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一战

  • 铁壁之围

    作者:[英] 亚历山大·沃森

    沃尔夫森历史奖、古根海姆-莱尔曼奖军事史奖、军事史学会杰出图书奖、2015年英国陆军年度军事图书、2014年《星期日泰晤士报》年度历史图书、2014年《新政治家》年度图书

    以德国和奥匈帝国的视角看向第一次世界大战

    ◎ 编辑推荐

    ☆以一战战败国德国和奥匈帝国的角度呈现第一次世界大战,看普通民众在这场战争中的体验

    ☆将可靠的资料与生动的描述相互结合,将政治、外交、军事历史与社会历史融为一体

    ☆在字里行间展现中欧社会经历的变迁,引人思考一战的有害遗产

    ◎ 内容简介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同盟国认为己方有望轻松获胜。但是,随着德国对法作战计划战败,奥匈帝国的军队蒙受沉重损失,速胜的希望很快落空了。对于同盟国来说,这场战争现在成了一个规模空前的包围战。英国实施了无情的封锁包围。德国和奥匈帝国无法获得军需物资和食品,他们的士兵面对着武备更好的敌军,两国平民面临着饥馑。征服和劫掠、陆上攻势、潜艇战都无法对抗或打破封锁包围。同盟国陷入了协约国构筑的不断收紧的铁壁之围当中。

    ◎ 媒体推荐

    这本书为学习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盎格鲁-撒克逊学生提供了一个有用的原创性视角。

    ——马克斯·黑斯廷斯,《星期日泰晤士报》

    亚历山大·沃森这部非凡的一战史前所未有地清楚展现了这场史无前例的战争是如何影响和改变了中欧的各个社会的,特别是德国和奥匈帝国。

    ——P. D. 史密斯,《卫报》

    英国历史学家通常倾向于主要从协约国的角度来看待这场世界大战。沃森从同盟国的角度审视了这些熟悉的事件,从而为我们的认知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沃森的视角转变提供了启发性的侧面信息……在关于德国发起潜艇战这个灾难性决定的精彩章节中,沃森的平衡作用是最有效的。但是,是流离失所的东欧难民群体,在这本杰出著作的巨幅画布上留下了最令人难以忘怀的图景。

    ——米兰达·西摩,《每日电讯报》

    一份真正不可或缺的贡献……选取熟悉的题材并对其进行新的解释,这是历史学家的才华的一个标志。沃森的书就是这项技能的绝佳例证……《铁壁之围》既是一部政治史或外交史,也是一部关于由苦难和战争引发的情绪的历史……沃森成功地将他密集的自下而上的描述与战争关键决策时刻的宏大叙事结合在一起。

    ——亚当·图兹,《华尔街日报》

  • 大国的博弈

    作者:玛格丽特·麦克米兰

    1919年的巴黎是世界的首都。举世瞩目的巴黎和会正在这里召开,和谈者都是举足轻重的国际要人,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英国首相劳合·乔治,以及法国总理克雷蒙梭成了和会的“三巨头”。在这里各国政要互做交易、制订条约,创建新国家和组织,甚至一起吃饭,一起去剧院看戏,他们一起上演了近代世界发燕尾服的悲喜剧。从1月到6月的半年中,巴黎一跃成为世界政府,上诉法庭和国会,同时也是人们恐惧和希望的所在。   这是非同寻常的180天,大国在这里展开了一场博弈,它们终结那些破产的帝国,同时创造着全新的国家。书中为我们塑造了和谈者们栩栩如生的形象。他们的个性、理想与偏见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们将俄国赶出局,孤立中国,又驳回了阿拉伯人的主张。同时他们还艰难地为犹太人家园等问题而努力。然而和谈者们无奈地失败了,最重要的是,他们没能阻止另一场战争的爆发。   大国政要们试图公正无私,但是他们的目标——让战败国在不被摧毁的前提下进行赔款,满足不可能的民族主义梦想,阻止布尔什维主义的蔓延,同时创建一个在民主与理性基础上的世界新秩序——这一切单靠外交绝对无法实现。他们本想制造和平,可是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他们制造了另一场更大规模的战争。   本书犹如一部电影,再现了大国政要们极富戏剧色彩的个性和曲折回环的利益之争,因此又深具娱乐性。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五光十色的景色,让我们看到了当代世界初诞时的草图。   本书是了解当代世界形成和世界新秩序发展历程的一部经典之作。
  • A Mad Catastrophe

    作者:Geoffrey Wawro

    The Austro-Hungarian army that marched east and south to confront the Russians and Serbs in the opening campaigns of World War I had a glorious past but a pitiful present. Speaking a mystifying array of languages and lugging outdated weapons, the Austrian troops were hopelessly unprepared for the industrialized warfare that would shortly consume Europe. As prizewinning historian Geoffrey Wawro explains in A Mad Catastrophe, the doomed Austrian conscripts were an unfortunate microcosm of the Austro-Hungarian Empire itself—both equally ripe for destruction. After the assassination of the Austrian Archduke Franz Ferdinand in June 1914, Germany goaded the Empire into a war with Russia and Serbia. With the Germans massing their forces in the west to engage the French and the British, everything—the course of the war and the fate of empires and alliances from Constantinople to London—hinged on the Habsburgs’ ability to crush Serbia and keep the Russians at bay. However, Austria-Hungary had been rotting from within for years, hollowed out by repression, cynicism, and corruption at the highest levels. Commanded by a dying emperor, Franz Joseph I, and a querulous celebrity general, Conrad von Hötzendorf, the Austro-Hungarians managed to bungle everything: their ultimatum to the Serbs, their declarations of war, their mobilization, and the pivotal battles in Galicia and Serbia. By the end of 1914, the Habsburg army lay in ruins and the outcome of the war seemed all but decided. Drawing on deep archival research, Wawro charts the decline of the Empire before the war and reconstructs the great battles in the east and the Balkans in thrilling and tragic detail. A Mad Catastrophe is a riveting account of a neglected face of World War I, revealing how a once-mighty empire collapsed in the trenches of Serbia and the Eastern Front, changing the course of European history.
  • 一战百年

    作者:《东方早报·上海书评》编辑部

    编者说明 2014年是个历史“大年”,而且几乎都与战争有关。从5月开始,陆续迎来了诺曼底登陆七十周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天京陷落)一百五十周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一百二十周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百周年。 对于中国来说,甲午当然很重要,《上海书评》不久前也刚刚编选了《甲午一百二十年祭》一书;但相对来说,一战百年似乎就是一个离中国有一点远的事了。不过,我们相信,中国始终是世界的一部分,一战作为本世纪最重要的国际事件之一,全方面的深刻地改变了这个世界,也必然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历史进程。 在我们的这本小书中,会有文章来告诉您一战对中国何以重要,比如说徐国琦先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及影响》,吴芳思先生的《被出卖与被背叛:中国与一战》,但我们更想向您描绘一战的世界图景,读书,格局始终要大一点,就事谈事,就中国谈中国,我们永远也得不出想要知道的答案。 这一点,正如中国外交部年初时说的那样,“2014不是1914,2014更不是1894”。2014为什么不会是1914,2014为什么不能是1914,和当下的世界一起思考这场属于昨日世界的大事件,答案会有的。 《上海书评》编辑部 2014年6月28日
  • 一战帝国

    作者:[德] 罗伯特·格沃特,[美] 埃雷兹·

    大多数一战研究主要围绕两个假设:一战始于1914年“八月的枪声”,结束于1918年11月11日的停战协议;战争源于民族国家,最后演变成整个欧洲的事件。这两个假设数十年占据着历史学关于一战研究的统治地位,基于这两个假设的成果导致了一个明显的结论,而且影响了对战争起因、欧洲文明及随后一系列其他问题的认识。本书从有别于前面两个假设展开。一是在更宽广(包括欧亚非美各洲)和更长久(1911—1923年)的框架中检视一战;二是指出战争不仅是民族国家间的战争,而且是各个帝国之间的战争。这场以各帝国为主的战争动员了数百万士兵,从德意志到土耳其、哈布斯堡、罗马尼亚帝国,同时包括所有协约国,印度、非洲、加拿大、澳大利亚的士兵都受雇于西部前线,特别是来自中国的劳工,他们的参与使得1914-1918年欧洲的冲突变成了世界战争。从中国到中东,从南太平洋到北非,带来了征兵、占领、通货膨胀和经济混乱,当然复杂的多重因素也导致了新机会、新理念、新规划和新希望,这是对战争看法的不同视角。全书对一战时期欧洲主要帝国进行了考察,对欧洲各帝国战时不同的社会动员以及殖民地和宗主国的关系与冲突进行了分析。每一章以问题为导向,同时又是相对独立的案例研究。
  • The Fall of the Ottomans

    作者:Eugene Rogan

    In 1914 the Ottoman Empire was depleted of men and resources after years of war against Balkan nationalist and Italian forces. But in the aftermath of the assassination in Sarajevo, the powers of Europe were sliding inexorably toward war, and not even the Middle East could escape the vast and enduring consequences of one of the most destructive conflicts in human history. The Great War spelled the end of the Ottomans, unleashing powerful forces that would forever change the face of the Middle East. In The Fall of the Ottomans, award-winning historian Eugene Rogan brings the First World War and its immediate aftermath in the Middle East to vivid life, uncovering the often ignored story of the region’s crucial role in the conflict. Bolstered by German money, arms, and military advisors, the Ottomans took on the Russian, British, and French forces, and tried to provoke Jihad against the Allies in their Muslim colonies. Unlike the static killing fields of the Western Front, the war in the Middle East was fast-moving and unpredictable, with the Turks inflicting decisive defeats on the Entente in Gallipoli, Mesopotamia, and Gaza before the tide of battle turned in the Allies’ favor. The great cities of Baghdad, Jerusalem, and, finally, Damascus fell to invading armies before the Ottomans agreed to an armistice in 1918. The postwar settlement led to the partition of Ottoman lands between the victorious powers, and laid the groundwork for the ongoing conflicts that continue to plague the modern Arab world. A sweeping narrative of battles and political intrigue from Gallipoli to Arabia, The Fall of the Ottomans is essential reading for anyone seeking to understand the Great War and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Middle East.
  • 第一次世界大战全记录

    作者:H.P.威尔默特

    《第一次世界大战全记录》内容简介: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8月—1918年11月)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捲入了这场战争。战争主要是同盟国(Alliance)和协约国(Entente)之间的战斗。德国、奥匈帝国(Austria—Hungary)和义大利是同盟国,英国、法国、俄罗斯和塞尔维亚是协约国。在1914年至1918年期间,很多在亚洲、欧洲和美洲的国家都加入了协约国。战场主要在欧洲。值得注意的是义大利虽是同盟国,但是后来却加入到了协约国与同盟国作战。
  • 世界大战1914-1918

    作者:彼得·哈特 (Peter Hart)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真正的全球大会战,人类的历史进程因此而改变。到大战结束的时候,德意志帝国、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等几个大帝国都分崩离析了,同时在战争废墟中又崛起了新的巨人。世界经济几乎停滞了,数百万人陷入经济大萧条中。只有理解了这场大战,才能真正理解20世纪的历史和当今世界。 在这部宏大的著作中,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彼得•哈特把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与栩栩如生的老兵回忆结合在一起。通过将领和士兵的回忆,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作战决策是如何做出的,以及这些决策如何导致可怕的后果。同时,哈特还让我们看到了战略和战术是如何在战争中形成和发展的,他还揭示出新军事技术对战争胜负的重大影响。
  • 乱七八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作者:泰瑞·狄利

    《黑暗历史现场6:乱七八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为系列丛书之一。《黑暗历史现场》以图文穿插说明的趣味形式,涵容政经、文化、风俗等各个面向,试图颠覆既有的简单解释,呈现出历史黑幕下无比真实却不可不知的一面。历史,是人类事迹、思想与生活形态共同熔铸而成的复合体。在光辉灿烂的历史表相下,往往充满了鲜为人知的诡异情景、怪诞无比的另类风俗,以及难以启齿的骇人密谋。它们在大多数教科书中被刻意忽略不提,却是更全面了解历史真相所不可或缺的要素。
  • 一战华工在法国

    作者:[法]马骊 编著

    一次大战期间,十四万华工奔赴法国前线,这段历史鲜为人知。他们是如何被招募和运送到法国的?他们在战争中做了些什么?后来的命运如何?这段历史为世人留下什么遗产? “旅法华工”所涉及的不仅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还涉及20世纪的中国历史。战后,巴黎和会引发了 “五四运动”,这场运动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标志性事件。 本书是全球首部全面介绍一战时期旅法华工的专著,它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以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为基础,对一战时期华工的历史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与揭示。 第一部全面介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来法国助战的14万中国劳工的著作。 ——法国《战争与历史》杂志 一部500多页的巨著,汇集了27位作者撰写的24篇杰作。这些数据足以让人立即评估出这项研究之野心、丰富及珍贵。 ——法国海外科学院院士、著名汉学家白吉尔 著名女汉学家、滨海大学副教授马骊, 对华工的历史进行调查研究……重新拼出一幅不可思议的华工冒险之旅的画卷。 ——法国《快报》周刊 这本书是献给那些被遗忘的人们的。华裔历史学家马骊,十几年前来到滨海布洛涅市,旋即对华工的命运发生了兴趣。 ——法国《世界报》副刊
  • The Guns of August

    作者:Barbara W. Tuchman

    Historian and Pulitzer Prize-winning author Barbara Tuchman has brought to life again the people and events that led up to World War I. With attention to fascinating detail, and an intense knowledge of her subject and its characters, Ms. Tuchman reveals, for the first time, just how the war started, why, and why it could have been stopped but wasn't. A classic historical survey of a time and a people we all need to know more about, The Guns of August will not be forgotten.
  • 美国人眼中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作者:彼得·I.博斯科

    长达一个世纪的物质进步和繁荣使得西欧国家自认为它们就是一个新的和平的世界秩序的领导者,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打破了欧洲的政治平衡,中断了欧洲的经济增长,并毁坏了一整代欧洲青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了在1914年看起来还是很稳定的殖民系统的瓦解,国际共产主义作为一支世界力量也因此而萌生。本书详细地描述了由德国、奥匈帝国、土耳其和保加利亚等4国组成的同盟国集团与由法国、英国、美国、中国和(沙皇)俄国等24个国家组成的协约国集团之间的激烈对抗,并在此基础上深刻地揭示了这场大规模战争对世界格局重组所带来的深远影响。本书对这段震撼世界的战争冲突作了精准也更具可读性的描写,还新增了女性和平主义者的斗争和堑壕战争等等情况。   本书是《战争中的美国》丛书中的一册,《战争中的美国》丛书图文并茂地向读者展示了几场直接影响美国历史进程的大规模战争。本丛书中的每部著作都以对战争进程起关键性作用的关键事件的讨论开始,而后详细介绍战争的重要目标和战略,包括在武器装备和战术战法方面的发明创新。同时,本丛书既展示了参战主要将领的生活细节,又详细描述了参战基层士兵和平民百姓的生活情况。
  • 一战中的华工

    作者:徐国琦

    西方学界关于一战的著述繁多,但中国的地位和角色总是被忽略。本书根据翔实可靠的史料,披露了一段意义深远却鲜为人知的中国劳工参与一战的历史。一战期间,14万华工因缘际会地成为中国派往世界的“使者”,来到法国参战。华工们吃苦耐劳,心灵手巧,是挖战壕、修铁路的专家,甚至搏杀于前线,为中国赢得了很高的声誉;他们是中国国际化进程中平民参与的代表,为中国参战和加入巴黎和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还成为了晏阳初等一代中国精英的老师;他们在血染的西线战场戴瑞士表、太阳镜、绅士帽,交法国女朋友,为保卫自己的权益把欺负他们的美国大兵打得头破血流,尽显中国男儿的威风…… 华工们参与一战,无疑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惊天之举,也是世界现代史上的动地之事。 协约国没把中国对德宣战当回事,但华工如同士兵一样必不可少。 ——《纽约时报》 华工在欧洲战场上为中国赢得荣耀。 ——穆雷(一战华工) 华工是第一流的工人,在密集炮火下,忍受艰难,完成任务,堪称榜样。 ——福煦(一战协约国联军总司令、法国元帅) 华工是中国连接世界的桥梁。 ——《中国留学生月报》 本书书对一战历史、国际移民和跨文化交流等问题研究的推进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将使徐国琦置身中国近代史和国际史领域一流学者的行列。 ——入江昭(Akira Iriye,哈佛大学历史系教授) 透过徐国琦对中国与一战、一战华工的研究,我们可以理解:或许一战华工的参战对于协约国在军事上的最后胜利没有直接的影响,但中国与一战关系意义重大。 ——吴翎君(台湾东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 一战画传

    作者:布里吉特•哈曼

    德国作者布里吉特﹒哈曼历时多年,收集了425幅珍贵的一战期间的宣传画、海报、漫画、战争债券、报纸、粮票、日记、书信等图片。通过对这些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并配以适当的文字说明,向读者展示了社会各阶层在1914-1918年战争期间最真实的生活状态。
  • The War That Ended Peace

    作者:Margaret MacMillan

    From the bestselling and award-winning author of Paris 1919 comes a gripping work of narrative nonfiction, a riveting story of Europe and the world in the years leading up to World War I. Master writer and historian Margaret MacMillan creates a fascinating portrait of the personalities and factors that pushed Europe over the brink into a catastrophic, world-changing conflagration. The century since the end of the Napoleonic wars had been the most peaceful era Europe had known since the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 In the first year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Europe believed it was marching to a golden, happy, and prosperous future. But instead, the continent walked over a cliff into a war that killed millions, destroyed economies, tore apart empires, and fatally undermined Europe’s dominance of the world. With a sweeping narrative, vivid characters, and sharp insight, Margaret MacMillan powerfully evokes the decisions made, and the economic, social, political, and human tensions that determined the lead-up to the war. Colonial rivalries, ethnic nationalism, Germany’s rise to power, shifting alliances, and the belief in social Darwinism—that competition among nations was part of nature’s rule and that the strongest would rightfully emerge victorious—all exerted influence. Illuminating, absorbing, and beautifully written, The War That Ended Peace is a masterly work about the transformation of Europe, and the world.
  • 一战倒计时

    作者:西恩·麦克米金 (Sean McMeek

    本书是一本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缘起的著作,精彩地讲述了欧洲走向大战的倒计时过程,从6月28日的斐迪南大公遇刺,一直讲到8月4日英国最终决定参战,揭示了一小撮政客如何在仅一个月的时间里改变20世纪的历史进程。 过去,人们将战争的责任归于德国和奥匈帝国的军国主义,而主要的战争责任者,俄国和法国却没有得到追问。作者通过对大量历史资料的梳理与分析,得出结论认为一战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只是因为少数政客希望利用斐迪南大公被刺杀从而在欧洲重新瓜分权力,才导致了战争的爆发。
  • 被遗忘的浩劫-第一次世界大战

    作者:张钊 田园

    这是一本好看的,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进程及战争文化的历史书。说它好看,是因为: 1、充满细节。细节是历史中最动人的因素。历史的进程往往就被一些偶然或必然的细节牵动着、制约着,滚滚向前。 2、语言饶有兴味,富有张力。在作者笔下,错综复杂的战争进程被写得有条不紊、趣味横生,仿佛在讲述一个个动人心弦的紧张故事。 3、内容蕴含丰富。纵览一战进程,从导火索萨拉热窝刺杀案到凡尔登、索姆河、马恩河会战,直至演变成一场席卷全球的战争,最后到战争结束《凡尔赛和约》的签订,场面十分宏大;涉及一战主要将领,从兴登堡、鲁登道夫、法尔肯海因到霞飞、黑格、贝当、福煦、潘兴,他们个个鲜活,跃然纸上:对一战的特点堑壕战、沾滞性、无限制等也有所概括;还记录了坦克、机枪、飞机、潜艇等兵器在一战中的具体应用及他们的命运。 4、收集了一战中有代表性的图片,图文互证,再现一战情景,让人怵目惊心。 如果您是历史文化爱好者,如果您热爱军事,如果您衷情于兵器,本书都会带给您阅读的快感与享受。
  • 哈布斯堡的滅亡

    作者:喬福瑞.瓦夫羅(Geoffrey Waw

    第一次世界大戰,歐洲的榮耀與安全 竟繫於其最薄弱的環節上——哈布斯堡王朝 哈布斯堡王朝曾在十七世紀抵禦土耳其人的進攻,守護歐洲文明;當拿破崙軍隊在歐洲無往不利時,哈布斯堡王朝也是抵抗革命勢力的中流砥柱。但是十九世紀,民族主義浪潮席捲全歐洲,這個以多民族著稱的「帝國」,如何能夠繼續保有共主的地位? 當北邊的說德語的人脫離原來哈布斯堡家族的掌控,躍升成為新興強國普魯士;往西南邊,與義大利的衝突又敗下陣來,哈布斯堡寄望在巴爾幹半島展現最後的帝國餘輝,只不過哈布斯堡能突破土耳其和俄羅斯在巴爾幹背後的外交運作和軍事算計嗎? 作者分析,這個古老帝國昧於現實,自不量力地走入與德國聯手向全歐洲宣戰的窘境。原來自十九世紀後半的幾十年來,帝國的軍力、國力,早在底下諸民族的威脅、瓜分裡四分五裂了。當在塞拉耶佛的行刺事件發生時,哈布斯堡還自信滿滿地選擇用武力解決,而不是尋求外交斡旋,對危機的來臨絲毫不覺。 哈布斯堡的愚蠢行徑,剛好正重歐洲各國的下懷,各國對戰爭早已躍躍欲試,只差沒有引信點燃。這印證邱吉爾說過的:歐洲的榮耀與安全竟繫於其最薄弱的環節上。 開戰時刻,奧匈帝國轉眼間便潰不成軍,炮彈不足、訓練過的兵源不足、冷兵器時代的打法、估算錯誤的戰略、失去現實感的戰術,種種因素導致奧匈帝國只是把自己境內六成的男子送入碎骨機,連生病無法上戰場者也無例外。 有位戰場上的士兵在日記裡寫下,「這場戰爭最令人費解的地方,乃是我們漸漸不恨敵人……我想那是因為我們有同樣的遭遇;我們都是被迫去做最違反人性的事:殺害同類。」 史家說:第二次世界大戰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延續,人類等於在二十世紀初又經歷了一場「三十年戰爭」。一般對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理解多半局限於西戰線。本書作者試圖結合軍事史和外交史專長,呈現東戰線錯綜複雜的經過。一戰之後,世界局勢發生鉅變,兩個古老的帝國崩解——鄂圖曼土耳其和奧匈帝國,這本書從戰敗者的角度來閱讀一戰,也揭開少有人研究的東歐與巴爾幹的面紗。
  • 中国与大战

    作者:[美] 徐国琦

    《中国与大战:寻求新的国家认同与国际化》全书共分7个章节进行阐述,具体包括中国准备加入国际体系、大战的爆发与中国的反应、中国正式参战、内战、1919年巴黎和会与中国寻求世界新秩序等。《中国与大战:寻求新的国家认同与国际化》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