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产权

  • 资本的秘密

    作者:赫尔南多·德·索托

    《资本的秘密》讲述很多经济学家甚至社会学家都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在西方(比如美国,西欧甚至日本)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就,而它在很多发展中国家却停滞不前,发展中国家面对资本市场,就像隔着一层透明玻璃,怎么都进不去,这是为什么?德·索托一语道破真相,因为多数发展中国家没有建立起把资产转换成为资本的机制,所以他们缺乏资本。
  • 资本的秘密

    作者:赫尔南多·德·索托

    很多经济学家甚至社会学家都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在西方(比如美国、西欧甚至)日本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就,而它在很多发展中国家却停滞不前?发展中国家面对资本市场,就像隔着一层透明玻璃。怎么都进不去。这是为什么?德·索托一语道破真相,因为多数发展中国家没有建立起把资产转换为资本的机制。它们缺乏资本。 资本是一整套的经济运作模式,在这本《资本的秘密》中,德·索托创造性地从五个角度来阐释资本的运作规律,人们称之为“资本的五大秘密”。 《资本的秘密》足以导致一场全新的、能为人类带来巨大益处的革命,因为它充分揭示了资本主义在第三世界和前共产主义国家失败的根源,那就是,这些国家缺少一种支持私有财产权、提供理想创业环境的法律体系。它应该成为负责和管理“国家财富”的人的必读作品。
  • 收入是一连串事件

    作者:周其仁

    《收入是一连串事件》主要内容:中国的经济发展当然是一连串事件,而以一连患事件的角度来看中国的收入增长,正确而又别开生面。二十多年来,数之不尽的漏着,不计其数的波折,使朋友们或什么观察专家认为中国玩完了,走回头路了。我力排众议,从来没有那样看。收入既然是一连串事件,不可能每事件都是好的。果树开花结果子,在过程中这天日晒,那天雨淋,一时蜜蜂传播花粉,一时虫蚁蚕食为祸。这一切都影响植树者的收人,每天的收入或上或落,变化不同。
  • 产权与制度变迁

    作者:周其仁

    收入本文集的论文,除了关于经济学研究方法的一篇文章之外,全部都是基于中国改革的经验,研究中央计划经济制度——公有制产权以及政府垄断市场——的改革与变迁。这是差不多20年来作者研究经济的重心所在。作者的学术研究始终与两类选择紧密相连:一方面不断观察计划公有制下人们形形色色的选择行为,另一方面不断选择可以解释这些行为的经济学理论。这种“问题主导”的学术习惯使得可选的学术传统和理论比较集中。
  • 产权的经济分析

    作者:Y.巴泽尔

    《产权的经济分析》内容取自笔者近年来教学的基本观点,即那种交易费用为零的理论是有问题的。 本科生对此不置可否,研究生则经常顽强地与我争辩。但这正体现了"教学相长"的作用,对《产权的经济分析》的写作颇有裨益。 “产权”这一概念常令经济学家莫测高深,甚至时而不知所云,似乎对这一概念的解释非法学家莫属。但“天下英雄,舍我其谁”的习气又使经济学家们欲罢不能,而提出自己的理解。这两类学者对产权的内涵各取所需,却能各得其所。笔者对“产权”有一番定义,并力求讲清其涵义,说明为何这种定义适用于经济分析。
  • 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

    作者:[美] R. H. 科斯(Coase,

    《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的主要内容是:当代经济学系列丛书《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是一本关于产权与制度变迁理论的论文集,反映这两个学派的分析特征、重要假说和政策意义。
  • 賣桔者言

    作者:张五常

    实践自己学说的经济学家 (代序)金观涛 虽然,我早就听说过张五常教授,但在我心目中,张先生只是海外很多著名学者中的一个,一直来并无很深的印象。使我和张五常教授相识的,是一个十分偶然的机会。 去年冬天,我和刘青峰正好在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访问。一天我惊奇地发现,刘青峰整天捧着一本经济学著作不放,这是我们结婚17年来从未有过的。我们从来读书面很广,但我知道,有两门学科的书,她是从来不看的,一门是哲学,另一门就是经济学。我和她在历史、社会学理论、文化、科学史、文学艺术方面有着共同的兴趣,但每当谈到经济理论,她马上充满了迷惑。 一本理论著作:能引起外行的兴趣,特别是使对这门学科不了解的读者在几天内捧住书不放,这本身就说明,这本书有着不同一般的魅力。刘青峰读的正是张五常先生的《卖桔者言》。 在她的极力推荐下,我也一口气把全书读完,果然,书写得不凡,我有了一次奇特的读书经历。自青年时代开始,我就常读经济学理论著作,特别喜欢从经济学大师的思想中吸取营养。在所有经济学著作中,有两本书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一本是萨缪尔逊写的那本风行世界的教科书《经济学》,当时,我只有20几岁,萨缪尔逊清晰简明的逻辑体系给我以震撼,它使我体会到和马克思《资本论》完全不同的研究方法。我第一次知道什么是符合现代科学规范的经济学。第二本书就是《卖桔者言》,我读它时,已经进入了不惑之年,在这以前,我已读过很多的经济学名著,为什么这本短论式的甚至不是纯学术的小书会引起我极大的兴趣呢? 也许,使我内心深深为之触动的正是这本书用质补的语言讲述那平凡而又深刻的真理。张五常教授是研究产权理论的名家,他一会儿向读者谈起养蚝的启发,一会儿讨论了从庇古开始关于铁路两旁地价的争论,一会儿转到历代建造灯塔所碰到的收费问题,他利用这些形形色色历史上曾经发生或现实生活中正在发生的案例,向读者展现了产权理论的核心概念和当代进展。我认为,案例分析从来是社会科学理论的温床。至今为止人类所知道的任何一种社会科学理论都是基于某种历史上的或现实的案例的启示。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一定可以用过去、现在和未来生动活泼的案例来展现,当然这需要理论家具有渊博的知识,对理论深刻的洞见和非凡的功力,读者通过这些案例,不仅学习了理论,而且知道理论家为什么要这样提问题,甚至可以展望理论的发展方向。也许这正是张五常教授这本著作的意义所在。 众所周知,本书的主题——产权——正是我国正在进行的经济改革的关键。近几年来,国内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认识到,我国经济改革所碰到的困难和今后的方向已经聚焦在一个十分平凡而又是十分基本的问题之上:这就是产权。因此产权理论无论对改革的实践和理论都意义重大,社会正在渴望着青年一代学者为此作出贡献。我相信,青年会从张五常先生的书中得到一种鼓舞:模仿着经济学的大师去从现实案例中理解并抽取理论。如果一本书能引发后继者去从事理论的创造,还有什么能比这一点更令作者感到欣慰的呢? 读了张五常教授的书后,我和刘青峰给张教授写了一封信,我们开始相识了。今年夏天,我们应张五常教授的邀请到香港大学作了一个月的访问,但和张教授的见面却是今年9月他来北京讲学。和他短暂的谈话给我深刻的印象。果然文如其人,张先生坦率、真诚,对中国改革充满了乐观,经常在讨论中迸发出热忱和尖锐的见解。突然我领悟到为什么张先生要把自己的论集称为《卖桔者言》。正如他在文中所说,作为一个经济学家,为了验证价格分歧理论是否正确,他曾几次在过年时亲自去市场卖桔。在西方,一个经济学家同时又是商业和理财能手这并不少见。但即使在当今世界上,一个人亲自去实践并从实践中去体会自己的学说,毕竟是十分可贵的,特别是对于历来有着君子动口不动手传统的中国。在我眼前,无疑是一个新的学者形象:一个真诚地实践自己学说和信念的经济学家。 1987年11月3日于中关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