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人类学·社会学

  • 社会变革与婚姻家庭变动

    作者:王跃生

    本书选择20世纪30至90年代,依不同时段,就社会制度大变革与农民的婚育行为、家庭结构规模及生存条件变动的相互关系作出阐述,从中显示出不同时期的变化特征,把因和果,制度和政策、环境等问题联结在一起,作了极好的论述,既具有实践价值,也是一种重要的理论探索。   书中讨论的着眼点是冀南农村,但社会制度的变动与华北乃至全国都是相同的,所以透过这个点的剖析,对考察华北和全国都具有普遍意义。   将历史与现实问题相结合、历史学方法与人口学方法相结合研究婚姻家庭行为是王跃生治学的一大特点。本书将所考察的对象从时间上分为土地革命之前、土地改革到高级社、从高级社到人民公社以及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四个时期,这样的分期是得当的,充分展示和体现了社会变革的过程和各相关阶段,所得出的颇具说服力的若干结论,相信也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
  • 中国祭祀戏剧研究

    作者:[日]田仲一成

    《中国祭祀戏剧研究》为笔者1981年出版的《中国祭祀演剧研究》(东京大学出版会)的中文译本。原书内容分为三篇:第一篇“祭祀戏剧的产生”,第二篇“祭祀戏剧的发展”,第三篇“祭祀戏剧的传播”。全书原为一千余页的大部头著述,在翻译成中文时根据需要只把原书的第一篇翻译出版,割舍了其余两篇。《中国祭祀戏剧研究》内容包括:社祭礼仪的文艺化,迎神赛会,杂技文艺的产生,喜庆戏剧的产生,镇魂戏剧的产生等。
  • 神话学:从蜂蜜到烟灰

    作者:(法)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

    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evi-Strauss,1908—)在西方现代哲学史上占有”结构主义之父“的重要地位。哲学结构主义的兴起公认肇始于列维-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La pensee sauuage)的问世(1962年)如果说,就他个人的学术生涯而言,这个思潮的形成相应于他从文化人类学家向哲学过渡的过程,那么,《野性的思维》只是这个过程的开端,而其完成则是这四卷本的《神话学》(Mythologiques)(1964—1971年)。这部书标志着哲学结构主义的真正确立。 《从蜂蜜到烟灰》在这一卷里,作者通过对新的神话,包括第一卷里已提到过的神话继续作结构分析,并运用“新的观点”,显示神话思维能超越第一卷表明的经验层面,进到抽象概念的层面,即他所说的从“性质的逻辑”进到“形式的逻辑”,所运用的范畴则从可感觉性质的范畴——“生和熟、新鲜和腐烂、干和湿”——进到形式的范畴——“虚空和充实、容器和内容、内和外、包含和排除”。他指出,这研究对于认识人类思维的本性和发展有重要意义。在西方文明中,上述思维进步通过“神话→哲学→科学”的进化过程而实现。可是,南美洲神话表明,对于思维从感性直观到抽象概念的进步,其中的过渡并不是必要的。他进而强调,结构与分析并不排斥历史的研究,同时,结构分析在寻找不同种族的共同根本特性时,也不无视它们表现上的差异。
  • 乱伦禁忌及其起源

    作者:(法) 爱弥尔﹒涂尔干

    《乱伦禁忌及其起源》收录录的第一篇文献,为《乱伦禁忌及其起源》。这篇文献是为1898年发表在《社会学年鉴》第一卷的第一篇文章,足以其在涂尔干本人的理论发展和“社会学年鉴”学派的思想传承中举足轻的地位。除形式上的重要性外,《乱伦禁忌及其起源》在内容也也可以说是涂尔干思想转向的一个标志。《乱伦禁忌及其起源》是涂尔干中晚期社会思想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宗教社会学和知识社会学中的一些关键概念,在本文中都已露出端倪了。 以“个人主义与知识分子”、“知识分子精英与民主”和“1789年的原则与社会学”等重要文献,对理解涂尔干的思想发展。理论倾向、现实关怀和与其他理论流派之间的关系极富价值。
  • 学科·知识·权力

    作者:华勒斯坦等著

  • 神话学:裸人

    作者:(法)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

    本书是列维-斯特劳斯文集系列之一。本书比较南美和北美的神话,并探讨各变型之间的对称关系。列维·斯特劳斯特别注意衣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所伴演的角色。最後,他演证了南美和北美区域之神话整体所具有的封闭性质。 作者在创造性地坚持在神话研究中把逻辑数学工具运用于结构分析之余,还把西方文明的“科学知识”放到文化史和民族文化的背景中去考量。他表明,一方面,神话的“深层逻辑”包括着产生各民族社会自己的“原本话语”的规则,而这正是“科学知识”的“绝对优越性”所系,也正是神话逻辑结构分析及其方法的根据所在,任何“文化相对主义”在此都无置喙之地。在这个范围里,其他社会和民族那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知识模式都难望“科学知识”之项背。而另一方面,不能因此把“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同科学以前的和其他民族的“知识类型”对立起来。恰恰相反,现在需要恢复当初为了知识进步而牺牲的极大丰富性,通过“倒退运动”回到曾力图回避的感觉世界,并找回曾被拒斥的“非理性思维形式”。
  • 人的现象

    作者:(法)德日进

    在本书中,德日进实现了三重的综合:物理的世界与心智的世界的综合;过去和未来的综合;复杂众多的和统一单独的综合。作为一名神父,他不唯教条是从,而是大胆地把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融入宗教思想,试图在理性与信仰之间进行调和。 德日进的著作之所以引起人们注意,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他触及了当今世纪西方社会的一个深层问题——信仰问题。 现代科学技术不断令人兴奋的发现和创新使得人们不再期待传统的“救世主”和“天堂”;而现代工业文明带来的生态环境失衡、资源消耗过快、贫富差距拉大以及失业等一系列问题,又使得人们对科学技术寄予的巨大期望冷落下来。 德日进本人是天主教耶稣会教士,是神父,同时又是一位世界知名的地质和古生物学家。他试图在理性与信仰之间进行调和,大胆地把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融入宗教思想,为此,他受到耶稣会保守人士的斥责,并被驱逐到中国,著作在生前受到禁止。但同时,他也反对唯科学主义,认为物质文明的进步不能代替宗教信仰。德日进的宇宙观在西方那些有文化素养的人士中的影响是很深的。因此有人说,“不研究德日进就不能真正理解现代西方社会”。 《人的现象》是一本很杰出的人的杰作。作者——德日进是一位耶稣会神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古生物学家。在这书中他实现了三重的综合——物质、物理的世界与心智、精神的世界的综合;过去和未来的综合;以及复杂众多的和统一单独的相综合。他有这样的成就,是由于研究考察各种事物时,都从演化观点着眼,并且提到每一事物在时间上的发展以及其在演化上的地位。然而,他却能把这整个可知的东西看成一个动的过程,而不视为一个静止的机械。结果他能把人类的意义和永恒而且包罗万象的历程统摄起来;德日进之成就基于这项研究。因此,我很乐意将《人的现象》这本书介绍给英语读者,并写这篇总论叙述我认为比较重要的结论。 目录 译序 英译本序 原序 前言 卷一 生命之前 第一章 宇宙的质料 第二章 物的内涵 第三章 早期的地球 卷二 生命 第一章 生命的来临 第二章 生命的扩展 第三章 得墨忒耳 卷三 思想 第一章 思想的诞生 第二章 精神圈的展开 第三章 现代地球 卷四 超生命 第一章 集体的结局 第二章 集体之外:超人格 第三章 终局的大地 尾声 基督的现象 后语 人类现象的本质 附录 在一个深化的世界里“恶”所扮演的角色和地位 德日进神父一生大事年表 有关德日进思想的中文书目 校后跋
  • 羌在漢藏之間

    作者:王明珂

    青藏高原東緣「民族走廊」因其間民族與文化複雜,被認為是解答中國民族歷史之謎的關鍵。本書以民族走廊上一關鍵民族─羌族,來說明漢、藏與西南氐羌系民族「邊緣」的形成過程。本書首先呈現當代羌族在社會、文化各方面居於漢藏之間的駁雜特性,然後說明造成此「羌在漢藏之間」現象的歷史與文化過程。此歷史過程涉及華夏以「羌」為其西方族群邊緣的宏觀歷史變遷過程,以及許多邊緣人群爭論、建構與遺忘「歷史」並改變其歷史心性之微觀過程。此文化過程涉及─民族走廊上諸人群在中國、吐蕃與近代西方殖民帝國之多重政治文化影響下,透過各種文化表徵相互歧視、誇耀與模仿而成為華夏、吐蕃、以色列人後裔,以及「有共同語言文化的羌族」之過程。藉此,本書對羌族以及中國民族之起源與形成,提出一超乎「歷史實體論」與「近代建構論」的新詮釋。
  • 社会记忆

    作者:哈拉尔德·韦尔策

    人的经验是可以跨代传递的,建筑、景色、声响、气味和触觉印象等等本身也承载着历史和回忆。回忆是如何进行的,是如何传承的?在此过程中,日常的象征性和社会性实践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记忆问题的研究,在西方学界已经有二十多年的探索。本书是来自历史学、传播学、社会心理学和神经心理学等学科的国际学者跨学科合作的成果,历史和回忆之间的复杂关系是本书研讨的核心,他们提出了“社会记忆”这一概念,作为对文化记忆和沟通记忆的补充,集中研讨了无意图地传承历史的形式和实践。 作者们初次尝试提供一种有关“社会记忆”的理论,为考察进行回忆和忘却的社会组织打开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 被人遗忘的人:中国精神病人生存状况

    作者:吕楠

    《被遗忘的人》1989-1990年 吕楠的三部曲之旅是从拍摄精神病院起步的,从1989年开始,吕楠前后走访了38家精神病院和上百个患者家庭。每拍摄一个精神病人,只要条件和情况允许,吕楠都会进行面对面的采访,了解病人的身世、家庭背景和病情,并作记录,采访时间一般不少于一个小时。通常接下来的拍摄会再花一至两个小时。 有一次,吕楠在北京安定医院拍摄,在一间病房外面,遭遇了一个强壮的病人,吕楠本能地用手护住头,就在这时,那个病人却向他伸出一只手,要和他握手。在这一瞬间,吕楠被病人的友好和善良深深触动,此后,在吕楠的心目中,再也没有精神病这一概念,在他眼中,精神病人和所有的人一样,也有喜怒哀乐,也有正常的感情。 吕楠在拍摄中发现,精神病人在“文革”中一度被当作是没有远大理想的人群对待,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语录曾经被用来作为精神病人的治疗手段。他在四川一家精神病院的墙上看到一条标语:“没有正确的政治思想就等于没有灵魂。”那个“魂”的云字旁被人抠掉了,变成了“没有灵鬼”。 陶世茂,22岁,是四川一个偏僻农村里惟一的大学生。寒假回家时首次发病,杀死母亲,打伤父亲。极度恐惧的家人便把他关进石头房子里。每天为他送饭的是最疼爱他的85岁的奶奶。 采访完患者的家属,吕楠提出要见一见患者,患者家属用杠子为他抬开压在石头房子顶部沉重的石块。吕楠下到石头屋子里,和病人聊了一会天。在此之前从来没人敢下去,但吕楠却发现病人非常正常。只是因为石头屋子里面太暗,环境说明不了什么问题,吕楠才回到屋外。 患者的父亲和奶奶满面愁容地坐在石头房子前。吕楠和石头房子里的患者商量:我希望别人知道你在这样的屋子里,你的手能不能伸出一点来。患者照办了,于是,吕楠拍下了这张照片,这只从狭小洞孔里向外徒劳挥舞的手比出现完整的病人像更令人震撼。 在谈到精神病院拍摄时,吕楠反复提到的一个词是“尊严”。广西一家精神病院的重病者病房,全身赤裸的女病人站立在铁栅栏做成的铁门背后,双手搭在铁栏杆上,病房外的近景坐着一个老年女病人。照片旁的说明文字写着:重病者病房里23岁的女病人住院超过一个月,但她从来没有离开过13号病房。 吕楠说:“她可以坐在那里,也可以站在那里,也可以趴在那个上面,她可以在房间里的任何地方,而且事实也是如此。但是我要让她的尊严显现出来,只要她是歪七扭八地靠在这个门上面,我就不会拍。” 吕楠对女病人说道:你能站过来一点吗?病人按照吕楠说的靠近门站着。近景的老年病人本来也在病房外坐着,但是偏离画面,吕楠看见了,希望把她也加进取景框:如果不加进来,可能会有两层歧义,一、会让人觉得这家医院所有的病人都是关在房间里的,其实病房里的病人只是比较重的一个;另外,画面上没有老年女病人出现,房间里的人就太强了。 吕楠叫老年女病人坐过来一点,更靠近画面中心:“很多人慢待摄影,他们有一个事先虚设的前提:世界是为摄影师准备的,你‘咔嚓’一下就行了,没那样的事。你必须要调整,但是这个调整不能违背真实,调整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够,但不能过。如果画面里没有关在房间里的女病人的话,就没有力量,老年女病人不过来,我也没法拍,我等她过来了,就开始拍,拍了五六卷,直到院方很客气地把我请出医院。” 吕楠对待所有的病人都一视同仁,即使是丧失行动和语言能力的病人。在一张照片旁边,吕楠写道:“天津的一家精神病院,她不会说话,是警察三年前在大街上捡的。她有破坏欲,医院不能为她提供衣服和被褥。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她都是躺在地上,确切地说是躺在自己的尿和屎的混合物上。这些脏物一星期才会有人来打扫一次。拍照半年后,她死于这家医院。”面对这样的病人,吕楠按下快门的瞬间也是她挺直身子坐在没有床垫的床上,而不会是歪歪斜斜躺倒的样子。 吕楠在很多照片旁边都有简短说明,写下了病人的姓名、家庭、住院前后的基本状况。以前,别人问吕楠为什么要写那么多照片说明,吕楠也讲不明白,直到看到桑塔格在《旁观他人之痛苦》里对摄影家萨尔加多的作品提出了批评。桑塔格这样写道:“这些照片以孤苦无告的蚁民百姓为焦点,却又把他们打回孤苦无告的原形……他们的姓名在图片说明中一律从缺,拍摄人物照却不列出对象的姓名,等于是在有意无意之间与名流文化同流合污,同时助长了对另一种截然不同的摄影口味的贪婪需索:只授予名流姓名,而将其他人贬降为他们的职业、种族及惨况的代表性样本。”吕楠发现现在可以很地好回答这个问题:我写下说明文字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把他们的苦难当作他们的职业。 也有例外,画册里有一张拍摄于北京一家精神病院的照片,小女孩怀抱一只玩具熊猫,目光与镜头对视。吕楠在照片旁边用简短的文字写道:女孩,11岁。由于缺少儿童病房,中国绝大多数儿童患者只能同成年人住在一起。这些成年人不仅不会照顾他们,有时还会打他们。 画册上原来有小女孩的名字,但是在画册制版的当天晚上,吕楠考虑再三,还是把女孩的名字划掉了。吕楠担心女孩以后痊愈了,不愿意让人家知道她以前的经历,有名字就会带来麻烦。 耗时两年完成的《被遗忘的人》虽然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但吕楠并没有强调病人的痛苦和惨状,而是以极其克制的拍摄手法,真实再现了精神病人的生存状态:“我拍完了精神病院以后,才理解病人的想法:医院外面才是精神病院呢。里面倒像教堂,像寺庙,像修道院,宁静至极,安静极了。”
  • 历史社会学的视野与方法

    作者:西达·斯考切波 主编

    20世纪的一些重要的社会科学问题构成了学者们在社会理论和历史交叉领域的研究工作、本论文集聚焦于九位杰出的学者的学术生涯与知识贡献,他们是马克·布洛赫、卡尔·波兰尼、艾森斯塔德、莱因哈特·本迪克斯、佩里·安德森、E·P·汤普森、查尔斯·蒂利、沃勒斯坦和巴森顿·摩尔。通过对这些学者的著作及他们各自在自己最重要作品中的研究方案与方法的分析与评估、这些论文生动地传达出他们的视野与价值观。
  • 神话学:餐桌礼仪的起源

    作者:[法] 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

    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evi-Strauss,1908—)在西方现代哲学史上占有”结构主义之父“的重要地位。哲学结构主义的兴起公认肇始于列维-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La pensee sauuage)的问世(1962年)如果说,就他个人的学术生涯而言,这个思潮的形成相应于他从文化人类学家向哲学过渡的过程,那么,《野性的思维》只是这个过程的开端,而其完成则是这四卷本的《神话学》(Mythologiques)(1964—1971年)。这部书标志着哲学结构主义的真正确立。 在第三卷《神话学:餐桌礼仪的起源》中,分析有关礼仪的神话,探究印第安人表达时间之连续性及不连续性的方式.。李维斯陀在此声称:一个文化用以表达思考的各种体系或代码具有逻辑的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