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学术史

  • 通向义宁之学——王永兴先生纪念文集

    作者:《王永兴先生纪念文集》编委会

    目录 怀念王永兴兄 鲲西 悼王永兴教授 吴承明 见王永兴讣告随想 黄明信 怀念王永兴先生 吴小如 深切怀念王永兴先生 王尧 王永兴先生与命运 沙知 忆王老与郑老的交谊 郑克扬 郑克晟 惟一以数十万字专著阐述陈寅恪先生史学的优秀受业弟子 丁则勤 “义宁之学”的弘扬者 蔡鸿生 王永兴与清华工农速成中学 郭德魁 纪念王永兴先生 武尚清 清华园中的永兴师 殷叙彝 殚精竭虑 贡献史坛――追忆王永兴先生在清华历史系的一些往事 刘桂生 杨树先 夏应元(执笔) 钱逊 纪念王永兴先生 唐耕耦 敬悼王永兴先生 董宝光 记王永兴先生二三事 徐自强 缅怀著名史学家、一代敦煌学宗师王永兴教授 程喜霖 提携后进 诲人不倦——永兴先生仙逝周年祭 马世长 怀念恩师永兴先生 施建中 陈门不了情——追思王永兴先生二三事 林悟殊 王永兴先生与上海师大和我 严耀中 忆王永兴先生 王守常 我印象中的王永兴先生 赵珩 忆王永兴先生 王春梅 悼念王永兴先生 曹克俭 忆念王永兴先生 王邦维 回忆王永兴伯伯 程怡 中州朔望 雨露河汾――纪念我国著名唐史学家王永兴先生 丁克诠 回忆王永兴先生 郝春文 哲人其萎,风范长存——怀念王永兴先生 张国刚 缅怀王永兴先生 钱文忠 良师•益友•亲人――追忆王永兴先生 李平卫 敬怀王永兴教授 任士英 跟随王先生念书 邓小南 感忆王永兴先生 王小甫 怀念王永兴先生 阎步克 忆王永兴先生 陈苏镇 春天里的思念 马小红 读书须先识字——记王永兴先生的教诲 荣新江 往事杂忆——缅怀王永兴先生 张帆 与天壤同久 共三光永光――追忆王永兴先生 王宏治 王先生教我做学问 吴丽娱 清明祭先生 卢向前 永远的“213”——深切缅怀王永兴先生 宁欣 回忆我的导师王永兴先生 李鸿宾 难忘师恩——怀念王永兴先生 孙顺华 对王永兴先生培养学生的点滴回忆 李志生 健斋前的石阶 牛来颖 谆谆教诲 永世难忘 俞钢 菊花残 人断肠——谨以此文悼念恩师王永兴先生 张剑光 “义宁之学”的传人 胡守为 考释详实 正本清源——读王永兴先生《田制文书考释》 郑学檬 《陈寅恪先生史学述略稿》读后 程念祺 王永兴先生学术研究中的爱国主义精神 刘进宝 怀念王永兴教授 池田温 追忆恩师王永兴先生——我的北京大学留学回忆 气贺泽保规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王永興先生の歴史学 渡辺信一郎 真情悼念王永兴教授 长部悦弘 王永興先生の想い出 辻正博 漫步在北大蔚蓝的天空下 李锦绣 父亲走了 王珠群 王永兴先生年谱 李锦绣编 王永兴先生主要论著目录 李锦绣编 后记 后记 去年9月22日,是为王先生送别的日子,弟子们聚在一起,商议出版一部纪念文集,以告慰先生的在天之灵。在之后的日子里,文集的征稿得到了各方面广泛的支持,赐稿者中年龄最大的是王先生的同窗学友鲲西王勉先生、吴承明和黄明信先生,还有一些前辈学者如吴小如先生等和几位日本友人,以及王先生的忘年之交及故人之子。中青年学者和学生弟子则是主要撰稿人。于是在今年的深秋之际,我们收获了这部赞美先生的功德伟业,充满着怀旧、感恩之思,述说与先生的交往受教故实及有关他丰富生活片段的动人篇章。 文集是对王先生人生价值和学术成就的高度肯定和褒扬。尽管先生一生坎坷,尽管先生处世为人的细节之处并非完美无缺,但无论是先生的故交友朋,还是受业弟子,都会为其百折不回、九死无悔的奋斗精神所鼓舞,为其严谨求实、大朴似拙的治学风范所钦服,也都会为其以诚待人、尊师重教的高尚人格所心仪,并给予众口一辞的崇高评价。“读书不肯为人忙”,先生一生都在勤奋努力;“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先生的学问与言行教化、影响了数代学人弟子,成为留存于世人心中和昭示后学的丰碑。 我们也同时收获了历史。见到这部文集的人,都不仅会为王先生一生所做的学术奉献而感动,也会知道如王先生这样的老一辈学者,是怎样在国难当头之时以一腔热血投身于爱国运动;又是怎样在国家民族文化遭受重创之际,当仁不让地擎起承天之柱,承担了使学术迁延不堕和衔接新旧的重任与使命。作为学术殿堂中的补天者,作为陈门弟子和义宁之学的传人,王先生不畏艰难,筚路蓝缕,将被证明是最传统而淳正的治学之道训示后学,也将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的学术真谛发扬光大。 “种花留与后来人”,今天的学术繁荣及走向世界的辉煌成就便是王先生和他的同辈学人创造历史的延续和见证。 今天和未来的史界学人,都将永远不会忘记王先生。 本文集的文字与写作格式等由李锦绣、吴丽娱作了编校统一。 最后,我们向文集的所有撰稿和提供照片、实物者表示深深谢意,并感谢中华书局为文集出版提供的资助和奉献。 王永兴先生纪念文集编撰委员会 2009年9月
  • 学者的师承与家派

    作者:王晓清

    本书从学术渊源、学术宗主、师承授受、师门户限、师法家法、学术流 派这一角度,以散点透视的笔触,建构了20世纪中国学术的谱系、传承、衍 化、发展、流变,是一部中国学术传承、学派传衍、学术群体生成的动态发 展史。以近四十名学术大师为经、近三百名学者为纬,共同编制了晚清迄共 和国这一百多年的学术谱系。从学术的而非政治的、微观的而非宏阔的层面 阐释了学术大师的气概与学者气韵。
  • 量守庐学记续编

    作者:张晖

    黄侃(1886—1935),字季刚,室名量守庐,民国时期著名学者。黄侃治学远绍汉唐,近承乾嘉,于经学与小学蔚成一家之言,在近代学术史上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与其师章太炎并称“章黄之学”。本书侧重选录对黄侃的生平与学术有深切认识的回忆与研究文字,是为《量守庐学记》的续编,作者大多是黄侃的亲友、门生及章黄之学的传人,另有三篇黄侃的治学语录。本书对于今天的读者了解严谨笃实、务求精习的朴学精神,对于认识黄侃的为人与为学,颇有助益。
  • 独立与自由

    作者:王震邦

    独立与自由,是陈寅恪论学的核心价值和立身大节之所在。本书主旨在于探求史家陈寅恪学术思想发展的渊源和轨迹,以期通过史实的考掘,及陈寅恪论学思维和学术发展之间的关联,重新呈现陈寅恪过去长期为人所忽视的一些侧面,补充和增强对陈寅恪的理解和认识,不但具有新史料,更具新视野和新观点。
  • 顾颉刚和他的弟子们

    作者:王学典,孙延杰,李梅

    《顾颉刚和他的弟子们》(增订本)是一部以闻名中外的“古史辨派”为研究重心的现代学术史著作。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学术史著作,而是着眼于陈述和分析顾颉刚和他的弟子们师生之间的关系。
  • 蒿庐问学记

    作者:俞振基

    书摘中“行装又有华服,致为人所牵率,而有*弛之举,亦不为讳,”*号字为左右结构左半部为“足”右半部为“斥”。
  • 黄永年先生编年事辑

    作者:曹旅宁

    黄永年先生是著名历史学家,本书为其弟子曹旅宁为黄先生所作,以编年事辑的方式记录了黄先生一生的历程,勾勒了一代学人的学术面貌。书中还有许多掌故趣闻,多是第一次披露,既有可读性,又有资料性。
  • 百岁溯往

    作者:姚奠中 口述,张建安 采写

    姚奠中是章太炎唯一健在的门弟子。本书记录了这位淡泊乐观的百岁老人一生的丰富经历,和他读书、育人、治学、修身的心得体会,启人良多。 推荐: ……姚奠中先生身为鸿儒,而通于艺者亦造上乘……姚先生于学具识,于道能悟,于艺亦精亦通。——周汝昌 姚先生的字确如其人,精微博大,高明平实。我每看到他的书法,总觉得如读退翁《山石》之句,有一股刚直浑厚之气扑来。 ——张颔 诗风追八代,笔阵扫千军。—— 霍松林 雄才博学百年身,四海堂堂第一人。我敬寿翁千盏酒,梅花愈老愈精神。——冯其庸
  • 师门五年记 胡适琐记(增补本)

    作者:罗尔纲

    罗尔纲先生,著名的太平天国史专家,著述甚丰,享誉中外。他的入门导师是胡适先生。 《师门五年记》于1944年问世,是他从师五年的传记;《胡适琐记》是他1993年完成的新作,写的是胡适从事学术研究、行政工作和生活的琐事。两种书的写作时间虽然相隔半个世纪,却是作者从师经历、见闻和感觉的姊妹篇。 1995年5月,三联书店曾将这两种书合并出版。其后,罗尔纲先生继续撰写胡适琐记。现在,我们将他的新作及其亲自选编的文章并入原书,遂成《师门五年记·胡适琐记》增补本。 在中国文化学术源流之中,对师承甚为重视。不少名家大师正是在师辈严格训练和切磋之下成长起来的。罗尔纲先生从师五年,潜心苦学,深得胡适治学精髓,从而受用一生,就是一个绝好的范例。 关于胡适的治学方法和生平事迹、世人多有评论、记叙,但由其入门弟子亲撰,实为罕有、珍贵。
  • 我与历史有个约会

    作者:(日)入江昭

    本书面向年轻人,讲述了作者在其自身成长过程中如何认识历史、怎样培养观察历史能力、怎样看待当今世界。作者着重讲述了自己与历史的缘分,学习历史、面对历史意味着什么?为什么在认识现代世界时,历史视野能给我们提供一把重要的钥匙?着重强调了人与人之间跨越国界的连带关系,对于创造一个和平的世界的重要性。
  • 量守庐学记

    作者:程千帆,唐文

    黄侃(1886~1935),民国时期著名学者,历任北京大学、武昌高等师范、中央大学教授,室名量守庐。黄侃专长于经学、小学,其学远绍汉唐,近承乾嘉,蔚成一家之言,治学上注重恪守师承、博学精习,在近代学术史上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与其师章太炎并称“章黄之学”。本书收集了记述黄侃论学大旨的文章,及其传记、逸事、著作目录等,作者大多是黄侃的师友和亲炙弟子,便于今人理解这位特立独行的国学大师。
  • 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

    作者:钱穆

    本书内容:余生江苏无锡南延祥乡啸傲泾七房桥之五世同堂。溯其原始,当自余之十八世祖某公,乃一巨富之家,拥有啸傲泾两岸良田十万亩。而上无父母,下无子女,仅夫妇两人同居。十八世祖年三十左右,婴衰虚之疾。远近名医,百药罔效,病情日见沉重。一日,十八世纪母告其夫:“胸中久蓄一言,示敢启口,恐不听从,又滋责怪。”十八世祖言:“病已至此,苟可从者当无不从。纵或实不能从,亦为无责怪可言。”十八世祖母谓:“君病殆非药石可疗。……
  • 悠悠长水

    作者:葛剑雄

  • 现代学林点将录

    作者:胡文辉

    现代学林点将录,ISBN:9787218068077,作者:胡文辉 著
  • 洪业传

    作者:[美]陈毓贤

    洪业(1893—1980),号煨莲,系英文学名(Wiliiam)的同音异译。1922年自美国学成归国,参与创建燕京大学,并历任燕大历史系教授、系主任、文理科科长、图书馆馆长等职。1946年后赴美,担任哈佛燕京学社研究员。洪业先生是近代中国著名的历史学者,与钱穆、顾颉刚、陈寅恪等人同为大家。治学严谨,特重治学方法与工具书的编纂。自创“中国字庋撷法”,曾主持哈佛燕京学社引得编纂处工作二十余年,编纂出版经史子集各种引得六十四种、八十一册。著有《我怎样写杜甫》《洪业论学集》等中文著述四十多种,《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杜甫》等英文著述二十一种。 洪业的一生,正反映着中国近百年来知识分子所面对的各种抉择与问题,他一生的经历与故事、治学与交游都与中国近百年来历史有着极丰富而深远的关联。 本书作者陈毓贤女士,自幼侨居菲律宾,后经台湾而赴美留学,在美国高校与洪业及其他多位华人学者及汉学家多有交往互动。此传记为作者与晚年洪业交谈逾三百小时,录音整理,又汇集多种信史资料,以自然而生动文字写就。是洪业先生这位被历史沉埋的重要学人唯一的翔实传记。 英文版由哈佛大学出版社率先出版,繁体版由台北联经出版社出版。这次是本书简体中文版首次完整呈现,除复原诸多删节段落,更有完整修订补充,另附作者关于洪业家族悲剧的文章及余英时学术致敬长文以飨读者。
  • 近代中国的史家与史学

    作者:王汎森

    《近代中国的史家与史学》文章所涵盖的范围大概是晚清最后十年到1930年代左右,前后将近三十年的时间,偏重的是“变”的部分,而尚未来得及仔细分析在新史学甚嚣尘上之时,旧史本身的风貌。
  • 史家、史学与现代学术

    作者:张广达

    近二十年来,作者近距离观察与接触西方学术,日益体会到历史知识学 (historical epistemology) 的重要,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进一步认识中国学术的参照系。本书著重考察西方汉学、东方学的成就以及在此影响下发生的学术转型,进而由此引发的文史研究的新气象。为了使论述不流于泛泛而谈,所以着重取在史学领域做出贡献的历史学家为个案,分析个人的治史风格,同时也探索个人风格得以形成的社会环境和学术生态,此点正是基于一个前提,那就是不同国家的具体语境不同、每位历史学家的知识结构不同,而在诸多不同中,又存在着一些可资互相参照的共同点,那就是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整个世界范围内的人文科学发生了一次巨大的转向,这也直接影响到了不同国家的汉学研究领域。正是从这一层面而言,作者从学术史的角度零星写就了本书所收录的文章,意在为今日中国历史学的发展提供一些启示。 前言 学术史 王国维的西学和国学 王国维在清末民初中国学术转型中的贡献 内藤湖南的唐宋变革说及其影响 沙畹——“第一位全才的汉学家” 学人 试论俄国东方学家瓦•弗•巴托尔德对蒙古史的研究及其《突厥斯坦》一书 向达先生文史研究的贡献 魏特夫与艾博华教授 师恩难忘——缅怀邓师恭三先生 悼克里姆凯特教授 书序 关于唐史研究趋向的几点浅见——《二十世纪唐研究》序 《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序 《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序 《敦煌吐鲁番天文历法研究》 书评 近年西方学者对中国中世纪世家大族的研究 美国讨论施坚雅的区域系统观的几篇评论 苏联出版的几部民族史著作 评卜德《中国的思想、社会与科学——近代之前中国的科学与技术的思维背景与社会背景》 评沟口雄三、汪德迈合编《儒教与亚洲社会》 评麦大维《唐代中国的国家与学者》 评Allsen《蒙古帝国主义:1251—1259年蒙哥大汗对中国、俄国和伊斯兰地区的政策》 评《法国国家图书馆藏伯希和编号敦煌汉文写卷目录》第4卷 评《苏联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收藏敦煌藏文写卷注记目录》 自述 我和隋唐、中亚史研究
  • 执拗的低音

    作者:王汎森

    王汎森编著的《执拗的低音--一些历史思考方式的反思(精)/复旦大学光华人文杰出学者讲座丛书》是“复旦大学:光华杰出人文学者系列讲座丛书”之一,以作者的讲演稿为基础加工而成。主要通过对近代历史资料和著作的分析,挖掘在历史研究中容易忽略的非主流现象,从而解析在历史转型的关键阶段,一些处于边缘地带的思想者们被甩出主流视野的思考。
  • 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

    作者:葛兆光

    本书精选一批有特色的选修课、专题课与有影响的演讲,以课堂录音为底本,整理成书时秉持实录精神,不避口语色彩,保留即兴发挥成分,力求原汁原味的现场氛围。希望借此促进校园与社会的互动,让课堂走出大学围墙,使普通读者也能感知并进而关注当代校园知识、思想与学术的进展动态和前沿问题。 这份课堂讲录大致可以按内容分为四类:一类是讨论现代西方新理论和新方法如何能够运用到中国思想是的研究中,这里包括年鉴学派、福柯和后现代历史学;一类是讨论什么可以成为思想史的资料,包括考古发现、文物、图像、甚至地图,主要是想改变过去思想史研究资料狭隘其实是视野狭隘的缺欠;一类是尝试使思想史与其他历史研究领域——比如文明史、知识史、观念史、法律史以及社会史——之间有沟通和互动;一类是与传统的思想史研究不同的一些想法,比如作者首倡的思想史研究中“加法”和“减法”。此外,在一头一尾,还讨论了近来中国文史学界的一些新变化和关于文史研究的学术规范问题,力图在更大的背景上考量中国思想史研究的境遇、问题与方法。
  • 權力的毛細管作用

    作者:王汎森

    《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學術與心態》收錄中央研究院院士王汎森研究清代學術、思想、心態方面的12篇專文和一篇附錄。本書標題「權力的毛細管作用」,說明了清代社會中政治、道德等權力無遠弗屆的影響。 「權力的毛細管作用」觀念來自傅柯(Michel Foucault, 1926-1984)。傅柯對權力的了解很有創見,他不像過去的人只注意權力在大的、公開的場面的展示,同時也注意到權力在微小的、隱密的、日常生活空間中的作用。從《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學術與心態》一書中可以看到「政治」、「道德」、「權力」等各種力量,就像水分子的毛細管作用一般,滲入日常生活中每一個可能的角落,並發揮意想不到的影響。 思想史」與「生活史」的聯繫也是《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學術與心態》一書的主軸之一,譬如〈明末清初的人譜與省過會〉、〈日譜與明末清初思想家〉這兩篇專文,就是以「人譜」、「省過會」等修身冊籍及團體為例,展示道德意識呈現的方式與轉化,以及道德理想如何影響日常生活的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