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策展

  • 作品与展场

    作者:巫鸿

    《作品与展场:巫鸿论中国当代艺术》收集了作者近年来重要的艺术批评论文15篇,从艺术作品和艺术展览两个维度出发,以宽阔的历史视野,明快的理论气质和平实的写作风格,为我们提供了了解中国当代艺术批评的一个值得关注的文本。文集通过大量史实和配图回答了诸如为什么当代艺术是"当代"?中国当代艺术有什么独特之处?什么是"实验性"展览?作品和展场的关系何在?等诸多问题,这些不仅是研究中国当代文化和艺术的人所必需涉足的课题,也是关注和了解中国当代艺术现状最合适的途径。
  • 新生代艺术家职业手册

    作者:玛格丽特·R.拉泽瑞

    你了解自己作品的性质是什么?你利用什么样的宣传工具确立你的影响力?该如何与画廊、美术馆打交道?怎样获得参加艺术展会和签约画廊的第一手完备信息?你希望谁业观赏并收藏你的的作品?本书是集中探讨专业艺术家早期职业生涯的首部著作!   艺术家除了创作作品之外,还有很多事要做——他们要处理实际问题。对于新生代艺术来说,这些都将成为巨大的挑战。本书分5大部分,共由17章构成。系统、详尽地阐释了艺术家职业选择的方方面面,及其所需要的各类实用信息。
  • 獨立策展人Independent Curators

    作者:愛莉森.卡羅

    導 言獨立策展是一項正在全世界的博物館和美術館中成長的工作領域。它在美國已行之有年,在那裡的獨立策展公司通常擁有七名員工,負責經營承辦巡迴展覽的工作。這種服務已經被超過兩百二十五家的藝術博物館、大學美術館、藝文中心及臨時展場普遍採行。 這本指南手冊的目的,是要為在策展人和博物館之間,澄清一些已發生在澳洲此類工作的疑問和經驗,希望藉此能鼓勵這方面的合作關係,並避免錯誤的產生。 雇用獨立策展人有許多的好處。博物館的全職人員多半將心思用在收藏品的管理之上,雇用獨立承展者則可以吸收多樣的新構想和專長,它可以為博物館增加一項專門領域,也可以注入工作熱誠和能力。當財物能力不足以雇用全職人員之時,它甚至可以為某項專案帶來額外的助手。它可以雇用那些不願在博物館擔任全職的專家(例如:那些不住在本地的人)。它使博物館能夠舉行特別活動,運用特殊尃家,其規模能超越博物館的平時財務和營運能力。同時,博物館也能在其專業領域之外去嘗試新的構想或進行特殊的尃案。 獨立策展人能夠自由地選擇他們的工作範圍,在媒體、時間和構想上所涵蓋的層面往往超過一般博物館的所能容許的範圍,他們也能受雇於不同層次的業主:從大型博物館到地方政府的屬下機構,到小型的藝術家工作室;從大都市到鄉野;從地區性的和國際性的;從財務組織健全的展示案到草根性的展出。透過這些經驗,他們的尃業視野廣闊,他們接觸到不同的觀點和思想,他們的實務知識也得以增加。我們的承展方式使人們從一般機構的費時的繁文褥節中解脫出來。 獨立策展人目前正受雇於藝術展示的大部份領域之中:從大規模的雙年大展到國家美術館的主要展覽,到地區美術館的巡迴展,和一次性的現代美展,到特定團體所舉辦的展示。雇用期可以從一個月到超過一年,承展費可以數萬元到較不起眼的數字,受雇的人可以從出入門道的,一直到極富經驗的策展人。 但是這類業務在澳洲是屬於新的,隨著新業務的興起,許多問題也會出現,有待於我們的思考和澄清。一件原本能使雙方同時受惠的理想合作方案,可以因為在起初未將合作細節提出討論並建立共識而不輕易變質。 澳洲博物館協會相信製作書面合同是明智切實的。就算雙方都不想要書面合同,花些時間研究這個手冊仍是值得的。雙方可以針對每一個合作方案提出相關的(以及可能相關的)問題,討論它們,在它們是否應被納入考量上取得共識,決定誰要負責,誰該做什麼,以及何時去做。主要的問題應該以書面合同為憑,例如:核准構想和付款的最後期限,或是與中止合同有關的各項條件。 本指南所提到的獨立承辦展示業務,主要是包括展示的籌備工作以及相關的活動,如:刊物出版,研討會舉辦,以及其他的公開活動。不過本指南所探討的議題也能協助獨立作業人士從事其他與藝術機構有關的活動,如:在政策和收藏方面提供諮詢服務,或負責參考資料和特刊的製作。 本指南探討合約和費用,兩項主題都是以如何雇用獨立策展人為中心。當然,這類業務的成功關鍵在於團隊精神。 這本指南分成三個主要部分 第一部分探討由獨立策展人和藝術機構合辦展覽的一般工作程序,這一程序又分為三段:初期計畫,發展以及執行。 第二部分涵蓋有關於變更、付費、版權和道德規範的問題。 最後這一部分是一份針對製作合同待考慮項目所作的核對清單。
  • The Culture of Curating and the Curating of Culture

    作者:Paul O'Neill

    Once considered a mere caretaker for collections, the curator is now widely viewed as a globally connected auteur. Over the last twenty-five years, as international group exhibitions and biennials have become the dominant mode of presenting contemporary art to the public, curatorship has begun to be perceived as a constellation of creative activities not unlike artistic praxis. The curator has gone from being a behind-the-scenes organizer and selector to a visible, centrally important cultural producer. In The Culture of Curating and the Curating of Culture(s), Paul O'Neill examines the emergence of independent curatorship and the discourse that helped to establish it. O'Neill describes how, by the 1980s, curated group exhibitions--large-scale, temporary projects with artworks cast as illustrative fragments--came to be understood as the creative work of curator-auteurs. The proliferation of new biennials and other large international exhibitions in the 1990s created a cohort of high-profile, globally mobile curators, moving from Venice to Paris to Kassel. In the 1990s, curatorial and artistic practice converged, blurring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artist and curator. O'Neill argues that this change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curatorship was shaped by a curator-centered discourse that effectively advocated--and authorized--the new independent curatorial practice. Drawing on the extensive curatorial literature and his own interviews with leading curators, critics, art historians, and artists, O'Neill trac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urator-as-artist model and the ways it has been contested. The Culture of Curating and the Curating of Culture(s) documents the many ways in which our perception of art has been transformed by curating and the discourses surrounding it.
  • 幕味

    作者:沙丹

    在大银幕的滋味中追寻电影档案的魅力 分享中国电影资料馆台前幕后的故事 .................. ※编辑推荐※ 2016年是中国电影资料馆艺术影院开放二十周年。藉此契机,本书将向各位读者、观众、影迷,讲述一些关于老电影档案和历史的故事,分享菲林以外、史料之中的大银幕的滋味。 ☆精选中国电影资料馆重点展映的华语片进行文本细读,以史学视野梳理文本脉络,寻找过去与今天的创作联系 ☆每篇文章皆附有一则策展故事,亲切讲述台前幕后趣事,兼具学术性与趣味性 ☆全书附有百余幅作者珍藏的经典剧照、明星海报及民国电影杂志刊物图,尽显电影档案的鲜活魅力 ☆对电影节、电影展映、国片及艺术电影推广进行深入思考和总结,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实践经验 ...................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兼具学术性与趣味性的电影文集。作者从多年来从事电影策展工作的经验出发,精选了一批中国电影资料馆重点展映的华语片进行文本细读,以治史的视野与方法梳理这些影片的美学坐标与文化脉络。同时,讲述展映前后的各种故事,既涉及珍稀拷贝的辗转发现、独具特色的映前导览、重要影人参与活动的幕后趣闻,还回顾了放映结束所留下的社会反响和经验总结。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对电影资料馆的功能定位和策展思路、中国电影史上杰出影片及影人留下的宝贵遗产、电影的档案保存难题、艺术影院的未来都进行了深入思考与研究,并辅以百余幅珍藏图片,与影迷们分享菲林以外、史料之中的大银幕的滋味。 .................. ※作者的话※ “幕味”一词并非我的新发明,而是源自民国时期一份著名的女性文化刊物《玲珑》,“幕味”即是其中的电影报道版块。我觉得这个词很生动形象,一方面它与英文“movie”谐音,同时更兼有“银幕的滋味”之意……禁不住借来《幕味》之名,对它进行一次遥远的致敬和呼应:因为呈现在诸位读者面前的,正是一本关于老电影档案和历史的研究专书。我希望读者能从书中讲述的久远信息中,找寻到它们与今天中国电影的联结关系以及依旧旺盛燃烧的生命力。 ——沙 丹 ................... ※名人推荐※ 沙丹的这些文章介于影评与学术论文之间,但是这种分析绝非普通的影评,字里行间流露出治史之人的好奇和严谨,以及强烈的自我代入感,也总能不动声色地把话题引到电影史最陡峭的悬崖前。 ——李洋,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沙丹实实在在地把中国电影资料馆的艺术影院变成了一个电影史的课堂,成千上万的影迷在这里无师自通,亲近电影史,学习电影文化。所以在沙丹这里,策展和电影史研究互为表里,缺一不可。这也完美地体现在了这本书的体例中,他总是先讲一段策展故事,再展开相应主题的分析,若是缺少其中之一,那就美中不足了。 ——magasa,电子杂志《虹膜》主编
  • CURATION策展的時代

    作者:佐佐木俊尚

    為一則訊息、一件作品或一個商品, 篩選資訊、賦予脈絡、創造情境, 並且提出看法、重組價值、分享串聯, 就是二十一世紀的策展(curation)。 這是一個資訊氾濫的時代, 也是一個最需要策展人(curator)的時代! 當我們在意見領袖的觀點上按讚、在目前所在地打卡, 就是一種策展,全民都是策展人的時代已經到來! 消費市場或資訊傳播已經產生莫大的變化──從二十世紀強調提供「更多」的價值,到二十一世紀重視「好用」的價值。不僅如此,消費者與閱聽大眾與人串聯的想望,改變了他們的需求,從過去期望「獲得更多資訊」,到現在渴望「以資訊串聯人們」。 然而,「以資訊串聯人們」的關鍵,在於賦予共鳴的脈絡與情境。除了網站上的搜尋關鍵字之外,還需要有「人」的介入--藉由這些人的「觀點」,讓我們在取得資訊的同時,也藉由這些觀點串聯人們。為資訊賦予脈絡、創造情境的人,提供我們「觀看世界的方式」,這就是「觀點」。 提供「觀點」的人,英文的網路世界中稱為「策展人」;策展人「提供觀點」的行為,就是策展。 以往,所謂策展,指的是策展人在博物館或美術館中所策畫的展覽;現在,策展指的是從如恆河沙數的資訊洪流中,基於策展人的價值觀與世界觀淘選資訊,賦予新意並與眾多的網友共享。 以往,每天最重要的頭條新聞在報架上;如今,最重要的頭條新聞,往往是社群網站上最多人轉推的文章--電視、報紙、書籍、雜誌、廣告等傳統媒體沒落,傳播資訊的常識出現重大轉變。透過推特(twitter)、臉書(Facebook)、Foursquare等社群網站,將人與人之間「串聯」起來,策展已經和資訊本身同等重要,「策展的時代」已經來臨! 本書作者佐佐木俊尚從藝術、演唱會、電影、社群網站,到媒體、政治、社會、全球化等角度,以說故事的方式,帶給讀者一場場策展的盛宴。精闢解讀「當我們在意見領袖的觀點上按讚、在目前所在地打卡,就是一種策展!」的緣由,深掘策展時代中資訊傳播產生巨變的本質,進而詳述如何藉由策展找到新商機,是一本角度多元、觀點獨到的資訊社會論。
  • 行动的书

    作者:高士明

    本书是作者从2002 年到现在所写的关于策展实践的学术论文的合集,这些文章曾发表在国内外各种学术性刊物上。该书论述了视觉文化研究、当代艺术研究以及策展实践。策展对于作者来说,不只是表述或再现方式,而且是一种塑造现实的力量。他认为艺术家只是一个社会位置,而策展人不过是个媒介。通过这个媒介,我们将获得一种目光,这种目光可以穿透艺术作品的拜物教,穿透艺术创造的个人主义神话,穿透艺术—价值—资本的社会交往系统,进入到这种被名之为“艺术”的心灵的社会运动中。
  • 文化造城

    作者:张子康 罗怡 李海若

    本书希望让读者能够了解解自己是不是要做、能不能够做博物馆、做什么样的博物馆、怎样规划博物馆以及博物馆建成以后,如何通过实际操作链接创意产业、城市发展从而使自己有更好的土壤与空间存活下去…… “要从一个城市的整体文化生态、甚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整体文化生态的角度来思考博物馆——城市文化生态也是整体城市有机体上的一个器官,因此思考博物馆还要考虑城市与经济、政治、社会等城市的其它发展要素的关系,主要是从城市的品牌形象与产业链接的角度出发”。(张子康) 公益性机构最大的任务与使命之一就是建立行业标准。(张子康) 我们对每一个我们接触的博物馆,都在对不同的城市从文化政策,文化环境,文化活动,文化设施,文艺教育,文化消费,文化产业,其它传统文化资源,城市发展经济、社会、社区等基本状况与基本特性,自然地理环境、交通条件……这一系列问题的考察中,更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于中国城市文化生态健康的关注、认识与参与。也加深了我们对于博物馆与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旅游、教育等各个部分链接的研究、思考与经验。(罗怡)
  • 关系美学

    作者:[法国]尼古拉斯·伯瑞奥德

    尼古拉斯·伯瑞奥德因其《关系美学》一书,成为20世纪90年代西方当代艺术批评中最具影响力的作者之一,《关系美学》成为策划和艺术专业的必备读物之一。“关系美学”是伯瑞奥德提出的一个理论,阐释了20世纪90年代的艺术思想和艺术探索。本书概括了90 年代当代艺术实践的特征,对于定义当代艺术的最新趋势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揭示了艺术实践在社会变迁中,如何将互动的人际关系作为抵抗消费主义的前线,从而探索当代艺术创作和世界的新型关系。
  • Inside the White Cube

    作者:Brian O'Doherty

    When these essays first appeared in "Artforum" in 1976, their impact was immediate. They were discussed, annotated, cited, collected, and translated - the three issues of "Artforum" in which they appeared have become nearly impossible to obtain. Having Brian O'Doherty's provocative essays available again is a signal event for the art world. This edition also includes "The Gallery as Gesture," a critically important piece published ten years after the others. O'Doherty was the first to explicitly confront a particular crisis in postwar art as he sought to examine the assumptions on which the modern commercial and museum gallery was based. Concerned with the complex and sophisticated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s, social context, and aesthetics as represented in the contested space of the art gallery, he raises the question of how artists must construe their work in relation to the gallery space and system. These essays are essential reading for anyone interested in the history and issues of postwar art i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Teeming with ideas, relentless in their pursuit of contradiction and paradox, they exhibit both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artist (Patrick Ireland) and the precision of the scholar.
  • 策展的挑战

    作者:侯瀚如

    本书由两位当代艺术界中最有影响力的策展人、批评家侯瀚如和奥布里斯特撰写,精选他们从2006年至2011年的20篇通信。在这些通信中,他们探讨了当代艺术活动中的政治参与问题,移民艺术家在西方语境下的命运,艺术的跨国界现状以及跨学科之间交流的惊人力量,日本新陈代谢派建筑、政治性艺术和艺术的政治等问题。他们从各自正在进行的展览或艺术项目出发,强调各媒介之间的交流的力量是如何促进艺术媒介之间的互动和共生关系,从而重新思考当今艺术的问题。
  • 关于策展的一切

    作者:[瑞士]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

    《当代艺术书系•话语实践卷04:关于策展的一切》内容简介:你想知道关于奥布里斯特的一切,但又不敢去问他的问题,在《当代艺术书系•话语实践卷04:关于策展的一切》中已经由16位采访人帮你问了,这是一部现实对话的作品,跨越了从他作为年轻策展人职业生涯初期在苏黎世策划的厨房展览到最近担任伦敦蛇形画廊联合总监这一时期。《当代艺术书系•话语实践卷04:关于策展的一切》承载了一种不可能性:把这位漫游全球的策展人钉回地面,试图描绘他的心理地图,以便沉默也许可以被转录。从某种意义上说,奥布里斯特发起了“抵抗遗忘”,并证实了一位艺术家对他的精确判断:当这位“不停止”的策展人“考虑离开艺术界”,并进入其他领域时,艺术家曾告诉他“不要离开,跨越汇集知识的恐惧”,把其他领域带入(那时)封闭的艺术界。“采访项目是他的大英博物馆”和“伦敦(或法兰克福、威尼斯、巴黎、迪拜、广州、巴塞尔、柏林等地举办的‘运动中的城市’)是一个巨大的麦克风”,这些“想法是真正地使展览发展为城市”。
  • 策展简史

    作者:[瑞士] 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

    不可否认,19世纪末、20世纪的艺术的发展与艺术展览史有着密切的联系,甚至可以说,艺术的普及正得益于艺术的大量展览。同时,20世纪的现代艺术收藏也是伴随着展览史的发展而兴起。而策展人无论是在艺术品的展览,还是收藏博物馆的建立中都则扮演者不可或缺的角色,很多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创始馆长都是策展界的先驱。策展人的职业身份也在艺术展览中得以逐步确立,近些年来,互联宣言在策展人、艺术机构和艺术家之间创建的纽带逐渐显现,为了勾勒出艺术社区内新策展实践之间的关系网络,以及追溯策展人共有的影响力,本书通过采访11位策展人,对他们的策展经历做了深入的挖掘,有助于我们透彻清晰地认识策展人的身份,而他们的经历对于我们深入拓展和研究当代艺术也有重要的贡献。
  • 文本

    作者:李振华

    本书是作者2002年来作为策展人所写的系列文章的合辑。大致可分为三类:其一是针对展览、项目所写的文章,涉及诸多中国当代艺术事件,或以旁观者、或以亲历者的身份道出自己的观点看法,涵括多方面知识,内容庞杂;其二是关于当代艺术家的文章,梳理研究了艺术家的工作;其三是作者有感而发的随笔文字,往往于率性自然间窥得作者的情绪与思想。书中随文附有大量的照片,还原了策展、事件发生时的情境,使读者仿若身临其境,能够更好地体会作者传达的思想。
  • 摄影展览指南

    作者:[英]谢丽·瑞德(Shirley Rea

    『华文世界第一部展览策划的理论指南和实用手册』 『最实用、最全面、最值得入手的备展手册、观展指南』 『运用五大步骤,办出完美展览』制定计划 → 寻找空间 → 展览设计 → 装裱悬挂 → 展后评估 【摄影师出道】没机会,缺资金? 在自荐作品时屡屡碰壁? 被合约或保险迷惑, 不知道如何保 护自己的权益? 【策展人上道】缺少设计推广的整体思路? 解决不了运输悬挂中的疑难杂症? 不会规划,不会统筹管理,每场展览都是手忙脚乱? 【展览爱好者,看出门道】每次看展览,都眼花缭乱,没有收获? 想知晓最佳观展路线?想了解展览运作的幕后玄机? -------------------------------------------------------------------------- 一场成功的摄影展览,需要艺术与商业的完美结合。本书从计划的制定、空间的选择到展览的筹备、实施、推广以及展后的评估总结,为你提供按部就班式的指导。作者还结合自己在展览实践中的经验教训,精心为读者提供了与画廊的沟通技巧、照片的 装裱 悬挂等大量知识,书中配有清晰的设计图解、贴 心的文档模板、实用的流程清单和备忘列表,并以研究案例的形式向读者展示了展览界的最新动态,助你完成展览梦,踏上摄影事业的生涯。 -------------------------------------------------------------------------- 这本书不仅是建立摄影行业标准与策展“门槛”的工具书,还是引导青年摄影师和艺术家如何“出道”的教科书,更是一本写给普通观众的展览“阅读”指南。其实在很多时候,我们并非技不如人,而是知不如人。我相信这本书可以较大程度填补我们对摄影、艺术、展览和市场操作背后的知识空白。 —— 蔡萌,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CAFAM)学术部策展人、雅昌摄影网艺术总监 一个展览应该、可以专业到什么程度,一定有一个标准在。现在,我们可以在《摄影展览指南》一书中找到这样的标准并且实践之。华文世界第一部展览策划的理论指南和实用手册。 ——顾铮 对摄影师来说,在这个充满挑战的经济时代,展览是自己的作品得到展示的最佳途径。我本以为我们对展览已经知无不尽,但是本书中的展览经验和最新案例给我们的工作提供了更加新颖开阔的思路。助你踏上职业生涯的上选读物! ——M2 媒体工作室 想展览你的照片?读这本书吧!作者一步一步,将你轻松地带入了展览的世界。 ——Thorsten Gohl,读者 市面上很难找到这样一本书,将展览的整个过程写的既具体又清晰。适合所有的摄影师、艺术家,当然策展人也应该好好读一读这本书。 —— Marco Scataglini,读者
  • 策划时代

    作者:皮力著

    《策划人时代》重点论述为什么说当代艺术已经进入到"策划人时代",同时列举国际上成功的策划范例,也结合中国当代艺术的特点,谈到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策划人的经验和教训。因此,对于中国的艺术商人,《策划人时代》是不可错过的巨作。 一套专门为中国从事艺术策划、广告创意、艺术市场营销、经营管理提供基本理论、方法与技术参考的丛书。你要创造一流的业绩,求得少投入大产出的效果,不妨一读!艺术项目要做好,创意策划少不了!要策划好别人必先策划好自己!如何在“大策划时代”,策划出一流的品牌、业绩、不可不读!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实战型的理论定会使你在策划中如虎添翼!策划在文化艺术上的天地之阔自不待言,毕竟艺术只是一种情感和情景的预设,一种梦境,一种对于虚拟境界的勾勒。在艺术创作和艺术策划越来越不容易截然区分的年代,我们面对的现实是,社会影响大的艺术已经不单纯停留在个人创作的传统空间,而更多是在广阔的社会空间中才得意辉煌的完成。只有成功的艺术策划,才能将艺术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都充分的发挥到最大化。《策划人时代》的编撰适应时代的潮流和社会的要求。在艺术的策划上,国外毕竟比我们先行许多,所以我们的首要任务是借鉴,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何况是他山之玉。《策划人时代》对于阐释策划理念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还可能涉及其他领域。我们既然无法逃脱策划的年代,我们就只好加入策划,在策划中实现社会的目的,同时也实现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