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文化理论

  • 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

    作者:[英]齐格蒙特·鲍曼

    在生产者和普遍就业的社会中,贫穷是一回事。在消费者社会中,穷人是另一回事。在后者社会中,生活项目围绕消费者的选择而建立,而不是围绕工作、专业技能而建立。“贫穷”曾经与失业联系在一起,如今,它主要指向有缺陷消费者的困境。这种差异改变了贫穷的体验方式,对于拯救苦难产生重大影响。著名社会学家和思想家鲍曼的这部作品,对于消费者社会及其影响进行了反思和论述。在本书中,鲍曼书追溯现代历史上发生的这种变化,对其社会后果进行盘点,并考虑了与贫困作斗争和减轻困苦的各种方式的有效性。

    社会学、政治学和社会政策学的研究者会发现,这是关于含义不断变化的一个持久社会问题的一本无价之书。

  • 西方摄影文论选

    作者:顾铮

    《西方摄影文论选(修订版)》的预设对象从一开始就没有把“搞理论”的人作为主要目标,而是以从事与接受高等摄影教育的师生以及广大摄影工作者和爱好者为主要读者。反观中国的摄影与摄影教育,一向以实用为指针,一味强调实际技能而忽视理论,这也是造成现在不重视“理论”的原因之一。这其中当然有不得已的苦衷,如“理论”人才不足,但这并不等于上述有关人士就没有理论上的兴趣。只是问题在于,我们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本足以让人们认为当得起“摄影”文论的发好选集。
  • 资本主义文化矛盾

    作者:[美] 丹尼尔·贝尔

    本书论述的不仅仅是资本主义文化矛盾。它在稍广的意义上涉及到资产阶级社会的矛盾。商人和制造业主创建了这一新世界。十六世纪后,中产或资产阶级又对社会加以现代化革命,他们扭转了人们对军事或宗教的关切,把经济活动变成了社会的中心任务。 资本主义是这样一个社会经济系统:它同建立在成本核算基础上的商品生产挂钩,依靠资本的持续积累来扩大再投资。然而,这种独特的新式运转模式牵涉着一套独特文化和一种品格构造。〔characterstructure]。在文化上,它的特征是自我实现,即把个人从传统束缚和归属纽带(家庭或血统)中解脱出来,以便他按照主观意愿“造就”自我。在品格构造上,它确立了自我控制规范和延期报偿原则[delayedgratification〕,培养出为追求既定目的所需的严肃意向行为方式。正是这种经济系统与文化、品格构造的交融关系组成了资产阶级文明。而分解这一结合体及其内在意义,正是贯穿本书的主题线索。
  • 文化理论

    作者:[英]菲利普·史密斯

    《文化理论:导论》是一本全面介绍现代文化理论的专业教材,着重从社会学和人类学角度深入浅出地分析各种有代表性的西方文化理论。全书共14章,每章集中讨论一个流派的理论,从功能主义到马克思主义,从结构主义到英国文化研究等。《文化理论:导论》的特色在于它的全面性,囊括了现代西方学术界几乎所有重要的文化理论。另一大特色是把文化理论与当代社会的转变和思潮联系起来,深入地解析了这些文化理论由以产生和发生影响的内在社会文化根源。在比较各种理论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自己关于文化理论的构想。
  • 後現代主義:或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

    作者:詹明信

    詹明信這本《後現代主義》為當今後現代思想的代表著作之一,其採用的理論基本上是後現代主義、後結構主義加上後馬克思主義。討論的範圍從歷史描述到電影文本、建築語碼、商品符號、解構批評乃至各種公私空間,可說是琳瑯滿目、美不勝收。 而在理論分析之外,他旁徵博引,不時以具體的後現代文化實例加以印證,進行深入的文本分析。其體系、見地之雄渾龐雜,恰與後現代愈滾愈大的跨國文化經濟,各地風起雲湧的族群暴力事件、肉體(或國家)疆界的不斷瓦解等等現象相得益彰。
  • 后现代主义百科全书

    作者:(美)泰勒,(美)温奎斯特

    《后现代主义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otPostmodernism)是一本具有综合性、权威性的工具书。全书将“后现代主义”置于具体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中,围绕这一中心概念,从不同的视角,界定这一概念在艺术、文学、哲学、历史、宗教以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中发展演化的踪迹。全书采集了与后现代主义这一当代文化现象相关的300多个辞条,分别由来自美、加、比、荷、英、澳、新、法等国有关学科的145位专家学者撰写,辞条互见,辞条后附“参考文献”或“阅读书目”,方便读者查阅和进一步研究。本书不仅是专家学者案头的必备之书,也是普通读者了解“后现代主义”的一本便捷的入门向导。
  • 文化现代性与美学问题

    作者:周宪

    现代性这个概念始终是和美学或艺术实践紧密关联的,尽管这个概念的内涵后来远远超出了美学的范围,扩展到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多层面,但是,其美学的意义是一以贯之的。本书的研究方法颇类似于雷蒙德·威廉斯倡导的关键词的研究方法,在彰显美学、现代性、社会理论三者相关性的前提下,氛出一些表征文化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的概念,诸如怀旧、合理化、艺术界、先锋派、艺术终结等,以概念之间的复杂关联揭示其背后丰富的社会-文化蕴涵。灾也是观念史的研究方法。本书不仅在方法论上为当前的美学研究提示了一种新的进路,而且,在微观层面上推进了现代性问题讨论的深入。   现代性问题研究有不同的进路,本书循着哈贝马斯关于现代性的经典界定,以文化现代性作为理解现代性问题的重要契机,并逐步聚焦于同审美和艺术相关的审美现代性问题。本书突破了传统“经院美学”的研究局限,在一个更高的层面返观审美和艺术问题,而不是仅仅对美学概念作逻辑层面的解析。将美学问题置于广阔的社会文化领域,本书为我们贡献了对与文化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相关的重要概念的深度阐述,有效地显豁了当代社会文化复杂的美学图景和现代人纠结的心灵景况。因此,本书不单纯是美学领域的突破,也是当前现代性问题研究的一个有益构成。
  • 灵魂不能下跪-冯骥才文化遗产思想学术论集

    作者:冯骥才

    《灵魂不能下跪:冯骥才文化遗产思想学术论集》收入了冯骥才近期和近些年来各种体载的对文化遗产及文化问题的讲演、论文、随笔、考察报告、杂文、言论等等,分为五编:论抢救与保护、论文化困境、论城市文明、论民间审美、论田野经验;洋洋数十万言。从分编目录上就可以看出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內容非常广博,系统地、全面地展示了作者对当代文化重大问题的思考和研究,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和全面的阐释,许多篇什是新作、近作、力作,并在社会上引起过巨大的反响,在政府决策、政策制定、文化自觉、文化工程、文化行动、全民文化生活、学术发展等方面引发了系列的变革、变化和转型,在当代文化界、学术界、思想界独具影响,独有魅力,独树一帜。事实上这部文集也回答了关心冯骥才文学创作的读者,关于他的写作重心转向的原因、意义和目的。
  • 文化的观念

    作者:特瑞·伊格尔顿

    《文化的观念》中,作者用一种敏锐的相关性对后现代的“文化主义”进行了批判,认为文化与自然之间存在着一种更为复杂的关系,试图从非自然主义的角度重新揭示诸如人性之类的概念的重要性。《文化的观念》不仅坚决反对文化研究领域的某种时髦的民粹主义,而且提醒人们注意文化精英主义的种种不足。
  • 通俗文化理论导论

    作者:[英]斯特里纳蒂

    本书是作者的最新力作,被版于1995年,作者批判性地评介了当代西方社会中有关通俗文化的主要理论,既作了简明扼要的介绍,也提出了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作者还重点分析了一些有代表性的理论家的观点和当代重要的通俗文化现象。本书对于我们了解当代西方通俗文化及其理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视觉文化导论

    作者:(美)尼古拉斯·米尔佐夫

    《视觉文化导论》全面介绍了视觉文化这个令人兴奋的跨学科研究领域。通过追溯从绘画到万维网的视觉文化的历史和理论,本书追问:为何视觉媒介会在当代日常生活中占据如此重要的位置。米尔佐夫提出,是视觉而非文本正在日益成为我们了解当代世界的主要方式。在这本令人耳目一新的导论性著作中,米尔佐夫探讨了: 什么是视觉文化? 视觉的基本要素,包括透视、色彩、线条和视力。 视觉媒体的广泛领域,包括绘画、雕塑、摄影、电视、电影、虚拟现实和互联网等。 “种族”和族群、性别和性以及身体在视觉文化中的重要性。 由戴安娜王妃之死引发的国际性媒体事件,它标志了一个全球视觉文化时代的来临。
  • 超越文化

    作者:[美] 爱德华·霍尔

    这本《超越文化》是跨文化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作者在书中对各国文化的特点进行了总结和比较,并提出了大量影响深远的理论,包括高语境和低语境理论,单向时间习惯和多向时间习惯等,对这个学科的创立和发展影响巨大。这本书中的理论和研究方法被包括中国学者在内的各国学者大量引用和借鉴,对于中国跨文化传播学科的发展和完善意义重大。
  • 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

    作者:[英]约翰·斯道雷

    本书是一部关于文化理论的学术专著,内容涉及通俗文化、“文化与文明”传统、文化主义、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后现代主义、通俗政治等,适合文化理论研究者参考使用。 本书再讲两点。第一,这是首次全方位的研究,提供了对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关系的详尽理论分析和批评评论。它从在定义研究术语过程中引出的问题开始,然后从葛兰西派文化研究的观点。本书每个章节都发展通俗文化学术研究作出过贡献的一系列理论和方法论作了评论。第二,本书提供了对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之间关系本质的分析和评论,从而从两个方面对当前文化研究当中的通俗文化研究的讨论作出了及时的贡献。
  • 文化研究导论(修订版)

    作者:阿雷恩·鲍尔德温

    本书是流行于英美大学的文化研究教材,它以规范的教科书形式、明白晓畅的文字相当全面地介绍了西方文化研究的主要概念、代表人物、重要流派,深入浅出,内容充实,图文并茂。涉及对于文化概念的理解、文化身份问题、文化与民族性问题、文化与性别认同问题、文化与权力问题、视觉文化问题、文化身体问题等等,几乎包括了文化研究的所有方面,非常适合作为教材来用。特别是在我国当前自己撰写同类教材条件不尚成熟的情况下,采用这个译本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办法。本书是典型的教科书的写法,每章都有关键词的分析、主要理论家的介绍、主要理论流派的历史分析与内容介绍、参考文献等,突出知识的客观性与规范性,语言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善于把复杂的理论分为几个关节点加以阐释,易于学生掌握。
  • 文化理论关键词

    作者:(英)丹尼·卡瓦拉罗

    本书在当今批判与文化理论中的一些关键性概念的基础上,考察了其所涉及的各种哲学理论观点和方法论。全书分为三个部分共十八章,每一章都将一个主题处理为一个概念,对于每一个概念都进行了独立的分析,同时提供了一系列可供讨论的问题以及进一步阅读的材料。作为主题性的介绍,各主题环节贯穿各章,把相关材料连接起来,使读者能够按照自己的学科研究兴趣和目标自行选择文本阅读方式。 第一部分介绍了对于世界和象征体系之间关系的各种批判性立场,指出只有当特定文化赋予其象征意味时,即人类及其处身环境只有通过他们与符号性建构的联系才能获得意义。第二部分探讨了身体、心理、政治、意识形态、性和种族等因素在建构社会身份时所起的重要作用,指出人类及其环境都有赖于建构。第三部分集中考察知识问题。社会构造生产出了知识体系,又是知识体系的产物,知识的意义与特定知识得以形成的文化环境密不可分。
  • 文化批评的观念

    作者:(美)沃林

    本书集中讨论了20世纪西方思想的三大流派——法兰克福学派、存在主义和后结构主义,通过诸多思想家对文化批评观念的解析,勾勒的西方政治和思想发展的历史轮廓,并对这些思想流派的关系和影响展开了深入分析。
  • 后现代道德

    作者:(法)让-弗朗索瓦・利奥塔

    《后现代道德》是本用15篇章论述后现代唯美倾向的摘记。其内容有:赘言;制度的幻想;隐情——写给吉尔•德勒兹。
  • 乌托邦之死

    作者:[美]拉塞尔•雅各比

    在《乌托邦之死》中,著名历史学家兼社会批评家拉塞尔•雅各比清醒地审视了未来的政治,他根本不喜欢自己所看到的东西。雅各比揭示了人们对于曾经支持过异议与社会变革运动的乌托邦理想的抛弃;因此他号召作家和批评家矫正自己正在丧失的想像和骨气。 乌托邦精神,即相信未来能够超越现在的这种观念,已经消失了。甚少有人想像未来,它不过是今天的复制品而已,这复制品有时候比今天稍微好些,但是一般而言要比今天糟糕。出现了一种新的一致性看法:不存在其他选择。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一个政治衰竭和退步的时代的智慧。 在本书中,我绘制出了文化倒退的曲线图:激进派已经丧失了其刺激性,自由主义者也丧失了其骨气。在历史的优势力量或历史的经验面前,倒退并非不光彩的事情。难题不在于传统的失败,而在于思想的疲倦与装聋作哑,即假装每向后或者朝边道退后一步就标志着前进十步。 1799年,柯勒律治写信给他的朋友华兹华斯,建议他同广泛的精神不振和顺从竞争:“我希望你能给如下这些人写一首诗,由于法国大革命的完全失败,他们已经抛弃了对人类改良的一切希望,正在堕入一种差不多是享乐主义的自私之中,在对家庭的依恋和对想像性哲学的蔑视这种软弱的名号之下,掩盖了同样的享乐主义的自私。”尽管我没有写过诗,但是我很乐意想像,就其对于想像冲动的捍卫而言,这本书能够部分地实现柯勒律治的请求。 ——拉塞尔•雅各比 赞语: 我们正在步入一个新世纪。这本书是对思想和文化环境的勇敢评价。 ——《伦敦书评》 在这样一个时代,任何愿意这个世界或许会变得更加相宜的希望很可能会遇上漠然的凝视或嘲笑,拉塞尔•雅各比是一名不可或缺的批评家。 ——托德•吉特林(Todd Gitlin) 《乌托邦之死》一书学识渊博、见解大胆、具有煽动性,对进入政治领域各方面的知识分子都给予了十分猛烈的批评,结尾部分充满了一种深刻的人道情感。 ——豪沃德•齐恩(Howard Zinn)
  • 现代性的碎片

    作者:戴维·弗里斯比

  • 性欲:哲学研究

    作者:[英]罗杰·斯克鲁顿

    本书是英国著名哲学家罗杰•斯克鲁顿针对性欲进行的哲学研究专著。作者结合哲学史,追溯了康德、黑格尔、萨特、叔本华等哲学家对人类性欲的看法,进而就性欲与性爱、科学与欲望、性征与性别、性反常行为、性道德、性政治等诸多问题条分缕析地予以论证,使得性欲这一人类平常而又隐秘的欲望第一次在哲学领域得以淋漓尽致的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