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现代文学研究

  • 刺丛里的求索

    作者:王晓明

    从王晓明先生那执着的《刺丛里的求索》中我读出了一种高层次的生命意义。他那种寻求自己精神支柱、渴望重建自己健全的精神家园的努力令我深深感动。尽管我知道也许我的这点心灵共鸣太微太弱,也许我的回音会像一阵风一样忽然无踪无迹;尽管我知道在这个被物质保卫着的世界里我们有太多的无奈,我们也许徒劳的努力会被击得粉碎,但我依旧相信这种不懈的求索是我们作为一个健康的人都因该追求的高层次的生命意义。“中国的知识分子及其精神创造的事业,正处于一场深刻的危机之中”,“从精神的需求,从我们的对生存意义的把握,对健全人格的理想看今天的现状,你的感觉如何呢?”“如果不是无奈、失望、彷徨,甚而痛苦,甚而想起来解除这种危机的话,而依然是麻木、迟钝、无谓,甚而没有一点感觉上的变化,甚而还加深这种危机,那么我们的还有什么意义呢?”该愤怒的时候我们自嘲,该羞耻的时候我们庆幸,该忧伤的时候我们茫然无觉,该蔑视的时候我们诚惶诚恐……我们该如何恢复正常的感觉、正常的思维呢?回到诗中去,回到文学中去,回到一切真正杰出的艺术作品中去吧,这不单是为了获取审美的愉悦,更是为了挣脱卑俗的生存状况。我们还是应相信鲁迅先生的话,“即使前面没有路,也要跨进刺丛里走走。”惟有那苦苦追索的精神,那竭力发掘和维护人内心的价值的态度,才是真正值得培养,值得代代相承,赓续不绝。
  • 趣味高于一切

    作者:谢泳

    《趣味高于一切》是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谢泳的随笔集,作者在本书中谈现代学术的规范,谈学术批评的正确态度,谈新旧交替时期人心的嬗变;谈20世纪三四十年代大学的学风,谈学者之间交往和思想的比较,谈自由主义思想在20世纪中国的影响;谈自己对好书奇文的欣赏,谈自己嗜书成癖的学生……在书中,作者怀着真正的“同情”,带领我们与一个个有名的或无名的历史人物进行着跨越时空的对话,进入一个个虽然时隔不久、但却正被遗忘的历史事件之中。
  • “故”事如何“新”编——论中国现代“重写型”小说

    作者:祝宇红

    “重写型小说”是对文学中恒常性的重写现象考察之后定义的小说类型,指以“前文本”为原型,在其基础上加工变型的小说。本书作者创造性地提出这一概念,并按照先秦诸子、中国神话、史乘、希腊神话等不同的前文本类型考察中国现代重写型小说,如鲁迅《故事新编》等,探讨在认知模式转变、学术转型的背景下前文本怎样被重写。 作者虽为刚毕业的年轻学者,全书思路清晰,论述精到,显示了扎实的学术功底和良好的研究潜质。 章节目录: 导论 一、中国现代"重写型"小说 二、"前文本" 三、认知模式的转变 四、思路与框架 第一章 镜中的先贤:诸子的重写 一、"打倒孔家店,救出孔夫子" 二、郭沫若的"凸凹镜"式重写 三、鲁迅的文化"校雠"式重写 第二章 "祛魅"抑或"迷信可存":中国神话的重写 一、祛魅 二、"迷信可存" 三、"苏古掇新"的"演义" 第三章 "解释"与"讽喻":史乘的重写 一、历史小说理论与重写问题 二、"解释" 三、"讽喻" 四、解释与讽喻之间的张力 第四章 启蒙叙事与本土化叙事:异域文本的重写 一、重写与希腊神话的译介及研究 二、"摩罗"式的盗火神 三、"本色化"耶稣 第五章 "稳定反讽":一种张力结构 一、现代重写型小说的文体特色 二、《故事新编》的"稳定反讽" 三、《月下小景》集的多重叙事 四、一种张力结构 结语 一、小说与学术 二、观念的力量 三、"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参考文献 附录:中国现代重写型小说出版与发表情况
  • 海派小说与现代都市文化

    作者:李今

    《海派小说与现代都市文化(精)》是由安微教育出版社出版的。
  • "民族"想象与国家统制

    作者:倪伟

    《民族想象与国家统制》主要内容:当初选择这个课题,多少是有点自我惩罚的意思,因为这样一个课题肯定不容许我再徘徊在个体的心灵世界,咀嚼那些沉重却又轻飘的生存悲欢。这正是我所需要的。我希望自己能拨开那些永远猜不透的迷雾,变得像石头一般冷静、坚强、沉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