;在诠释文化现象时,不能忽视这些现象背后的社会关系和权力关系,唯有如此,文化史诠释才不致空泛、玄虚。 本书按主题分成五编:一、认同,二、神明信仰,三、宗教仪式,四、历史记忆,五、感知、空间及其他。这些主题远远没有囊括社会文化史触及的所有课题,但应该说眼下比较重要的论题,大体已经涵盖在这些主题之下。 在选编论文过程中,编者考虑到论文触及的区域和时段,注意体现当前中国社会文化史领域触及的区域、时段的广度。不过,不难看出,就区域而言,本书所收论文,对南中国的讨论多于对华北的讨论;就时段而言,对明清的讨论多于对其他时段的讨论,这种不平衡并非出自编者的研究偏好,也不意味着这些区域和时段才是社会文化史分析的有效研究范围,而是大体反映了目前研究界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