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礼学

  • 儀禮鄭注句讀

    作者:張爾岐

  • 《礼记》成书考

    作者:王锷

    《礼记》是一部由汉代学者汇集的孔子及其弟子、后学论述先秦礼制的文集,收入四十篇文章。王锷先生的这本《<礼记>成书考》从文献学的角度,考察了《礼记》各篇的成篇年代,考察了整书的编纂者、编纂时间。作者认为,《礼记》四十六篇,并非出自一人之手,成篇年代也各有先后,不能因为四十六篇曾经过秦汉学者传抄、整理,甚至增删改动了部分文句,就把它们全部看成是汉代的文献。经过广泛征引新旧资料和深入全面的疏理考证,作者作出如下论断:《哀公问》等十四篇是春秋末期至战国前期的文献,《奔丧》等十九篇是战国中期的文献,《深衣》等七篇是战国中晚期的文献,《文王世子》等三篇是战国晚期整理成的文献,《檀弓》等三篇是战国晚期的文献。《礼记》由西汉《礼》今文学博士戴圣编纂,编纂时间在西汉宣帝甘露三年(前51)至成帝阳朔四年(前21)以前的三十年中。 本书作者认真清理了古代各家之说,广泛吸收了近现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并特别注意利用新的出土文献,在集成古今研究成果、对前人的正确结论进行补充论证和利用新的材料推进研究结论方面,表现出了学术的创新。这部书对我国古代伦理学、社会学、文艺学、哲学和日常生活史的研究,具有推动作用。
  • 宗周礼乐文明考论

    作者:沈文倬

    《宗周礼乐文明考论》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主要内容包括:略論禮典的實行和《儀禮》書本的撰作;對《士喪禮、既夕禮中所記載的喪葬制度》幾點意見;宗周歲時祭考實;覲禮本義述;漢簡《士相兒禮》今占文雜錯並用說;漠簡《服傳》考;從漠初今文經的形成說到兩漠今文《禮》的傳授;《禮》漠簡異文釋;孫詒讓周禮學管窥;黄龍十二士的定貝和大學郡國學校的設置;“执駒”補釋;對揚補釋;有關《對揚補釋》的幾個問題等。
  • 三礼辞典

    作者:钱玄,钱兴奇

    自序:古之所謂禮,本指祭祀鬼神之事,隨社會發展,禮之範圍逐步擴大,由祭祀之禮而及于人倫之各種规範,再而至于有關政教之典章制度。今試以《儀禮》、《周禮》及大小戴《禮記》所涉及之内容觀之,則天子侯國建制、疆域劃分、政法文教、禮樂兵刑、赋役財用、冠昏喪祭、服飾膳食、宫室卓馬、農商醫卜、天文律曆、工藝製作,可謂應有盡有,無所不包。其範圍之廣,與今日“文化”之概念相比,或有過之而無不及。是以三禮之學,貴即研究上古文化史之學.前人“六經皆史”之說,禮書可為明證。 三禮及《大戴禮記》其成書之時代,有前有後,内容又桠複雜,其中一小部分不免攙有儒家之設想。但就其極大部分而言,則為記述當時或前人所行之禮制。如書申述職官、祭祀、聘問諸事,每與《書》、《詩》、《左傳》、《國語》及其他古籍相合。至于考古出土文物,亦均可與禮書相印證。可見三禮所載,决非憑空虚構,實有所本。如學者善于取擇,則三禮確為考訂上古文化史實之重要資料。 《儀禮》、《周禮》及大小戴《禮記》,其文約二十四萬字,在十三經中略次于《春秋三傳》,而其文簡奥,時代跨越之長,串節之繁缛,決非其他古籍可以倫比。故前人謂“累世不能通,當年不能究”。季剛先生曾總結治禮之難,其故有四:一曰,古書殘缺;二曰,古制茫昧;三曰,古文簡奥;四曰,異說纷紜。是為確論。 三禮之學肇于康成,鄭氏兼注三禮,校古今文異文,網羅舊注,博綜裹長。三禮自有鄭注,後人乃能卒讀。鄭氏為《三禮目錄》,而三禮之名亦由此始。《大戴禮記》鄭未及注,在三 禮之外,即若存若亡,後竟殘缺其半。鄭氏之後,唐陸德明為《釋文》,孔颖達、賈公彦作疏,均能搜集舊說,申張注義。宋元禮學,亦有創新之處。如聶崇義採舊圖為《三禮固集註》,其後楊復《儀禮圄》,朱熹《儀禮經傳通解》,李如圭《儀禮釋宫》等,開後來繪圖、釋例、考釋名物之先。清代學者,崇尚考據、訓詁之學,于禮學尤為重視,咸有新疏,每種多至十數家。其考釋經記,補正注疏,往往超越前人,大有裨于後學。 三禮及《大戴禮記》,本文約二十四萬字,其後鄭注、唐人疏,清人新疏,以及歷代考釋三禮之重要著作,不下千餘卷,將幾千萬字。卷帙浩繁,檢索貴難。爰依辭書之例,摘錄三禮及《大戴禮記》中有關制度、典章、禮儀、名物等專用詞語,約五千條,加以詮釋,竣錄原文及有關注釋及考證,凡《詩》、《書》、《左傅》等古籍及考古出土文物,有足互證者,亦錄而通釋,附以插圖,定名為《三禮辭典》。此書或有助于研究上古文化史之學者。
  • 礼记训纂

    作者:朱彬,沈文倬點校,水渭松點校

    《礼记训纂》内容简介:汉唐以来,说礼诸家,精奥无如郑注,博赡无如孔疏,详且明者无如卫浞集说。至明永乐中,专以陈潞集说列于学官,科举宗之,而郑、孔之义微矣。缀学之士,去古日远,绝尠师法,遂不免空虚浮滥与钩棘章句之病。我朝经学昌明,乾隆初钦定礼记义疏,嘉惠士林,而古义始旷然复明于世。第号帙繁巨,寒唆或不能尽购。
  • 大戴礼记斠补

    作者:孙诒让 著,雪克 点校

    本书收入孙诒让《尚书骈枝》、《周书斠补》、《大戴礼记斠补》、《九旗古谊述》、《周礼政要》等著述五种。前三种为校释《尚书》、《周书》和《大戴礼记》中文字的结集,《九旗古谊述》为考释旗识古义的专著,《周礼政要》是依照变法行新政的需要甄录《周礼》并据此阐述孙诒让改革主张的政论著作。此五种书校证精当、考释周详、切中时弊,具有较高的学术参考价值。
  • 礼经学

    作者:曹元弼

    《清代经学著作丛刊:礼经学》分七卷,分为明例、要旨、图表、会通、解纷、阙疑、流别,以《仪礼》十七篇为纲,选出历代疑而未决处,用“今案”进行剖肌分理。每申说一例,皆先引各家注释后再下己见,搜罗宏富,征引广博。
  • 大戴礼记彙校集注(上下)

    作者:黄怀信

    大戴礼记与小戴礼记(即礼记)一样,也是阮傣至际叹时期的礼学文献汇编,在宋代曾与「十四经」之称。据隋书经籍及郑玄六云论(礼记正义引)记载,该书原有八十五篇。今传本阙第一至第三十八、第四十三至第四十五、第六十一、第八十二至第八十五共四十六篇,存第三十九至第四十二、第四十六至第六十、第六十二至第八十一(其中第七十三,又误分第六十六篇为二),共三十九篇。三十九篇中,记孔子言语行事者七篇、子言语行语者二篇、记嗜序语及行事者十篇、评论孔门人物者一篇、陈古澧者六篇、通论礼者二篇、记古事者数篇、记上古帝王世系者二篇、其它论文四篇;另有专记时令物候天象的夏小正一篇,相传是夏代遣书。
  • 仪礼正义

    作者:胡培翚,段熙仲点校

    以《续清经解》本为底本,校以四部备要本、苏州陆建瀛本点校
  • 三礼研究入门

    作者:彭林

    蒙葛兆光先生不弃,邀我为复旦大学出版社《研究生·学术入门手册》丛书撰作《三礼研究入门》,以为各地爱好礼学的青年才俊提供自学之参考,其意深切我的初衷。然而笔者学识浅薄,不孚重任,踟蹰延宕者数年,无以仰报,真所谓受人之托,而不能终人之事,有负葛先生雅望,每念及于此,惶悚无似。今年春夏,笔者客座于日本京都大学,杂事全无,多有余暇,乃决心毕其功于一役。然而虽黾勉从事,依然难以如意,交稿在即,惴惴不安。倘有大雅君子与读者诸君多多垂教,则幸甚幸甚!
  • 仪礼饮食礼器研究

    作者:姬秀珠

  • 古代禮俗左右之辨研究

    作者:彭美玲

    「左右之辨」在古代禮俗領域中,扮演了區別分殊的重要角色,它不只是二元相對的分類概念而已,它更是深具文化意涵的象徵符號,被用來區分陰陽、男女、文武、吉凶、生殺,被用來建立人文社會,架構倫理秩序。古禮研究千頭萬緒,之所以特別抽繹左右之辨為主題,是因為這些現象看似平淡無奇,甚或使人習焉不察,然而以其出現頻率之高,意義之飄忽難明,在我們研究古禮乃至研讀古籍時就成為無可迴避的問題。釐清左右之辨,不只要從事物的表象上整理出古人的行為法則,還要在現象背後尋繹更深一層的理念和思維。本文期望從生活的各有關面向,揭示出足量的、齊整的左右之辨,進而詮釋其規律及意涵。綜合古人生活上的各種實際情形,看看他們怎麼去安排左右,看看生理的、心理的、外界環境的各類因素,是如何交錯影響,如何建構文化。 本文所謂的古禮,上起先秦,下迄兩漢,是以漢民族凝聚摶成的中土文化為討論核心,採取較寬泛的義界,包含鐘鳴鼎食之家的禮及尋常百姓之家的俗,亦即包括貴族階層的典章禮儀制度,以及平民社會的風俗人情習慣,以便較全面地掌握古代的人文活動。
  • 礼制下移与唐宋社会变迁

    作者:王美华

    《礼制下移与唐宋社会变迁》力图从官方礼制体系的完善、庶民礼仪的修订、州县地方的礼仪规定和实际推行、礼法合流的影响、地方官的礼仪教化实践等几个方面,全面分析和论述唐宋时代官方礼制的“下移”趋向及其影响,探究唐宋社会变迁的趋势特征及其内涵意义。 唐宋时期,官方礼制渐趋下移至地方社会、普通百姓的生活中间,其影响的广度和深度皆有空前的提升。随着官方礼制的下移,地方社会风俗移易,士庶百姓开始被纳入礼法约束的范围之内,逐步实现了地方与中央、个人与国家在观念和行为两方面的渐趋一致,而此反映出来的深层次问题则是,朝廷的控制力正扩展到社会的每一个层面,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在不断提高。
  • 以礼代理

    作者:张寿安

    本书主要讨论清代中叶礼学思想的兴起。首先介绍以礼代理思想,再次说明嘉道间崇礼思想之蔚起,并分析此一崇礼思想与当时理学界产生之争辩,最后讨论礼学思想之社会实践,以证明清学在思想与经世间的联系性。
  • 婚与丧

    作者:吴飞

    礼乐传统是中华文明的命脉所系。《礼记•昏义》中说:“夫礼始于冠,本于昏,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于乡射,此礼之大体也。”婚礼为人伦之始,决定着一个家庭的基本结构和过日子的走向;丧礼为教化之重,关系着每个家庭的人情厚薄。在民间,红白喜事也被当作最重要的人生礼仪。如何在现代语境下安排婚丧之礼,小而言之,关系到如何安顿每个中国人的生活理想;大而言之,关系到中华文明在现代世界文明体系中所处的位置。 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丧祭与文明”研究中心在2011年6月份,于北京十三陵和昆明长松园召开了题为“婚与丧: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学术研讨会,邀请来自哲学、宗教学、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法学等学科的学者,共同讨论婚丧问题的文化意义。我们从这次会议发表的论文选出一部分,结集出版,希望能够推动相关领域进一步的学术研究,也希望能够深化全社会对相关问题的思想,既不要停留在盲目浮泛的教条观念上,也不要徒然地陷入无谓的口舌之争。
  • 三礼注汉制疏证

    作者:刘善泽

  • 制禮以教天下

    作者:張文昌

    中國向來以「禮儀之邦」自居,聖人亦以「禮教」作為治平天下之重要手段。縱使中古的公私禮書都已漸趨成熟,但其行用效力卻僅止於政治權力的擁有者,始終無法真正普及庶人。安史亂後國家社會的巨大變動,讓公私禮儀文本出現重大變化:國家禮典因皇權的深入,使其教化功能漸失聖人禮教之原意;私禮文本則在科舉士人提升家族教養之考量下,而競相投入編撰,其中尤以朱熹《家禮》為代表,元、明即將之納入國家禮教規範。透過禮典與家禮之行用,「禮下庶人」的理想在形式上已經達成。此歷史發展的推動力量,正是儒士與君主之治國理想──「制禮以教天下」。本書即在勾勒公私禮書在唐、宋發展的樣貌,及其轉變之歷史脈絡與意義。
  • 先秦礼制探赜

    作者:曹建墩

    《先秦礼制探赜》遵循传统的礼学研究路数,虚实相间,将礼制考证与礼义阐发相结合,既利用出土材料,对先秦时期有关祭祀、丧葬、战争、田猎、射礼、会盟、养老、饮食、容礼等重要礼仪制度钩玄提要,作了细致的探讨,又结合简帛文献,对先秦时期的礼乐思想进行了深入的阐述。礼乐文明是华夏传统文化的核心,是蕴涵着独特价值观念和人文理念的文明体系。先秦时期是我国礼乐文明的奠基时期,研究先秦之礼,对于深入认识中华文明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 祼禮考辨

    作者:周聰俊

    從文獻資料稽考前人之說,再藉古文字學者研究殷古文之成績,取其有關祼禮者,與文獻資料相互印證,以見古祼禮最早之資料,且以為經傳祼禮之佐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