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华德福

  • 让孩子与数学真实相遇

    作者:Ron,Jarman

    多數學生認為數學只是一堆繁瑣的計算,和實際生活並沒有太大的關係;甚至把數學看成一隻大「怪獸」因而心生恐懼。事實上,數學學習並不像小朋友想的,只是作一堆加減乘除的計算。思考及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才是數學學習的最終目的。 「讓孩子與數學真實相遇」是一本具有整體觀的數學教學用書,本書的主旨並非只在提供一個更有效率的教材教法,而是藉由老師富有創意而主動的教學歷程,點燃孩子內在的學習火苗。 作者全盤探討了孩子的成長過程,更提出:「真正的教育,是在孩子低年級時點亮學習的火炬,讓孩子為高年級需要學習的課程預作準備」;作者也闡釋數學起源的靈性(spiritual)內涵。數字間的相互關係,就像生命中的許多事物,源自於人類的心靈;作者從靈性出發,整體配合華德福的課程,同時也說明數學觀念發展的歷史背景。 本書提供了許多有趣的實例,並且搭配完整的活動流程解說,以及教學活動設計,讓老師使用起來非常方便! 華德福數學課程與我國數學教育 第一章 數學與教育 第二章 激勵孩子成長的因素是什麼? 第三章 適合一到三年級的手寫數學範例( 6-9歲) 第四章 童年的重心 第五章 適合四年級和五年級的範例( 9-11歲) 第六章 六年級的數學( 11-12歲) 第七章 七年級和八年級的算術與代數值( 12-14歲的孩子) 第八章 七和八年級的幾何( 12-14歲) 第九章 統計和圖表 第十章 現代華德福數學課程摘要( 7-14歲) 第十一章 高年級與更高年級教育的期待 結語 讓孩子享受美好的相遇 為什麼想翻譯這本書
  • 和孩子一起游戏

    作者:[德] 弗莱娅•雅福克

    让孩子玩得自由而富有想象力,是华德福幼儿园游戏的基本目的。游戏既为孩子们提供了活动与锻炼的机会,提高了他们的身体灵活性,又培养了他们的注意力与兴趣。在本书中,作者总结了她30年的教育实践经验,按室内游戏、户外游戏、技巧性游戏和庆典游戏这四部分,介绍了几十种简单易行又妙趣横生的游戏。老师和父母们可以轻松地根据书中的指导来带领孩子游戏,让孩子在和谐愉快的时光中,健康自由地成长。
  • 我从彩虹那边来

    作者:[美]芭芭拉•帕特森(Barbara P

    本书缘起于一所学校的家长系列讲座,讲座是由经验丰富的幼儿教师芭芭开设的,她提出了自己对于儿童发展的深刻理解。 书中介绍了家庭和学校的健康节奏、什么样的游戏能刺激孩子的想象力、如何保护孩子发展12感觉、孩子身体成长发育的阶段、关于创造性纪律的含义、怎样创编生日故事、怎样做娃娃和布偶等。阅读本书,你可以看到作者作为一名华德福教育工作者、两个孩子的妈妈和一位曾祖母,是如何将斯坦纳的人智学理念运用于实际生活的。
  • 故事知道怎么办

    作者:(澳大利亚)苏珊·佩罗

    故事犹如通往孩子内心的幽径,故事中的隐喻可以作用于孩子的心灵,让他们的行为发生正向的转变。如果一个故事以充满想象力的方式如实呈现孩子的心灵状态,并带着爱和鼓励,提供一种解决方案,或提供一个看待事物的新视角,孩子就会接收到故事中的讯息,令人惊喜的改变会由此而发生。作者根据自己的经验,以丰富的事例,讲述了如何在家庭和学校生活中,通过故事来化解孩子的各种挑战性行为。
  • 和孩子一起画画

    作者:[德] 弗莱娅•雅福克

    让孩子在自由的涂画中体会愉悦,开发自身的个性,是十分有益的功课。像彩色蜂蜡画、湿水彩画、彩色植物颜料画这样的画,色彩自然又柔和,没有生硬的轮廓线,绘画的主题是一点一点逐渐成形的,不会限制孩子的想象力,反而能激发他们的艺术表达欲。本书详尽地指导教育者,从熟悉绘画过程,到带领孩子一起画,从绘画过程的进行,到问题的处理及善后,是一本非常实用的儿童绘画指导手册。
  • 大地的礼物

    作者:比亚翠斯·洛奇

    《大地的礼物:与孩子一起做园艺》是一本写给带领3—7岁孩子一起玩耍、工作的大人的小书。它用清晰的语言和精炼的插图,把一整年的周期中每个阶段的园艺技巧娓娓道来,为我们介绍了典型的有机花园、城市里的花园以及用瓶瓶罐罐种植的花园,甚至如何制作果酱和鸟儿的箱巢。音乐、歌曲和故事穿插其中,体现出作者对儿童情感世界的理解以及与自然息息相通的神奇能力。
  • 爱上数学

    作者:亨宁·安德森

    《爱上数学:在游戏中与数学相遇》从方方面面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游戏和绘图学习数学。这些游戏满足了孩子对身体活动的渴求,也满足了他们对数字世界的好奇心。《爱上数学:在游戏中与数学相遇》一书不仅写给小学数学教师们,也写给那些热爱教育、关注教育并寻求解决之道的有心人士,你们会在这里发现许多有用的建议。
  • 我在英格兰学师范

    作者:李泽武

    教育的另一只眼——评《我在英格兰学师范——华德福教育亲历记》 奥地利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司坦在谈到人的有限性时,有一段精辟的话:“我们看到的一切可能是别种样子,我们通常能够描述的一切也可能是别种样子,没有先天的事物次序。”两年前,一位普通的乡村小学教师因着一个特殊的机缘,来到地球的另一端,在英国爱默生学院,一所华德福教师培训学校接受为期两年的教师培训。这段不同寻常的经历被他忠实地记录在《我在英格兰学师范——华德福教育亲历记》(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4年11月第一版)一书里,正好印证了维特根司坦的话。 从迈进没有围墙的学校大门的那一刻起,这位在国内传统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教师睁大了他的眼睛,开始发问:国外的师范生究竟是怎样学习的?我们看到,在英国爱默生学院,语言强化学习,不仅是在教室里,更是在舞蹈室里,“按辅音小步元音大步,边走边念,牵着手和着诗句的节奏进退,”其结果是,“大家热情高涨,绝对地全身心地学习”;学习文化史,也不在教室,而是在大英博物馆、国家画廊、泰特博物馆,著名的法国夏特尔大教堂等处学习,从埃及区参观到二战遗址,临摹从古希腊时期到后现代主义风格的作品,其结果是,整个人类文化史清晰而准确地展现出来,并强烈地冲击着每个学生的心灵。至于木工课、泥塑课、农耕课、话剧表演课、韵律舞课、认识环境课……更是未所未闻。相比之下,国内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似乎显得单调了点,对人与心灵、人与宇宙的关系似乎少了点。一年半主课学习告一段落后,这位乡村教师的眼界大大扩展了。先前从教只为稻梁谋,而现在,教育的魅力深深吸引着他,并在内心深处升腾起一种真挚的情怀。于是,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实习当中。我们看到,国外的师范生实习前有一段充分预备:早期教育中的感觉和节律,孩子在各个阶段发展的不同特点;备课训练,个案研究,观察学生……我们还看到,实习期间,这位醉心于教育的老师是如何在一群另一个文化背景的学生面前展示中国文化魅力的:上英文语文课时,他教学生写出人类最美的词语——“爱”、“美”、“光”等等;上自然常识课时,他给学生讲“曹冲称象”的故事;上绘画课时,他教学生中国古诗,画中国画。所有课程均使用流畅的英语,游刃有余地将学生的知情意充分调动起来,既有想象力,又有创造性。 而这一切,让我们不得不关注书中反复提及的华德福教育(WALDORF EDUCATION)——就像一棵根深叶茂的果树,当看到硕大、甜美的果子时,总要探询她的种子,她的根。因为这位教师所就读的师范院校就是华德福教师培训中心。 华德福学校是综合性的、无选拔的、无宗教派别的学校,在地区间、国家间、国际间通过广泛地协作。华德福教育关注孩子的身、心、精神的全面健康发展,提倡对不同文化和个体的尊重,培养灵活的思考,艺术的活动,实践的能力,以及对人类心灵的理解和呵护。华德福课程通过艺术的设计来回应儿童和青少年发展的需求,教与学在这之中被看成多侧面、多层次的活动。华德福教育方法建立在一种确信上,即人类对科学、艺术和精神的综合理解上,这是人类生存、发展和个体、社会,乃至我们整个星球健康成长的根本。华德福教育从创立至今已80余年了,现在,全世界约有900多所华德福学校和1800所幼教中心。 这本《我在英格兰学师范——华德福教育亲历记》的作者李泽武先生,就是当年那位乡村小学教师,如今的他,已是一名十分优秀的华德福主课教师。一年前,他回国后做了两件事情:一是用行文优美流畅的文字将这笔宝贵的教育财富汇成此书,以这种方式与国内的教师朋友、在读的师范院校学生、教育研究工作者、研究中西方文化比较学的学者一起分享、交流——此书确实真实地展现了一个普通教师的内心成长历程,生动地解读了华德福的教育理念,倾注了一位教师对教育的深切思考;二是在他的家乡——成都东郊的乡下,与他的同行者一道,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华德福学校,在那里,继续着他的教育梦想、教育研究和实践。 我们在祝福李泽武先生的同时,也欣然收下这份珍贵的礼物——他诚实写下的《我在英格兰学师范》。这本书,至少给我们的教育提供了另一种眼光,另一种视角。
  • 十二感官

    作者:艾伯特·索斯曼

  • 康复大地

    作者:约翰内斯·玛提森

    《康复大地:和自然的艺术对话》介绍了作者与青年人在世界各地开展的生态康复项目。他们修复残破的景观,挽救即将消亡的古老文化,以实际行动面对当今世界的复杂问题,恢复自然和人类的生命能量。 只有在人类和艺术的帮助下,自然才能健康和谐地发展。只有在自然的庇护和启发下,人类才能实现精神的超越。 《康复大地:和自然的艺术对话》内涵深刻,涉及艺术、教育、环保、文化等多个领域,可以为众多读者带来启迪。
  • 病是教养出来的(一、二)

    作者:许姿妙

    简体版隆重推出! 其繁体版已在大陆华德福教育界热销万册。 结合中医实践和华德福教育理念, 深入探究孩子的身心疾病, 指出每一种疾病都有其背后的意义, 警醒父母,教育的本质是自醒。
  • 人的普遍智识

    作者:鲁道夫·施泰纳,Rudolf Stein

    教育大师鲁道夫·施泰纳(Rudolf Steiner)《人的智识》是他1919年在斯图加特创办华德福学校时对教师进行的为期两周的培训讲座记录稿。近百年来,这部著作已经成为在全世界教育领域产生重大影响的华德福教育思想的宝典。 施泰纳的这个教育系列讲座作为书籍出版时名为“Allgemeine Menschenkunde als Grundlage der P?dagogik”,德文的意义是非常清晰的:“作为教育学基础的人的普遍智识”。然而,要翻译为言简意赅的中文书名,显然这就不合适了。这也是使本书翻译小组感到棘手的问题之一。有人曾经将此书名译为“人学”,固然易于指称,然而,细究之,“Kunde”一词移译为“学”,似可商榷。查阅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的《德汉词典》里面对此词的相关释义为“消息,音信,学科,知识”等,固然有学科一词,学科也可以简称为学。但是,显然,这不符合作者本意。作者是很谦虚的,用了Kunde一词,并非认为是自己创建了一种学科,而更多的是要作为一种实用的知识加以传授。所以,经翻译小组反复筛选排除,最后选用了《人的智识》。 译事难,译施泰纳尤难。施泰纳学贯东西,精通各门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讲座中所涉学科繁多。诸如心理学,教育学,数学,逻辑学,地质学,医学,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学,神学,玄学等等。在翻译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专业术语,需要借助百科全书。同时,施泰纳在讲演中,思维慎密,逻辑严准,用词丰富,条分缕析。无论是从语词的性质到语气的轻重,或者是句式的排列,翻译起来都得加以反复推敲。因此,常常为了一个词的移译而绞尽脑汁。如果是个人之力,显然将会力不从心。 好在我们有一个翻译小组。每当笔者校译好一章,就会请住在成都的汉学家许星涵(Astrid Schr?ter)小姐,以及华德福教育专家李泽武先生一起到家里来,喝茶读书,讨论译作。每一次讨论,我们都会发现一些新的东西,不仅仅是字斟句酌,更重要的是真实而易懂地传达出100年前的这位德语前卫教育学家的思想。尽管,其中不乏玄学之内容,令人云里雾里,不过,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我们三人合作愉快。每当找到了一个恰当的句式或者词语与原文对应时,都会开心不已,用欢声笑语表示庆贺,并分享施泰纳这位教育大师的智慧,从这一个方面看来,翻译又是一件多么愉快的事情。 施泰纳的《人的智识》,台湾的廖玉仪女士已经自德文版翻译了5章,成都华德福学校李泽武校长也从英文版里将之全部翻译了过来。然而,由于德文的逻辑严密,语法丝丝入扣,用词精准。英文与德文的表达方式各异:德文的一些同义词,在英文里只有用一个相同的词来加以对应。这样,就很难传达德文原著的精神。比如德文的“Wille”与“Wollen”,在英文里只有“will“,对译为汉语就只有“意志”。而直接从德文迻译为中文,就可以分别译为“意志”与“意愿”,以示原文不同之词的本义之细微区别了。 本书的翻译过程是这样的,廖玉仪从德文原著里翻译了致辞及前5讲,李泽武将英文译本的致辞及全部14讲转译为中文,芮虎从德文原著校译了廖玉仪所翻译的致辞及前5讲,并翻译了6-14讲及德文版编者前言与全部附录文字,同时,在翻译过程中也参考了李泽武自英文转译的译本。中文译稿由许星涵对照德文原著逐字逐句地加以审校,并由许星涵、李泽武与笔者所在的本书审校翻译小组对各个章节逐一加以详细讨论并定稿。然后,由李泽武对照英文译本加以校订。最后,再通过三人小组的最后审读,方得以成为送交出版印刷的书稿。 本书译稿最后审定所依据的原著为多纳赫,鲁道夫?施泰纳出版社2005年的版本“Allgemeine Menschenkunde als Grundlage der P?dagogik”。 芮虎 2013年10月2日 成都东湖 (注:本书即将由台湾财团法人人智学基金会出版) 施泰纳的教育学经典著作《人的普遍智识——作为教育学基础》在台湾出版了。近日,样书被带到成都。借此机会,施泰纳华文翻译小组负责人许星涵及成都华德福学校举办了新书发布会,此书的主要译者校者及读者出席了这次发布会。 发布会选在成都郊区荷塘月色村,这里自然风光优美,池塘里的荷叶一片碧绿,树木成荫,田间小径令人回忆古老的乡村。在这样的环境中阅读来自遥远的施泰纳,相得益彰。 在发布会上,汉学家许星涵(Astrid Schroeter)女士首先致辞,她说:“施泰纳的这部著作距今已经95年了,这位教育大师的思想穿越时空,今天来到中国,呈现在读者面前,真是一件非常奇妙的事情。这是我们这个翻译小组的同事们努力工作的结晶。要真正地理解施泰纳的思想,只有从德文原文才能达到。因为,施泰纳在自己的著作中所使用的词语非常丰富,其词汇的来源可以沿溯到古代希腊。然而,施泰纳的思想是如此独特,不是可以直接地用中国传统思想的现成词语来诠释的。正因为如此,我们在翻译校正过程中,在寻找对应的中文词汇时花费了更多的时间。我们的工作在此书出版之时只是宣告了一个段落,今后,要理解和阅读,花的时间会更长。正如吃德国的硬面包,要慢慢啃,慢慢消化,不过,营养也非常丰富。” 许星涵特别介绍了Rudolf Steiner这个名字的中文译法,鲁道夫. 施泰纳,这是中文的标准译法,她希望,今后国内别的译法都能够以这个译法为准,使这位德国教育大师的中文名字统一起来。 她还举出德文Eurythmie 的中文译法,坊间有人将其译为“优律诗美”或 “优律思美”,固然优美,富有诗意,然而,这种华德福学校的体操原意上没有这些意思,应译为 “优律司美”,因为“司”意为“司理”,有动作之意,而”Eu” 在古希腊文中是“美”的意思,而”rythmie” 表示节奏或韵律。在运动这种体操时,应该同时作用于人的星辰身、以太身和物质身。所以,“优律司美”比较切合施泰纳之原意。最后,许星涵还呼吁大家,为了更纯正地传播华德福教育思想,将施泰纳著作逐步翻译为中文,坚决抵制盗版。 这部著作的主要译者,旅德华人学者 芮虎先生在发布会上回顾了翻译校正的艰难过程。他同意许星涵所说的,并回顾了在翻译过程中,自己与许星涵,李泽武的愉快合作。正如许星涵所言,“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不过,芮虎认为,如果将施泰纳的智慧比作诸葛亮的话,凭这三人之力,还是很难企及的。不过,他认为,翻译小组成员应该是三驾马车,在理解传递施泰纳的教育思想的过程中,并肩前进,道路还非常遥远。他说,“施泰纳思想之博大精深,用语言实在难以传达。这里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译本,只是我们所做的努力。还远远谈不上完善,请读者多多提出宝贵意见。”为了让读者体会到施泰纳著作的中文语感,芮虎还特意从新书中选出两段,朗诵给在座的人们聆听。(见附文) 这部新书的另一位译者,成都华德福学校创始人,华德福教育专家李泽武先生在发布会上,也回顾了此书成文的过程,认为这是一部思想深邃,充满玄学玄理的著作。与世间所有的大道一脉相通。他展示了翻译小组在翻译过程中所做的记录,上面密密麻麻地记载着小组成员对每一个词汇的反复推敲之过程。对于《神智学》与《人的普遍智识》的区别,李泽武认为,前者是施泰纳思想的精华,博大精深,而后者则带着情感意志去思考,思维更加精细。如果将前者比作方向盘,那么后者就是GPS,具体指导我们怎样达到教学之目的地。 发布会上,华德福学校的教师与家长们就各自从对施泰纳思想的认识与理解,对新书提出问题,都由许星涵,李泽武,芮虎等一一做了解答。此时此刻,荷塘月色畔,清风徐来,面包芬芳。 附:《人的普遍智识》选读二段: 一,我們必須明瞭,人的內在一定早已存在著某些力量,這是通過出生前實存的反射以及死後實存的胚芽存留(Im-Keime-Behalten)所發揮出來的力量。於是,此處我們將談論的是,對於實際狀況最為重要的一些心理學概念,那些你們從《神智學》這本書中已經認識到的映像:離斥感(Antipathie)與交融感(Sympathie)的映像。現在,我們要與第一個演講所談論過的內容做連結:因為我們無法再在靈世界中停留,所以將被下放到物質世界。在被下放至這個世界時,我們形成了反對所有靈性事物的量——離斥感。因此,我們將出生前的靈實存反射到一種自己無意識的離斥感之中。我們內在承載著離斥感的力量,並通過這力量而將出生前的元素轉變成一幅單純的表像圖畫。同時,作為意志實存在死後向著我們的存在放射出光芒,我們與之連結在一起就形成交融感。我們不會直接意識到交融感與離斥感這兩種東西,但是,它們卻不自覺地活躍於我們的內在;同時,它們意味著我們的感覺,而這是一種交融感與離斥感的交替演奏,以一種韻律(Rhythmus)形式持續著的感覺。(47页) 二,如果,離斥感變得足夠強大時,就會出現一些非常特別的東西。因為,若是我們未用特定的方式通過那源自出生前而保留下來的力量來行動的話,出生後即使是日常生活也不可能加以想像。今天,你們若以物質人的身分來想像,就不是以你們自己的力量來想像,而是以源自於出生前並仍在你們內在持續發揮作用的力量。也許有人會認為,這力量在被孕時已經終止;但是,它卻仍然一直在起著作用,而我們正是通過這總是一直照射我們內在的力量來想像。你們內在還持續擁有出生前活躍的東西,只是你們內在有力量將它反射回去了。它遭遇到你們的離斥感。如果你們現在想像,每一個表像都會碰到到這類離斥感,而且若是離斥感變得足夠強大時,就會產生回憶的圖像,產生記憶。所以,記憶無非就是主宰我們內在的離斥感發揮作用的結果。現在,你們把握了這兩方面的關聯:一方面是純情感以及不明確反射的離斥感,另一方面是在記憶中現在仍然以圖像方式從事接受行为的明確反射。記憶只是離斥感的提升。若你們對自己的表像有太多的交融感,從而將其“吞咽”(verschlucken)的話,就不可能有記憶了。只有當你們對表像有著一種所謂惡心的感覺,並將它拋回去,才會有記憶,——從而將它展現出來。這就是表像的現實狀況。(50页) 《作为教育学基础的人的普遍智识》,简称《人的普遍智识》,鲁道夫.施泰纳著,翻译:芮虎,李泽武,廖玉仪;校正:许星涵(Astrid Schroeter),芮虎,李泽武,350页,台湾财团法人人智学教育基金会出版发行,2014年4月1版
  • 人学

    作者:Rudolf Steiner

    本书为华德福教育创始人史代纳博士为首所华德福学校创校教师举办教学训练课程的演讲集。书中探讨人的本性、发展、身体与心灵之间的关系、人与世界的关系等问题,是华德福教育的理论基础,是欲了解研究华德福教育者不可不读之书。本书主题虽然以教育的观点探讨人,但是本书适合的读者群实际上不限於教育工作者,凡是对人的本质、人的发展有兴趣的人,都可以从中获益。 史代纳为人描绘出一幅新的图像,人不只是一种最进化的动物,而是连结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的桥梁。他不是无端被生在地球上的孤独个体,他是宇宙进化的舞台。教育不再只是使人成为更文明的动物或发展能力的机制,而是协助宇宙发展的神圣任务。有志於通识教育之人定能於本书中获得启发。
  • 认识更高层的世界

    作者:Rudolf Steiner

    华德福生活馆:huadefu.taobao.com 此书购买链接:http://item.taobao.com/item.htm?spm=2013.1.w6172666.1.pJyBrU&id=17463751407& 《認識更高層的世界》提供一位學習者培養情感生命有系統的路徑,使這條路變成真正可以被認識,成為真正知識的基本。要往這目的地更向前行,魯道夫.史代納推薦要修鍊,讓學習者內在地從礦物、植物和動物的王國,逐步移到人類存在的經驗。在每一階段都加進一層靈性經驗的新範圍,並在這過程中鍛鍊出豐富的、值得信賴的內在語言。 《認識更高層的世界》中所指陳出來的道路,並不是一條直線,整整齊齊一步一步的往上升。每個人都會發現她(他)們自己獨特的路以及發展的步伐,也會招郁到針對自己的特別試煉,並發現只有她(他)們自己才能發現的東西。魯道夫.史代納演講時也是依照聽眾的不同而給予不同的建議。 ★ 本書可以成為教育的好幫手:您是否遇到了下列問題呢? ◎您想知道什麼是「奧義」嗎?要如何進入奧義呢? ※進入奧義便是靈修中最高的一個階段了,對此,仍會有一些一般來說尚可理解的文獻。超越奧義的事物雖然難以用一種可理解的方式傳述出來,然而,通往這類知識的道路,卻是開放給所有從準備、啟蒙、進入奧義的各階段逐步前來,並且已經掌握淺易奧秘的人。(更多內容請參閱「認識更高層的世界」第65頁~76頁) ◎您想知道尋求奧義的人所必須發展的「六觀」特質嗎? ※ 請參閱「認識更高層的世界」第106頁~108頁 ◎您想知道內在功課對於奧秘學習者的靈魂,所產生的一些影響嗎? ※ 請參閱「認識更高層的世界」第97頁~129頁
  • 幼儿的工作与游戏

    作者:Freya Jaffke

  • 迈向个性的教育

    作者:黄晓星

    《迈向个性的教育——一位留英、美学者解读华德福教育》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起源于德国流行于欧美,遍布世界各大洲,具有80多年历史的华德福教育体系、理念和教学模式。该书既有用散文笔调深入浅出地阐述教育理论,又有教材课程设置、教学过程等教学实践细节的具体描写,还有作者在英、美研究和亲身实践华德福教育思想的深刻感受。在全球性的教育改革浪潮下,华德福教育提倡的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念和模式,给充满矛盾的现行教育,给教材及课程改革思路提供了很好的可借鉴的经验,尤其是对于更新我们家长、我们教师,以及从事教育研究和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观念颇有裨益。 该书在中国大陆首次出版,真诚奉献给中国的孩子,中国的家长,中国的老师,中国的教育,中国的未来…… 编辑介绍 面对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物化,教育迷失了方向,说得更严重一点,人类迷失了自我。值得庆幸的是,不少有良知的教育工作者仍然在探索、寻找教育的出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亟需各种教育理念来叩击我们的心灵,洗涤我们的思想,进而形成一条真正适合人类发展与进步的教育制度。 教育的根本是树人,这一理念不应因时间、政治、文化和国界而异,它是永恒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华德福教育的深入了解应当对我们的家长,我们的教育工作者,甚至对我们的教育改革都颇有裨益。 翻一翻《迈向个性的教育》,您将如沐浴教育春风。
  • 迈向健康的教育

    作者:[德] 米凯拉·格洛克勒 斯蒂芬·朗哈默

    本书是专门探讨教育议题的文集,收集了十几位权威的华德福教育专家、学者及资深华德福教师撰写的二十篇论文。探讨了诸如:如何才能善用学校生活,尽最大可能传达给孩子们健康的力量;教师、治疗师、家长该如何合作才能让孩子体验到他们的内在需求被接纳、被理解和被支持;如何才能使孩子的心魂和灵性层面的发展如同智能与身体方面一样受到同等的关注等等亟待解决的议题。
  • 迈向健康的教育

    作者:Michaela Glocker,Ste

  • 人智學啟迪下的兒童教育

    作者:Rudolf Steiner 魯道夫‧史

    ◆本書簡介 人類智慧學理念下的兒童教育強調以身、心、靈帶動兒童知識的發展,從胚胎到換乳牙時期;從青春期到自我思維的提昇;每一段時期都帶給老師不同的靈性思維,只有當一名教師清楚地意識到各種可以推動成長中兒童的教育主題與方法時,才能機智地、正確地面對各種狀況。 魯道夫史代納提醒您,唯有知道如何對待心靈上的各種不同能力──「思想」(Thinking)、「感情」(Feeling)、「意志」(Willing),才能從外界來影響心靈對事物的活動能力,進而獲得更多的完美形式。
  • 养育孩子,就这么简单

    作者:[美] 夏莉法•奥本海默 著

    本书作者是资深华德福幼儿教师,三个美好孩子的妈妈,她借由工作和生活广泛而深刻地研究了家庭文化,她以超过二十年的教学经验与父母们分享,如何处理常见的棘手问题,如何创造性地建设一个美好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得以拥有一个优质的童年,成长为一个幸福和谐的人。 书中提供给父母的安心育儿方法简便实用,顺乎孩子的天性,回归养育的本能,遵循自然的规律,柔和健康,同时滋养身体和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