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民俗学

  • 都市傳奇

    作者:維若妮卡˙坎皮农˙文森,尚布魯诺˙盒納

    這本書聚焦在「我們的生活」,討論關於我們例行作息日常生活裡的謠言傳奇,是一種對於「市民」再近不過的貼身觀察與分析。兩位作者認為,被他們稱為「都市傳奇」的當代謠言,「揭開我們週遭世界的面紗,解除我們的焦慮,赦免我們的罪惡感,在這個艱難的時代裡提供方向指引,最後藉由提供一個道德控制的形象而扮演一個正面的角色。經由傳奇的設計與創作,一個社會在幻想的故事裡照亮澄清了它的許多恐懼與慾望。」秤謠言並不可怕,對於謠言的深信不疑或敬而遠之兩極態度所造成的恐懼與猜忌才可怕,深入地、健康地、不預設立場地認識與瞭解,不但可以紓解恐懼、化除猜忌,還可以幫助我們成長,推動我們進步。
  • 神话与鬼话

    作者:[俄]李福清

    台湾原住民的神话研究一直是国内学界研究尚嫌不够的地方,尽管大陆在20世纪80年代学术复兴的背景下也有少数学者在此方面做出了成果,但总体来说仍显薄弱。这次,一个外国汉学家用中文率先写出了这本研究台湾原住民神话的专著,足以让中国的神话学和民俗学界刮目相看,而该书也无疑具有相当高的学术价值。
  • 民俗解析

    作者:(美)邓迪斯/户晓辉编

    在当代民俗学和民间文学研究界,邓迪斯大概是对理论和方法论述最多也颇有创新的一位学者。他的一个重要贡献在于把描述民俗学推向了解释民俗学的新阶须,使传统的对民俗材料的确认和描述走向了深度分析和阐释。四十多年来,邓迪斯主要以精神分析学研究方法著称于同行之间,并引起褒贬不一的评价。有一次,他本人不无幽默地引述了一位民俗学家的话:“邓迪斯是这个没有任何追随者的领域的里的头儿”。 本书系美国著名民俗学家和人类学家阿兰·邓迪斯教授40余年来的著述精华,共收录不同时期的12篇文章,内容涉及现代民间文学、民俗学和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论、民间故事的母题和类型学研究以及对故事、童 话、谚语、谄媚语、传说、游戏等民间文化形式的精神分析学阐释,能够准确反映当代国际学术界相关领域的新成果。
  • 水经注异闻录

    作者:任松如

  • 现代民俗学讲演录

    作者:董晓萍

    本书在现代化进程和全球化的背景下,根据现代高校民俗学教育的发展需要,重点根据我国实际,以框架的方式,阐释我国现代民俗学的学说体系和基本研究方法。主要从三个新的角度开展讨论:对已被描述的民俗事象及其解释内涵的分析,对未被描述的民俗事象进行反思和补充,并对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传统民俗的变迁、危机和利用方式加以研究和阐释。 本书的另一侧重点是,对传统民俗延续到现代社会和现代学者研究视野中的主要部分,梳理出若干基本问题,加以分类探讨,并进行新的理论阐释,它们包括:粮食民俗、水利民俗、土地民俗、性别民俗、组织民俗和宗教组织民俗等。 本书附有讨论课实录,对培养学生的现代民俗学理论素质的方法和过程进行了鲜活生动的展示。
  • 妙峰山

    作者:顾颉刚

  • 中国行业神崇拜

    作者:李乔

  • 中国民间信仰

    作者:乌丙安

  • 中国民俗史(民国卷)

    作者:万建中,李少兵,钟敬文 主编

    《中国民俗史:民国卷》中国民俗是一块色彩斑斓的瑰宝是世界公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民俗史》丛书是一套普及民俗知识、增添生活趣味、开拓审美视野的大型文化读物。它从不同的方面展示了中国民俗的形成、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描绘了一幅五彩缤纷的民俗风情画卷。是一套普及民俗知识、增添生活趣味、开拓审美视野的大型文化读物。《中国民俗史:民国卷》为《中国民俗史》之民国卷。从民俗学的角度,对民国时期的民俗事象进行系统的清理。为读者展示绚丽的民国民俗画卷。
  • 冲破魔法符咒:探索民间故事和童话故事的激进理论

    作者:[英] 杰克·齐普斯

    《冲破魔法符咒:探索民间故事和童话故事的激进理论》主要内容简介:金秋十月,丹桂飘香,橙黄橘绿,这是收获的季节。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由我与澳大利亚约翰.史蒂芬斯教授共同策划、主编的六卷本“当代西方儿童文学新论译丛”终于即将由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此刻在电脑上草写这篇序言,回首往事,实在感慨良多。由于诸多原因,我国译介外国儿童文学理论著作的工作一直较为滞后。据资料显示,1949年以后,第一本翻译进来的外国儿童文学论著是1953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前苏联阿•尼查叶夫著的《论儿童读物中的俄罗斯民间童话》。上个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只出版了4种外国儿童文学译著,由于50年代受苏俄文学一边倒的影响,这4种译著全来自前苏联。进入80年代的改革开放时期,外国儿童文学泽著的出版虽有所加强,但步子依然不大。从1981年至1999年将近20年间,总共只出版了10余种,其中有关安徒生的传记与论文集有4种,日本译著也有4种。这一时期有3种欧美译著,以舒伟等翻译的美国布鲁诺。贝特尔海姆的《永恒的魅力——童话世界与童心世界》(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最为重要。
  • 日本民俗学讲演录

    作者:福田阿鸠

  • 日本民俗学方法序说

    作者:[日] 福田亚细男

    《日本民俗学方法序说:柳田国男与民俗学》共三卷,精选了日本民俗学之父柳田国男及其弟子在方法和内容上都有重要意义的文献,译成中文出版。希望能够成为关心日本民俗学的中国朋友,以及在中国从事民俗学研究的学者及学生们的他山之石。
  • 明代岁时民俗文献研究

    作者:张勃

    本书是一项民俗学视野下的专题性历史民俗文献的断代研究,主要运用比较、文本分析等方法,对明代岁时民俗文献中的岁时记、地方志的岁时民俗记述等进行了专门研究。
  • 说话的文化

    作者:董晓萍

    关于民俗和民俗学概念的界定,向来存在着争议,其定义不下几十种,莫衷一是。现在将它界定为“说话的文化”一下变得具体和而亲切。这是作者对民俗文化的本质和理论思考的结果。不错,民俗是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文化,如果将“行为”的肢体动作理解为语言(副语言)的话,用“说话文化”来界定民俗不失为理论上的创新。这种界定也可能使民俗学更切近民俗的本质,体现说话文化传承的特点。另外,民俗学从研究的范围来讲,有历史文献的领域和现实生活的领域之分。以往的民俗学研究太多书斋气。中国是一个文献大国,文献记录了民俗文化(或说话文化)的源流史料,为研究提供了方便,但那是文献民俗学研究的范畴。现代民俗学如果只是做书斋式的学问,不免有变得生硬和僵死的危险。但如果将民俗的研究与现实生活密切结合,会使民俗学变得既新鲜活泼,又具有生命力。这就是民俗学的“现在性”。“俗随时变”是民俗发展的规律,在世界进入信息社会之后,民俗文化已经突破国界,外来文化和中国民俗文化发生碰撞,产生相互的交流和影响,这已是不言的事实。西方文化是随着市场经济步入中国社会的,它的直接效果是影响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这种影响是全方位的,包括居住、服饰、饮食、人生仪礼、岁时节日和信仰等等。忽视民俗的这种变化,不去对它进行关注和研究,将是不可思议的。《说话的文化》站在中国民俗文化变化的前沿,面对扑面而来的新时尚和新变化,与历史和现实对话,表现了作者敏锐的观察力。全书在处理文献与现实,国内与国外民俗文化的关系上尤有独到之处,它打破了“一国民俗学”的界限,使理论命题关照了历史与现实的方方面面,将说话文化的艺术表演、经济生活、社会基础、节日内涵借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地表达出来,引导人们走近民俗学,认识身边的生活及其含义。民俗学不是束之高阁的学问,而是切近生活的知识系统,如果讲民俗学的方法论,《说话的文化》同样给我们以很多的启示。
  • 草根的力量

    作者:傅谨

    该书作者傅谨博士,1991年获山东大学美学博士学位。其后先后在浙江艺术研究所、杭州大学从事研究教学,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从事中国戏剧与美学研究,已出版有专著《戏曲美学》、《感性美学》、《中国戏剧艺术论》等7部。 据了解,台州戏班现象进入作者视野,始于1993年12月台州地区在温岭举办首届民间职业剧团调演时,时在浙江省艺术研究所任职的傅谨博士,偶然间到温岭一周,看了八个戏班的表演,写了一组三篇《温岭看戏侧记》,在报上发表后,引起了很大反响。自此,温岭民间职业剧团现象、台州戏班现象引起了浙江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新华社等媒体关注,中央电视台还专程到温岭拍摄了《温岭民间剧团》的专题片。从1993年开始,傅谨博士一直要对台州戏班作不间断的跟踪研究,几乎参加了1993年以来台州地区、市举办的每次民间剧团调演活动。在这长达7年半的时间内,每年在台州从事超出一周的田野考察活动,期间接触、访问了超过20个戏班的班主和数以百计的演职员,搜集了大量口头谈话记录与书面材料,并且与台州市(原为地区)以及所辖的各市、县、区相关的文化干部,尤其是文化市场管理部门的政府工作人员保持长期而经常性的接触。2000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则专门用20天时间,先后深入乐清市吴岙、樟北自然村和温岭市钓浜镇、石桥头镇、泽国镇等地,在温岭市青年越剧团、路桥实验越剧团等两个戏班进行更为深入的田野作业,并访问了相关人员。这本28万字的学术专著就是在以上基础上写就的。 该书共分《历史与现状》、《戏班的构成与生活》、《戏班的经济运作》和《表演形式与演出剧目》四章,以一个戏剧理论家的视角,对台州戏班作了全方位的考察,客观地剖析了民间戏班的存在方式与内在构成,尽可能还原台州民间戏班的真实状态,由此揭示了民间戏班拥有的顽强生命力的文化渊源。
  • 行好

    作者:岳永逸

    基于十多年的田野调查,本书关注的发生在当下华北乡村腹地——梨乡的庙会敬拜和信仰,是将乡村庙会视为一个文化体系、图示和乡土信仰的整体呈现,作者力求从学理层面揭示出乡村庙会和乡土信仰千百年来不绝如缕的传衍动因,也希望对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信仰、庙会提供制定保护政策的基本咨询。基于对既往相关领域研究的缜密梳理与省思,通过对梨乡乡村庙会生发、传承的文化场景和来自中西的多种声音杂揉的乡土信仰等地方文化的介绍,本书详细呈现了因应不同生活空间的家中过会、村落型庙会、跨村落型庙会等不同层次的乡村庙会各自的样态、相互之间的关联以及相互之间可能有的升降起伏。
  • 民俗学中的死亡文化

    作者:[日]山折哲雄

  • 民间文化与公民社会

    作者:高丙中

    《民间文化与公民社会》主要是在尝试把“民间”成长为公民社会的现代历程与中国文化的世纪变迁并置起来展开论说。作者基于在湖北、河北、粤东北和西北、东北等地区的实地调查,书写社会中的文化,呈现活生生的“文化中国”,分析民间文化的复兴,讨论文化时间与文化空间的重构,诊断公民社会的发展。
  • 民俗学概论

    作者:王娟

    《北大素质教育通选课教材•民俗学概论》主要介绍民俗学学科的一些基本概念、原理、类型及其研究理论和方法。在运用先进的理论重点阐述神话、故事、传说、谚语、民歌、民谣、史诗、民间舞蹈、民间美术、民间建筑与服饰等民俗事项中,不乏新的内容和体系。
  • 神话何为

    作者:吕微

    本书是一部研究神话传承与阐释的专题著作。作者运用形式分细雨象征分析的理论方法讨论了一例个案——世界性洪水神话的中国生成形式及其变体,借助现代民间文学研究中使用最为频繁的概念——母题、功能、类型、原型作为洪水神话的解析工具,指出上述概念的有效性和有限性、提出了适合神话叙事研究的修正性范畴与命题——“功能性母题”和“原型的类型化”,并在具体的逻辑—实证研究中予以检验。 作者提出“洪水神话的深层象征结构是母体生育过程之投射”的假说,认为红水神话为中古以后本土地方性洪水传说的流传,以及在叙事层面接纳南亚次大陆的同类型故事奠定了深层结构的象征基础。作者认为,神话传承的历史就是深化被不断阐释的历史,阐释发生在不同的层面(结构和意向等),并导致了神话叙事的体裁演变(传说化、故事化甚至论理化)和功能分化;或者继续作为意识形态的权力话语、或者使主体获得了虚构和想象的权利。 在指出古老神话(即神圣叙事——真实性信仰之最高形式)的现代命运(其中之一为神话叙事的论理化)以后,作者暗示了现代神话学之“后现代”转换的可能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