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青铜器

  • 神韵与辉煌

    作者:冀东山 主编,梁彦民 卷主编

    本书编者对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文物中八百余件(组)一级品及部分珍贵文物进行了系统集中的整理,编辑出版了这套丛书。组织专业人员,广泛收集资料,对馆藏一级文物分类逐件(组)作出科学而又比较详尽的阐释,力求做到图文并茂,集资料性、学术性与观赏性为一体,全国博物馆文物精品研究与宣传上具有开创意义。本书是其中的青铜器卷分册。本书能对学术界的研究提供富有价值的科学资料,对收藏界的鉴赏提供内涵丰富的有益参考,对陕西走向世界、世界了解陕西发挥重要的作用,是一部真正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精品图书。
  •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青铜器全形拓片精品集(全三册)

    作者:

    本书是在国家图书馆收藏的700余种青铜器全形拓片中选出来的。种类有钟、壶、卣、觚、觯、角、爵、灯、炉、量等百余种。为我们研究了 解当时社会发展、重大事件、生活习俗提供了极其珍贵和不可多得的佐证材料。其中多有端 方、阮 元、潘祖荫、罗振玉、陈介祺等收藏家的旧藏。还有很多奕志、吴大澄、韩惠洵、章钰等人 的题签、题跋。加之绝大部分出自全形拓高手周希丁之手。这就使该书集欣赏性、艺术性、 收藏性于一体,再加之用珂罗版技术制版,宣纸原大印刷,手工钤盖印章。
  • 商周青铜器幻想动物纹研究

    作者:段勇

    商周两代是我国青铜文化的辉煌时代,所铸造的青铜器数量众多,体积大小各异,形制丰富,达到很高的水平。然而长期以来,国内青铜器研究主要侧重于器型、铭文等的研究,而对于繁富复杂、精美绝伦的纹饰研究却显得相对薄弱。本书从商周青铜器动物纹饰的研究史、各种动物纹的类型学分析着手,研究了各种动物纹的分类、承递、演变等情况,并进一步探讨了各种动物纹的宗教、政治、文化内涵,是一部动物纹研究完整系统的著作。书中还配有
  • 古代青铜器

    作者:杜廼松,杜乃松,杜迺松

    《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是一套学科发展史和学术研究史丛书。其内容包括对20世纪考古与文物工作概况的综合阐述;对一些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和古代区域文化研究情况的叙述;对文物考古的专题研究;对重要的文物考古发现、发掘及研究的个例纪实。 本书回顾了20世纪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发现与研究历程,概要介绍了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分类、分期、铭文、冶铸、鉴定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本书配有彩图8幅、插图50幅。图文并茂,资料翔实,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 故宮西周金文錄

    作者:

    中國青銅器學一向重視銘文,把它當作文獻,以補典籍之不足,而青銅器銘文之可貴亦在於它是當代第一手資料,往往可以點活文獻,成為重建史實之依據。國立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青銅器,因為包含有長篇銘文,是理解古史的重器,在青銅器學中,居舉足輕重的地位。本圖錄特將本院帶銘文的銅器分期排 比,概述各期特點,對每件銅器的基本資料與傳世著錄都有詳盡交待,學者可資以研究,業餘愛好者亦可憑藉這本圖錄而悠遊於故宮的金文天地。
  • 磨戟

    作者:苏荣誉

    本书结合商代遗址、宝鸡西周古墓、平山中山王墓地的考古发掘成果,探讨了各历史时期青铜冶炼技术的发展规律。
  • 商周銅器與考古學史論集

    作者:王世民

    本書作者王世民,江蘇省徐州市人,生於1935年,1956年由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畢業後,即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工作,累任至研究員。曾主持和參與編撰《殷周金文集成》、《中國青銅器全集》等大型青銅器集錄,以及「夏商周斷代工程」中的《西周青銅器分期斷代研究》一書。又曾具體負責《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學卷》考古學史部分的編撰工作,並長期講授中國考古學史課程。
  • 商周青铜器族氏铭文研究

    作者:何景成

    《商周青铜器族氏铭文研究》即是对族氏铭文的系统整理和研究。《商周青铜器族氏铭文研究》首先界定了族氏铭文的概念和《商周青铜器族氏铭文研究》的研究范围,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历史和现状做了一番总结。接着分析了族氏铭文的性质和特点,认为族氏铭文是代表家族名号的文字,有时常常联缀以职事性铭文,以表示该家族的出身和社会地位。然后我们将族氏铭文分为单一氏名和复合氏名两大类进行探讨。对于单一氏名,主要从出土情况的角度分析该家族的分布情况,分析了一些具体的族氏铭文,由此总结族氏铭文的出土地与该家族分布地的关系。对于复合氏名,我们主要讨论了复合氏名的各种类型,并分析各类复合氏名的含义与产生的原因。最后,我们从聚落形态的角度,探讨了安阳殷墟各家族的聚居状态。并依据族氏铭文资料,探讨殷亡后殷遗的状况。 族氏铭文是指商周青铜器上所铸的用以标识作器者家族名号的铭文,这类铭文往往比较象形,在整条铭文中相对独立,与其它铭文基本没有内容上的联系。
  • 北京图书馆藏青铜器全形拓片集(全四册)

    作者:本社

    北京图书馆藏青铜器全形拓片集,ISBN:9787501312856,作者:北京图书馆编
  • 首阳吉金

    作者:首陽齋

    地处美国纽约的首阳斋多年来珍藏有百余件中国古代青铜文物,被视为当今世界该艺术门类的重要私人收藏之一。 “首阳斋”是上海博物馆捐赠人、美国著名华裔收藏家胡盈莹、范季融伉俪的斋名。斋主十分注重青铜器所蕴涵的文化与学术内涵,把收藏青铜器看作是一个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在海外收藏家中独树一帜。本次展览精选首阳斋所藏七十件(组)青铜文物,涵盖了我国青铜工艺发展过程中各时期的作品,并包含诸多带有铭文的器物,具有珍贵的学术研究和艺术鉴赏价值。首阳斋所藏青铜器迄今为止从未公开展出过。此次上海博物馆与其合作举办展览,定将弥补国内公私收藏之不足,对于国内学者进一步了解和研究海外所藏中国古代青铜文物具有重要意义。
  • 另一种古史

    作者:[美] 杨晓能

    作者跨越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美术史四大学科,在探索青铜纹饰、图形文字的基础上,发现了一种介于文字和装饰图案之间的“图像铭文”,继而讨论了三者的演化与古代社会、文化、政治、宗教、礼仪发展的密切关系。 本书并非一部以年代、地域或文化编排的通史,也不是一本仅仅研究古代中国青铜器铭文和纹饰的专著。作者不厌其烦地全面梳理考古发现、视觉艺术实例、铭刻资料和文献信息,并对一些重大课题进行深入研讨,其苦心所在,凝缩于对中国古代社会关键问题所产生的感悟之中。从某种角度讲,这些感悟实际上是对早期中国数千年历史发展脉络的概括性总结,试图勾勒出中华民族及其文化在始创和形成进程中来自多方的贡献、错综复杂的形态与别具一格的特性。
  • 你应该知道的200件青铜器

    作者:丁孟

    《故宫收藏•你应该知道的200件青铜器》的内容就其大者而言,可分为以下几项:1.祭奠父祖,许多器铭仅记父祖日名,表示该器为纪念其父祖而作。2.铭功纪赏,作器者记述自己对王室(或某大贵族)在祭祀、战争、外交政务等方面所作出的贡献,因而受剑嘉奖、赏赐和册命的荣宠。 3.要盟约剂,“凡大约剂书于宗彝”记录贵族间发生的土地、人事等纠纷,经于室派员调解裁断,订立盟誓的经过,以传示予孙后代。 4.媵女陪嫁,记述作器者以该铜器作为嫁妆,送女出嫁。 5.祈介祝嘏,西周中期后的乐器、礼器上多记载一些祈求祖考降赐福禄长寿的“嘏辞”。 6.物勒工名,战国兵器上多记督造衙府及工官工匠之名,容器则多记容积重量。 近年来,随着青铜器资料大量出土,几乎填补了青铜器发展史上的绝大部分缺环。考古学、古文字学的研究方法亦日渐缜密。占器物与占文字之学,已从“蕞尔小学”一变成为“当世显学”。
  • 晋国青铜艺术图鉴

    作者:李夏廷

    《晋国青铜艺术图鉴》是李夏廷先生和著名考古摄影艺术家梁子明先生共同编著《侯马陶范艺术》之后,完成的又一部全面、系统研究晋国青铜器艺术的专著。在书中,作者把晋国青铜艺术放在中国青铜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中,勾画了晋国青铜艺术的发展过程;并从横的方面,分出神化动物类、写实动物类、几何形类和图像人物类,概括了各时期不同类别的特征,每类都选择大量由他亲手画出的图像作为典型代表予以介绍;最后并作出总结,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见解。
  • 故宮商代青銅禮器圖錄

    作者: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

    青銅藝術乃由「形制」、「紋飾」、「 銘文」以及「鑄造技術」組合而成,國立故宮博物院收藏四千多件青銅容器及兵器中,商代青銅器至少占有一百五十件以上,本書特精選其中一百件,錄列展示。書中附以三百六十度攝影分析及詳盡解說,並捶拓銘刻文飾,以X光放射線攝影透視其內部結構,記錄翔實完整,正可以補考古資料之不足。尤商借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典藏安陽發掘陶範影本一併輯錄,實為集青銅器研究之大成。
  • 中国青铜器图录(上下)

    作者:李建伟,牛瑞红

    青铜器是中国古代灿烂文明的载体之一,她以品类繁多,造型精致新奇,纹饰缛丽神秘,铸造技术先进完美而闻名于世。由于青铜器在中国古代具有特殊功能,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青铜器文化体系。尽管中国青铜器与周围地区发生过或多或少的联系,但可以肯定地说中国青铜器是独立起源的。同时,青铜器也是中国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历史上青铜器手工业的采矿、冶炼、铸造技术达到了很高水平,是中国冶金史的一个鼎盛时期,在世界艺术史、冶金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位。   本书共分上下两册,以大量精美的实物彩照及简明通俗的文字,全面展示了青铜器的品种、类别,系统介绍了清铜器的鉴别知识,详细归纳了青铜器的特殊功能,并具体提供了青铜器的出土地址。   该书内容全面,图文并茂,印刷精美,较好地再现了这些青铜器的原貌。是一部集珍藏、评价、鉴赏为一体的精美图书,是广大青铜器研究者及文物收藏者必不可少的工具书。
  • 两周礼器制度研究

    作者:吴十洲

    礼制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但因相关文献古奥费解,难以研究著称。本书综合古文献、古文字与田野考古资料,系统地研究了先秦时代(主要是西周和东周)礼器制度产生、形成与演变的过程,并对这一制度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与思想文化背景做了全面的分析与论证,科学地揭示出两周礼器制度的内在本质和外在表现规律。作者认为礼器源于新石器时代的通神与权力象征物,指出了礼器制度与政治、宗教、宗法三大因素的密切关系,论述深刻,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 青銅器與宋代文化史

    作者:陳芳妹

    王國維曾說:「漢代孔子壁中書出,而有古文經之學;宋代古器物出,而有金石學」, 但為何象徵中國古史三代的青銅器物,會在一千多年後的宋代大放異彩,並衍生出影響後世深遠的「金石學」? 北宋中葉,儒學者一改漢唐以來經學家注疏為主的禮制研究傳統,透過實際出土器物,追求「觀其器,誦其言,形容髣髴,以追三代遺風」的復古運動。在劉敞、歐陽修、蘇軾、呂大臨等人的參與下,士大夫之間出現了收藏、研究鼎彞之器的風氣,並在徽宗朝「隆禮作樂」的推動下,形成官、民之間仿製古器的風潮。古式禮器出現的場域,也從國家祭典擴及到地方孔廟釋奠,更深入文人書齋與佛道教之中。宋室南渡後,透過朱熹的倡導,仿古器物與道學相結合,將三代意象轉化為朱子學的符號及工具,奠定了往後元、明、清三代的社會文化基礎。影響遠及海外的李氏朝鮮,乃至於清代臺灣孔廟中的祭器形制。 本書爬梳大量文獻、文物資料,並揀選再生「三代銅器意象」的代表性器群,清楚呈現出宋代從考古、博古、仿古到玩古的變化過程,並以圖像結合文獻,探索此一變革背後的動力,及其對後世文化史、器物藝術史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