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原始佛教

  • 佛陀的啟示

    作者:[锡兰]化普乐·罗睺罗 Walpola

  • 杂阿含经

    作者: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点校

    《杂阿含经》五十卷,南朝刘宋元嘉二十年(443)求那跋陀罗译,系佛陀在世时为比丘、 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子、天女等开示四圣谛、八圣道、十二因缘的教授、教诫,为修禅者必习的法门。   佛陀涅檠后的三个月,大迦叶率领五百阿罗汉在耆阐崛出的毕钵罗窟举行结集,将佛陀近五十年所传播的教法重新梳理一遍,由大迦叶发问,阿难口诵佛陀一生的教法,其中便有《杂阿含经》,此后《杂阿含经》在印度各派中代代传承。   佛教传入中国后,适值大乘佛教兴起,因没有全面理解阿含经,隋唐时期将之判为小教,致使后来的佛教徒很少重视该经。近代以来,随着国内外对阿含经的深入研究,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其保存了原始佛教的风貌,最能体现佛陀出世的本怀。为了满足佛教学者和佛教徒的需要,我们以高丽藏为底本,参考近现代研究整理成果,重新整理出版。
  • 经集

    作者:

    在浩如烟海的古代汉译佛经中 《阿含经》常被称作是早期佛教基本经典,实际上属于部派佛教,而不是原始佛教。这本由郭良鋆先生在一九八三年至一九八五年在斯里兰卡进修巴利语期间翻译的巴利语佛典《经集》,是最接近原始佛教的早期佛教的经文汇编。属于巴利语三藏小部。列在经藏《小尼迦耶》的第五部,它汇集了部分早期佛教经文,其中多数经文的产生年代相当古老,有的甚至是最古老的。可反映出原始佛教“重伦理修养,轻抽象思辩”的风格。《经集》仅次于《法句经》在小乘佛教国家中广为传诵。
  • 佛陀和原始佛教思想

    作者:郭良鋆

    《佛陀和原始佛教思想》内容简介:在《经集》第3品《大品》和《婆塞特经》中,佛陀回答婆罗门青年婆塞特提出的问题:“一个人成为婆罗门是靠出身,还是靠行为?”佛陀指出,生物“由于出身形成的特征多种多样”,如蛆、蛾、蚂蚁、蛇、鱼和鸟等。“而在人类中,由出身形成的特征并不多种多样”。人都是同一类的人。“人类不存在身体上的差异,人类中的区别由名称表示”,如农民、手艺人、商人、仆人、盗贼、士兵、祭司和国王等。这些名称都是由人各自的行为决定,而不是由出身决定。佛陀认为人类中以祭祀为生的人是祭司,而不是婆罗门。至于什么样的人是婆罗门,佛陀则依据佛教的修行理想作出重新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