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政治社会学

  • 暴力:一种微观社会学理论

    作者:(美)兰德尔·柯林斯

    在受动作片电影和畅销惊悚小说影响而产生的流行误解中,在社会科学家的常规解释中,暴力往往与贫困、种族或意识形态仇恨、家族疾病等特定情况联系在一起。本书从微观社会学角度出发,借助视频录像、民族志调查,近距离研究暴力真正发生时的情况,引导读者进入真实而令人不安的人类冲突世界:从军队暴力、警察暴力、家庭暴力、校园欺凌、抢劫、运动暴力到武装冲突,进而揭示了暴力动力学,解释了为什么暴力通常会是对弱者的暴行、为何通常会在众人面前进行仪式性展览,或进行秘密恐怖袭击和谋杀;以及为什么少数人能够操控暴力;最后则提供了应对乃至消除暴力的方法。
  • 人们为什么不信任政府

    作者:[美]小约瑟夫·S.奈

    公众对美国政府的信任度30年来一直在下降。1964年,有3/4的美国人说他们相信联邦政府在做正确的事。如今。只有1/4的美国人持这种看法。对政府的信任度为什么会下降?这种不信任是美国长期存在的对大政府持怀疑态度的一种健康写照吗?不信任是未来治理面临的一个问题吗? 本书汇集了一流哈佛学者的论文,探讨了不信任的根源。它首先考察了政府当前的范围、政府的实际绩效以及公民对其绩效的感知。然后,它对导致信任度下降的诸多可能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和评论,包括冷战结束、二战后人们预期的提高、经济衰退、全球化效应、人们对政治丑闻的不满以及官僚的无能。本书阐述了有关公众不满来源的种种观点。 作者们发现,不信任多半与国民经济状况、全球经济挑战、冷战、笨拙的官僚及行为腐败的政治家无关。相反,他们证实,最有可能的元凶就在我们周围,它是一种文化与政治纷争相互影响的混合物,而这些纷争被越来越带有腐蚀性的新闻媒体所激化。
  • Fractured Rebellion

    作者:Andrew G. Walder

    Fractured Rebellion is the first full-length account of the evolution of China’s Red Guard Movement in Beijing, the nation’s capital, from its beginnings in 1966 to its forcible suppression in 1968. Andrew Walder combines historical narrative with sociological analysis as he explores the radical student movement’s crippling factionalism, devastating social impact, and ultimate failure. Most accounts of the movement have portrayed a struggle among Red Guards as a social conflict that pitted privileged “conservative” students against socially marginalized “radicals” who sought to change an oppressive social and political system. Walder employs newly available documentary evidence and the recent memoirs of former Red Guard leaders and members to demonstrate that on both sides of the bitter conflict were students from comparable socioeconomic backgrounds, who shared similar—largely defensive—motivations. The intensity of the conflict and the depth of the divisions were an expression of authoritarian political structures that continued to exert an irresistible pull on student motives and actions, even in the midst of their rebellion. Walder’s nuanced account challenges the main themes of an entire generation of scholarship about the social conflicts of China’s Cultural Revolution, shedding light on the most tragic and poorly understood period of recent Chinese history.
  • 农户、集体与国家

    作者:应星

    《农户、集体与国家:国家与农民关系的六十年变迁》以农户为基本单位,以乡村集体为中间层次,以国家的逻辑为最高层面,通过“土地一治理一民情”这三重分析框架,对“三农”问题进行了一种新的阐释,使我们可以概要地理解中国国家与农民关系的六十年变迁,尤其是深化对中国农村改革三十多年来的制度创新、发展经验及问题的理解。
  • The Red Guard Generation and Political Activism in China

    作者:Guobin Yang

    Raised to be "flowers of the nation," the first generation born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as united in its political outlook and ambitions. Its members embraced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of 1966 but soon split into warring factions. Guobin Yang investigates the causes of this fracture and argues that Chinese youth engaged in an imaginary revolution from 1966 to 1968, enacting a political mythology that encouraged violence as a way to prove one's revolutionary credentials. This same competitive dynamic would later turn the Red Guard against the communist government. Throughout the 1970s, the majority of Red Guard youth were sent to work in rural villages. These relocated revolutionaries developed an appreciation for the values of ordinary life, and an underground cultural movement was born. Rejecting idolatry, their new form of resistance marked a distinct reversal of Red Guard radicalism and signaled a new era of enlightenment, culminating in the Democracy Wall movement of the late 1970s and, finally, the Tiananmen protest of 1989. Yang completes his significant recasting of Red Guard activism with a chapter on the politics of history and memory, arguing that contemporary memories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re factionalized along the lines of political division that formed fifty years before.
  • 早期现代世界的革命与反抗

    作者:[美]杰克·A.戈德斯通

    往昔的那些重大危机对于我们理解当代革命有何裨益?通过对国家、精英以及社会焦虑的集中分析,戈德斯通认为,那些重大革命都是“多元危机”的产物,当僵化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难以应对人口增长施于有限资源的沉重压力时,这些危机就会产生。戈德斯通进一步指出,究其原因而言,欧洲的那些重大革命——英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与亚洲发生的那些大起义是相似的,亚洲的这些大起义使得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中华帝国和日本这些王朝摇摇欲坠。
  • 抵制与反抗

    作者:罗杰·D·彼得森

    《抵制与反抗:来自东欧的教训》一书阐释了普通民众是如何卷入反对强权的抵制与反抗的。该书显示了一系列的因果力量——社会规范、焦点事件和理性的谋划——是如何驱使个人进入消极抵抗角色,并在下一阶段参加以社区为基础的反抗组织的。本书将这些运行机制和可见的社会结构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对何种类型的社区和社会最有可能形成和维持抵制与反抗活动做出了推论。
  • 古拉格之恋

    作者:[英] 奥兰多·费吉斯

    本书是一个真实的爱情故事,主人公是两位俄国青年,列夫和斯维塔。第二次世界大战把他俩拆散了14年,他们人散心不散,坚守着爱情。列夫在斯大林的劳改营中挣扎求生,他和女友秘密通信有1200多封。奥兰多·费吉思以这些密信为素材,写出了一个感人的故事:这两个坚强的人,生逢乱世,在腥风血雨中呵护着爱情,坚贞不渝。
  • 民族与民族主义

    作者:[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

    《民族与民族主义》由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 China Under Mao

    作者:Andrew G. Walder

    China’s Communist Party seized power in 1949 after a long period of guerrilla insurgency followed by full-scale war, but the Chinese revolution was just beginning. China Under Mao narrates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Maoist revolutionary state from 1949 to 1976—an epoch of startling accomplishments and disastrous failures, steered by many forces but dominated above all by Mao Zedong. Mao’s China, Andrew Walder argues, was defined by two distinctive institutions established during the first decade of Communist Party rule: a Party apparatus that exercised firm (sometimes harsh) discipline over its members and cadres; and a socialist economy modeled after the Soviet Union. Although a large national bureaucracy had oversight of this authoritarian system, Mao intervened strongly at every turn. The doctrines and political organization that produced Mao’s greatest achievements—victory in the civil war, the creation of China’s first unified modern state, a historic transform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life—also generated his worst failures: the industrial depression and rural famine of the Great Leap Forward and the violent destruction and stagnation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Misdiagnosing China’s problems as capitalist restoration and prescribing continuing class struggle against imaginary enemies as the solution, Mao ruined much of what he had built and created no viable alternative. At the time of his death, he left China backward and deeply divided.
  • 社会权力的来源(第三卷)

    作者:迈克尔·曼

    迈克尔·曼分析社会权力史是从19世纪的全球帝国开始,并持续到1945年的全球史,聚焦于资本主义、民族国家和帝国的相关发展。本书讨论了西方的“运气”及其与世界其他地方的“大分歧”,两次世界大战欧洲与日本权力的自我摧毁,大萧条,美国与苏联权力的兴起,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法西斯主义之间的竞争,改良与民主资本主义的崛起。
  • 共识与冲突

    作者:[美]西摩. 马丁. 李普塞特

    《共识与冲突(增订版)》是美国著名政治社会学家西摩·马丁·李普塞特的代表作之一,是当代政治社会学领域中的一部重要著作。作者紧紧围绕共识与冲突这个当代政治社会学的中心课题展开,论述了社会结构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各种不同意识形态相互融合和相互冲突的关系,社会生活中不同政治力量的整合与分裂之间的关系,保守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关系,美国社会中的道德主义和暴力主义的关系等。《共识与冲突(增订版)》为我们了解当代西方社会的结构和运作,了解当代西方政治社会学中各派思潮的争论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源。
  • 强制、资本和欧洲国家

    作者:[美]查尔斯·蒂利

    《强制、资本和欧洲国家(公元990-1992)》是对在近千年里欧洲国家的演化的一个即时的解读和诠释。作者研究的中心问题是关于自从公元990年以来在欧洲流行的国家类型方面的巨大差异。 蒂利教授展示了权力的运用者和资本的操纵者之间相互作用如何导致三种国家的形成,其中每一种都在欧洲流行了很长时期--收取贡赋的帝国、分裂主权的体系和民族国家。他认为,把欧洲国家的发展设想为一种简单的非线性的过程是站不住脚的,而且国家本身之间的关系在它们的形成和演化中是一个重大因素。本书的最后部分接着把这些洞见运用于1945年以来的第三世界国家的历史中。 查尔斯·蒂利是社会研究新学院的著名教授,他在那里指导了社会变化研究中心。
  • 民主的阴暗面

    作者:[英] 迈克尔·曼

    ◎一部20世纪阴暗面史书 ◎韦伯之后最伟大的社会学家迈克尔·曼重塑对历史的理解 ◎充满挑衅的现代民主新理论 ◎凶残的种族清洗为何是现代民主的丑恶面? 当同一片领土上,两个对立的种族民族主义组织都声称自己拥有国家主权时,危险产生了;当弱势的一方由于外部的支援而不愿屈服、选 择战斗,或者强势的一方认为自己能够骤然展 开锐不可当的武力行动时,冲突便升级了……行动升级并不只是“邪恶的精英”或者“未开化的民族”的杰作,它同样产生于领袖、激进分子以及种族民族主义的“核心拥护者”之间的复杂互动。 曼的解读聚焦于社会中的政治权力关系,令人信服地阐明了种族清洗的源头及升级过程,有助于避免悲剧再次发生。 ************************************************************************************************************* 媒体及专家推荐—— √ 迈克尔·曼是宏伟思想的多产者,这本巨著中天才、雄辩和发人深思的内容俯拾皆是。从书名开始,本书就引发了一场争论,它借助人类历史上最好的,来重塑我们对人类历史中最坏方面的理解,借助现代的观点来重塑我们对古老历史的理解。曼将缜密的实证研究与对观念的权威掌控结合在一起。字里行间都有值得称赞、讨论或深思的观点。对它的讨论仍将持续多年。 ——本·基曼(Ben Kiernan),耶鲁大学种族灭绝研究项目主任 √ 社会学术语全无,历史大数据充足,这份研究为外行读者开辟了足够的通道。 ——《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 √ 内容有如百科全书,叙述分析异常丰富,本书为政治社会学作出了重大贡献,对社会科学学者、政治领导人、政策制定者而言,这都是必读之作。 ——《选择》(Choice) √ 在这本重要而充满挑衅性的书中,这位杰出的社会学家曼提出,凶残的种族清洗事实上是我们现代民主时代的丑恶一面,“它属于我们的文明,属于我们自身”……在种族清洗这个领域,曼的阐释绝非定论,但已跻身最成熟深刻作品之列。 ——《外交事务》 (Foreign Affairs) √ 曼的书为研究残忍的种族清洗做了十分有价值的贡献。他大范围地聚合了各种观点和亲历者讲述,这种能力使他的努力适时且值得,因而这对任何研究或处理种族冲突方面问题的人都非常有用。另外一个值得称道的地方是,曼的这本书到达了一种层次,它能同时满足他的同代人和学生们的好奇心,而这也必然会激起更多的对这一论题的探询。 ——《东南欧政治期刊》(Southeast European Politics) √《民主的阴暗面》……是一本强大的书,在某种程度上成功地引出了一套阐释这些悲惨事件的宏伟社会学理论……曼的作品代表了当代历史社会学的最高水平——广博、论据充足、富有趣味、密切关乎当下——所有的读者都必定会对他的结论满怀敬意…… ——《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增刊》(The Times Higher Education Supplement) √这是一本非常重要的书……曼拿出了一份有力的分析,足以引人深思……如今,种族清洗这个问题已经成了媒体菜单中的一个稳定部分,每个关注种族清洗的人都应该去读这本书。 ——《英国社会犯罪学》(British Society of Criminology) √ 迈克尔•曼的《民主的阴暗面》这一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使人们向着阐明造成如此后果的具体社会研究和社会状况前进了一大步……这是一份巨大的成就。 ——《新左翼评论》(New Left Review) √ 在《民主的阴暗面》中,曼审视了民主化与种族清洗之间的密切关系……与多数其他社会学家不同,曼并不爱用术语。即便这本书很厚重,但所有抱着非学术想法、并耗费精力去读这本书的人,都会觉得物有所值。 ——《新闻日报》 (News Day) √ 迈克尔•曼的新著涉猎甚广、立论大胆。它的核心主题——残忍的种族清洗伴随着救世宗教与近代民主的诞生而来——与人们普遍的观点截然相反……近年来在该主题上最好的著作之一。 ——贝思·A. 西蒙斯(Beth A. Simmons),哈佛大学 √ 尽管我对曼的理论有所保留,但这部作品明显是重要的。而且,他构成了本书大部分内容的案例研究,叙述清晰,细节丰富,而且优秀到足以令人生畏。作为一部20世纪阴暗面史书,《民主的阴暗面》很难被打败。 ——乔治•希尔拉巴(George Scialabba) 著名书评人 《波士顿环球报》(Boston Globe)
  • 形塑新人

    作者:余敏玲

    本書從政治、外交、社會和文化的多重視角,闡析中共如何借鏡蘇聯經驗,運用小說、教科書、歌曲、電影等媒介及勞動模範和女拖拉機手典型,塑造「新人」;傳播「新人」必須具備的條件,包括站穩無產階級立場,實踐黨國至上、集體為重、勞動光榮和男女平等諸多觀 念。蘇聯經驗是毛澤東時代中共施政的重要參照座標;但隨著中蘇關係從蜜月到反目的翻轉,中共宣傳「新人」的重點也隨之產生變化。全書藉由比較與對照中蘇風俗習慣、國家發展,以及領袖觀念與價值偏好,分析蘇聯經驗在中國發生變化的背後成因,進而討論斯大林模式在中國的適用性。毛澤東不斷強化階級鬥爭的觀點和政策,是對斯大林模式的重大修正。此外,研究中共所宣傳的新人觀,也有助於了解紅衛兵在文革前十七年的養成教育,以及毛澤東政權的本質。毛時代中共對「新人」的宣傳,造成二元對立的價值觀,其影響至今猶見。
  • 逃避统治的艺术

    作者:詹姆士·斯科特

    作者通过东南亚山地的历史指出,国家总是试图将山地的居民集中到平地,从事水稻种植,而山民则通过各种方式来逃避国家的控制。传统的观点将山地的居民看做是落后和野蛮的,国家政权延伸到这些地区被看做是推动了这些地方的进步。但是斯科特通过对这个地区历史的研究发现,看起来似乎是落后的山地少数民族可能并不落后,他们居住在山上,选择了不同于谷地的生活和生产方式是因为他们希望借此逃避国家的统治。 作者指出,他讨论的对手是法国学者布罗代尔,因为在布罗代尔那里,文明与国家经常是被混在一起的,而作者则强调,在国家统治范围之外,有着同样的文明。 作者詹姆士•斯科特是美国人类学界研究农民问题的领军人物,其《农民的道义经济》一书出版以后,在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其《弱者的武器》和《国家的视角》都对学术研究和政策制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者现在是耶鲁大学的政治学和人类学斯特林讲座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院士,其主持的“农业研究”是一个跨国的高水平博士后研修项目,至今已经延续了近20年。 【推荐】 这部著作可能是迄今为止詹姆士·斯科特最重要的著作。它具有深入的洞察力、创造性和同情心。很少有学者具有更敏锐的能力可以洞察那些没有历史、居于在完全不同的地点,并采用完全不同的实践和形式的人群的能动性。事实上,这已经使他非常接近于无政府主义的理想,也就是人们不仅可以逃避国家 ,而且可以避免国家形式本身。 —杜赞奇 (Prasenjit Duara) 这是一个出色的研究,富有人文和文化的洞察力,这部著作将改变读者对人类历史,以及对他们自身的思考方式。这是我所阅读过的社会历史和政治理论中最具吸引力和激动人心的著作。 —罗伯特·郝夫纳 (Robert Hefner)
  • 权力关系

    作者:柏文莉

    本书以两宋宰相家族和浙江婺州地区本土精英家族为研究对象,以宋代家庭亲属关系、社会地位和政治势力三者交互联系为研究主题,通过大量史料展示出南北宋时期士大夫如何从唐朝以来的贵族精英转变为政治精英和地方精英,如何通过科举、婚姻、经济纽相互扶持以巩固和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
  • 记忆的政治

    作者:周海燕

    该书是南京大学周海燕副教授历经七年、通过多次多地实地研究和扎实文献研究完成的博士论文。 Elizabeth J. Perry(哈佛大学政治系讲座教授、哈佛燕京学社社长)、 Nicola Spakowski(德国弗赖堡大学社会学教授)、周晓虹(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长)三位 先生为该书作推荐并代序: 就当代中国政治及社会史研究而言,周海燕关于大生产运动的著作,有着杰出的贡献。关于党治如何掌控民众对复杂历史事件的记忆,周著阐明了它的基本模式与诸种内涵,其意义远超个案研究。 这一运动的过程,是关于威权统治与政权合法性的宝贵课程;对毛时代的中国如此,对后毛时代的中国亦复如是。 ——哈佛-燕京学社社长、政治学教授Elizabeth J. Perry(裴宜理) 大生产运动是中国共运史的一个转折点:在战争中形成的政治结构和政治模式,后来成为战后中国社会的核心特征。然而,我们对这场运动知之甚少,甚至于那些我们笃信不疑的事实,也不过是在宣传“南泥湾精神”的过程中建构起来的诸种神话的一部分。 周海燕的著作改变了这一状况,她用关于政体合法性和记忆政治的分析框架,向我们叙述了一个真实的大生产运动,以及党是如何将“南泥湾精神”作为政治工具和政治建构、以动员民众达成诸种目的的过程。 从三五九旅,到英雄的模板化、政治口号的创造,再到历次唤起“南泥湾精神”的热潮,直到当下作为商业工具的“红色旅游”,周著还延展了南泥湾的完整叙事。 通过展现一场著名政经运动的建构与再建构,《记忆的政治:大生产运动再发现》透视了共产主义中国的历史。该书堪称学术著作之典范:言其中肯,察其关键,思之明悟,读之愉悦。 ——弗莱堡大学汉学系主任、历史学教授Nicola Spakowski(史明) 以社会记忆和话语分析理论为基本框架,围绕1940年代初陕甘宁边区的“大生产运动”及其后形成的各类叙事文本作话语分析,周海燕厘清了有关“大生产运动”的社会记忆不断被建构的过程,揭示了权力和话语在其间相互纠缠的关系,并对大生产运动及其相关记忆进行了相当深刻的解读。 凭借丰富的田野资料和历史文献,作者确证了一个堪称精湛的解释框架。在这一框架之下,“大生产运动”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为解救因经济困难而面临的政治合法性危机所做的战时应急性政治动员,同时也是运用“劳动”手段对人群进行社会改造和社会控制的基本过程。在此基础上,作者揭示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组织起来”、“鱼水清深”和“官兵一致、人人平等”等核心语义代码,是如何建构大生产记忆的核心——“南泥湾精神”的。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周晓虹
  • 皇权不下县?

    作者:胡恒

    区域研究的兴起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史学研究转向的显著特征之一,学界抛弃了过往拘泥于政治史的宏大叙事,转而试图通过个案或区域研究寻找到一条呈现“整体历史”的路径,构建起中国史学自身的解释模式。对“区域”作出何种界定,成为研究者需要优先处理的问题之一。本书将在系统、全 面收集清代档案、实录、政书文献的基础上,着力于探讨清代县辖政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即作为一种全国层面的制度设计,其制度渊源何在,在清代又经历怎样的制度变革,在民国时期的消失等状况进行长时段的梳理,清代县辖政区的空间分布,清代县辖政区设置与地方治理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 中国近代历史的表与里

    作者:(日) 石川祯浩

    《中国近代历史的表与里》收入日本著名史家石川祯浩近十余年的重要论文,集中反映他对近代中日思想交流史和早期中国共产党史的新思考,在广泛调查史料并借鉴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一系列历史现象和具体细节进行缜密分析与考证,以期揭示和探讨中国近代历史的多重面相。 石川祯浩一贯主张采纳更宽阔的研究视野,充分考虑日本和西方(包括苏联及第三国际)的影响,从与世界性的思想流通、影响及运动之相互关系的角度着眼,回归历史发生现场,加深对中国近代历史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