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中国当代艺术

  • 1979年以来的中国艺术史

    作者:易丹,吕澎

    《1979年以来的中国艺术史》是在1990年完成的《中国现代艺术史1979-1989》(1992年出版)和2000年完成的《中国当代艺术史:1990-1999》(2000年出版)两部书的基础上改写、修订而成的。将这两部书合二为一重新编辑出版出自以下的原因。 我们是1979年至1999年这20年中国改革历程的见证人,也是中国前卫艺术在这20年中发生和演变过程的亲历者。在这20年中,前卫艺术自身的成长,如同中国政治经济改革一样,总是显得脚步匆忙。我们用“进步”这样一个概念来描述这20年中国前卫艺术的状态也许有些笼统和不适当,但我们却应该承认,在这20年中发生的一切,其丰富性和多样性的却远远超过了此前的时代。 当我们站在了另一个世纪的岸边,回过头来观望身后的风景,我们才发现,时间的忘川是如此之深,以至于每一个涉过这条河流的人都有忘却的危险,哪怕我们对曾经发生的一切有着亲切而生动的感性常识。把写作和出版于两个十年的艺术史合并起来,出自一种方便:是为了给今后的人们,尤其是学习艺术的学生们,提供一个建立自1979年以来中国新艺术发展逻辑的材料背景。这两部书写自不同的时间,而有不同时间里的判断,好在这二十年的发展关系是如此的密不可分,也就很容易构成一个新的历史整体。
  • 发光体1号

    作者:[英]凯伦·史密斯

    本书介绍了2011年在中国展出的一批高水准的艺术作品,即便不都具有划时代意义,却都是非常优秀的作品,其中包括若干在艺术圈内备受尊崇的艺术家,以及一些大家公认的著名艺术家的作品。但是,撰写《发光体》的初衷并不是为了倾力报道那些最受推崇的中国艺术家。《发光体》与传统市场观点有着不一样的视角,即不再赘述那些缺乏精神实质的陈词滥调,或像那些大部头的学术论著一样将大量的理论分析堆砌在一起。相反地,它只是一个庆典,庆贺艺术家们在那些美好且顺心的日子里创作出属于他们自己的作品——非凡而卓越的作品。 简言之,它真正关注的是艺术,抑或借用翠西·艾敏的话说,即使他们明天就逝去,这些中国艺术家创作的划时代的作品也将会被铭记。
  • 中国当代艺术史

    作者:吕澎

    《中国当代艺术:1990-1999》无疑是《中国现代艺术史:1979-1989》研究工作的继续。 读者可以从本书中看到从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期间的过渡性的艺术状况以及新艺术的端倪。作者详细描述了“新生代”与玩世现实主义、波普艺术、女性艺术、艳俗艺术以及像行为、装置、VEDIOAHT和观念摄影这样的观念艺术的事件、作品及其代表性的思想。作者特别通过“广州双年展”与“后八九中国新艺术”章节的叙述,介绍了影响中国大九十年代艺术的市场和国际化市场的背景和问题。
  • ' 85美术运动

    作者:高名潞

    高名潞的《’85美术运动》全面透视并呈现了中国当代艺术史上最令人激动、最富乌托邦色彩、最具青年造反气质,又最为广泛生发的艺术运动。全书分两卷:上卷“80年代的人文前卫”是高名潞与周彦、舒群、王小箭、王明贤、童滇等人所著《中国当代美术史:1985—1986》(上海人民,1991)的修订版。下卷“历史资料汇编”则是高名潞将’85美术运动的原始资料按照时间和理念结构整理编辑而成的一部资料集。上下两卷逾千页,文字与图像交相辉映,浩繁卷帙映衬出历史的重量。 高名潞是’85美术运动的积极参与者与理论旗手,他以“85”为美术新潮命名,意在呼应20世纪初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因此,’85美术运动不仅仅是一次当代艺术运动,更是一次思想运动,文化运动。在高名潞看来,’85美术运动的成就不在造就出了哪几位大师,而在这个潮流之发生发展的活生生的过程。 从编撰时间来看,上下两卷相隔近二十年。在亲历者的书写与历史家的回溯之间,一以贯之的是高名潞的理想主义情怀和平民意识。理想主义赋予历史家以批判的视角,而平民意识则让历史家的眼光从“大师”转向“艺术平民”。高名潞强调新潮艺术的“群体”特性,而非代表性人物。所以,在“历史资料汇编”中,才会保留那么多自今日视点看来无足轻重甚或转瞬即逝的艺术群体与艺术运动。然而,这便是历史的实况。“我们不以其泯灭而遗憾,亦不以记录泯灭者而自愧自惭。”高名潞在80年代末写下的这番话,依然宣示着他二十年后的信念。 这套《’85美术运动》的出版,接踵于尤伦斯85新潮艺术展和有关星星画会的“原点”展之后,其价值却超迈其上。艺术史家巫鸿评价说:这部著作丰富的原始资料将为未来的历史研究奠定根基。艺术家徐冰则认为,这部书体现和倡导了一种我们逐渐失去的、真正的、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很完整的态度。
  • 对话中国

    作者:(法)桑斯

    “在中国的舞台上,我的首度贡献是记录了所有的会议和让别人听到了艺术家们的声音” ——杰罗姆•桑斯 2008年3月,在杰罗姆•桑斯上任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馆长之后不久,他就开始酝酿这样一本访谈录。它既是对桑斯先生过去二十多年的策展生涯中,同全世界数百位艺术家所进行的访谈的延续,也预示着他和中国当代艺术的关系进入新的阶段。 桑斯同中国当代艺术结缘可以追溯到20年前。20年来,我同许多常驻法国的中国艺术家譬如黄永砅、王度和陈箴,都建立起了深厚了感情。他们一起工作、讨论艺术和庆祝新年,并成为桑斯最可爱的朋友圈子之一,也开启了他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兴趣和热忱。所以当得知自己将在中国、在今天的北京真正地介入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之时,他自然是满怀热情和干劲。 桑斯将这本访谈视为我在中国艺术界工作的起点。从2008年的春天到冬天,桑斯利用工作间隙奔波于中国艺术家的工作室之间,观察他们的工作状态和创作动向,并通过访谈了解他们的看法,提出他的问题。这32位艺术家都是对当下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很有影响力的人物,而这些对话则可视为他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探究,和艺术家对他们自身创作的梳理。 这本书的中英文版本分别由北京三联书店和东八时区书店出版和发行。对中国读者而言,他们有机会绕开晦涩的语言,而直接面对艺术家的本色,让当代艺术这个对中国人来说多少有些匪夷所思的词语,能勾勒出现实而可爱的轮廓。而对外国读者而言,他们也终于可以透过一个工作于中国的西方策展人的视角,接触到鲜活的中国艺术家个体,倾听他们真实的生活和创作经历。中英文版用同样的内容和不同的语言,向中国和世界传递出中国艺术家强有力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