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宋

  • 宋代中国的改革

    作者:刘子健

    ☆ 海外宋史领军人物刘子健成名力作,宋史名家虞云国长篇导读,邓小南、赵冬梅倾情推荐

    首开士大夫政治研究之风气,士大夫政治研究的学术典范之作

    ☆ 批判性地融汇现代中国与日本学者的既有成果,集王安石变法研究之大成

    重审士大夫政治的宿命,叩问传统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底层逻辑

    ☆ 从政治思想、官僚行为、政府运作发掘尚未凸显的王安石新政的新面相

    作为官僚理想主义者,富国强兵并非王安石变法的首要目标

    ☆ 试图以宋代历史为个案,向社会科学提供可以启发思考的“理论概括”

    王安石新政的失败,是由官僚体制所依附的君主专制政体命中注定的!

    ————————————————————————-————————————

    邓小南:

    本书是宋史学界的典范之作。王安石及其新法新政,不仅是理解宋代历史的关键,也是影响近世中国的重要纽结。作者以白描笔法提纲挈领地勾勒出“宋代中国的改革”之简明全景,举重若轻地提炼出特定时代具有根本性质的议题,体现出作者卓越的洞察力。作者重视政治性、结构性的研究解析框架,阐释收放自如,其深广的观察视域、通透的思考境界、简捷的表述方式,无不予人以深刻启发。

    柯睿格:

    所有对中国改革运动感兴趣的普通读者甚或专家都应将其作为他们首要的导游。

    赵冬梅:

    译介一本发表于半个世纪以前、用英文写就、面向英文学术世界的王安石变法研究著作,有必要吗?有!刘子健先生是迄今为止我所认识的最具学术企图心的中国古代史研究者,他试图以宋代历史为个案,向社会科学提供可以启发思考的“理论概括”,比如在这本书里,你会看到他的官僚分型理论,他对集权与专制主义关系、国家利益与社会各阶层关系的思考,而所有这些都建立在对历史事实的梳理之上。从刘先生的论述出发,研究可以继续深入,读者可以共同思考。

    ————————————————————————————————————

    本书在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新阐释了王安石变法的重点及其失败的原因。全书以王安石变法为主线,将北宋中后期的历史分为变法、反变法和后变法三个阶段,完整地叙述了北宋后期士大夫政治全局的演变。作者指出,王安石的理想是实现儒家的道德社会,在这一点上,王安石与他的反对者并无二致 。问题在于王安石希望通过改造、建立新的官僚体制以实现这一理想。由此,作者着重分析了王安石的官僚体制改革,聚焦吏役次官僚制,考察新政的政府运作,并以募役法这一新政核心制度作为个案研究,总结归纳新政的特点。本书的关注点不仅在于王安石变法本身,更在于王安石所代表的儒家道德理想主义与现实政治权力结构之间的矛盾与纠葛。这也是本书的重要特色与价值之所在。

  • 孙应时的学宦生涯

    作者:黄宽重

    南宋权相史弥远的老师孙应时

    他的生命历程,如何照见了动荡诡谲的南宋政局?

    ◎ 编辑推荐

    ☆ 黄宽重先生深耕南宋史多年,他以独特锐利的史家眼光,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发现了曾任权相史弥远塾师却名不见经传的孙应时,这个中低层士人坎坷跌宕的一生折射出一幅更加逼真、具体的南宋中期政治图 景。

    ☆ 以丰富、多元的文集尤其是书信作为主要研究材料,在具体历史情境中,还原历史人物的生命历程,从而勾勒出一个边缘性小人物真实、丰满而具有故事性的人生轨迹,为宋史学界将目光转入下层社会做出了一次成功的示范。

    ◎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考证精详、立意独到的学术型人物传记。作者一反以往南宋政治史、学术思想史研究侧重于名臣大儒的倾向,通过孙应时这位南宋中期中下层士人的个案研究,立体化多维度地摹画当时学术与政治之间的复杂纠葛,既揭示中低层士人研究对于理解宋代学术与政治整体发展的重要性,也传达出宏阔的历史感与细腻的人际温情,是一部具有典范意义的传记性研究著作。

    ◎ 学者推荐

    作者深耕南宋史长达半个世纪,当世之中,没有谁比作者更了解南宋史史料的分布状况,没有谁比作者更懂得文集在南宋史研究中的重要地位,而书信是其中最为鲜活、私密的珍贵素材。

    ——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赵冬梅

    孙应时虽正史无传,泯然众人,却在家族结构转型、官僚系统运作、士人群体自觉与道学主潮汇聚等多维交集上,构成以往学界较少关注的多棱面的典型性,为理解南宋中期政治、社会与学术展现了独特的新视角。全书颠覆性地将一个富涵典型性的小人物设为细描精绘的主角,旨在彰明小人物对大历史的合力作用,让这幅南宋中期政治全景图呈现得更逼真、细致与丰富。这一个案,不仅补充并修正了学界的既有观点,也凸显了中低层士人官员的研究,“对理解学术与政治的整体发展,有其重要性”。进入新世纪以来,海内外宋史学界虽已自觉将视野转向下层社会的边缘小人物,但在传达宏阔的历史时空感与细腻的人物温度感上,《孙应时的学宦生涯》是开风气的。

    ——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虞云国

  • 宋代外交史

    作者:陶晋生

    10至13世纪,辽、金、蒙古相继兴起并入侵中原,与宋形成势力均衡的局面,外交遂成为两宋维系政权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手段。

    两宋与周边政权举行过无数次谈判,订立了许多条约,使节交聘之多,外交往来之频繁,历史罕见。《宋代外交史》全面梳理了两宋对辽、金、蒙古开展外交的历史,详细叙述了澶渊之盟、绍兴和议等重要条约订立的博弈过程,细致展示了两宋弹性运用“和、战、守”三策,与强大外敌达成和平相处状态的生存智慧,以及联金灭辽、联蒙灭金导致覆亡的历史悲剧。

    有别于“屈辱求和”的悲情化历史解读,陶晋生以卓越的史识、客观的态度重新审视宋代的对外交往关系,提出宋与辽、金、蒙古之间基本上是平等的外交关系这一颠覆性的观点。以前被视为城下之盟的《澶渊誓书》,在陶晋生看来,是宋朝统治者出于务实和理性的考虑,以弹性外交与强敌达成的适度的“包容之道”。

    宋代的外交承继唐五代以来的制度而又有许多新的创举。作者花费较多笔墨介绍了宋代外交的各种细节,如外交机构的设立、外交礼仪与使节交聘的规范、宋辽互贺新年和皇帝生日的流程、宋辽处理划界等外交纠纷的经过。客观、生动的叙述改变了我们对宋代外交“屈辱求和”的刻板印象,从而对两宋与其他政权的互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外交成败影响政权存亡。宋辽达成的“澶渊模式”维持了长达120年的和平,宋代的两次外交失误——联金灭辽和联蒙灭金,则直接导致了北宋和南宋的覆亡。宋代外交的经验与教训值得后人反思。

  • 两宋王朝史

    作者:张邦炜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虞云国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邓小南、赵冬梅

    首都师范大学资深教授 李华瑞

    强力推荐!

    从陈桥兵变到厓山之战,

    王朝奋斗、军事征战、宫廷阴谋、官员贪腐、皇帝昏庸与有为、变法与图强、丧国与建国后宫摄政、权臣执政……

    一个王朝的兴亡起伏,尽在这 320年中

    内容提要:

    这是一部晓畅生动的王朝兴亡史。作者以理性平和的格调、浓淡相宜的笔触、丰赡翔实的内容,铺展开两宋320年、18个皇帝波澜起伏之画卷。对太祖太宗创建北宋立定规模,真宗仁宗因循守旧,英宗神宗变旧图新,哲宗绍述熙丰,徽宗钦宗矛盾,高宗偏安东南,孝宗壮志未酬,及南宋后期政治日趋昏暗至亡国等两宋历史诸多大事件和重要人物作出颇为客观、中肯的评价,深入浅出,是一部雅俗共赏的宋朝历史读本。

    名家推荐:

    本书以历史事件为叙述主线,涉及了有宋一朝的主要典制与重大决策,既具言而有征的史学底色,更有总揽全局的史家视野,在勾勒一代大势时兼顾生动的细节,在回放历朝大事时摹绘关键的人物,论史卓有识见,行文畅达雅健,融铸学术性与可读性于一炉,在宋史入门中洵为深浅相宜而繁简得体的一流读物。

    ——虞云国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这是一部晓畅生动的王朝兴亡史。作者以理性平和的格调、浓淡相宜的笔触、丰赡翔实的内容,铺展开两宋320年波澜起伏之画卷。全书从整体上把握宋代,章节处处点睛之笔,叙述中有辨析,故事中有道理。彼时的人,彼时的事,或引人深思,或令人激昂,或使人慨叹。复杂套叠的内外连环,鲜明地勾勒出时代的跌宕盛衰。

    ——邓小南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本书较为全面系统地扼要概述了两宋王朝的历史进程,对太祖太宗创建北宋立定规模,真宗仁宗因循守旧,英宗神宗变旧图新,哲宗绍述熙丰,徽宗钦宗矛盾,高宗偏安东南,孝宗壮志未酬,及南宋后期政治日趋昏暗至亡国等两宋历史诸多大事件和重要人物作出颇为客观、中肯的评价。本书资料充实,叙述谨严,文笔流畅,深入浅出,是一部雅俗共赏的宋朝历史读本。

    ——李华瑞 首都师范大学资深教授

    一部简明扼要、叙事流畅的两宋王朝兴亡史,三百二十年,十八个皇帝,几多千古风流人物,东京梦华靖康耻,西湖风暖厓山惨,历史如长卷,徐徐展开。变革与保守,偶然与必然,内在的稳定与外敌的强大,种瓜得豆的政策选择,历史如长河,逝者如斯。

    ——赵冬梅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编辑推荐: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虞云国,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邓小南、赵冬梅,首都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李华瑞 强力推荐

    ◎全书从整体上把握宋代,章节处处点睛之笔,叙述中有辨析,故事中有道理。既具言而有征的史学底色,更有总揽全局的史家视野,在勾勒一代大势时兼顾生动的细节,在回放历朝大事时摹绘关键的人物,论史卓有识见,行文畅达雅健,融铸学术性与可读性于一炉,在宋史入门中洵为深浅相宜而繁简得体的一流读物。

  • 新校参天台五台山记

    作者:[日]成寻,王丽萍 校点

    《参天台五台山记》是日本高僧成寻(1011~1081)撰写的入宋旅行日记,起自日本延久四年(宋熙宁五年,1072)三月十五日,终至翌年六月十二日,因有一闰月,共历十六个月,计468篇。日记记载了自日本至杭州、天台山、北宋都城开封、五台山,再自五台山返至开封、杭州、明州(宁波)的沿途见闻,保存了许多研究宋代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交通、地理、风俗以及中日关系的珍贵史料。校点者以现存最早的日本京都东福寺藏抄本(日本承久二年,1220)复制本为底本,广泛参考,精心校点,多所创获。
  • 中国美术小史·唐宋绘画史

    作者:滕固

    本书引人瞩目之处,在于顺应了时代潮流,吸收了学术新机,在有限的史实梳理中,突破了明清书画史家热衷于记载生平和作品流传的局限,以建筑、雕刻和绘画为范圃,写出了一部有见解而非仅史料的中国美术通史,对自上古至清代美术的发展脉络与因果联系做出了前人所无的阐释。
  • 畫裡江山猶勝

    作者:余輝

    本書從家族文化史的角度著力於兩宋皇家趙姓宗族和姻親從事書畫活動的政治、文化背景。在藝術上,揭示了趙宋家族及其外戚共十二、三代八十餘位書畫家,特別是徽宗、高宗和「二趙」及趙孟堅等名師巨匠所走過的藝術歷程和藝術特色。勾畫出整個趙宋家族書畫傳授、筆墨創作、藝文雅集、鑑定收藏、裱褙複製、編冊著錄、論書論畫和相關的軼聞趣事等。在整個趙宋家族中,以宋徽宗的藝術成就最高,雖然在歷史評價中他是個亡國之君,但他的藝術創作、藝術品味、藝術編著、藝術管理等各方面,至今依然深深影響著後世。
  • 大觀—北宋書畫特展

    作者:國立故宮博物院,林柏亭

    國立故宮博物院的收藏,雖說承襲自清宮,然其淵源,實遠紹自千年前趙宋宮廷。宋太祖平定諸國,接收後蜀、南唐皇室收藏。宋太宗屢詔天下,搜訪前賢墨蹟。徽宗年間,內府收藏益豐,今日故宮所藏北宋名蹟,均來自當時宣和內府。本院所藏北宋書畫名蹟早已蜚聲國際,此次特展不僅國寶盡出,尤向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納爾遜-阿金斯博物館商借五件名品一併展出,實屬創舉,觀眾應慶有此眼福,本院特印製精美展覽圖錄,以供典藏,並誌盛事。
  • 隆平集校证(全2册)

    作者:[宋]曾巩 撰,王瑞来 校证

    《隆平集》记载了宋初至英宗五朝史实。该书以纪传体为主,杂糅了会要体:卷一至卷三记五朝典章故事,卷四至二十则为人物传记。书中保存了许多不见于《宋史》的记载,对宋初历史研究有较高价值。该书作者历来众说纷纭,整理者在前言就此做了比较全面的梳理,以为是曾巩据宋初修国史时资料汇编而成。《隆平集校证》以清康熙四十年彭期七业堂本为底本,明万卷堂本、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对校本。除点校外,着重于以现存宋代典籍与《隆平集》比勘考证,以利于研究者。书后附有人名索引,以便查检。
  • 教科书里没有的宋史

    作者:李之亮

    《教科书里没有的宋史》侧重于一般历史读物、特别是历史教科书里向来欠缺的内容:写人物,重点是写人物的性格、人物之间的关系。比如王安石,着重写他的性格和习惯;蔡京和高俅,重点写他们为什么会发迹,读者会看到,正是许多“大忠臣”栽培了他们。历史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由此表现出来。 写事件,重点不是说故事,而是填补空白、揭示真相。比如对宋徽宗、宋钦宗,重点介绍他们成为俘虏后的生活;对赵匡胤之死、金匮之盟等重大事件真相,给出颠覆正史说法的独立见解。 《教科书里没有的宋史》还特别关注细节、小事。比如宋朝的娱乐、宋朝人如何取名字、宋朝人怎样喝茶等。
  • 皇宋十朝纲要校正

    作者:燕永成

    《皇宋十朝纲要》,是记载北宋九朝及南宋高宗朝的编年体史书。每帝首卷列举年号及宰相、参政、枢密使副、使相、三司使、御史中丞等姓名。载科举之年取士数与州府废置。然后按年代顺序记朝廷大事。《四库全书》虽未予著录,但其中间有《续资治通鉴长编》及《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书未载之史料,是宋史研究必备的基本书之一。《校正》为本书的首次整理,足资研究者阅读利用。
  • 宋代日常生活中的卜算與鬼怪

    作者:劉祥光

    宋朝是中國歷史的大轉折時代,令人意外的是「怪力亂神」在宋代也有了新變化。卜算成了「全民運動」,上至皇帝任命官員,下至一心想發財的百姓與埋首啃書的讀書人,都要借助算命。「風水」一詞於宋代也應運而生,居所與墓地都要看風水,風水不對,生靈與亡魂同感不適,宋代出版了許多算命、風水書籍,讓人可以自學卜算。 鬼魂也常出現在宋人的日常生活中,不少鬼故事反映出亡靈須小心對待,而鬼魂招引的麻煩中,來自於冥間異性的勾引是令男性最難招架,與這些熱情艷美的女鬼翻雲覆雨的代價卻高得難以負擔。 以上情形今日看來雖然不無可笑之處,然而當代的「怪力亂神」可以說和歷史上的這段發展有直接間接的關係。
  • 宋代勾栏形制复原

    作者:宋旸

    《宋代勾栏形制复原》讲述勾栏的出现并非偶然,它是社会、政治、城市、文化、经济、建筑等因素历史发展的自然过程。近些年,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戏曲研究及戏台考古的工作蓬勃发展起来,搜集、整理、归纳地方戏台的资料逐渐丰富起来,如山西、安徽、浙江等省市介绍地方戏台的书籍相继问世。对于勾栏的样式建筑学界提出了许多设想,但其建筑形制仍是一个悬而待解的问题,其演出形式仍存在大量的疑问。
  • 两宋时期的中国民居与居住形态

    作者:谭刚毅

    《两宋时期的中国民居与居住形态》总结了两宋及辽、金、西夏的住居形制、材料选择、构造技术和审美意向,勾勒出宋代民居的营建过程和仪式,阐释了两宋时期居住生活的变化及其影响。不仅从自然环境、技术和工具的角度分析了两宋时期民居和聚落的演进,还论述了两宋时期的国野制度、宗法制度、人口模式和宗教信仰等社会因素对民居的影响,并以丰富的例证阐明了宋代民居和居住形态转变和定型的背后经济生产和技术、商业革命所起的推动作用。 《两宋时期的中国民居与居住形态》信息量大,图文并茂,不仅适合于建筑学专业背景的教师、学生、建筑师和建筑历史研究工作者,也适用于从事两宋、辽、金、西夏历史和相关民俗历史等研究的工作人员和爱好者,还适合于对民居、绘画、传统文化研究感兴趣的读者。
  • 皇朝编年纲目备要(全二册)

    作者:[宋] 陈均著,许沛藻、金圆、顾吉辰、孙

    《皇朝编年纲目备要》三十卷,仿效朱熹《通鉴纲目》义例,起建隆,迄建康,较为完整地记载了北宋九朝的历史,可视为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下简称《长编》)的“精编本”,亦可补《长编》史实之阙,是宋史研究的基本参考资料之一。
  • 图说宋人服饰

    作者:傅伯星

    与以往通史式的服饰著作对宋代服饰点到为止的叙述相比,傅伯星先生的《宋代服饰史》,正如本书序一中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郑朝先生所评价的,可谓一部"画家演述的服装断代史"。《宋代服饰史》作者在阅读大量宋人记载后,以近三十余年的形象资料搜集,从美术切入,以画家的功力,以画入史,以图说史,以大量详实形象的美术资料,独辟蹊径地对宋史的服饰史进行图解研究,全书内容宏富,具体而微,不仅涉及帝后、官员、文人、武士、庶民、僧道、女子、小儿等的服饰,还细分为冬夏服饰、出行与居家之服、制服、便服、工作服等,更有相关的发式、鞋帽、带扣等诸多细节,搜罗之广、开掘之深由此可见。
  • 宋会要辑稿(套装共8册)

    作者:徐松

    《宋会要辑稿(1-8)(套装共8册)》徐松辑录,共366卷,分17个门类,是研究宋史的重要资料。叙述了宋代沿边主要少数民族政权如辽、女真、回鹘、瓜沙。安化大理、渤海等历史,并叙述了东南亚、南亚、西亚地区的交趾、占城、蒲端、天竺、大食佛泥等国的概况,最后总述宋代历朝周边各国的朝贡情况。
  • 宋代东京研究

    作者:周宝珠

  • 龙的故乡・中华帝国

    作者:(美)时代生活图书公司

    本书讲述的是关于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的开明统冶的动人故事和宋元时期中国男男女女的其他引人入胜的轶闻逸事。本书集中反映的是南北宋时期以及成吉思汗率领蒙古大军征服中原之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 走向开放的城市

    作者:田银生

    本书对宋代东京(开封)街市形成和演变的原因、过程和意义作了深入的探讨,在政策因素、地理因素和城镇体系因素分析方面均有创见,可资历史地理、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领域阅读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