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艺术史学与物质文化研究

  • 图像学

    作者:(法)马勒

    《图像学:12世纪到18世纪的宗教艺术》是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艺术与文化创意理论丛书之一,主要介绍了12世纪到18世纪的欧洲宗教艺术。全书共分四章,内容包括:12世纪的宗教艺术、13世纪的宗教艺术、衰退中的中世纪宗教艺术和特林特议会的宗教艺术。
  • 博物馆怀疑论

    作者:[美] 大卫·卡里尔

    《博物馆怀疑论:公共美术馆中的艺术展览史》作者大卫·卡里尔教授是当代美国著名的艺术理论家,其近著《博物馆怀疑论》为同类著作中的翘楚。作者在及时传达当代国际上有关艺术博物馆研究的最新思想的同时,也展开了自己视野广阔而又催人深思的理论探索,既深入讨论了大型的博物馆(如巴黎的卢浮宫博物馆,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也精湛分析了私人的收藏馆(如波士顿的伊莎贝拉·斯图加特·加德纳博物馆,加州的盖蒂博物馆),为人们进一步思考当代艺术博物馆或美术馆提供了灼人的启示力。
  • 汉唐之间文化艺术的互动与交融

    作者:巫鸿主编

    这是《汉唐之间的艺术与考古》论文集中的第二卷,主题是在这个历史时期内不同文化、艺术传统间的影响和互动。
  • 汉唐之间的宗教艺术与考古

    作者:巫鸿主编

    本书为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主要讨论中国古代汉唐之间有关宗教艺术和通过考古对宗教艺术方面的研究。三国、两晋、南北朝和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产生了许多新的文化和艺术现象,本论文集就是针对这些现象的分析和研究。
  • 火坛与祭司鸟神

    作者:施安昌 编

    本书结集了作者十年来探索古代祅教遗迹和袄教美术的成果。内容涵盖地下墓葬和地上碑刻,涉及许多博物馆中保存已久的藏品和近期发掘的虞弘、安伽、史君三个萨宝墓的出土文物,对一千四百多年前的中国祅教遗存及其宗教图像系统作了别开生面的揭示与论证。同时,也对人们所陌生的琐罗亚斯德教的教义、礼仪及其在中亚、中国的传播历史作了介绍。
  • 中国陶瓷史

    作者:叶喆民

    “陶瓷”是人类利用黏土矿物或岩石等多种天然资源,经过火烧制成功的技术成果。它与人类历史文明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尤其是我们瓷器的发明及其工艺和技术的辉煌成就,对于人类生自学成才与文化都曾做出过很大的贡献。而一部“陶瓷史”既是民族艺术与科学漫长的发展史之缩影,也是当时社会生活及文化交流乃至政治、经济的真实反映。   这部《中国陶瓷吏》是在其原作《中国陶瓷史纲要》的基础上又补充了近20年来的新发现和新认识,图文并茂,内容更加丰富、翔实。它不仅阐述了中国历代陶瓷工艺的发展历程,也反映了各个朝代的政治、经济、贸易往来等变迁。它还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灿烂历史。相信这该书的出版,不仅可作为同业的研究和生产人员必不可少的参考书;同时,它也是一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高民族自豪感的优秀教材。
  • 艺术与历史

    作者:曹意强

    哈斯克尔教授是当代“一位最富于创造性的艺术史家”,他开拓了画家与赞助人、趣味史、收藏史、图像与历史等重要领域的研究,从而“彻底改变了英语国家艺术史的面貌”。本旨在以他的史学成就为引线,展开对艺术史的特性、任务、目的方法等问题的探讨。第一章论述艺术与社会的关系和艺术社会史与艺术社会学的界线。第二章讨论图像证史问题,着重探讨了它跟另两个19世纪欧洲的重要观念即“进步的观念”和“包罗万象史的观念”的联系。在这一章里,我力图表明,西方艺术史正是在这种关系的作用下迅速发展成为一门令人尊敬的人文学科的。由此,第三章考察了一般历史与艺术史的共性与差异,及其历史理解的可能性和局限性。最后一章讨论叙述模式、写作技巧或风格在历史说明中的作用。 上述各章,均取自我1995年完成的博士论文《艺术史的途径》[Auenues of Art History],但为适应国内读者,在迻译成中文时作了某些改动与增补,而相关的英语章节将于年底在《艺 术 史 研究年刊》上发 表。在《艺术与历史》中,我插 入了 一篇 英文附录Approaches to Chinese ArtHistory,论述哈斯克尔和其他西方艺术史家对中国艺术史研究的意义,以及中西学者在运用他们的理论和方法上的得失。
  • 艺术与观念(下册)

    作者:(美)玛丽·马里安,(美)威廉·弗莱明

    《艺术与观念》通过对自史前文化、古希腊—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直至现当代欧洲和北美(也涉及亚洲和非洲)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和建筑、雕塑、绘画、音乐、哲学、文学等不同艺术形式的描述和分析,概括和展示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的意识形态和艺术观念。
  • 木马沉思录

    作者:贡布里希

    书名原文∶Meditations on a hobby horse:据英国费顿出版社1978年第三版选译:本书精辟的论述了艺术形式产生的根源,艺术价值中的视觉隐喻,精神分析与艺术史,艺术与学术等理论问题。
  • 艺术史的视野

    作者:曹意强

    《艺术史的视野:图像研究的理论、方法与意义》结集的48篇论文,原刊于1986年至2006年的《新美术》。这些论文阐述了美术史与人文学科的互动关系、图像证史的理论与方法、中外艺术史学的发展,以及欧美艺术史的现状与趋势。世界学术领域发展表明,艺术史自19世纪以来已成为人文学科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些文从不同的视角说明,美术史的研究不仅没有充当其他人文学科的配角,而且为整个人文学科提供了新工具,提示了新层面。瓦尔堡和潘诺夫斯基运用图像解读艺术深层的思想和文化涵义,其图像学方法开启了现代符号学研究;沃尔夫林的形式分析为文学和音乐研究提供了新的分析和描述模式;贡布里希的艺术心理学研究给现代科学带来了新的启示。
  • 味水轩里的闲居者

    作者:万木春

    万木春著《味水轩里的闲居者:万历末年嘉兴的书画世界》,是作者2002年—2006年在中国美术学院攻读美术史学史之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授为范景中先生。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年3月出版,全书约二十万字左右。本书以明末文学家、书画家、收藏家、鉴赏家李日华(1565—1635)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味水轩日记》为主要文献史料,还原明末年间浙江嘉兴地区文人书画鉴藏历史概况。
  • 艺术的终结之后

    作者:阿瑟·C.丹托

    本书就是关于艺术史哲学、叙事结构、艺术终结以及艺术批评原理的。它要问的是像里德那样的艺术究竟是如何地成为历史可能性、这样的艺术如何地具有可批评的思辨性。我的文本始终是关注现代主义的终结,而且它致力于减轻最终已经适应了侮辱的敏感性,现代主义不断施加给艺术的传统美学姿态以这种侮辱。本书还力图讲一讲在后历史现实中寻求快乐的意义是什么。如果作为一种历史事实,知道它一直朝前走的方向,那么我们会有一定的满足的。如果赞美以前各时期的艺术,无论它的确有多么光荣,都是在展开一种有关艺术的哲学本质的幻觉。当代艺术的世界就是我们付给哲学闸释的代价,但是当然了,这仅仅是对哲学的贡献之一,就这种贡献而言,后者欠了艺术的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