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钟叔河

  • 曾国藩与弟书

    作者:钟叔河 选辑

    曾国藩与弟书:一个政治人物的私房话,ISBN:9787806651599,作者:(清)曾国藩著;钟叔河选辑
  • 走向世界

    作者:钟叔河

    本书以近代中国一些驻外官员、知识分子记述资本主义各国情况的游记、日记为主要材料,探讨了近代中国人士考察西方的历史,反映了中国由闭关自守、天朝自大到走向世界、认识世界的过程。文笔生动。
  • 从东方到西方

    作者:钟叔河

    从东方到西方:走向世界丛书叙论集,ISBN:9787806651926,作者:钟叔河著
  • 走向世界

    作者:鍾叔河

    鸦片战争后,许多中国人走出国门,他们把所见所闻笔之于书,写成日记或游记,相当真切具体地记述了东西各国的社会状况、政治制度、文教设施、风土人情、山川景物。本书选取其中一些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例,宏观地介绍了中国近代知识分子考察西方的历史,反映了近代中国人认识西方、了解世界并寻求救国真理的心路历程。
  • 书前书后

    作者:钟叔河

    《书前书后》系著名出版家、学者、作家钟叔河先生第一本散文集,辑录其所编、所著图书的序言、后记等文字。 本书1992年初版,1996年重版,此次新版修订删去与书无关的九篇,加入所序跋之书重印时加撰的序记十四篇,篇数增为六十六篇;并特意收入张中行、黄裳先生的两篇长序。全 书词 简意丰,信实可观又别有机杼,亦可见出作者从读书方法到治学态度,从常识新知到普世价值,从出版理想到文化自觉等多方面的探索和坚守。
  • 众说钟叔河

    作者:张中行 朱正 等著,梁由之 王平 合

    从《走向世界丛书》轰动到《周作人散文全集》终成,钟叔河深刻影响了当代中国的出版界和文化界。 本书收录了1981—2014年间评介钟叔河出版成就及创作成果的文章,根据文章内容共分为四辑。辑一“先行者并不孤独”,多为综合性文章,纵论钟叔河其人其书;或集中一件事情,一项话题,一次见面,一点印象。辑二“现代读书人的胸襟与眼界”,主要谈钟先生所编书籍。辑三“青灯有味忆当年”,偏重于钟先生自己的著作。辑四“温和的意义”,专收商榷、批评、讨论类文章,力图呈示全貌,保全“众说”况味及“百家争鸣”之追求。 钱钟书、杨绛、张中行、黄裳、朱正等大家云集,字间行里,时间深处,诉说钟叔河先生的文人本色、编著成果,以及不绝如缕之文化回响,极具可读性与史料价值。
  • 念楼小抄

    作者:钟叔河

    《念楼小抄》内容简介:汉字很难写,尤其是刀刻甲骨,漆书竹简,不可能像今天用电脑写作,几分钟十几分钟就是一大版。故古文最简约,少废话,这是老祖宗的一项特长,不应该轻易丢掉。 《念楼小抄》集钟叔河短文若干篇,短的标准,是不超过一千个汉字,而且必须是独立成篇的。现从中选出一些,略加疏解,以飨读者。借用郑板桥的一句话:“有些好处,大家看看;如无好处,糊窗糊壁、覆瓿覆盎而已。”
  • 念楼集

    作者:钟叔河

  • 与之言集

    作者:钟叔河

    《与之言集》为钟叔河历年接受媒体记者访问时发表的谈话记录,实际上是一部社会文化评论集。文本均据当时报刊发表的原文,因发表前多未经本人过目,故此次作了必要的订正。访谈的范围相当广,虽然很多都是从编书谈起。《走向世界丛书》和新编重印周作人著作,本来都是震动和影响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的书。它们的酝酿和产生,它们遇到的坎坷和曲折,反映了这一时期气候的变化、人事的浮沉和编者的心迹。答问谈得很细,涉及很宽,也很少隐饰。采访的题目本不限于书,答问的内容更不限于题目,有时像口述自传,有时又在谈古论今。比如他对“蔡伦造纸”和“郑和航海”的质疑,自幼阉割入宫的太监,怎么会懂得造纸和航海?对作家办书院、大学生读经的不看好,说书院从来不是作育士大夫的主渠道,说只有三家村学塾才读《三字经》也读不出人才。……
  • 人之患

    作者:钟叔河

    《人之患——为别人作的序》是钟叔河的一部序言集。该书囊括作者近三十年来为别人所作的三十多篇序言。这些序言,既有为名家名著所作,也有为平凡普通人所写,如《陈子善编<亦报随笔>序》,《 赵力行<当官不容易>序》, 《吴筠<无心小筑>序》等。 作者是这样看待为他人作序的,“感情无贵贱,为百货商店退休员工的,和为中顾委委员的,文章都是一样的写,当然也都一样的写得不好”,从这段话可以看出钟叔河先生的为人处世态度和为文之道。 顾炎武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序。”但顾氏之所“患”者,不是“为人序”这件事本身,而是认为序必须于书“有所发明”,才可以写。钟叔河为他人所作的这些序言,虽因缘不一,但基本上可以说均“有所发明”,少有虚言,不足为“患”。
  • 小西门集

    作者:钟叔河

    《小西门集》内容简介:写文章在报刊发表并结集出版,始于一九九二年的《书前书后》,时已年过六十,有人“四十岁学吹鼓手”成为话柄,我比他还晚了二十一年。好在目的不在习艺糊口,无须担心没人来叫去吹吹打打,不过想用“离职休养”的闲时,讲点自己想讲的话罢了。其实这和平日跟老朋友扯谈也差不多,但来友不过二三,晤言只在一室,写文章却不限于此,才会多少有些兴趣。
  • 记得青山那一边

    作者:钟叔河

    《海豚文存:记得青山那一边》讲述了:俞晓群兄主政辽宁教育出版社期间,组织出版过“国学丛书”、“书趣文丛”、“新世纪万有文库”等书系,格局宏放,影响深远,创造了中国当代出版史的一段奇迹。沉潜蕴藉数年后,俞兄从沈阳到北京,出掌海豚出版社,重出江湖,不负初衷。短短一年多时间,赓续旧梦的“海豚书馆”六大系列已陆续面世三十余种,包罗万象,蔚为大观。他兀自意犹未尽,于是又有了“海豚文存”。 承俞兄抬爱,邀约我担任“海豚文存”总策划。即将出炉的“文存”是与“书馆”平行的一套书系,各具特色,相辅相成。相对而言,“文存”不作细致的划分,来路比较野,内容比较杂,不那么经院,不那么学术;若较诸新鲜感、冲击力和可读性,则容有一日之长,或将不遑多让。
  • 念楼学短

    作者:钟叔河

    《念楼学短:桃李不言》内容简介:《学其短》几年前在北京的报纸上开专栏,陆续刊出过若干篇,那时的序言中说过:“即使写不好,也可以短一些,彼此省时省力,功德无量。”这当然是有感而发,因为自己写不好文章,总嫌哕唆拖沓,既然要来“学其短”,便不能不力求其短,这样稿费单上的数位虽然也短,庶可免王婆婆裹脚布之讥焉。此次应刘硕良老同学之请,把这个专栏续开起来,体例还是照旧,即只介绍一百字以内的文章,而且必须是独立成篇的。也还想趁此多选些纯文学以外的文字,因为我相信,有很多人和我一样,常亲近文章,却未必敢高攀文学的。学其短,当然是学古人的文章。但古人远矣,“代沟”隔了十几代,几十代,年轻人可能不易接近。所以便把我自己是如何理解,如何读的,用自己的话写下来。这些只是我自“学”的结果,顶多可供参考,万不敢叫别个也来“学”也。
  • 念楼学短

    作者:钟叔河

    《念楼学短:之乎者也》是《念楼学短》合集的第四分册。本册“学其短”的文章全选笔记文,是从宋、元、明、清人的一十三种笔记中选录的。人们有时习惯将笔记称为笔记小说,其实从《汉书艺文志》起,杂家和小说家就是分开的。《四库全书》将《智囊》归于杂家,将《世说新语》归于小说家,虽然未必妥当,但至少总说明笔记和小说是不能合二而一的。
  • 念楼学短

    作者:钟叔河

    《念楼学短:月下》内容简介:“学其短”从文体着眼,这是文人不屑为,学人不肯为的,我却好像很乐于为之。自己没本事写长,也怕看长而论道的文章,这当然是最初的原因;但过眼稍多,便觉得看文亦犹看人,身材长相毕竟不最重要,吸引力还在思想、气质和趣味上。 “学其短”所选的古文,本是预备给自己的外孙女儿们读的。如今课孙的对象早都进了大学,而且没有一个学文的,服务已经失去了对象。我自己对于古文今译这类事情其实并无多大兴趣,于是便决定在旧瓶中装一点新酒。
  • 念楼学短

    作者:钟叔河

    《念楼学短:毋相忘》内容简介:《念楼学短》二千零二年由湖南美术出版社初版,只收文一百九十篇。此次将在别处出版和以后发表于各地报刊上的同类短文加入,均按《念楼学短》初版本的体例和版式作了修订,以类相从编为五十二组,分订五册,合集共计五百三十篇。抄录短文加以介绍的工作,事实上是从一九八九年夏天开始的,说是为了课孙,其实也有一点学周树人当年在绍兴县馆抄古碑的意思。一眨眼二十年过去,我已从“望六”进而“望八”,俟河之清,人寿几何,真不禁感慨系之。
  • 偶然集

    作者:钟叔河

  • 走向世界丛书(全十册)

    作者:钟叔河 主编

    《走向世界丛书》是20世纪80年代最有影响力的一套湘版图书,它的出版在当时的出版界、文化界以及广大读者中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曾任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组长的李一氓说它是“出版界的一巨大业绩”,又说“这确实是我近年来所见到的整理古文献中最富有思想性、科学性和创造性的一套丛书”。对于这套丛书以及它的主编钟叔河所做的工作,钱钟书的评价是:“叔河同志正确地识别了这部分史料的重要,唤起了读者的注意,而且采访发掘,找了极有价值而久被湮没的著作,辑成《走向世界丛书》,给研究者以便利,这是很大的劳绩。” 丛书主编钟叔河先生,从1956年起,即着手搜集和研究旅行西方的中国知识分子的记述,并于80年代择其尤要者数十种,整理汇编,陆续推出,即为岳麓书社出版的《走向世界丛书》(英译From East To West,Chinese Travellers Before 1911)。《走向世界丛书》专收1840至1911年间中国人到欧美日本通商、留学、出使、游历和考察等所留下的日记、笔记和游记,当时出版的第一辑计三十六种,十大巨册。该套丛书所收是鸦片战争失败后,一些具有先进思想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亲往西方进行接触和交流的记录。这些记录是近代中国人睁眼展望现代文明的第一次,是中国人开始走向世界的早期脚印。从此以后,封建统治者闭关锁国的状态才开始慢慢打破,人们才开始渐渐打开眼界,走向世界。而上世纪80 年代,正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开放的中国人,再一次开始了“走向世界”的征途,《走向世界丛书》的出版可谓正当其时,因此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
  • 书前书后

    作者:钟叔河

  • 钟叔河散文

    作者:钟叔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