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陈丹青

  • 木心遗稿

    作者:木心

    弟子陈丹青说,他和我聊过的私房话,无遮无掩,进入遗稿……

    在木心手稿里“重逢木心”,有一些文字你也只能在他的原始孤本里读到!

    纪念木心逝世10周年 ,《木心遗稿》首次亮相,仅第1版第1刷赠有“木心笔迹珍藏卡”!

    -

    木心说,到了成名之日,我才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被埋没了。

    晚年从美国返回故乡乌镇之前,他决定,不入画廊,不进拍卖行,不接待采访,不作讲演,不发表文章,不收礼物,不题字——此七“不”,归国之日的态度也。

    木心说,人在历史的位置,也不过是一个床位。

    在木心目前已出版的所有著作之外,尚有相当数量的笔记簿与散稿,从未面世,估计逾百万字。由于木心通常不注明成稿年份,从内容和字迹推测,小部分写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大部分写于九十年代和新世纪,直到他2011年离世。

    这批遗稿的内容,宽泛杂多,不分章节,随写随止,殊少完整的篇幅。其中包括人名、账单、书单、目录、信稿,偶尔信手勾画简单的书籍设计,还有他自己的墓园。读者熟悉的俳句、随感、旧体诗、自由诗,约占半数,其余部分,介于杂记、备忘、叙事、忆旧之间,状若自言自语,不同于他已面世的所有作品。

    木心逝世十周年,第一批木心遗稿终于能交到读者面前。

    【编辑推荐】

    陈丹青(木心美术馆馆长)——在木心书中,第一人称并不就是他,言及身世,他总讳莫如深,送去出版的文字更是抵死不诉苦衷。现在,他和我聊过的私房话,无遮无掩,进入遗稿。当年我要他写下来,他就咄道:“喔哟!这种话讲过拉倒,写它干嘛!”如今遗稿在眼,他到底还是写了,而且很不少。

    ★ 木心自己的“人物名单”,有鲁迅,有张爱玲——比如,被他提及最多的中国现代文学家,是张爱玲,随时想起便絮叨几句。相对如今海内外张迷,木心的资格要算老的:1943 年张爱玲初试啼声,十六岁的孙璞就读到了。

    ★ 木心自己的“山中问答”,绝大部分遗稿的语气,只是说给自己听,写给自己看——比如,“鲁迅是不会善视我的,背后斥我为‘资产阶级’。张爱玲是瞧不起我的,她会转身借用了苏青的话:‘我又不是写给你看的。’剩下来的便是我对鲁迅的敬重和对张爱玲的赏叹。”

    ★ 木心自己的“解药”,还是文学,从生前出版的著作(A面),到身后存世的遗稿(B面)——比如,他向来偷偷写作,抱着(近乎愉悦的)绝望。固然,囚禁与临老的绝望,不一样,但写作是他活着的迹象。他默默写下许许多多短句(简直姿态万千),但也不为发表,不过写了自己看看,算是气过、笑过了。

    ★ 木心自己早就预测到,他的读者百分之九十是汗滋滋的年轻人——编辑出版上,如同修补古木器、古建筑一般,一仍其旧,尊重当年的译名用法,精选影印手稿原图,保留月久年深的味道。软皮精装,开本清雅小巧,内文纸张是日本古版书纸。

  • 局部:陌生的经验

    作者:陈丹青

    陈丹青的私人艺术史

    1.5亿人次观看,豆瓣高分艺术纪录片《局部》内容全收录

    发掘隐没的天才、次要的作品

    时隔五年,新修订

    内文更换高级涂布纸,贴近画作原色

    本书是陈丹青视频节目《局部》第一季的讲稿。从少年王希孟到憨人凡·高,从早期文艺复兴的捣蛋鬼布法马可到威尼斯画匠卡帕奇奥,从舞女出身的瓦拉东到民国闺秀女画家,从宫廷画师徐扬到战死沙场的巴齐耶……他们多数是被美术史忽略的天才,作品亦然,虽经历史“隐没”而显得“次要”,却值得再度被认知、被观看。这是一份画家个人的观看与叙述,艺术史退为背景,艺术家,才是主角。

  • 局部:伟大的工匠

    作者:陈丹青

    与陈丹青重访文艺复兴

    1.5亿人次观看,豆瓣高分艺术纪录片《局部》内容全收录

    翻越达·芬奇、米开朗琪罗与拉斐尔,仰望意大利湿壁画

    本书是陈丹青视频节目《局部》第三季的讲稿,作者寻访意大利教堂、修道院,聚焦凝固于墙上的湿壁画。“文艺复兴三杰”常被比作高峰,作者却将“次要作品”与它们的创作者娓娓道来:“大名鼎鼎”的乔托与师傅“牛头”契马布埃,落拓不羁的马萨乔与气息高贵的马索利诺,可敬的乌切洛与可爱的老利皮,阿西西圣方济各教堂的弗朗切斯卡与美第奇-里卡迪宫的戈佐里,以及那些无名的工匠……千百幅湿壁画既是君王与臣民的教科书,又是图像的狂欢。在不用透视法的中古时代,这些工匠显示了绘画的另一种维度,另一种理性,更饱满,更开放,更接近现代性。艺术不是进化链,不要以为越是后来的艺术,越是好。

  • 影像IMAGE 第一辑

    作者:学术主持:陈丹青 马未都

    《影像(第1辑)》内容简介:《摄影家》杂志是20世纪末21世纪初全球最优秀的纯摄影杂志。她是最早把优秀的摄影师介绍给华人世界的杂志,她得到了布烈松、寇德卡、克莱因等世界摄影大师的青睐;他是最早把中国摄影师群体介绍给世界的杂志,刘铮、吕楠、洪磊、邱志杰、张乾琦华人摄影世界 最优秀的摄影家从这里起步。 本期专题介绍摄影师吕楠作品《被遗忘的人:中国精神病人生存状况》
  • 外國音樂在外國

    作者:陳丹青

    纖敏的雙眼 張開 優雅的耳朵 步的行板 空氣有旋律 音樂是看得見的城市 我們欣賞西洋古典音樂目下還是一種「文藝活動」, 在「他們」,則就是「生活」。 作者歐遊彼時,感受所在城市「音樂即空氣」的氛圍,字裡行間有親臨音樂現場的震撼與造訪大師故居油然開啟「人猶在」的想像;憶往「音響」啟蒙耳朵的「受洗日」,分享「非發燒友」的發燒收藏,以畫家立場答「音樂愛好」,演奏出「耳朵」與「眼睛」相互激盪的音樂哲學。全書配以精彩圖片饗人眼目,堪稱他諸本文集中最為風雅的製作。 像是以散步的節奏,帶著畫筆拜訪一座城市,勾勒出音樂自然存在的原色原味,畫家用纖敏的雙眼觀看音樂,在「音樂即生活」的城市迷走,啟發感官交融的全新立場。
  • 我与西藏组画

    作者:陈丹青

    《我与西藏组画》主要介绍了两次西藏行,相隔四年。头一回时在“文革”终点,《泪水洒满丰收田》与翌年那届全国美展,恐怕是1949年后苏联革命现实主义油画创作的最后一次集体展示。那年月,我像所有知青画家一样,竭力模仿国内名家堆叠厚颜料方笔触的苏式画法,瞧着宽袍大袖的西藏人,满脑子苏里柯夫或德加切夫。当我在布达拉宫西南侧劳动人民文化馆一问小屋子里瞧着画布,走近退远,自以为是个“苏联”革命画家。第二回去西藏,正当改革开放前夜,不但世道大变,我也见识增长,画画时拼命默诵库尔贝、勒帕日、柯罗、米勒的朴素画面,自以为是个“法国”古典画家。毕业作展出后,我曾在文稿中竭力陈述自己为什么以及怎样画出这些画,多年后我才恍然:所谓西藏组画只是1978年“法国乡村画展”来华展出后的私人效应,而当我在画展中梦游般踯躅不去,中学时代躲在上海阁楼临摹欧洲画片的记忆,倏忽复活了。
  • 陈丹青速写

    作者:陈丹青 绘

  • 陈丹青说色彩

    作者:陈丹青

    本书由著名画家陈丹青讲述了色彩的构成,并以大量世界名画加以评析,使读者通过这些直观的作品从而对色彩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理解。
  • 帰國十年

    作者:陳丹青

    丹青以他的才能活跃在文化界多个领域,影响广泛。近些年来,我期望的是看到油画的陈丹青,而不是一个文学随笔、文化论述、社会批评或者别的领域的陈丹青。今年,我恳切邀请丹青在中国油画院举办个展,他终于同意了,将他回国十年的部分绘画作一次小小的回顾。我很高兴,油画院美术馆全体同仁 也在兴奋地为之筹备着,我想,我们都抱着同行与老朋友的热切心情。 去美国走了十八年,丹青于千禧年回国。我不知道是出于巧合还是有意的选择,千禧年的相遇不是人的愿望可以求来的。他回国这十年,正是国家高速发展变化的十年,也是丹青的人生走到盛年积累,全方位展现才情的十年。舆论总是把他放进“西藏组画”的终极成就中予以定论,可是丹青的才华是活泼的,而且很丰盛。和他接近的好朋友都知道,他有超常的学习能力,实践范围甚广,品性纯真,富有正义感。平心而论,这几十年没有哪个同龄画家能比他更活跃多彩,涉猎通达,对周围有那么持久的影响力。从我识事以来,见过许多有才能、有学问的人,可是陈丹青却有许多过人之处,在他身上我看到造物主的奇妙。由于他的才大,常常不能自我,因着他的品性端正与良知,有些可以不说的话不干系的事,他又常常去说去做,为此招来不少误解,所谓明哲自保、言多必失的古训为他所不取,这也是人们从心里对他的敬意所在。 陈丹青生长在中国最有西方文化积淀的地区——上海,年少时赶上了文化大革命、上山下乡、知青运动。后因他的才能被邀请进藏,这位上海才子和世界高原上最原始的土地一碰撞,就画出了国内绘画史闪现亮光的作品。开放后被中央美院首届研究生班破格录取,后留校任教。毕业创作“西藏组画”影响全国美术界时,年仅二十七岁。1982年远赴世界现代艺术中心纽约,“美漂”十八年,读书、画画、思考、写作、听音乐,不追时潮,不昧商业,文化上虽有长期的水土不服,但却开了眼界和心性,得到大锤炼。2000年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特聘回国,后因对教育系统的不认同,辞职,成为“北漂”,再度自主自立。可以说,丹青经历了“文革”以来一个中国人所能经历的种种激荡起伏,这对他的创作是一笔内在的财富。 若把陈丹青比做一棵优良名贵的植物,那么,由于他的出色与出众,不免被大家频频利用。近年他经常出现在各种媒体上,受到文化界广泛关注,甚至音乐、电影、戏剧、建筑等方面都有他的声音。我担心他的才能和精力被众家分食,终会影响他的最后成就,可他似乎习惯了这种被移来移去的生活。现今,他已是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带着自己的根,移来移去,以他的才学与品性,本应成为中国油画界的栋梁之才,栋梁之才不作栋梁之用,是令人遗憾的事。我相信他在画外的一切涉足与积累日后终会在油画上更加显露出来。今年初春,我们请他来油画院画画,那份独有的才情被再度唤起而一发不可收拾,学生老师都为之兴奋。他从油画起家,以油画成名,最终应在油画上持续发扬精进。这个时代造就了他,他的才能属于这个时代,我相信惟有油画才能真正成全并证实他的全部才情,我们需要一个油画的陈丹青。 杨飞云 于高碑店中国油画院 2010年10月19日
  • 陈丹青归国十年油画速写2000-2010

    作者:陈丹青

    本书根据陈丹青同名画展编成,收录了他归国十年的代表性画作,以及谈论“写生”与“临摹”的两篇长文。画作大致分成三类:一类是画册写生;一类是人体或肖像;一类是外出写生。以作画年份为序编排,完整呈现陈丹青十年来油画创作的大致面貌。两篇谈论绘画的长文,则指向中国油画的深层问题:一个全然属于西方的传统艺术形式,在移植到不断追求西化与现代化的中国时,如何寻获存在的意义。 几天前,我的画展结束了。开展时出了同名画册《归国十年》,现在编这平装本,价格低,图片扩增,文字部分添了近两万,读者或许有兴趣看看吧。 那增添的长文,是为老同学杨飞云策划的群展《回到写生》与《面对原典》所写,本月初,两项展览同时在中国美术馆和油画院美术馆推出了——写生、临摹,皆是行内长期不予一顾的事:至少,留欧留苏两代画家在法国、比利时、俄罗斯临摹经典的作品,八十年来从未展出过。我们煞有介事的美术圈可曾惜护过、清理过这段短暂而被淹没的历史吗?关于写生、关于临摹,我是有心得也有话说的。现在这本集子既有我的画,兼有谈论绘画的文字,与我其他集子比,总算比较地像个画家模样了,然而下笔议论,还是不安分…… ——《归国十年》
  • 退步集

    作者:陳丹青

    本書是《退步集》的臺灣版。 本書作者陳丹青,於一九五三年出生上海,自習繪畫考入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研究班,在一九八○年畢業展中發表的《西藏組畫》,以寫實的風格在文藝界和美術界引起一陣旋風而蜚聲海內外,成為中國油畫界的風雲人物,更被圈內人士喻為八○年代最具才華的油畫家,影響深遠,至今油畫界中仍有所謂的「陳丹青情節」。 一九八二年他以自由畫家身分移居紐約,直至二千年才重返清華大學任教。他除了是一位畫家,也是一位作家和評論家。 本書選錄了他歸國後的隨筆散文、雜誌專訪、演講內容等部份文字,劃分為五大主題,分別是繪畫、訪談、城市、專題和雜談。在不同的主題中,他透過一雙歷史之眼,以清晰的理路,層次分明的敘述,質樸有力的文字,呈現他對人事物的所見、所聞、所思和所感。 以退步為題,涉有作者對中國百年在人文藝術領域種種「進步」 之說的懷疑、追尋和反思。除了兼有禪詩「心地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之道,也隱含了作者退一步的反省,是對進一步的期許。 |目錄| 本書總頁數共 352 頁 序 Ⅰ 常識與記憶 山中一夜雨,樹杪百重泉 笑談大先生 魯迅是誰? 我的師尊木心先生 Ⅱ 城市建設與歷史記憶 我們應該向那位大清國老兵丁好好學習 心理景觀、建築景觀與行政景觀 古鎮:衰敗與淪亡 城市與想像 我只是偶爾潛回上海的喪家犬 Ⅲ 山高水長 油畫與圖像 一時聚散 如何成就大師? 寫在義大利文藝復興作品展來華前夕 文藝與復興
  • 纽约琐记(上、下册)

    作者:(美)陈丹青

    本书分为上、下两册,主要内容包括:纽约琐记;美术馆;画廊;艺术教育;艺术评论;艺术家肖像――奥尔;艺术家肖像――坦希;我的画室 ;绘画的观众;回顾展的回顾;艺术与自由;艺术与艺术家; 桑兰与莱奥那多;拙劣的比喻;中国稿约;《陈丹青速写集》自序;色彩与高考;六周的相处――记中央美院油画系助教研修班教学;金陵怀旧记;女眷与同行――序张小溪着次个展;素描与同情――序谢宏军《乡村诊所》;图像的传奇――读徐累系列画作……
  • 谈话的泥沼

    作者:陈丹青

    本书是陈丹青近年来接受采访或与人对谈所整理出的文字,精心挑选后结而成集,书名“谈话的泥沼”似乎暗喻了交流的不可能,书中的部分篇章也刻意保留了这种媒体狂欢与个人表达之间的谈话困境,这种陷入“泥沼”的状况本身值得深思,另一方面,书中的大部分篇章则反映了在去除媒体预设立场之后,交流的可能与必要,比如陈丹青与王安忆的对谈,两人的思想和学识互相激发与阐释,读来很有收获,这是一本有内容的对话录,同时也是对对话本身的思考。
  • 水色斑斓

    作者:丹青

    水色斑斓,心花烂漫。 有一些无法用言语表达的美是可以用画笔描绘出来的。看着这个世界的所有美好在你手中蜿蜒流转,是一件多么奇妙与美好的事情。 本书作者丹青用手中的水彩画笔,带你进入色彩斑斓的水彩世界—这里有“花”样年华,海的礼物,点心和饮料,多肉和瓶花,还有属于你的一片小小花园。书中所选的案例十分精美并非常适合教学,读者可以利用本书中的案例作为平时练习的范本。除了技法讲解,本书还展示了作者精心拍摄的植物照片,以供读者绘画时参考—只有了解绘画对象,才能将其表现得淋漓尽致。 跟随丹青,你不仅可以学到专业的水彩画手绘技法,还能从书中领悟作者热爱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的积极态度。 【编辑推荐】 本书由微博知名多肉及水彩画博主song丹青编著,作者不断在微博上展示部分画作内容,受到众多粉丝的追捧和好评。 书中展示多达40多个水彩绘制的案例,每个案例都十分精美并且绘画要点的概括十分精辟,非常适合教学,同时读者可以利用本书中的案例作为平时练习的范本。 除了技法讲解,本书还展示了作者精心拍摄的植物照片,以供读者绘画时参考—只有了解绘画对象,才能将其表现得淋漓尽致。 由于作者非常热爱植物,对植物的了解深刻,所以其绘制出来的水彩画更是栩栩如生,每幅作品不仅仅表现的是植物的美感,更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 跟陈丹青聊天

    作者:凤凰书品

    ◆《锵锵三人行:跟陈丹青聊天》陈丹青与窦文涛、梁文道奇妙畅谈! ◆这本对话录直接收录陈丹青在“锵锵三人行”中与主持人嘉宾的对话,话题广泛,谈及国事、家事、风物、人间温情,幽默而深刻。 ◆话题抢先看: 在中国,围观是不会变的·没见过比《非诚勿扰》更真实的节目·今天的年轻人真苍凉·真正的贵族单纯得一塌糊涂·中国人是更进化的美·没有一个时代,像今天这样鼓励虚荣·我们没有上流社会·到处都在拆·怀旧与觉悟无关·记忆是会报复的·这个社会缺乏让人成熟的机制·连“不相信”都不相信·教养就是要克制·衰老是个被剥夺的过程·像大自然一样只接受不抗拒……
  • 陌生的经验

    作者:陈丹青

    本书是网络视频节目《局部》的讲稿,从少年王希孟到憨人梵高的初习作品,从早期文艺复兴的捣蛋鬼布法马可到威尼斯画匠卡帕齐奥,从舞女出身的瓦拉东到民国闺秀女画家,从宫廷画师徐扬到战死沙场的巴齐耶……多数是被美术史忽略的天才与作品,虽经历史“隐没”而显得“次要”,却值得再度被认知、被观看。这是一份画家个人的观看与叙述,艺术史退为背景,艺术家,才是主角。 陈丹青的私人艺术史,网络视频播放逾千万,三百余幅精美彩图,年度艺术话题读物。网络视频节目《局部》讲稿——陈丹青讲艺术的《局部》系列视频自开播以来,累计播放量已突破1600万,在结集成书过程中,陈丹青对讲稿进行了精心修订,并补充图说信息近万字及后记《陌生的经验》,史航、李静、韦羲、青原作序,相比视频节目,本书内容更为完整。 陈丹青的私人美术史——陈丹青首次将自己的观看经验结集成书,我们得以通过画家的视角来观看艺术作品。全书摆脱了传统的美术史框架,没有术语和理论,只讲故事和感受,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艺术普及书。 隐没的天才,被忽视的杰作——作者特意选取美术史上较少被提及的作品展开讲述,这些作品很少有机会被大众接触到,却同那些广为人知的名作一样,有着丰富的艺术技巧和打动人心的力量,市面上的艺术普及类读物千篇一律,每一本介绍的都是类似的作品,本书的角度无疑是更独特的。 三百余幅艺术作品,精装四色印刷——陈丹青拿出其个人几十年来珍藏的画册和他游历欧洲所拍摄的照片,亲自裁切放大局部,为读者展现艺术品精彩、微妙、动人的细节,并配以详细说明,精装四色印刷,值得收藏。
  • 陈丹青 艾未未:非艺术访谈

    作者:王宝菊

    陈丹青、艾未未,两个当代文艺领域小有名气的人物。现在,主持人王宝菊对他们进行了一番采访。访问的内容涉及他们对社会、文化、人生、两性和城市的看法和观点。内容丰富,语言通俗,适合广大读者阅读。
  • 外国音乐在外国

    作者:陈丹青

    《外国音乐在外国》是陈丹青之前文集《陈丹青音乐笔记》(2002)的增订版,除增加四篇长文记述欧游音乐观感、删去一篇《多余的素材》已经收录的《钢琴与阶级》之外,另配以精彩图片飨人眼目,全书彩色印刷,纸张柔软细腻,堪称他诸本文集中最为风雅的制作。 2002年,文集初出之际,陈丹青原拟采用内文篇名《外国音乐在外国》为书名,大意是说,人在纽约写给国内读者看,但为编辑改作《陈丹青音乐笔记》,此番再版,恢复原拟书名,不过此时陈丹青已在国内定居十年,谈及书名的变更,他说出另一层意思:“今岁尤其是少说为佳的一年……谈论艺术真是既风雅,又安全……连书名也规避了境内的话题与是非,单说外国音乐在外国。” 1992年,陈丹青受《音乐爱好者》杂志之邀,开始持续写作,遂“开了份宽窄莫辨的旁门左道”。从最初的《灵堂琴声》(1992)到刚刚写成的《在维也纳》诸篇(2009),此书收录文章的写作时间跨度近二十年,堪称陈丹青书写生涯之标本。 此书谈论音乐,以古典为主,兼及流行与民族。作为画家、作家而谈音乐,陈丹青说自己不过是假音乐之名义,而行趣味的批判。他之书写音乐,不单就音乐本身着墨,而是关注音乐所席卷的人生与性命,关注音乐背后的文脉与文化,由此而获致独特的境界与气韵。 此书封面亦由陈丹青亲手设计。原本选择四种颜色,打样以取其一;不过打样出来,颜色均称理想,最后决定,选择三种颜色,制作三种封面,任凭读者选择。此举或为国内首创,虽于发行上有些麻烦,但于读者,却是增加了选择的空间。陈丹青谈及这三种颜色,说是在欧洲建筑中均属常见,而国内却少有使用且用得好的。
  • 木心1989-1994 文學回憶錄套書

    作者:木心,陳丹青

    《文學回憶錄》,從古代至二十世紀、從西方到東方,攏聚文學花果,是開啟世界文學之門的叩門磚,是航向世界文學的引路燈塔。 古代、中世紀、近代,在每個時代裡都能找到精神血統、藝術親人。 我們講文學史課,勝於讀書,就好在可以講私房話。 要守住:公開場合,正式發表,不能講私房話。將來出我的講稿,私房話出不出?思考題。 其實很簡單,把「不能講的」,也講出來。 藝術,是光明磊落的隱私。 講完後,一部文學史,重要的是我的觀點。── 木心 或曰:木心的觀點是否獨斷而狂妄?嗚呼!這就是我保有這份筆錄的無上驕傲。 ──陳丹青 1989-1994文學回憶錄--古代之卷 涵蓋希臘羅馬神話、希臘史詩、希臘悲劇、《聖經》、釋迦牟尼、印度史詩、《詩經》、《楚辭》、中國古代歷史學家、先秦諸子(老子、孔子、墨子、孟子、莊子、荀子、韓菲子)、魏晉文學到五世紀初的陶淵明。 勞動是苦的,做愛是悄悄的,為戰爭勝利是大規模的、開放的,故有聲,聲有歌,歌有詩。 神話,是大人說小孩的話,說給大人聽的。多聽、多想,人得以歸真反璞。中國神話,好有好報、惡有惡報,太現實。 從藝術的價值判斷,耶穌是「成了」,從人生的價值判斷,耶穌愛世人是一場單方面的愛。 任何各國古典抒情詩都不及《詩經》。整個《詩經》是悲苦之聲。 《道德經》是老子的絕命書,也是老子的情書。 1989-1994文學回憶錄--中世紀—十七世紀之卷 涵蓋五世紀─十五世紀,及至中國十六世紀時期,介紹唐詩、宋詞、波斯文學、阿拉伯文學、中國古代戲曲、中國古代小說、日本文學、文藝復興、莎士比亞,以及十七世紀英國文學、法國文學。 知道了古典,現代就拿到了。不通古典,無所謂現代。 讀天才的作品,自己也好像是天才一樣。 莎士比亞能退遠是非善惡,故能惡中有善,善中有惡。 同樣寫飲酒,東方是借酒而忘憂、消愁,西方的酒神卻是創造極樂、狂歡。 《金瓶梅》,更容易誤解,太像性書,英國性文學大師D.H. 勞倫斯看了也要張口結舌。此書最妙是淫穢下流的地方,亦暴露人性。 1989-1994文學回憶錄--十八—十九世紀之卷 涵蓋此一時期的英國、法國、德國、南歐、北歐、中國、俄國、波蘭、丹麥、挪威、瑞典、愛爾蘭、日本各國文學。 大家看《紅樓夢》,戳穿了講,是看故事,看花姑娘,看排場,看細故。怎麼讀才好?從空中鳥瞰。 《少年維特的煩惱》、《簡愛》、《茶花女》、《冰島漁夫》,這幾部愛情小說,如果看不懂,不愛看,那是愛情的門外漢門外婆。而且我可以判斷他是個壞人,沒出息。 哈代,你要純性地讀;狄更斯,充滿友情去讀;托爾斯泰,可以苛求地讀。可是我讀巴爾札克,完全放棄自己。用北方話說,豁出去了。由他支配,我沒意見。 我講課,是要你們自立,自成一家,自成一言。 1989-1994文學回憶錄--二十世紀之卷 介紹影響二十世紀文學的哲學家,從各種文學流派介紹作家及其作品。流派包括:象徵主義、意識流、未來主義、表現主義、意象主義、存在主義、新小說、原樣派、荒誕劇、垮掉的一代、黑色幽默、魔幻現實主義。 尼采的書宜深讀,你淺讀,驕傲,自大狂,深讀,讀出一個自己來。羅曼?羅蘭的書宜淺讀,你若深讀,即迷失在偉大的空想中。 《道德經》若淺讀,就會講謀略,老奸巨猾,深讀,會煉成思想上的內家功夫。 五年來(1989年元月-1994年元月),我們的課遭到許多嘲笑。一件事,有人嘲笑,有人讚賞,那就像一回事了,否則太冷清了。假如連續五年研究一個題目,不謀名,不謀利,而且不是傻子,一定是值得尊重的,欽佩的。五年研究下來,可以祝大家大器晚成。 五年文學遠征,這是樂趣,你知道了:要誰,不要誰。
  • 与陈丹青交谈

    作者:陈丹青

    2001年陈丹青在上海《艺术世界》杂志开办的专栏,眼界宽,富主见,文章好看。他采取双向的“交谈”方式,由杂志广泛征集读者来信,形成十二篇见识新颖、谐趣横生的交谈文章。在大量对话中,陈丹青既能持续发掘人文艺术和教育领域的深层问题,又提供了独特的思路,至今仍然值得阅读。陈丹青近年的读者们可能并不了解六年前的这一专栏,本社结集出版,以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