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知识分子

  • 何妨是书生

    作者:潘光哲

    蔡元培、胡适、傅斯年、王世襄、王叔岷……这些曾经与现代学术社群中央研究院有过缘分的读书人,他们为学问而执著追求的悲喜故事,成为后人津津乐道和缅怀的话题。本书依据多方面史料,追踪这些曾经的书生之典故和风范,还原历史的趣味性和丰富性。
  • 当知识分子遇到政治

    作者:马克•里拉

    当思想被激情左右,知识分子还可靠吗? 《读书》、《南方都市报》、《新民周刊》、《国际先驱导报》、《纽约时报》、《泰晤士报》、《纽约书评》推荐阅读。 知识分子一定是照亮公共空间的火焰吗?理想主义的人要失望了。以海德格尔、施米特、本雅明、福柯、德里达等人的生平行藏为据,马克•里拉揭示了这些思想家如何为激情或时代风潮所迷惑,这些智识丰赡、影响过人的知识分子也曾笔底战栗,或隐蔽、或公开地偏向、支持极权主义,对暴虐政治制造的人类苦难,或拒绝承认、或文过饰非,甚至视而不见。历史行而无远,本书恰似一记幽微的钟声,既敲响了知识分子的责任感,也提示社会公众保持必要的警惕。
  • 钱穆与现代中国学术

    作者:余英时

    本书为余英时先生评价恩师钱穆的文集。余先生以此作为纪念钱穆先生逝世一周年的献礼。文集既收录了和钱穆先生直接相的文字,也包括二三篇间接涉及钱先生的学术和思想的文章;其中有对恩师的深切怀念,更着重肯定了钱穆先生对现代中国学术的贡献,并对质疑钱先生学问的观点予以了回击。
  • 逝者如斯未尝往

    作者:陈远

    我们生活在—个没有大师的时代。抚去厉史的烟尘,遥望那一个个即将或已经远去的背影。回望一段历史,寻觅大师的身影。在他们身后的历史中,他们也许被遮蔽了。但是,他们的成就与辉煌却直至今日仍然熠熠生辉。他们学贯中西,他们个性张扬,他们以中华崛起为己任,他们以教书育人为天职。他们大气磅礴,他们情感充溢,他们是—个个历史的坐标,他们是中国文化的脊梁。逝者如斯未尝往,大师渐行渐远,我们这个时代还有什么?
  • 这个世界会好吗

    作者:梁漱溟,(美)艾恺

    该书是美国汉学家艾恺与“最后的儒家”梁漱溟1980年访谈的双语精选本,1980年8月,艾恺来京对梁漱溟先生进行了连续14天的采访。这次访谈内容由北京“一耽学堂图书室”根据录音资料整理,随后由艾恺教授将之翻译成英文,以Has Man a Future? –Dialogues with the Last Confucian为题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于2010年出版。本书以上述资料为底本,精选最能体现梁漱溟先生思想与经历的谈话内容,将原来按时间顺序整理的访谈文本按主题与逻辑顺序重新调整结构,划分为梁漱溟的“思想”、“历史经历与社会交往”以及“品评当年人事”三大部分,以期重现山河破碎时中国知识分子的持守与担当,品评毛泽东、周恩来、陈独秀、李大钊、梁启超、蔡元培、陶行知等风流人物,回顾梁漱溟风云激荡的一生。
  • 摸史集

    作者:袁小伦

    如1948年陈叔通致马叙伦手札解读、黄炎培晚年三题、从《磨剑室文录》看柳亚子晚年议政、从毛泽东文稿读主政华南时的叶剑英、读叶剑英《过五台山》和晋北土改史料、战时香港文坛矛盾和周恩来的态度、乔冠华在战时香港的纸上谈兵、于光远留在岭南的青春脚印、关于萧乾北上的原因、1938年广州守将是否通敌、李纯青《笔耕五十年》和日本问题研究等等,探索中国现代人物,本书梳理历史风云,力争实事求是。
  • 未盡的才情

    作者:余英時

    本書是余英時教授為《顧頡剛日記》所寫的序言。 顧頡剛以倡導「古史辨」運動知名於世,他一生最重要的研究成績也集中在古代,上起夏、商、周,下至秦、漢。在我們一般印象中,他是一位典型「象牙塔」中學者,畢生與古籍為伍。 作者從《顧頡剛日記》裡頭意外地發現:他的「事業心」竟在「求知慾」之上,而且從1930年代開始,他的生命型態也愈來愈接近一位事業取向的社會活動家,流轉於學、政、商三界。 另一個更意外的發現是,與大家過去的認識截然不同,顧先生並不僅僅是一位謹厚寧靜的恂恂君子。在謹厚寧靜的後面,他還擁有激盪以至浪漫的情感。他對譚慕愚女士「纏綿悱惻」的愛情,前後綿延了半個世紀以上,從1924年初識到1978年題詩日記,讀來極為動人。 這兩大意外的發現,使作者感到必須深入他的內心世界,才能真正懂得他的志業、為學、與為人。
  • 自由之魂

    作者:刘台平

    本书以胡适、傅斯年、蒋梦麟、梅贻琦、雷震、于右任、殷海光七位大家在1949年移居台湾的前因及此后在台湾的境遇为主线,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历史与文化解读。本书在历史档案的基础上真实地勾勒出七位知识人的命运剪影,透视出在特定时代背景下一代知识人的命运悲歌与文化乡愁。
  • 困窘的潇洒

    作者:刘克敌

    本书的写作受到赫勒“日常生活”理论启发,主要关注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的日常生活,透过他们在私人日记、书信和回忆录等中的记述,揭露其在历史变换中的真实心理状况,研究其人际交往、经济生活、师承关系、思想轨迹等情况,展现他们的痛苦与欢乐、喜悦与悲伤。借由对文人日常生活的个案解读,作者也尝试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20世纪中国文化史的全新视角。
  • 师友记往

    作者:余英时

    《余英时作品系列•师友记往:余英时怀旧集》共收文字十七篇,其中有六篇是发表在大陆之外的出版物上,而以往大陆出版的余先生文集中从未收录。这六篇文字包括:《刘大中先生与新亚书院》(1975)、《吴君火狮行谊》(1986)、《追忆费景汉先生》(1996)、《悼念邢慕寰教授》(1999)、《一位尊人爱国的伟大书生》(2002)、《回忆诗友兼戏伴陈颖士》(2011)。为方便读者阅读,《余英时作品系列•师友记往:余英时怀旧集》不但在注释中简要介绍了余先生所回忆的这些师友的生平,同时还配上了不少珍贵的图片。例如,钱穆与杨联陞的一张合影,就是余先生亲自提供,而以往从未公开的。
  • 昨夜星辰昨夜风

    作者:朱新地

    《昨夜星辰昨夜风:八十自述》内容简介:这部口述回忆录,忆叙了自己一生的坎坷经历。也折射出中华民族百年的风雨历程与沧桑巨变,不仅是一个知识分子个人及其家庭命运的记录,也是一个时代的写照和一段历史的侧影,感人至深,发人深省。
  • 比我老的老头

    作者:黄永玉

    《比我老的老头》一书出版后广受读者追捧,被评为“全国优秀畅销书”。此次增订珍藏版,补收入了黄永玉刚完成的新作《为什么老头儿号啕大哭?》和一篇回忆聂绀弩先生的长文,并特邀著名漫画家丁聪先生为书中所写人物绘制肖像插图。 在这本具有黄氏独特风格的书中,黄永玉先生用风趣且另类的语言给我们讲述他相识的那些“比他老的老头”:钱钟书、沈从文、李可染、聂绀弩、张乐平、林风眠、张伯驹、许麟庐、廖冰兄、黄苗子、郑可、陆志庠、余所亚……通过这些中国当代最优秀的艺术家们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在与这些艺术大师的相遇、相识、相知中,最值得细细品味的是他们的精神追求和人格魅力。 此书制作印刷精美,是高档礼品书,且具收藏价值。
  • 流逝的岁月

    作者:李新

    这是一位老革命家的回忆录,与其说是回忆录,不如说是对历史问题的反思批判书,书中的历史问题不是秦皇汉武,不是唐宗宋祖,也不是弯弓射大雕的一代天骄,更不是华盛顿罗斯福,而是我党从延安到文革时期那段最惊心动魄却又最鲜为人知的历史。 这段历史,只有这样有过切身经历又有反思精神的老革命写出来,才有真实性,才具震撼力。不信?请看!延安整风时,组织上对待那些不与党“一条心”的“两条心”们,作者写道:当时把追查称为劝说,由三四个人组成一个劝说小组,每个人劝说两三小时,三四个人轮流劝说。而被劝说(追查)多则一天二十四小时都不能休息,其身体的疲乏和思想紧张的程度非身历其境的人所能想像。所谓劝说,就是要你“坦白”。你“坦白”一点,他们再追问一步,一直要把你追向成“特务”,才能了事。为了要你坦白,他们有的可以跪在地上劝你,说你只要“坦白”,就可以和党“一条心”干革命了,否则你不可能在革命阵营中有一立足之地。再比如,抗战胜利,作者在河北永年做县委书记,某次审讯汉奸宋品忍时,愤怒的群众冲向审判台,竟活剐了汉奸,后到的人只能捡了两三根骨头,边走边说:“吃不了你的肉,拿你的骨头回家让狗啃,也算解恨了。” 还比如,1957年反右时,人民大学的葛佩琦经组织上反复动员,针对党说了几句很一般的话,谁知却先被《人大周报》,后被《人民日报》诬为“要推翻共产党,杀共产党人 ”, 最终弄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连哥嫂也不能幸免。 这样的故事在书中比比皆是,没有经历过的人哪能想象得出来,并写出来!当然,作为回忆录,作者还回忆了几位当初一起闹革命的朋友,作家王小波的父亲王方名多才多艺,书法篆刻皆通,因组织上的原因,可惜晚年得了“精神飘逸症”,作家李锐的父亲李成之(李直)比作者还早闹革命,因为几次政治运动上的错划,最后却迟迟落实不了政策。
  • 這樣事和誰細講

    作者:章詒和

    中國民主同盟上層人士的故事和他們日常生活的種種細節,生動的描述出整個中國社會的精神氛圍和國人的生存狀態。可以說,在很長的一個時期,我們官府幹的事情,就是如何監管和便於監管百姓;而對知識分子幹的事情,就是讓他們不斷處於恐怖狀態。今天的情況,改善多了,但是,內心的不安全感並未徹底消除。過去經歷種種災難和不幸,改頭換面地傳承繁衍下來。大家或小心翼翼,或圓滑處世。民族和個人是一樣的,都有自己的生命之途。我們民族很偉大,也很悲哀。從思想意識到政治制度到心理情愫,有一條堅韌的臍帶維繫著內在連續性。沒有一個國家能滅絕它,也沒有一個國家能改變它。 章詒和在書中想說的是,中國只有從內部生發出的力量,才能逐步導致它產生實質性變化,達到洗心革面,煥然一新。而我們每一個人,就屬於這力量的一部分。 這樣的寫作,對於章詒和來說,是痛苦的,但又是她生命中的一部分,字字連著血和肉。這本書,斷斷續續寫了六年,她說每次都由於傷心過度而擱筆。這樣的書,誰是它的讀者呢,作者遂有「這樣事和誰細講」的感歎。它是清人王慶瀾所作散曲中的一句,讀來很「水」,想來有味,便拿來做了書名。
  • 梁巨川遗书

    作者:梁济 著,黄曙辉 编校

    《梁巨川遗书》主要内容:此次校印《桂林梁先生遗书》,书名改题为《梁巨川遗书》,《遗笔汇存》因系先生手迹,故释文时于款式稍详,馀五种则施以句读,疏通文义。原书双行夹注改为单行小字,编校时之按语附于当页。新辑附录四种:《梁巨川先生遗笔》后有林兆翰所撰《梁公事略》以及《梁文端公遗笔集资印书诸公姓字》两篇,商务本删去,今次为附录一。梁漱溟先生追忆巨川先生文字甚夥,今自《梁漱溟全集》中摘录,汇为一编,次为附录二。陈独秀诸氏评论文字以及现代学者林毓生所撰长文,今并采辑,次为附录三。《遗书》中《遗笔汇存》皆为先生临殁时手书遗言,志气素定,神思不乱,下笔之顷无一毫苟且,真所谓视死如归者,弥足珍贵,故仍予影印,附于全书之后,俾我中华神胄之民瞻遗书而兴起,忠于国家、忠于文化,以至于无穷焉。先生本不以书名,而忠义凛然之气节与光明俊伟之怀抱皆不可掩,虽距今九十栽,而凛凛焉有生气,凡披卷而观者,盖已觉浩然正气之充塞两间也。
  • 马烽无刺

    作者:陈为人

    《马烽无刺》以马烽这位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并且经历过特殊的历史时期“文革”的人物为“主角”,穿插各色“配角”:不管是与其亦师亦友关系的丁玲,还是与其共为“五战友”同时又关系紧张的“李束为”,又或者与其有着“喝过三次酒”之交的陈永贵……他们的出现无不是为了更好地展现“文革”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文坛全貌。
  • 我的家庭回忆录

    作者:钱理群

    本书是当代著名学者钱理群先生的一本家庭回忆录。作者深情地回忆了父母和兄弟姐妹在中国20世纪云谲波诡的历史变迁中坎坷曲折与探索奋斗的人生,文字情真意切,故事真挚感人。钱氏家族成员的人生经历,是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不同人生选择和命运的缩影,足以让读者了解到两代知识分子在社会 激剧变革时期的迷茫与探索、坚守与反思。
  • 张世英回忆录

    作者:张世英

  • 中国科技的基石

    作者:虞昊,黄延复

  • 簫聲劍影:劉緒貽口述自傳(上卷)

    作者:劉緒貽,余坦坦

    一个年近百岁的老教授回忆他的前半生。从穷乡僻壤的私塾到省会著名中学,到享誉世界的西南联大,又到大洋彼岸的芝加哥大学;在战火纷飞中学成归国,成为一所著名大学的教授。这是一条艰难的个人奋斗之路: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儒学旧传统、五四新文化、马列世界观,铸就了他的性格特征——既倾慕龚自珍更追随五四先驱,勤奋好学,特立独行。中西文化的碰撞,新旧礼俗的转换,从包办婚姻到自由恋爱,更有异族男女的婚外情,折射出社会文化的历史变迁。 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后续发展,那两代知识分子的成就和风范,那些真正的精英、大师如陈达、吴文藻、谢冰心、潘光旦、费孝通、吴宓、冯友兰等,一个个呼之欲出;还有中国教育史上应该突出记载的蒋梦麟、张伯苓、梅贻琦,都给人以深刻印象。这是一本个人传记,也可以看做是历史文化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