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相识电子书!

标签:张大春

  • 城邦暴力團(下)

    作者:張大春

    《城邦暴力團》是武俠小說,一部傳奇又真實、一部奇門盾甲又兼說1949以來台灣近代一塊小歷史的、一部解個人身世之謎也解時代亂局之謎的好看小說。 《城邦暴力團》就字數篇幅來說是作家張大春最具代表性的長篇,就題材來說也是作者最具野心的敘事嘗試,有人說這是金庸之後,最令人期待的新世代武俠作品(倪匡語),也有論者指出作者用這樣一部“江湖即現實”的小說,想重新書寫本世紀以來的中華民族風雨史,讓歷史在廟堂、民間與知識份子三維視角下呈現出複雜的敘事效果。(陳思和語) 作者選擇逃離現實的武俠敘事加上傳記寫作的手法,將兩種不可能的文體混在一起,這是非常大膽的寫作手法。
  • 文章自在

    作者:張大春

    本來文章有法,可是真正讓文章有妙趣、有神采、有特色、有風格的法,非但不能經由考試鑒別;也不能經由應付考試的練習而培養。要以寫文章的抱負和期許來鍛鍊作文── 要寫文章,不要搞作文! 張大春以79篇散文演繹文章之道,既談他對寫文章的看法,也示範各種寫作技巧。 同時收錄蘇洵、魯迅、胡適、梁實秋、林今開、毛尖等古今諸家文章各一篇, 或博大或巧妙,各擅勝場。 文章是自主思想的訓練,若不是與一個人表達自我的熱情相終始,那麼,它在本質上是造作虛假的。 練習寫文章,是要培養一種隨身攜帶的能力,而非用後即丟的資格。 寫文章,好難── 好文章是從對於天地人事的體會中來;而體會,恰像是一個逛市集的人從自己口袋裏掏出來買東西的錢。累積好逛市集的資本,寫文章就不難。 我對文學沒興趣,何必學作文、寫文章── 作文當然不是文學,也不以訓練文學家為目的,但是作文並不排除文學。不僅如此,還與萬事萬物、各行各業、諸學諸術都有關。如果有一個又一個的題目,能夠勾動你去反芻你那不得已而然的生命,你會覺得那是中文系、作家、或者是作文專業老師才看得到、聽得到的事嗎? 作文都是八股文,很無聊── 今天自以為身處新時代進步社會的我們每每取喻「八股」二字以諷作文考試。殊不知眼前的考作文還遠不如舊日的考八股──因為八股講究的義法,還能引發、誘導並鍛鍊作文章的人操縱文氣,離合章句;條陳縷析,辨事知理。 考作文,唉── 面對惶惶不可終日的考生及家長,我總想說:如果把文章和作文根本看成兩件事,文章能作得,何愁作文不能取高分呢?以考試取人才是中國人沿襲了一千多年的老制度,以考試拚機會更是這老制度轉植增生的餘毒,既然不能迴避,只能戮力向前,而且非另闢蹊徑不可。 怎麼「另闢蹊徑」── 一般說來,真正的好文章不會是他人命題、你寫作而成就的。但凡是他人命題,就只好換一副思維,把自己的文章當作謎面,把他人的題目當作謎底。你周折兜轉,就是不說破那題目的字面,可是文章寫完,人們就猜得出、也明白了題目。 如何加強寫文章的能力── 戒掉廢話,乾淨俐落地說話。 打消我們日常口語中毫無意義的口頭禪,有如清理思考的蕪蔓,掌握感受的本質,這種工作不需要花錢補習、買講義、背誦範文和修辭條例,它原本就是我們自有自成的能力。 作文不只是制式的說明文、抒情文、敘事文、議論文等寥寥數端,而是更廣泛的語言活動。 寫文章怎麼可以套公式── 如果不只是調度有限的嘉言名語,投機討巧,而是將這公式移作思考遊戲,鍛鍊出一種不斷聯想、記憶、對照、質疑、求解的思考習慣,何嘗不能在更廣泛的生活場域上打造出行文的能力呢? 用字斤斤計較,有必要嗎── 像是患了強迫症一般講究文字形、音、義之正確與否的人不無道理——沒有這樣的人,就不容易傳遞基於文字而產生或召喚的信念。 孩子為什麼討厭寫作文── 因為我們從小教孩子作文,多半只教他們應和題目。若培養孩子對許多不見得有用的事物產生好奇、並加意探索,便能引導出樂趣。 文言文是古人的語言,都什麼時代了還學它幹嘛── 國語文本來就是文白夾雜,使用者隨時都在更動、修補、扭曲、變造我們長遠的交流和溝通工具——包括把「女朋友」說成「女票」、把「甚麼時候」說成「神 獸」、把「鼓起勇氣」說成「古瓊氣」、把「中央氣象局」說成「裝嗆局」的現代人(尤其是年輕人),也隨時在增補修繕破壞重組這一個語言體系。我儘管未必習 慣或喜歡,但是從來不會去譴責教授先生們一向嗤之以鼻的「火星文」。同樣的道理,對於流傳了千百年而仍舊為人所使用的語言,我也不覺得一定只該被現代人鄙 夷、拋棄或遺忘……國語文教育真正的問題不在兩種語(文)體之對立互斥,而在教學實務欠缺融通變化;還不僅是獨立一個科目的教學實務,更牽繫著各科知識能 夠被學生理解的根本。 好的國文課本應該是── 我只能這樣想像著:有朝一日,國文課本的每一課都是一道人生的謎題,從一句俗語、一篇故事、一首詩、一首流行歌曲、一張照片、一部電影、一齣戲劇、一棟建築、一套時裝、一宗古董……一幕又一幕的人生風景,提供學生從其中認識、描述並解釋自己的處境。 從概念到方法,從說明到例文,從白話到文言,從形到神。 好文章從天地人事的體會中來,寫文章是自由、能真實表達自己、技法多變的樂趣。 「作文」原是「練習寫文章」的意思,但隨著教育模式已變成「被動地寫命題式文章,且作為考核之用」,學子沒有熱情,師長也苦惱,但求早早脫離考試制度。 但寫文章不應以考試為目的,也不以成為文學家為目的。文章是表達自己的方式,是國語文修養,是一種溝通管道,好文章能讓我們對人世的理解超越時間。 張大春以其多年與文字為伍的經驗、對現前作文教學環境的觀察,提出見解,也引導讀者體驗寫文章的自由樂趣。
  • 大唐李白 3·將進酒

    作者:張大春

    從《少年遊》到《鳳凰臺》到這本《將進酒》 以小說寫作為職的張大春,為何暫時放下現代小說 投注大量創作時間浸泡在唐朝歷史詩文中 當他選擇說書體,選擇尋訪唐詩興盛的起源 選擇梳理文人、科舉選才與時代權力的關係時 他只是以肉身時間向養育他的無形文化血脈深深致敬 將進酒,君莫停。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側耳聽。──〈將進酒〉 李白要世人聽什麼呢? 一心嚮往入朝的他,終於要遭遇通曉六國語言、豪情四海的安祿山 同樣來自塞外,卻有著截然不同的際遇 然而,時代錯過前者,對後者無盡寵愛…… 張大春從歷史材料中打開李白生命中最糾結的這一段 將進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李白的仕途不順,原來,是性格決定了他的命運? 關於李白的傳說,終於傳到前宰相孫女許宛耳裡──有人說他是個行商,車馬籠篋之中滿是無數契券。有人說他是個道者,隨身行囊所攜,正是天台山白雲宮信物,奉司馬老道君旨諭,周遊天下名山,交盟各地道流。還有人說他是個劍客,少年時在蜀中便使氣橫行,仗義殺人,只今袖藏一劍,浪跡江湖,猶時時赴歌舞之地,與遊俠人物通往來……然而一曲〈閨情〉,又讓許宛如何悟出,這是李白的兩地相思之詩?詩心所寄,另有其人? 開元十五年冬,二十六歲的李白以商賈身份初抵廣陵,結識「維揚十友」。在商賈陣中,他依然沒有道侶,在士人行中,他仍舊沒有地位。儘管道教上人司馬承禎一心一意將李白送入朝中,他卻不願穿上「紫綺裘」;所謂「酒隱安陸,蹉跎十年」又是怎麼一回事,讓他寫出:「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之千古名句? 另一方面,北方崛起的部族之子安祿山,不甘牧民之地與卑微處境,立下揚名天下之心,南行準備一展身手。這一刻起,李白與安祿山又將如何狹路相逢?同樣來自塞外的兩人,他們一個自認太白金星下凡,一個是突厥巫女向光明、戰鬥之神求來的子嗣同樣膽識過人,卻有者不同命運,真的是性格決定他們的命運嗎?且看時代又是如何錯過李白,把大唐帝國的命運交棒給安祿山…… ◎關於「大唐李白」系列── 西元701年始之後的半世紀,是大唐帝國立國後變動最劇烈之時,也是社會各階層攀附求名最激烈的時間,歷史上所謂的盛唐,更與李白的一生疊合。這期間在文學史上早已被定位為一個詩的盛世,詩仙李白則是唐詩時代最閃亮的明星。然而讀唐詩更寫唐詩的張大春卻認為「名滿天下的李白,並不是真正的李白。」為此,他開始踏上追尋李白創作啟源的長路,並大膽用非制式的小說筆法叩問「李白為什麼詩無敵」。他認為答案並不在《唐詩三百首》創作裡,而在天寶年間盛唐社會的名利遊戲中。 ◎究竟,李白怎麼錯過了時代,時代又怎麼錯過了他? 繼《城邦暴力團》、《認得幾個字》、《送給孩子的字》之後,張大春再探漢文字的精華:詩。擺脫西方小說制式寫法,企圖將中文最極致的藝術形式──-詩,融入中式小說。未曾看過的大唐,前所未見的詩仙李白,都在這本企圖心驚人的傳奇作品裡。全套《大唐李白》預計四部:《少年遊》、《鳳凰臺》、《將進酒》、《捉月歌》。 《少年遊》寫少年李白,身為商人之子,家庭背景使他不能參加科舉考試,流連市井,不知未來。隱者趙蕤,飽讀詩書、能醫能巫,看透唐代天下讀書人汲汲功名利祿,本已不問世事。收李白為弟子,意欲讓少年李白走出不同於時人之路。榮獲金石堂年度十大好書、中時開卷2013年度好書、新浪網2014一月好書首選。 《鳳凰臺》的李白時年二十四歲,再度離家,展開一段徹底訣別的浪遊。為讀者揭開文采不凡的一代詩人,為什麼會寫出:「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台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這,原本是一個詩的盛世 (編者案)《大唐李白》連續拿下中時開卷年度好書、金石堂年度影響力中文創作、新浪網一月好書獎後,書評人出版人顏擇雅與張大春在台北舉辦對談。兩人長年在電台談書論事,常常意見不同卻彼此欣賞。敢於提論並作新解的顏擇雅將《大唐李白》看成一套繼向傳統中國小說致敬又挑戰傳統寫法的好看作品。講座內容(摘錄)如下: 顏擇雅:不管有沒有看過大春的其他作品,在閱讀《大唐李白》時,可以感受到這次他想做很不一樣的事。如果看過他的作品,光是拿來跟上一本小說《城邦暴力團》比就很不同。這書解答了我一個長久的疑惑,這本書裡融合了大春長年以來的研究、古詩、筆記閱讀等等材料,這些年來我以為大春會寫出他自己的管錐篇或詩話,但他交出來目前兩冊《大唐李白》。我先提一個問題:小說寫作中要放入驅動力,驅動讀者進行閱讀。但是當一本書融入這麼大量的知識材料,會讓小說的驅動力不見。國外也有融入大量知識的小說,像艾可的《玫瑰的名字》、丹布朗的《達文西密碼》,都是透過一個追追追的懸疑驚悚手法,驅動讀者閱讀不容易一次消化的知識材料。以我對大春的判斷,他絕對有能力寫這種作品,但是他放棄這個手法,而情願冒「沒有一本小說是這樣寫的」風險。雖然我閱讀的時候,並不覺得完全失去驅動力。我最後再說我認為原因是甚麼。 《大唐李白》是本以人名為書名的小說,一般來說這種書名取法就是傳記類小說。像《約翰克里斯多夫》《湯姆梭耶爾》等等,但大春不是要寫李白的傳記,李白甚至不是這本書的主角,主角可以說應該是大唐的文學環境。這說起來應該是論文寫作題目,但整本書又不是論文解析的形式,它並沒有分章去比較宗教、科考和民間娛樂事業如何影響詩。 目前我從《大唐李白》兩冊讀下來發現,它講的就是一個帝國邊陲的年輕人的故事。在西方文學上有個母題,就是外省來的年輕人,例如《紅與黑》、《高老頭》、《大亨小傳》等等,這種小說通常一開始就會點出主角想追求甚麼?像《大亨小傳》裡蓋茲比想追求黛西,或者其他追求名利等。《大唐李白》也沒有這麼寫,兩本書讀下來,我們甚至不知道李白想要甚麼。 此外,我在讀這兩本書的時候,經常要去查google,讀得很認真。我常停下來去找去對照歷史真有這樣的材料嗎?比方說,大春寫鳳凰臺這個詞要從臺城說起,南齊的皇帝蕭寶卷在臺城這個地方先蓋了芳樂苑,這地方可以做買賣,有各種活動,簡直就像現代的迪士尼世界、環球影城。宮女在裡面表演買賣、皇帝自己去切肉販賣、還有各種娛樂活動,簡直匪夷所思,所以我就去查,史書上居然有這個記載。 除了這種段落,大春還會寫到各種各樣的掌故,甚至誇張到寫李白遊歷,大春會去算他走水路陸路的方法分別要多少時間。 所以我真要說這本小說不簡單。我原本預設自己要看的像錢鍾書《管錐篇》那樣艱澀用典、一天讀不了三頁的書,沒想到很容易看,我一天看個一百頁也沒問題。錢鍾書學問好,但寫的東西不易看。曾經葉恭綽就批評他最大的缺點是:散錢無串。大春做到了錢鍾書沒做到的事,他找到一條縄子,把唐朝跟李白的事情全部都串起來了,把想寫的,全都寫進去了;例如如何講詩,如何講文學。 這類在小說裡顯示才學的故事,以前也有人寫,就是清代的才學小說,代表作是《鏡花緣》。但如果看過這本書就會曉得,這本小說後五十回是不用看的。後面是武則天如何選才女,如何寫詩評比,但寫得很零散,就是一頓頓飯局作詩比才學,情節卡著全沒動。大春是個熟悉小說章法的人。說小說沒有驅動力,不是說他沒有能力在小說裡放驅動力,而是他不想用傳統的做法。但他還是善用草蛇灰線,在敘事中後事前敍,前事後敍。讓讀者對將來發生的事有所期待。比方說第一冊少年遊裡一開頭就寫到綿州刺史會神仙,這事情中斷到書中第三十回150頁後又再度出現。前面29回都在準備這個高潮,埋下這個伏筆。再比方說,第二冊的鳳凰臺,大春寫李白身邊有個朋友吳指南,不斷說吳將要死、會死,說了十多次。敢這樣寫讓人不斷等著要發生的事情,表示刻意製造讀者期待,那件事情真來時,你最好寫得很好,它也真的很重要。才能說得過去,我看吳指南死那場戲,果如其然,大春作到了。 對我來說,大春找到一根繩線把他的唐代散錢串起來。這個繩線是甚麼?是李白的一生。 張大春:到底我給大唐李白的驅動力是甚麼?這是個漂亮的問題。 我選擇李白的一生,就選擇了一個讀者已經大概知道的進程,從他出生寫到他死,我不用多交代,讀者自己就有好奇,因為他是一個太有名的人,這就解決了驅動力的問題。但李白又不是我們知道的李白,你說他浪漫,不完全是。說他是個逢迎求名的人,也不是。他就是個「傻逼小青年,進城翻白眼」,確實就是從鄉下到城裡的年輕人。他拿了作生意的爸爸不名譽的一筆錢,踏上離家路途,本來從三峽到九江,他應該把錢分給在當地的幫忙作生意的哥哥和弟弟,但他沒有。他自己拿著錢去散盡天下,交遊各種人。李白是個賤商之子,沒有機會當官,所以他一生有個作官夢,除此之外,他還有個夢,是神仙道士之夢。 先是他的做官夢,為了能跟士族門第結交,李白甚至在27歲結了一個他自覺委屈的婚,所謂的不廟見婚。他為了去掉賤商身分,經過道士上清派集團的引介,讓步跟一個前朝宰相許圉師的曾孫女成親,是那種娶了妻子但不代妻子拜公婆的婚姻,這是很少見的婚姻。且這個太太過世之後,他又同樣的情況娶了另一個高門第的女兒,他自己說是久隱安祿,蹉跎十年。看的出來他在婚姻中倍感挫折。 三十歲時他到了長安,結識的都是道士,還受上清派人介紹住進玉真公主別館。傳聞王維因此跟他有情仇,其實應該沒有,李白連玉真公主應該都沒見到過。到了第三卷<將進酒>,我還會寫到他的生活中除了干謁(結交)大小官員,尋求機會,可能還從事另一個活動。他極可能是個大酒樓(商)的投資人。怎麼看呢? 李白寫過很多跟酒有關的詩,一般都說他愛喝酒染上酒癮,但恐怕不只這樣。你看他寫「憶昔洛陽董糟丘,為余天津橋南造酒樓。」這已經很明顯,再仔細看他的詩常常寫到道教儀式、煉丹,其實那些都跟造酒有關。又比如李白寫「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一般人看這詩聖賢指的就是孔孟先賢,我看不止。聖跟賢其實就是兩種酒,濁酒稱為聖;清酒白酒稱為賢。所以這聖賢酒不過是酒,但要靠喝酒的名人將其流傳出去。李白那些詩,說穿了可能都是他替自家酒樓釀的酒寫推薦語。他就是個代言人,他在努力擴大消費。 這一點來看唐朝,還可以跟我們今天所處的經濟環境對照看。 開元前唐高宗以後天下呈平:物資豐沛,消費富足,但貨幣流通不足。宋璟、蘇頲等人以擴大消費來解決通貨緊縮。民間改善通貨緊縮的方式比較活潑,以借據、契券、信用狀,經濟學來說,叫信用寬鬆。也突顯民間通貨流通的問題。每一家店鋪都可以扮演銀行,也算是地下經濟了。 通貨不足,這要在現代國家就印鈔票,但唐朝用的是銅錢,沒辦法平白生出多的銅礦,民間開始出現摻雜質的假錢還有成色不佳的盜鑄錢。當時蘇頲想了個方法回收這些劣幣,請民間拿手上的劣幣來換國庫裡的良幣,五個換一個,結果越換劣幣越多,這個政策後來搞得他自己被貶到去蜀中當大都督。 李白的遊歷行跡,基本上跟整個帝國的經濟動線,人多的地方事也多。李白最擅長一件事。也是他的好友吳指南說過他「大話欺人」。李白最擅長的就是:吹牛。所以他砍過一個人,卻在詩上說:手刃數人,有點錢揮霍,就寫出千金散去還復來這種。他這個性格還表現在寫詩到處分人看,他在朝中當翰林供奉,覺得不受尊重,會寫抱怨文章抄發給同僚,官場上不是人人都看他順眼的。 顏擇雅:剛剛大春解「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可以看出來大春作了很多變化翻新古書之事。他剛剛已經告訴我們李白的寫酒其實可能是廣告文案,我另外想舉幾個例子。 一個是大春解「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一般解法是說君子憂慮隨著年歲增長,而自己卻沒有能留名的作為。大春的說法是,這個君子擔心隨年歲增加而累積的盛名,其實自己配不上。 另一個例子,大春在少年遊寫到有一鵠國人,身形很小僅七吋,喜歡讀書,最怕鶴,其實鵠國人被鶴吃掉後並不會死,但很痛苦,因為他們在鶴的肚子裡無書可讀。所以他們會咿咿呀呀回憶以前讀過的書。所以後人形容人讀書不精,便稱「鶴吞」。我很吃驚,想說這個詞我居然沒聽過,便去查證,發現故事真有來歷,典出東方朔的《神異經》,但古書只寫到鶴吞鵠,沒有在肚子裡讀書那一段,當然也沒有「鶴吞」這個詞。 大春又寫李白遇到侯矩,這人跟他說個故事,說南夷有一種人頭會飛,半夜頭離身,到外面吃蟲吃樹葉,吃得飽飽的回來,妻子擔心,還會守在一旁。甚至有時後手也會飛出去,但沒飛回來。所以那裡有很多人沒有手。當時的突厥人聽說南夷有這樣的人種,就想派人去聘請這群人來當軍事上的奸細,打探軍情。 我再查書。發現這個南夷人種在<太平廣記>筆記裡是有的,但只寫到頭會飛、妻子會守、脖子上會有紅線……等等,至於突厥人那一段。歷史材料上沒有,那個故事是大春延伸發明的。還有很多例子,像<少年遊>提到西域征戰的故事,奇妙的不得了。都是大春在古上創新路的做法。 幾年前大春跟我說《大唐李白》全部要寫百萬字,寫個一千頁。我當時想一個歷史上資料這麼少的李白,怎麼可能寫成百萬字。如今我看他透過解詩、透過創新古老故事、透過他對唐朝環境細節的重構,當然可能了。 最後回答我認為這本小說的驅動力在哪裡? 大唐李白如果類比西洋小說,我會覺得它像格列佛遊記這樣的惡棍小說,是種旅程小說。這種故事通常主角隨命運安排,主角自己沒有內在動力,但隨著故事呈現各種遊歷和知識,這種寫法要每一個段落就出現新事情(somethingnew),這些事情夠好看就是閱讀這種小說的趨動力。大春會安排小人物事件,然後又讓這些有趣的人事在不同的地方重新登場,發生新的情節事物。 張大春:重點是結構。就像契科夫說的:如果故事裡出現了槍,就得扳動板機。後面有的劇情,前面就得埋伏筆。後面的劇情,都能對應到前面的典故。 (補充說明:本整理文字經過兩位講者同意。文稿非原音照抄錄。最後的問答也省略不收。) 名人推薦 「閱讀《大唐李白》時,可以感受到張大春想做很不一樣的事。如果類比西洋小說,我會覺得它像《格列佛遊記》這種旅程小說。這種故事通常主角隨命運安排,主角自己沒有內在動力,但隨著故事呈現各種遊歷和知識。這種寫法要每一個段落就出現新事情(something new) ,這些事情夠好看成了閱讀這種小說的趨動力:張大春找到一條縄子,把唐朝跟李白的事情全部都串起來了;透過解詩、透過創新古老故事、透過他,對唐朝環境細節的重構。所以我真要說這小說不簡單。」──顏擇雅(作家) 「以小說形式,寫出唐朝詩人李白的非凡才氣。整本書獨創夾注夾敘的結構,利用許多筆記與傳說,重建唐代詩學。張大春展現他讀詩賞詩解詩的能力,化龐大知識於輕鬆敘述之中,兼具史學深度與文學高度的作品,令人嘆為觀止。」──陳芳明(作家,政大台文所教授) 「我認為《大唐李白》這樣的小說之所以迷人,不只是它用了許多『稗的、野的、不可信的歷史』去編織李白這個傳奇人物的周遭故事,還因為它用了詩這種朦朧的材料去逆推回當時的創作情境,並且試著讓那個情境(時代的、社會的、個人的)重新活現,這毋寧對小說家來說是極大的挑戰與滿足。因此這部書也可以說是一部考據、一部詩論、一部記錄片,當然還是一部新形式的、極度考驗讀者的小說。」──吳明益(作家,東華大學教授) 「在小說與歷史之間, 張大春寫李白。讀這篇小說有一定古典詩詞素養,讀起來會更有意味。首部《少年遊》透過梳理李白早年的萍蹤遊歷,為讀者解開詩人的身世、師從之謎,勾勒出盛唐時代的斑斕世相。」──止庵(作家) 讀者好評 ★《大唐李白》系列,是作家張大春現代小說技藝與古典文化素養集大成之作品,擬以百萬字篇幅再造詩仙李白的一生、大唐盛世的興衰。首部曲《少年遊》透過梳理李白早年的萍蹤遊歷,為讀者解開詩人的身世、師從之謎,勾勒出盛唐時代的斑斕世相。 ★張大春的《大唐李白》藉由詩人的一生經歷,旁徵博引地納入更多唐代生活的史料細節,進而意圖讓讀者吞下璀璨豐盛的大唐文學史。 ★《大唐李白》前二卷主要解決兩個問題,其一、李白個人發展中的性情變遷;其二、敘述大唐社會經濟制度,及制度與人的制約關係。小說抑前揚後,在解決第一個問題時,刻意壓低情節、故事的功能性,而將答案付諸於第二點。說白了,全書就是在講李白,作為一個極富才氣的青年,在社會化過程中的打磨取捨,作為人如何在制度下伸展,並如何將自己交付給時代。整本看下來,全書是個漏斗,三棱鏡倒過來用,五顏六色進來,一道白光出去。
  • 尋人啟事

    作者:張大春

    這個想法從此開始糾纏著我、困擾著我。我日復一日、時復一時地想要找出那一個偶然點,找出使我的人生之所以成為如此的原因。也就大約在那段期間,我正在寫一本題名為《尋人啟事》的書;寫的是幾十個在我過去半輩子人生之中與我錯身而過的人。他們裡面有的是我的親戚、有的是我的同學、有的是鄰居、有的是朋友,還有的連朋友都談不上,頂多不過點頭相識的交情。-張大春 你可曾細細留心過,生活在我們週遭的人群嗎?隱身於市井街坊間的各式人物,有多少曾在我們流動的生活中錯身而過?作者以最細膩與動人的筆觸,在世紀末譜寫出最抒情的小說樂章,57篇小說,57位人物,讓我們眷戀、情愁、悵惘以及從腦海裡漸漸退色的人物,重新自記憶中甦醒,因為一路上我們都共同這樣蹣跚而來。(摘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 臺北隨手

    作者:張大春

    張大春是個天生善於故弄玄虛的人,鄉野怪聞、魔幻後設、都會傳奇,真真假假隨手拈來,每能渾然成趣。他的作品大多在台灣的《聯合報》和《中國時報》副刊連載。以此層次看,他跟張愛玲一樣同是「通俗作家」。兩人的視野、取材和手法各自風流,但兩人駕馭文字的能力,都有教人流連忘返的本領。能經常在報紙連載小說要讀者下回分解,作者非有這種能量不可。張愛玲打蒼涼的手勢,一字一句把讀者引進胡琴咿啞餘韻不絕的世界。她經營的意象是細細的、怯怯的,張大春文字陽光滿目、野氣一身。
  • 效忠与任侠

    作者:石玉昆 原著,张大春 导读,阮光民 2.

    《七侠五义》全书共一百二十回,描写以南侠展昭、北侠欧阳春为主的七名侠客,与陷空岛“五鼠”,如何帮助包拯破获各种奇案,铲除贪赃枉法的官员,以维护社会的治安。 从《史记》里的荆轲、豫让,谈到《七侠五义》里的展昭、白玉堂,导读者张大春认为中国的侠,或是侠义是基于在一个共享、共有的背景、价值观,以及思想传统而形成的。侠最初就是由非常典型的隐形契约──信诺──出发,转变为另外的各种价值,比如说“不二心”、“为后世法”,也有人认为“齐生死”还不算,甚至要“泯是非”、“一得失”乃至于“去荣辱”。 张大春还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阅读观点:“我会看到背后被武功、机关、阴谋所遮挡的社会关系、人情世故,甚至是到底什么是市井生活当中必备的知识,这些都是《七侠五义》告诉我的。包括透过锦毛鼠白玉堂和书僮雨墨的对话胡扯闲篇(第三十三回),讲吃鱼的方法,我想到就会乐。”
  • 一葉秋

    作者:張大春

    以小明大,見一落葉而知歲之將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淮南子.說山》 看小說家扮說書人 演罷《春燈公子》市井豪俠江湖快意, 拾掇《戰夏陽》知識份子的官場怪態, 書場時序正逢金秋,且看: 張大春 民國百年最新小說集《一葉秋》 一葉知秋,原比喻由局部的、細小的徵兆,可推知事物的演變和趨勢。 本書十二篇故事說的也正是一些有關「先見之明」的有趣傳說。故事中人身處世道變化之際,或者見證、洞察其間不可思議難以言說(更甚者化為鬼形妖物,現身於世)的幽微怪態(如書中〈三娘子〉、〈老莊觀〉、〈狐大老〉等篇);或者深悟滔滔濁世的討生活竅門,趨吉避害、全身保家,甚至能搏取名祿福報(如書中〈吳大刀〉、〈郭老媼〉、〈俞壽鶴〉等篇);又或是溯探正史和傳說罅隙,起出遭沉埋和隱匿的,徒勞追悔或者難以收拾下場的「何必當初」關鍵時刻(如書中〈楊苗子〉、〈潘一絕〉等篇);以及處處顯露豪氣才情知俗而不輕易從俗的超逸形象(如書中〈蘇小小〉、〈杜麻胡〉等篇)。 作家張大春再度展現嫻熟之極且深具當代感的書場敘事技藝,編織中國傳奇筆記材料,這回新拋出的設問又會是什麼呢……(例如:一些時代中無可挽回的錯誤,生命中的空落;就算能在發端之處見微知著,但為什麼能擺脫那種泥足深陷的遺憾感的,從來都只是極少數的伶俐幸運之人?)
  • 雍正的第一滴血

    作者:张大春

    地大物博,代遠年湮的中國,最最神奇、荒謬、詭異、粗鄙、邪惡、矛盾、曖眛的人事和情結……張大春歷史掃描十六篇。
  • 聆听父亲

    作者:张大春

    预先讲给未出生孩子听的故事 几代中国人的乡愁与命运 莫言 阿城 侯孝贤 朱天文 李锐 推荐 2008年度十大好书 这是我开始写下一本书的时候了,它将被预先讲述给一个尚未出生的孩子听——在巨大无常且冷冽如月光一般的命运辗过这个孩子之前,这个不存在的孩子将会认识他的父亲、他的父亲的父亲,以及他父亲的父亲的父亲。他将认识他们。 一九九七年二月六日除夕夜,大春的父亲意外摔倒,从此再没站起。当时父亲对他说:“我大概是要死了。可也想不起要跟你交代什么,你说糟糕不糟糕?” 从小听父亲讲述家族故事,溯源中国文化历史,很自然从父亲那里继承了中国文化“乡愁”的大春,于父亲生命进入末期、孩子生命即将开始的这一刻,开始调动生命的全部积蓄,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我从哪里来?”
  • 城邦暴力團<貳>

    作者:Dachun Zhang

    Text: Chinese --This text refers to an out of print or unavailable edition of this title.
  • 我妹妹

    作者:張大春

    很簡單的一本書。在讀書的人可以看到流淚了。
  • 本事

    作者:張大春

  • 四喜憂國

    作者:張大春

  • 最初

    作者:張大春

    「最初的张大春三本经典选集 」,囊括了他初期成名代表作:时报文学奖五位评审一致高票推崇的 、忧国的外省荣民写下「告全国军民同胞书」的 、科幻小说首奖的 、令人不禁玩起解读游戏的 等等,一篇篇热闹又有门道的短篇作品。此外休息了近两年的张大春,还为这套书写了短篇小说 代序,今年阅读张大春当然要从「最初」三本经典选集系列开始。
  • 野孩子

    作者:張大春

    大頭春三部曲結尾,但是一個只有開始的故事。因為後來那些悲慘的事我們都知道了——一開始,誰並不知道,尤其讀者,這是全書唯一的簡單陷阱。
  • 雍正的第一滴血

    作者:张大春

  • 《印刻文學生活誌》2008‧八月號:隨手風流張大春

    作者:印刻文學生活誌

    第四卷第十二期(八月號)目錄 【編輯室報告】風流手記 / 蔡逸君 【英倫舊事】泡酒吧的樂趣 / 林行止 【凡響】陌生人 / 邁克 【剪貼冊】維也納晃蕩 / 米千因 【專輯】隨手風流──張大春 大頭春‧張大春 / 劉紹銘 我所繼承的中國小說傳統 / 張大春 一葉秋 / 張大春 黃十五 郭老媼 杜麻胡 講故事的人──張大春對話莫言 台灣小說現代性的興起與解離──張大春演講與座談 【回聲集】鬧劇與秩序──誰最早發現張愛玲英譯《海上花》遺稿? / 高全之 【新藝錄】蔡國強在異鄉回望自己 / 陳家毅 【寂寞長大】獅子的琴聲 / 恩佐 【那些人那些事】鼓浪嶼的最後紳士 / 舒非 【散文】一條大路到平河 / 袁勁梅 舐犢 / 連方瑀 【特稿】穿越曠古之《狼圖騰》──姜戎專訪 / 莊新眉.採訪撰文 【漫遊者】天堂之地?──巴布亞紐幾內亞 / 梁東屏 【專欄:永定日月】水底寮的楊桃樹 / 季季 【專欄:五陵衣馬】魏黃灶 / 周志文 【人物】文學老兵不死──給葉笛 / 林退嬰 【超新星】驚艷的新聲 / 陳芳明 離別曲 / 劉思坊 【咖啡時間】阿嬤集合:台籍慰安婦的身影與傷痕──黃子明╳王墨林 【專欄:求索記】沙漠上空的飛行 / 于國華 【場邊故事】前往甲子園就可以結婚嗎? / 余文馨 【專欄:二月河隨筆】昔陽石馬寺 / 二月河 【專欄:兩張詩譚】常與變的章法 / 張夢機、張大春 【CEO生命閱讀】 以閱讀致富,愛讓夢想燦麗發亮──專訪富邦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陳藹玲 / 田運良、林瑩華.採訪 / 蘇惠昭.文 【八月小說】在巴黎 / 許正平
  • 撒謊的信徒

    作者:張大春

    與其稱<撒謊的信徒>刻劃了某個集爭議於一身的政客,倒不如說它揭露了權力所誘發的人情惡質之源--懦弱、貪婪、傲慢以及無知;權力如何使擁有它和失去它的人屈服、攀附、獨斷甚至盲目?這是每一個不肯撒謊的人應該追問的,也唯有在這樣追問的時候,人民得以超越領袖、歷史得以擺脫政治,信徒得以遠離神祇,小說得以瓦解謊言。(摘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 小說稗類

    作者:張大春

    我們高貴的評論家對這本書所表示的最大的善意是說它「卑之毋甚高論」,我很喜歡這句話,其實,它的原意是:「請說得淺顯些,不要搞得太高深玄奧。」──「卑之,毋甚高論。」這正是我當初寫這本書的用意。 我半生的志業(以及可見的一生的作業)都是小說,看人不把它當成個東西,自然有抗辯不可忍。 可是,稗字如果不作「小」、「別」義解,而純就其植物屬性論;說小說如稗,我又滿心景慕。因為它很野、很自由、在濕泥和粗礫上都能生長;人若吃了它不好消化,那是人自己的侷限。
  • 一葉秋

    作者:張大春

    一葉知秋,原比喻由局部的、細小的徵兆,可推知事物的演變和趨勢。 本書十二篇故事說的也正是一些有關「先見之明」的有趣傳說。 故事中人身處世道變化之際,或者見證、洞察其間不可思議難以言說(更甚者化為鬼形妖物,現身於世)的幽微怪態(如書中〈三娘子〉、〈老莊觀〉、〈狐大老〉等篇);或者深悟滔滔濁世的討生活竅門,趨吉避害、全身保家,甚至能搏取名祿福報(如〈吳大刀〉、〈郭老媼〉、〈俞壽鶴〉等篇);又或是溯探正史和傳說罅隙,起出遭沉埋和隱匿的,徒勞追悔或者難以收拾下場的「何必當初」關鍵時刻(如書中〈楊苗子〉、〈潘一絕〉等篇);以及處處顯露豪氣才情知俗而不輕易從俗的超逸形象(如〈蘇小小〉、〈杜麻胡〉等篇)。 作家張大春再度展現嫻熟之極且深具當代感的書場敘事技藝,編織中國傳奇筆記材料,這回新拋出的設問又會是什麼?或許,說的是一些時代中無可挽回的錯誤,生命中的空落;就算能在發端之處見微知著,但為什麼能擺脫那種泥足深陷的遺憾感的,從來都只是極少數的伶俐幸運之人? 小說家同系列前作《春燈公子》內容以描寫市井豪俠故事為主;到《戰夏陽》則聚焦到知識份子在官場與學問之道中的怪態醜態。本書(《一葉秋》)則加入了許多機巧聰敏人物與鬼狐仙怪故事的新題材,說的是「識時務」的人們在濁濁世道中權通達變,趨吉避害、全身保家,乃至承接來自俗世或者天上地下名祿福報的有趣傳說故事。 「……故事逗人悲喜嗔哀,有如天無私覆、地無私傾;故事裡的教訓往往是說故事的人忍不住插科多嘴,踵事增華,猶如宋元人畫,偏教後世之帝王、藏家給添蓋了許許多多的圖章,這些宣示所有之權的圖章一而再、再而三地撲掩而下,反而遮蔽了原作的面目。用我的理解來說,大約就是當人們聽了或者讀了故事,留下的印象卻仍然是自己人生的感懷和體會,那麼這個故事不過就還是在註解著那個聽著、讀著故事的我。」