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心理咨询与治疗

  • 精神分析的伴侣治疗

    作者:David E.Scharff M.D.

    客体关系理论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当今最为重要的发展,被誉为现代精神分析的“圣经”。本书详细阐述了客体关系理论在伴侣治疗中的应用,融理论、案例于一体,非常适合此领域的治疗师们阅读。
  • 掌握家庭治疗

    作者:

    《掌握家庭治疗:家庭的成长与转变之路(第2版)》内容简介:十年临床案例经验基础上的最新版本!在家庭治疗的理论和实践中,很少有人的影响力会超过萨尔瓦多·米纽庆(Salvador Minuchin)。正如—位评论家所说:“他对经典案例的回忆,已经成为治疗师用来对比自己最佳案例水平的标准.”《掌握家庭治疗:家庭的成长与转变之路(第2版)》就为初学者和有经验的治疗师提供了这样—个绝佳的机会,让他们在这位先锋式的临床工作者和导师的门下学习家庭治疗的科学与艺术。 米纽庆和他的同事李维榕(Wai—Yung Lee)、乔治·西蒙(George Simon),以及八位高徒—起,用—场优雅的临床共舞,为下列这些关键的问题提供了解答: ·怎样才能掌握家庭治疗这门技术? ·如何才能创造—种有效的个人风格? ·如何成为促使受困扰的家庭成长的“工具”? 《掌握家庭治疗:家庭的成长与转变之路(第2版)》的特色: ·对本领域的新流派和模式进行回顾和点评,尤其是实证取向的家庭治疗流派和模式。 ·增加了新的临床材料以凸显社会背景对家庭所造成的影响. ·米纽庆提出了家庭评估四步过程模型,其中包括历史如何对家庭的现有功能造成影响。 点击链接进入英文版: The Next Generation of Corporate Universities: Innovative Approaches for Developing People and Expanding Organizational Capabilities
  • 心理治疗个案研究

    作者:威丁

    《心理治疗个案研究》(第4版)提出了一些远远超过心理治疗所能解释得通的问题。病例中的某些关注和个性特征暗示地向人文人类学、社会心理学、圣经、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以及认知科学提出了问题。比如,埃利斯在对有虔诚信仰父母的孩子的罪过压力的描述,就提出了深奥哲学的认知论问题。读者不经意就能看到来访者与治疗者之间的“阴”和“阳”的原动力,是作为他们之间相互移情的治疗“织布机”上的梭子,可以使他们彼此陷入治疗来改变对方。我们能看到年轻的埃利斯的合理化的“阳”侵入来访者的机能失调的要害,而来访者对他提供来访者的干预做出她的有创造性的回应的“阴”。埃利斯似乎对犯锚从来都不会有恐惧,大胆承认了自己在治疗史上犯过的错误。心理治疗了从人文人类学中借用了“系统处理”和“单元处理”。前者是以成型的法规为特征,也就是用广为人知的方式来塑造人格理论的发展,后都倾向于群体的敏感性和文化束缚的规则。“单元处理”的方式限制将在群体中证明有效的原则泛化在受限的病例中,它把每个人都看成是拥有“他”或“她”自身文化的个体。 强力推荐:Case Studies in Psychotherapy 英文原版火热发售
  • 突破心理治疗中的“不可能”案例

    作者:邓肯

    过去的创伤性经历和长期治疗让他们成为“心理治疗战场上的老兵”,被认为几乎不可能从治疗中有所改善。但何谓“不可能”?是什么造成了“不可能”?如果了解通往不可能性的种种路径我们可否让“不可能”变为“可能”?本书回答了上述所有问题。 在对不可能进行思考和治疗的过程中,我们试图了解什么能够帮助我们找到积极治疗结果的“可能性”。因为词语实在是很重要,我们选择了一个看似难以处理但却有机会成功的情境的描述。这个词是“行不通”,在《韦氏大学词典》中,“行不通”被定义为“当前采用的方法不能取得成果”。这个词总结了我们对于不可能性的看法。来访者和他们的困难并不是不可能治疗的。他们看起来不可能治疗是因为出于好意的治疗过程却成为成功治疗的阻碍。当“当前采用的方法”从理论导向转向来访者导向之后,可能性就会出现。这本书详细叙述了如何在来访者导向下进行治疗。 《突破心理治疗中的“不可能”案例》清晰叙述了如何有效地治疗在过去的心理治疗中得到不良体验的来访者。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如何对棘手的案例进行工作,其理论概念在于将已知的治疗性因素有意扩大化,这些治疗性因素在《脱离巴比伦塔:走向心理治疗实践的整合语言》一书中有详细介绍。 我们把《突破心理治疗中的“不可能”案例》这本书看作《脱离巴比伦塔》的姊妹篇,同时充分认识到每本书都有自己的特点。
  • 心理治疗中的改变

    作者:(美)波士顿变化过程研究小组

    《心理治疗中的改变》是一本国际上最前沿的介绍心理咨询与治疗是如何改变来访者的著作。作者们由精神分析师、发展心理学家、认识神经科学家共同组成,通过近20年的观察研究给出了他们的见解。在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咨询师(治疗师)与来访者(患者)发生了怎样的交流,是什么使来访者发生深层次的改变?本书给出了一个线索。对于专业心理工作者来说这是一本必读书,通过深刻地理解咨访关系中发生的事,增加自身的觉察和对心理治疗核心的觉知。对于有意寻求心理咨询治疗的读者,亦可借由本书了解心理治疗的意义。
  • 操作化心理动力学诊断和治疗手册(OPD-2)(第2版)

    作者:

    《操作化心理动力学诊断和治疗手册(OPD-2第2版)》讲述了:新的手册从心理治疗师的立场出发,提供了许多有临床实用价值的方案。较第1版而言,第2版关注于确定诊断,它不仅可以准确描述和区分个体,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作为心理治疗师的行动指南。心理治疗的任务就是在诊断的基础上找到心理治疗的工具,或者制订具体的治疗任务或目标,并规划合适的治疗性干预。因此,在临床中,诊断总是为治疗服务的。
  • 心理治疗师该说和不该说的话

    作者:Linda N.Edelstein,Ch

    "你能帮助我吗?"“为什么改变如此艰难?”“你能来参加我的婚礼吗?”……心理治疗师在工作中总会被问及诸如此类的种种问题,但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绝不能草率或随意。如何才能真诚、敏感的回答来访者所提出的问题,并利用这些问题进一步促进治疗关系,帮助来访者获得改变呢?这本充满智慧的问答书非常值得心理治疗师们一读。 心理治疗的魔力在于人们可以自由地谈论任何事情。所以,来访者说出任何令治疗师吃惊的经历或者提出任何棘手的问题都不足为奇。这些问题触及的领域包括宗教、性、金钱以及治疗边界,等等。也许这些五花八门的提问的确让人为难或令人不适,但本书将向你揭示,治疗师利用好这些敏感问题可以大大推动整个治疗过程,而不是瓦解治疗师与来访者的关系。作者将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告诉治疗师,如何作答有助于营造鼓励个人自我发现与成长的治疗氛围。
  • 简快身心积极疗法(上)

    作者:李中莹

    《简快身心积极疗法(上)(修订版)》内容简介: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压力的增大,人们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随之涌现。作为心理咨询专业人士,我也在不断寻找能够快速、有效地帮助来访者解决各类问题的方法,正是在这样的时候,我接触到了李中莹先生的“简快身心积极疗法”。借先生的《简快身心积极疗法》一书新版之际,表达我对此书的几点理解与欣赏。
  • 团体心理咨询

    作者:樊富珉

    《团体心理咨询》系统论述了团体心理咨询的特征、主要理论、发展过程、影响机制、常用技术、设计原则、评估方法。作者根据十多年团体心理咨询的教学、研究、培训,以及带领各种团体的经验,为读者提供了实际有效的团体心理咨询应用实例,反映了国内团体心理咨询发展的现状以及研究的水平及成果。《团体心理咨询》适合于各级各类学校心理健康骨干教师、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社会工作者、心理学及教育学等相关专业教师、学生、临床医生、管理咨询顾问、德育工作者等人士阅读与参考。
  • 心理障碍临床手册

    作者:(美)David H. Barlow

    《心理障碍临床手册》(第3版)内容涉及惊恐障碍、创伤后应激、社交焦虑障碍、广泛性焦虑障碍、强迫症、抑郁症等14种心理治疗工作中最常见的障碍治疗。对于不同障碍或问题的治疗,作者从如何激发来访者动机,到治疗的不同阶段采用何种方法、技术及工作重点等方面,均进行了详细论述,每章还配有相关的治疗案例,以使读者能够对相关理论及技术应用的操作细节能够真正有所理解。这对于中国的专业人员学习和提高对不同障碍的把握与治疗将非常有益。
  • 心理治疗与咨询的理论及案例

    作者:沙夫

    《心理治疗与咨询的理论及案例(套装上下册)》还包括以下内容: ●帮助读者比较不同专家对同一心理疾病的不同治疗方法 ●在每一种理论中都用5个案例来说明专家治疗某一特殊心理疾病的方法 ●多元文化治疗的案例 ●与理论相关的重要概念和治疗效果的讨论 ●介绍了另外5种治疗方法(亚洲治疗法、身心治疗法、催眠治疗法、心理剧以及创造性艺术治疗法)
  • 心理咨询师的问诊策略(上下)

    作者:(美)科米尔

    本书会使你迅速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心理咨询师,在书中,你将学到:面对求助者,如何进行有效沟通、成功地建立咨询关系;如何将所学到的专业知识转化为进行有效咨询的能力;如何运用面访、评估和于预技能,成功进行地心理治疗。
  • 沙游治疗(万千心理)

    作者:Barbara Labovitz Boi

    《沙游治疗:心理治疗师实践手册》不仅会激发你对沙游治疗的浓厚兴趣,而且会使你对沙游理论有清晰的理解和认识。最重要也最具价值的是,书中详细讲述了沙游在治疗儿童、成人、夫妻等方面的具体应用步骤。相信它会成为你探索自我和专业成长过程中的良师益友。
  • 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案头参考书)(第五版)

    作者:美国精神医学学会

    经过14年的准备,2013年5月美国精神医学学会(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APA)推出了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的最新版本--DSM-5。它是现有的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DSM-4的升级版。为了能进一步改进精神疾病的诊断,治疗,科研和在所有临床工作者中产生一种共同语言,DSM-5对所有精神疾病进行了重新定义和分类,并制定了精确和具体的诊断标准。它采纳、吸取了数百位国际一流水准的精神心理疾病教授、精神科医生、心理学博士等各界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因而极具科学参考价值。 中国现行标准——《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完成于2001年,已经严重落后。未来,无论是按照DSM-5来指导中国的精神疾病诊断标准下一版的修订,还是两年后按照WHO制定的ICD-11来执行精神疾病的诊断,相关专业人员都必须迅速熟悉DSM-5,掌握精神疾病的最新分类与走向。
  • 動力取向精神醫學--臨床應用與實務

    作者:Glen O. Gabbard, M.D

    這本由享譽國際的葛林·嘉寶醫師執筆的經典著作,提綱挈領地闡述了動力取向精神醫學的基礎、症狀診斷原則及治療方法,不但是精神科住院醫師不可或缺的必讀教材,對於資深的心理治療從業人員來說,亦是實用的必讀指南。
  • 咨询败局

    作者:(美)科特勒|译者:耿文秀

    《咨询败局:来自顶级心理咨询专家的忠告》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罕见的机会,让我们得以一窥某些在该领域该行业中最著名、最走红的领军人物、治疗家或作者的思维理念及行为。Kottler及Carlson引导我们倾听他们讲述自己遭遇过的失败,他们的叙述坦诚却又辛辣沉痛,但引人入胜并富于激励。22位一流的治疗大师们勇敢地回顾自己的治疗大败局或小瑕疵,展示出正是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才可能建设性地走向精和通。
  • 精神分析治癒之道

    作者:Heinz Kohut(海因茨 科胡特)

    《精神分析治愈之道》是寇哈特的最后著作,乃针对《自体的分析》和《自体的重整》的批评做响应,并重新评估自己对自体心理学的观点。 在书中寇哈特不仅阐述对神入、伊底帕斯情结和自体客体转移关系的独到看法,对精神分析治愈之本质,也发展出完全不同之概念。寇哈特在陈述理论时,常与精神分析临床实务的评估一起进行,借着强调精神分析治愈效果的本质,澄清临床的理论。 《精神分析治愈之道》为寇哈特去世后,由Arnold Goldberg与Paul Stepansky 编辑。除了反驳不同的意见外,本书更是精神分析自体心理学在历史与演进上的里程碑。 第一部分 自体的重建:回应与反思 第1章 从自体心理学看可分析性 第2章 阉割焦虑之重新检视 第3章 科学客观性的问题与精神分析治愈的理论 第二部分 精神分析治愈之本质 第4章 自体——自体客体关系的反省 第5章 精神分析的治愈效果:基于自体心理学发现的初步说明 第6章 精神分析的治愈效果:自体心理学对治疗过程的重新评估 第7章 自体心理学对防御与阻抗的看法 第8章 自我分析功能的省思 第9章 自体客体转移关系与诠释
  • 精神病学的人际关系理论

    作者:哈里·沙利文

    本书主要讨论人际关系、人格发展以及人际需要,强调了焦虑的张力和作用,是心理学、精神病学的重要文献之一,至今仍然具有显著的指导意义。
  • 儿童与青少年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

    作者:(美)茵素·金·柏格,(美)特蕾西·史丹

    茵素·金·柏格是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SFBT)的创始人,她和特蕾西.史丹纳合著的此书介绍了近十年在美国和中国台湾地区流行的SFBT这种家族治疗模式。SFBT不用病理学观点看待儿童问题行为,而是认为任何最棘手的困扰和心理问题在现实中都有“例外”,我们可以通过引发儿童内在的资源来引导当事人的改变,让“例外”逐步扩大来消除问题行为!本书通过简明的文字陈述,以及许多案例的解说,让读者能够有机会通过阅读来领会焦点解决取向的咨询工作;而对于熟悉与爱好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的学习者,通过阅读本书,无疑又是一次宝贵的机会,加深对焦点解决治疗方式的了解。 本书将告诉你在家族环境中如何发现、评估儿童问题行为的例外,以及扩大例外的方式和技巧。
  • 重寻客体与重建自体

    作者:David E. Scharff

    作者大卫·沙夫在本书中,通过丰富而生动的案例呈现了他在与来访者心理治疗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共鸣,以及他如何以自己的方式运用这些共鸣,从而形成了其对心理治疗独特的观点:在心理治疗的过程中,心理治疗师在帮助来访者重寻客体和重建自体的同时,自身也在经历着同样的过程,而来访者的成长恰恰见证了治疗师自身的成长,反之亦然。可以说,心理治疗师和来访者都是在关系中重寻客体与重建自体, 成为自己的人。能成为自己的心理治疗师,才可以帮助来访者成为自己;而一位可以找到自己的潜能从而发展自体的人,最终将不再需要心理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