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汉译名著

  • 思想自由史

    作者:[英] J.B.伯里

    伯里的这部篇幅并不长的著作是其较早期的作品,但却具有极其重要的阅读价值。作者力图说明,人类思想的历史,是由蒙昧走向文明、由压制走向自由的历史。其间纵然多有黑暗时期出现,企图以思想权威的专制精神取代思想自由,而思想自由的光芒势必冲破黑暗,建立理性与自由的王国。值得一提的是,伯里所称的“思想自由”是一种狭义概念上的定义,其范畴并不越于西方的宽容理念之外,而并非我们平素所理解的这一概念。
  • 宗教与科学

    作者:(英) 罗素

    这本《宗教与科学》,是罗素1935年的作品。出版的当时,就颇引人注目,到五六十年代,已多次再版,仍很风行。在罗素去世十年之后,再来读一读它,还是饶有兴味。 罗素是众所周知的唯心主义哲学家,但他不信上帝,对宗教神学持否定态度,他是一个非宗教主义者。罗素在这本书中,历述了自文艺复兴以来,科学与神学的冲突和斗争,每次斗争的结局,总是科学战胜神学。宗教虽然始终不渝地为神学辩护,但它在科学进步面前,不得不一步一步退却,为上帝存在的论证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进行修饰和补缀。罗素的文采是负有盛名的,他的文章写得深刻而生动,机智又雄辩,他批判宗教神学的一些文章,很可以借用来作无神论宣传的材料。商务印书馆最近还出版了罗素另一本批判宗教的书:《为什么我不是基督教徒》,这是一本文集,收集了罗素从二十年代至五十年代的十五篇文章,和《宗教与科学》可以参照阅读,对罗素的非宗教思想会有更全面的了解。列宁主张利用十八世纪老无神论者的作品,对千百年来深受宗教愚弄的群众,进行无神论的宣传教育,看来唯心主义哲学家批判宗教神学的书,也不是不可以利用。我们对罗素这本书抱有兴趣,主要也在此。 当然,罗素终究是唯心主义者,他对宗教神学的批判是不彻底的。罗素对宗教辩护者提出的“科学是不够的”、“科学不讲价值”一类说法,承认是对的,罗素说,“价值”问题确实不属科学探讨的范围,而且他还进一步说,“价值”问题首先不是知识范围的问题,因而它不是凭理智可以解决的。在罗素看来,科学只讲真伪,不管善恶,涉及“价值”一类伦理问题,是没有客观标准的。人们对价值持不同的看法,和人们对食物有不同的口味一样。既然科学管不了“价值”、“善恶”一类伦理问题,在这些问题上没有客观标准,也就是说伦理学不能成为一门科学,那么,宗教就有存在的余地和必要了。在这一点上,罗素和康德一样,限定知识的范围,给信仰留下地盘。罗素对科学的进步,持悲观主义的看法,虽然他肯定科学每战胜神学一步,就给人类带来一分幸福,减少人的“天生野蛮性”,但科学的发展,也给人类带来残杀手段更为厉害的战争灾祸,而且发展的趋势,将是愈演愈烈。人们在战争灾祸面前,遇到许多伦理方面的问题,这是科学本身解决不了的问题,因此,在这一点上,科学又恰恰给宗教的存在创造了条件。罗素还认为,科学发展的本身,就向科学的决定论提出了挑战。他指的是量子力学关于微观粒子在特定情况下可以自由选择运动方向的问题,微观粒子的运动的不确定性使决定论在论证上出了漏洞,给意志自由论和宇宙目的论的论证开了方便之门。罗素认为,在理论上对决定论和意志自由论都可以驳难,各自在理论上的论证都不能自圆其说,因此,罗素说这二者都是形而上学,都不是科学可以证实的问题。显然,这样又给宗教留有余地。
  • 基督何许人也

    作者:幸德秋水

    出版说明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是资本主义在日本发展、壮大和向帝国主义转变的时期。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产业工人的出现与成长,社会主义思想开始在日本传播开来,并出现了早期的社会主义运动,成立了社会民主党。幸德秋水(1871-1911)就是日本早期社会主义运动的理论家和先驱人物之一。幸德秋水,本名传次郎,生于日本高知县。他从青少年时代起便投身自由民权运动,曾拜自由民权运动的著名理论家中江兆民(1847-1901)为师,深受其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后来他从事新闻活动,接触到社会主义思想,并通过系统地研究社会主义理论之后,逐步成长为一位社会主义者。这个时期他组织过社会主义研究会(1898年)和社会主义协会(1900年)、创立过社会民主党(1901年);日俄战争时期,他毅然投身于反帝反战斗争。不久,又与界利彦(1870-1933)合译和出版了《共产党宣言》的第一个日译本(1904年),并著书立说,大力宣扬社会主义思想。1905年后,在统治阶级残酷镇压面前,幸德秋水对国家机器满怀仇恨,加上受到当时无政府主义思潮的影响,便逐渐转变为无政府主义者。1911年他在日本统治阶级制遭的所谓「大逆事件」中被处死刑,不幸离开人世。 幸德秋水一生留下了不少几有历史意义的作品。最重要的有三部:《二十世纪的怪物──帝国主义》(1901年出版)是较早发表的揭露帝国主义罪恶本质的政论著作;《社会主义神髓》(1903年出版)是他系统地阐述社会主义理论的论著,被称为日本明治时代社会主义理论的代表作之一;《基督抹杀论》(1911年出版)则是他最后一部战斗的无神论著作。 作者在本书中,否定基督是历史人物,论述了圣经是传说和虚构的产物,批判了宗教采取的虚构历史、欺骗人民群众的伪善本质,从而有力地宣传了无神论思想。作者的锋芒所及,不仅批驳了一般的有神论,而且揭露了日本统治阶级制造的天皇制神话和以天理教为代表的形形色色的宗教迷信。本书在作者被害后第八天出版,一个月内七次重版,在当时的日本社会上发生过重大影响。 幸德秋水与中国的关系也很密切,他一向同情中国革命,并与留学日本的中国留学生建立过亲密的友谊。《共产党宣言》的早期中译本就是根据幸德秋水的日译本转译的。幸德秋水的主要著作《二十世纪之怪物──帝国主义》(赵必振译,1902年版)《社会主义广长舌》(商务编译所译印,1912年版),《社会主义神髓》(二种,蜀魂遥译,中国留学生会馆社会主义研究会1906年版;创生译,东京奎文馆书局1907年版;解放后商务印书馆1963年出版过马采的新译本)和《基督抹杀论》(狸吊正译,北京大学出版1924年版)都先后译成中文出版。 我们今天重译、出版这部无神论著作,不仅是为研究日本近代思想史提供基本文献,而且相信它对批判宗教有神论,宣传无神论,也会发生应有的战斗作用。 本书原名《基督抹杀论》,我们觉得不甚醒目,乃取「绪论」的标题「基督何许人也」用作中译本书名,将原名《基督抹杀论》作为副题。谨此一并说明。 商务印书馆编辑部 1981年12月
  • 宗教经验之种种

    作者:[美] 威廉·詹姆士

    《宗教经验之种种》是一部从个人经验方面讨论宗教作用的著作。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和心理学家(1842-1910)。《宗教经验之种种》是他应聘在英国爱丁堡大学所作的讲演。共二十讲:第一讲论宗教与神经学;第二讲说明《宗教经验之种种》讨论的范围限于个人的宗教心理;第三讲说从许多人的经验看来,实有个无形者(精神界)的存在;第四第五讲论心态健全的人的宗教经验;第六第七讲论“灵魂”带病态的人的宗教经验;第八讲论这种分裂的人格如何恢复统一;第九第十讲论未信教者转而皈依宗教之心理过程;第十一第十二第十三讲论圣徒之性质;第十四第十五讲论圣徒性之价值;第十六第十七讲论神秘经验;第十八讲论宗教哲学;第十九讲论宗教的其他特色,如美感成分,牺牲与忏悔,祈祷及其与潜意识的心之关系;第二十讲为结论,最后是后记,是作者对于结论的补充声明。
  • 悲剧的诞生

    作者:[德]尼采

    悲剧的诞生,ISBN:9787100086820,作者:(德)尼采 著,孙周兴 译
  • 人类理解研究

    作者:【英】休谟

  • 实用主义

    作者:[美] 威廉·詹姆士

    本书作者威廉·詹姆士(1842—1910)是美国实用主义创始人之一。 全书收集了作者1906年在美国波士顿罗威尔研究所和1907年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发表的八篇讲稿,此外,还收集了另外四篇论文。 实用主义(Pragmatism)是从希腊词πραγμα(行动)派生出来的。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的现代哲学派别,在20世纪的美国成为一种主流思潮。对法律、政治、教育、社会、宗教和艺术的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实用主义认为,当代哲学划分为两种主要分歧,一种是理性主义者,是唯心的、柔性重感情的、理智的、乐观的、有宗教信仰和相信意志自由的;另一种是经验主义者,是唯物的、刚性不动感情的、凭感觉的、悲观的、无宗教信仰和相信因果关系的。实用主义则是要在上述两者之间找出一条中间道路来,是“经验主义思想方法与人类的比较具有宗教性需要的适当的调和者。” 实用主义者忠于事实,但没有反对神学的观点,如果神学的某些观念证明对具体的生活确有价值,就承认它是真实的。将哲学从抽象的辩论上,降格到更个性主义的地方,但仍然可以保留宗教信仰。承认达尔文,又承认宗教,也不承认是二元论的,即既唯物,又唯心,而是认为自己是多元论的。
  • 精神现象学(上卷)

    作者:黑格尔

    《精神现象学(上卷)》不仅是黑格尔本人全部著作最有独创性的著作,而且是在整个西方哲学历史上最富于新颖独创的著作之一。他是它不是从天而降,它也有其来源和继承,发展过程。
  • 人生的亲证

    作者:[印]泰戈尔

    阐明这本书所发表的论文题材,我没有用哲理性的说教,也没有以学者观点加以探讨,也许这对我来说更为合适。我生长在一个以奥义书经典作为日常礼拜的家庭,并且在很久以前父亲就作出了榜样。父亲在他漫长的一生中一直保持着与神的密切交往,但是他没有忽略对世界应尽的责任,也丝毫没有减少对世俗事务的强烈兴趣。因此,我希望这些论文能使西方读者有机会接触到印度的古代精神,这种精神曾反映在我们的圣典中而今天仍然体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人的一切重要言论不是通过词句而是通过精神来判断的——这是在历史中伴随着生命的成长而呈现出来的精神。我们懂得基督教的真实含义是在观察它的当代生活各个方面而得到的——无论如何,它与早期的基督教,甚至在重要方面都可能是不同的。 印度伟大的宗教圣典对于西方学者来说似乎只具有怀旧与考古的兴趣,但是对我们却具有生活的重要性,我们不得不认为把人类思想和愿望的木乃伊标本,陈列在带有标记的柜子里时,尽管在博学的外衣下永远保存起来也会失去它们的重要意义。 源于伟大心灵的体验的有生命的语言,其意义永远不会被某一逻辑阐释体系详尽无遗地阐述清楚,只能通过个别生活的经历不断予以说明并在各自新的发现中增加它们的神秘。对我来说奥义书的诗篇和佛陀的教导永远是我的精神财富,因此它赋予我无限的生命力,我已经将它们贯彻到我自己的生活和我的言论中,它犹如天性对于我有独特含义;对于别人同样也期待着他们的证实。而我自己特殊的证明一定会有它的价值,因为它有个性。 或许我还要补充一点,这些文章用连续的形式汇编起来是为了便于出版。其中一些观点是从几篇孟加拉语论文中选出的,在孟加拉波浦尔(Bolpur)我的学校中,我习惯于同我的学生们进行讨论。我使用的这些译文是由我的朋友巴布·沙迪什,钱德拉·罗易和巴布·阿吉特·古玛尔·钱哥罗瓦尔蒂翻译的。这本文集中的“在行动中亲证”这一篇,是由我的侄子巴布·苏列德拉纳特·泰戈尔从孟加拉语论文“业瑜伽”译出的。 趁此机会我向哈佛大学詹姆斯·H.伍兹教授表示谢意,由于他公正的评价才鼓舞我去完成这本文集并在我去哈佛大学之前阅读了其中的大部分。我还要感谢欧内斯特·里斯先生的帮助,他热情地提出建议帮我修订并审阅校样。 关于Sādhanā的发音,还须要说一句,重音应该放在第一个ā上,这是这个字母的宽音。
  • 塔西佗《编年史》

    作者:[古罗马] 塔西佗

    塔西佗是古代羅馬最偉大的歷史學家,也是與希臘的希羅多德齊名的世界最偉大歷史學家之一。他是《阿古利可拉傳》和《日耳曼尼亞志》的作者,同時留下了《歷史》和《編年史》兩部膾炙人口的鉅著;尤其《塔西佗编年史》(上下)更是他晚年封筆之作,一般認為也是他最具特色、最精采的一部著作。
  • 德国的浩劫

    作者:[德]弗里德里希•迈内克

    作者亲身经历了俾斯麦的统一,第二帝国的强盛及其经济的和工人群众运动的蓬勃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魏玛共和、第三帝国的兴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战虎的残破和分裂,是少数见证了整整一个世纪德国历史的历史学家之一。作者早年是德国历史学派大师的德罗伊森的入室弟子,出入这个学派多年。是当代德国历史主义的首席代言人。 作者弗里德里希•迈内克是当代西方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之一,被称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德国史学界最令人瞩目的人物,是少数见证了整整一个世界德国历史的史学家之一。
  • 蒙古帝国史

    作者:[法]雷纳·格鲁塞

    本书的目的,有如著者自己在“引言”里面所说的,旨在将主要的几种蒙古史源(中国的、波斯的和蒙古的)互相比较和对证。看了这本书,觉得著者在这一方面所做的寻究工作贡献较大,很有参考的价值。在叙事方面,蒙古史素称难读,他也费了一番斟酌,使阅读起来比较容易,对于日期和地点也做了查考。至于本书文笔的简洁,叙事的生动,有如苏联学者雅库博夫斯基评此书所说:“有它在文学上的成就。” 格鲁塞此书,上溯蒙古民族的起源,说明蒙古国家的形成和蒙古帝国的成立,至忽必烈征服中国,拔都和旭烈兀等征服罗斯和波斯之后,他认为这时候的蒙古帝国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改变了原来的面貌,他的叙事也就到此为止。在最后一章(第五章),著者讨论蒙古人征服的结果,著者就事论事,未作进一步的分析。纵使有如著者所说,元代的事应归中国史家,波斯的事应归波斯史家来探讨(见第四章第八节末),但就蒙古本身历史而言,向外征略的结果,本来可能因统一而达到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现反而停滞不前,著者竟未加究问。 格鲁塞此书,取材于《元朝秘史》的最多。《秘史》记事比较翔实,描写各主要人物的性格,如札木合的狡狯,塔阳的柔弱,成吉思汗的善于投机等等,栩栩如生,足使读者增加兴趣。然而《秘史》究竟系史诗的体裁,史诗所歌颂的是个人英雄主义。格鲁塞此书的叙事也深染个人英雄主义色彩。对当时蒙古社会的阶级矛盾,他没有分析。他所分析的不过是蒙古当时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和种族矛盾。他虽然看到蒙古当时有成立一个统一国家的要求,甚至象阿勒坛、撒察别乞、答里台之流,比成吉思汗更有资格继承汗位的,都愿意终止氏族间的分裂而推选成吉思汗为蒙古人之长。但他看不到这个时代的蒙古贵族,“为巩固他们在游牧社会中统治地位,不能满足于旧的氏族部落组织的形式,而要求有国家形式的强大的暴力机关”,是其历史发展的必然过程。总之,著者是资产阶级学者,对他书中的观点,我们应采取批判的态度。 《世界史》主编卡韦涅在书后所作的补充,即附篇《成吉思汗系诸汗国》,将成吉思汗在波斯、在罗斯、在突厥斯坦、在阿富汗和在中国的后裔,从世界史的角度提纲挈领地叙述其大概,对读者检阅极为方便,故将它译出。书末,格鲁塞有篇幅很长的“注释和参考”,对此译者初感觉它是寻章摘句,无关宏旨,曾考虑应否全译,后来尊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同志们的意见,也将它全部译出。因为这里面固然很多是对音问题、字义问题,但可供参考之处不少。而且格鲁塞此书引用的史料很多,所引史料多在书后“注释和参考”里面提到,所以它可供读者作进一步研究的参考。
  • 历史是什么?

    作者:爱德华·霍列特·卡尔

    该书是英国著名史学家卡尔的一部享誉世界的历史理论名著,作者在书中对“历史”从各个侧面进行了剖析,广征博引,提纲挈领,提出了“历史就是与现实不断的对话”的著名命题。
  • 一年有半,续一年有半

    作者:[日]中江兆民

    本书是近代日本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中江兆民(1847-1901)的最后一部著作,也是作者的代表作。《一年有半》叙述作者的政治社会观点;《续一年有半》则系统地阐述了作者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书中对宗教、有神论、唯心主义和实证主义都作了批判,表现出唯物主义者的战斗的无神论的姿态。 本书是日本近代哲学史上的重要哲学著作,也是马克思主义传入日本以前日本独特的唯物主义著作。中译本书后附有作者的著译目录和参考文献,可供深入研究时查考。
  • 我的哲学的发展

    作者:(英)伯特兰·罗素

    《我的哲学的发展》(MyPhilosophicalDevelopment)是罗素(1872~1970)写于1959年的一部著作,顾名思义,这《我的哲学的发展》是罗素自己哲学思想发展的一个回顾。罗素一生写了大量著作,在这些著作中,罗素很重视自己在1914年和怀特海合著的《数学原理》(三卷本)一书的成就。我们知道,罗素通过这《我的哲学的发展》建立了逻辑主义数学体系,旨在把整个数学归结为逻辑学。罗素在《我的哲学的发展》中重点叙述了《数学原理》的基本思想。罗素一生的哲学思想屡经变更,但他在《我的哲学的发展》中表示,他于1912年写的《哲学问题》可以作为他一生的代表作。 罗素作为二十世纪的哲学巨匠,其哲学思想给当代的许多哲学家和哲学流派以很大影响,其中受其影响最深的要算维根斯坦哲学以及整个逻辑实证主义学派。罗素曾于1920年来过我国,在北京大学主讲“物的分析”、“心的分析”等哲学问题,对旧中国的学术界也有过广泛的影响。《我的哲学的发展》这《我的哲学的发展》,是罗素本人对自己哲学思想的总结,作为研究罗素哲学思想的第一手材料,有其特殊的价值。译者温锡增先生,劳作多年,译成此书,因健康欠佳,不遑作序,嘱我们代为小引。
  • 哲学研究

    作者:[奥] 维特根斯坦

    1936年前后,在挪威森林里的小木屋中,维特根斯坦对自己从前的哲学思想进行了反思,他放弃了自己〈逻辑哲学论〉中所持的以逻辑规则为意义标准的思考方式。提出了“语言——游戏”的观点,完成了〈哲学研究〉一书。开创了另一门哲学——日常语言分析哲学,也始自己的哲学进入了一个更广阔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